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揭秘企業融資鏈條過長的真相:資金空轉殺傷力大

作者 李庚南

一段時期以來,輿論每觸及實體經濟之弦,都會發出融資難、融資貴的顫音,而企業融資鏈條過長則被視為最直接的推手,成為經濟發展之踵。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疏通傳導機制,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促進金融機構突出主業、下沉重心,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止脫實向虛」。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3月2日上午新聞發布會上也強調要縮短企業融資鏈條。

其實,縮短企業融資鏈條豈止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引導資金「脫虛向實」。

可以說,縮短企業融資鏈條恰是抓住了資金脫實向虛之「牛鼻子」。那麼,如何才能縮短企業的融資鏈條呢?首先得弄清楚的是,企業的融資鏈條究竟有多長,又是如何被拉長的。

企業融資鏈條究竟有多長?

企業融資鏈條的長短問題,可以描述為貨幣資金直接或經過信用中介進入企業的時間長短、環節的多少;準確地說,應該是進入實體企業、轉化為產業(或商業)資本的時間長短與環節多少。

從企業的實際感受看,融資的鏈條不斷被拉長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按照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理解,如果沒有其他干擾因素,企業的融資鏈條可以表述為:資金供給方——資金需求方,這是直接融資模式的基本特徵。在間接融資模式下,企業融資鏈條則表現為:

顯然,按照上述模式,資金從盈餘方調劑到短缺方的鏈條非常清晰且簡短。但在實踐中,這一鏈條卻被不斷拉長。銀行出於規避信貸規模管制、降低資本消耗和風險撥備監管壓力等考慮,往往藉助信託、券商、保險公司、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投資非標資產,如信託貸款、委託債權、買入返售票據、信託受益權轉讓、同業代付、保險協議存款等。銀行信貸資金通過更多的環節才能真正流入企業,甚至根本就沒有進入實體企業。

以同業信託受益權轉讓模式為例(見下圖)。A銀行通過B銀行和券商、保險類機構最終將資金投給借款企業,將授信業務轉為同業業務。通過這種方式,銀行達到了規避信貸規模限制、降低資本消耗及銀信合作監管要求等目的,但同時也大大拉長了企業融資的鏈條。而實際情況還要更加複雜,鏈條還要更長。

企業融資鏈條是怎樣被拉長的?

一般地,所謂的融資鏈條過長問題主要集中在間接融資渠道。從影響貨幣資金轉化為產業(商業)資本鏈條長短的因素考量,企業融資鏈條被拉長與三個環節的資金空轉相關:

一是資金在體系內的空轉。主要包括理財空轉、票據空轉、同業空轉、信貸空轉等形式。銀行出於規避監管或滿足內部考核要求之目的,通過票據、理財、同業等業務的創新,實現資產的表內外挪騰。如為規避房地產信貸、地方融資平台等有關監管要求,銀行以理財產品對接信託計劃、券商資管等非標資產;為逃避央行MPA宏觀審慎監管或「守住」上級行下達的貸款規模,銀行大量開展票據資產業務,通過賣出回購、買入返售等方式,將票據在資產負債表內外進行轉移騰挪。銀行信貸資金的這種空轉大大拉長了資金流入實體企業的周期。

二是資金在銀企對接環節的空轉。比較直接、簡單的表現是,銀行信貸資金明明可以直接通過信貸渠道流入企業,卻偏偏要在體系內轉幾個圈。比如貸款轉作保證金存款,再開具銀行承兌匯票,真正用款的企業需通過票據貼現后才能拿到貨真價實的「人民幣」;又如,企業貸款到期后,銀行本可以在審核後續貸,卻囿於先還后貸的要求,需要企業通過各種渠道融資,先歸還原來的貸款再給予續貸。這種空轉既拉長了企業的融資鏈條,更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三是資金在企業投入生產經營前的空轉。即企業從銀行或其他渠道(包括資本市場)融到資金后,並未將資金投入生產經營領域,而是投向房地產、資本市場等虛擬經濟領域,或者從事票據買賣、資金轉貸等以錢炒錢的活動。在實體經濟增長乏力、投資回報率明顯低於虛擬經濟的現實情況下,資金在企業投入生產經營前的空轉已成為一種常態和病態,而投資金融、逐利資本市場日益成為產業資本的「新愛」。

除了上述三個環節存在的資金空轉外,直接融資領域同樣也存在資金空轉問題,也存在融資鏈條被拉長的問題。儘管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渠道已夠短了,但融來的資金也未必能真正進入實體。君不見,多少上市公司資金多得只能買理財,而且是收益率極低的理財!據Wind數據, 2016年滬深兩市共有773家上市公司動用閑置或自有資金投資理財產品,金額高達7666.7億元,所購買理財收益率大多維持在2%-3%之間,甚至低於2%。

顯然,我們考察資金是否流入實體經濟的視角不應囿於資金是否已到了企業「手中」,而應關注貨幣資金是否真正轉化為產業(商業)資本。對企業融資鏈條的理解應該更深刻、更寬泛,不應把融資鏈條被拉長簡單歸咎於間接融資環節、歸咎於銀行類金融機構。從某種意義上,資金在企業「手中」的空轉對實體經濟的「殺傷力」更大!

如何縮短企業融資鏈條?

無論資金以何種形式空轉,實際上都表達了社會資金在實體經濟「門」前猶疑徘徊的「複雜心態」。這種心態,從金融的角度看,除了現行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束縛外,更多地是對風險的「畏懼」;從企業角度,則表現為虛擬經濟過熱、實體經濟偏冷所形成的巨大機會成本的「刺激」。因此,要縮短企業融資成本需從金融、企業兩端共同發力,努力消除誘使資金空轉的因素。

從金融端看,首先要消除「官商」作風,改進傳統的信貸理念和方式,減少不必要的轉貸環節。不科學、不合理的信貸方式,特別是借新需先還舊的固化信貸方式,人為導致融資鏈條被拉長。這就要求銀行機構加強信貸精細化管理,努力提升市場研究能力和風險識別能力,合理確定對借款企業的授信額度和借款期限,最大可能減少貸款期限與企業生產經營周期的錯配,實現信貸資金歸流與企業資金迴流的匹配,減少企業轉貸需求;同時,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創新還款方式,實現貸款到期與企業續貸的無縫對接。其次,要從頂層設計上引導和督促商業銀行改進考核激勵機制。特別是要糾正中間業務考核方面的誤區,消除部分銀行存在的「只收費不服務」等「官商」作風。此外,需要加強監管制度方面的創新,使監管制度更加科學合理,減少金融機構為規避監管的「偽創新」。要按照郭樹清主席的要求,深入開展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等專項治理。還要加強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協同,細化監管規制,實施「穿透式」監管。

從企業端看,根本之計在於降低實體經濟的機會成本,即降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收益率落差,消除「刺激」企業「脫實向虛」的誘因。一方面,要通過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提升企業產品的附加值、競爭力,增強實體企業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虛擬經濟領域的調控與監管,完善遊戲規則,減少「暴利模式」。

而當務之急,則要清理非法辦金融,整肅金融秩序,重塑整個社會對金融應有的「敬畏」,引導資金回歸實業。目前,很多企業熱衷於辦金融,或從事轉貸等類金融業務,把金融視為「唐僧肉」,對金融風險缺乏充分的認知,對金融二字缺乏應有的敬畏。一些企業打著普惠金融、服務小微、服務實體的旗幟,實際上從事的是轉貸款業務,或票據買賣等業務。儘管這些類金融模式在「扭曲」的金融格局下有其客觀需求,但這顯然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所應有的。

需要認清,實體經濟本身的強身健體始終是縮短企業融資鏈條的關鍵。資金如補藥,我們在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更需要注重信貸供給與實體經濟「體質」的協調性,需謹防實體經濟弱不堪補可能形成的「反芻」現象。因此,切實降低非金融企業的整體槓桿率的意義則顯得尤為重要。(中新經緯APP)

【專家簡介】李庚南,高級經濟師,先後供職於工商銀行、人民銀行,現為銀監部門人士。近年來專註於普惠金融,為多家媒體撰文,先後發表近百篇文章。

(歡迎轉載,註明來源「中新經緯」,即視為已獲轉載授權。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