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之路仍存荊棘

[老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您的朋友

摘要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基礎。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通常80%左右的耕地是靠職業農民來耕種的,農業產值中50%左右是由職業農民貢獻的。照此標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重而道遠。

「未來,誰種地,怎樣種地?」成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是著力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一個關鍵。

農業部日前印發《「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數量要發展到2000萬人。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再過10到20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將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其實,多年來一直都很關注農業發展問題,也為此出台了多項文件。

2005年,農業部在《關於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的意見》中首次提出培養職業農民。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首次正式提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2012年,「新型職業農民」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同年8月,農業部辦公廳印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並在全國啟動了100個縣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

各省市也積極做出努力,截至2015年,新型職業農民規模已達1272萬人,比2010年增長55%;陝西、江西等11個省區市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等文件。

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正在形成

「如今突出職業農民,其實是與農村發展,尤其是農業現代化緊密相關。」華中師範大學農村研究院任路博士在接受《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農村勞動力外流的情況下,「誰來種地」是個問題。農業現代化並不是簡單的農業技術普及,關鍵是人,在農村勞動力進入第二三產業的情況下,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離鄉又離土,他們不願意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為此,如何保障農業生產有足夠的合格勞動者就是一個難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問題會越來越明顯。

那麼,何謂新型職業農民?

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在接受《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農民自己擁有土地,靠土地經營收入滿足自身需求,這是農民的主要特點。新型職業農民狹義上指的是家庭農場主,不去外地打工,可以全職靠農業生產實現就業,這也是職業農民最典型的特徵,職業農民是相對於兼業農民而言的。傳統農民主要特徵是自給自足的需要,而新型職業農民則需要滿足市場的需要,是市場的主體,有知識,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管理。現在農業部文件當中規定的新型職業農民的範圍相對更廣一些,比如拖拉機手等,甚至在農業企業打工,從事農業打工的人,也被列入了新型職業農民的範疇。

「職業農民未來走到哪兒都可以種地,他具有種地的技能,他不一定都來自於農村,只要受過農業生產知識教育和培訓,也可以成為職業農民。」全國政協委員、河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許皞認為,職業農民指專門以農業生產勞動為主要內容,從事生產、管理、運營的一種職業,他和工人、知識分子、軍人屬於職業的一類,而不是身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新型職業農民是一個很大的主體,我在調研中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我們要提高認識,放到國家戰略高度來認識他,現在很大一部分農民在轉化,現在城鎮化率已經57%了,這個成效很顯著,但是隨著這個轉化,留在農村的勞動力,一部分人是不穩定的,兼業化很常見,老齡化也很厲害。」全國政協委員,原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建軍指出。

任路告訴記者,隨著青年壯年流入城市,在一些地方,農村老年人成為農業勞動的主力,不論從勞動能力、生產技術還是思想觀念上,老年農民難以承載未來農業現代化的使命。

因此,「從當前農業勞動力的現狀,以及未來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來說,亟待一支新型職業農民來承擔農業生產、經營與服務方面的專業性質工作,以農業為職業,經過系統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培養,懂得農業經營之道,富有職業精神,是專業的農業勞動者。」任路進一步分析道。

據了解,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目前正在形成。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達到1272萬人,比2010年增長55%,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活躍在農業生產經營一線。

培育之路任重道遠

談到未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學部委員張曉山一再強調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今後,農業經營主體的個體形態必須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基礎。」

然而,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通常80%左右的耕地是靠職業農民來耕種的,農業產值中50%左右是由職業農民貢獻的。照此標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重而道遠。農業部科教司教育處處長紀紹勤說。

數據顯示,對比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收入,農戶經營規模要在60畝以上時,才可以實現務農收入與外出打工收入的持平。按照現有耕地數量18億畝來計算,需要規模農戶或家庭農場3000萬戶左右。再按每個規模農戶或家庭農場3個農業勞動力(含農業工人、農業僱員)計算,總人數為9000萬,這主要是指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和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

朱啟臻告訴記者,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還不具備新型職業農民的生存大環境。新型職業農民要有土地,並且是廉價無償獲得土地,而目前這方面條件還不夠成熟,有一些人可能想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但是由於需要高價租用他人土地,種地成本增加很多,可能會導致不盈利,很難吸引真正想要種地的人來從事農業活動。因此,需要改善實施環境。與此同時,還應完善土地制度保險制度以及國家對農業專項支持制度等。

據農業部測算,1億人左右規模的新型職業農民數量比較符合國情。這1億人中,包括生產經營型3000萬,專業技能型6000萬,社會服務型1000萬。

那麼,除了改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大環境外,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

任路認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始終面臨著三大難題。「第一個難題是如何吸引新生代農民,與自己父輩相比,新生代農民對於農業、對於土地缺乏情感上的認同,也不願意像父輩一樣從事繁殖的農業生產,致力於離開土地,要讓他們重新回到農村、回到土地顯然有難度,關鍵是要讓農業生產如其他職業一樣成為具有吸引力的職業。」

對於這一點,記者發現,張曉山在研究報告中也指出,培育的重點是目前正在務農的中青年農民。「因為這一群體對農業有感情,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營經驗,在農業生產、農村建設和文化傳承中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說。還要吸引一批有意願投身現代農業的「返農者」,重點吸引在崗務農者的後代——「農業後繼者」,由他們構成「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同時,選拔一批現有的農村專業帶頭人,再吸引一批大中專學生,培養和儲備「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

任路進一步指出,第二個難題是如何提升主力農民的職業素養,新型職業農民並非全新的一類農業勞動者,只是說具有職業素養的農業勞動者,那麼,這就需要在現有的農業勞動者中間通過技能培訓,逐漸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

「傳統意義的全日制學校職業教育無法完成在崗農民教育,培養不出新型職業農民,需要探索適合的培養模式。」張曉山在研究報告中指出。

對此,農業部科教司副司長江文勝表示,只有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快構建一支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隊伍,才能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

三是如何從農村之外引入『農民』,尤其是農業的社會化服務、農業經營者等,這些從業者為農業生產經營服務,承擔著農業生產活動的某些環節,他們不僅是職業農民的助手,而且可以成為職業農民的來源。」任路補充道。

除此之外,朱啟臻告訴記者:「對新型農民的教育培養也值得關注。首先,在教授課程時,不應再採用傳統教授的方式,只以技術培訓為主。新型職業農民需要技術,但是他們需要的技術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近期,我曾與一位打算種植百香果的農場主交談,他包了5百畝地,但是目前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學校專門開設教授種植百香果的課程。只能尋求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或到已經種植成功的種植園取經,因此,課程設置要個性化,有針對性。」

多管齊下方為解決之道

其實不難發現,中央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高度重視,2012年至2017年間,連續6個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此作出部署。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要「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但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難題,又該如何去解決呢?

任路指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與整個農業支持政策是關聯在一起的,任何一個難題的破解都離不開整個農業體系的調整。

而對於如何留住新生代農民,任路告訴記者,一是用職業發展留住新生代農民,既然提職業農民,那麼就應該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認識培育工作,與其他任何職業一樣,農民應該具有基本的職業體系以及完善的職業保障等,當然,這個職業體系應當是開放的,並不是封閉性,讓新生代農民能夠在農業中得到生活的保障和工作的尊嚴。二是用技能培訓提升主力農民,依賴於農民培訓的體系,從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入手,探索適合當前農民文化水平的技能培訓方式,在培訓內容和形式上面做文章,完善培訓體系,健全培訓手段,逐漸提升農民的職業水平,尤其是仍然在農村務農的青壯年農民。

三是用社會服務支持職業農民,相對於具體從事農業生產的職業農民而言,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從業者能夠將技術性或專業化的生產環節承擔起來,逐漸將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知識等引入農業生產領域,讓新型職業農民逐漸接受或掌握農業技術,為職業農民的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形成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專業性的農業勞動者。」任路指出。

與此同時,農業部科教司司長廖西元建議,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市場化運作等方式參與培訓工作,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面向產業、融入產業、服務產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揮農民職業教育集團的作用,支持各地整合資源辦好農民學院,拓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渠道。鼓勵農業園區、農業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實習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引導農民合作社建立農民「田間學校」,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就近就地學習、教學觀摩、實習實踐和創業孵化場所。

據悉,江蘇省自2015年開始就針對省內高校所有涉農專業應屆生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培訓;安徽農業大學則與企業合作,創設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新創業實驗班,並採用「理論學習+實踐教學+創業孵化」培養模式。

除此之外,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湖南省委副主委伍躍時建議,加大投入,提高職業農民培育經費在「三農」投入中的比重。構建政校企合作為主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政府主要發揮政策引導、組織保障、資金補助的作用,農業院校、農廣校等主要發揮籌集資金、師資整合、課程設置、組織教學的作用,農業龍頭企業主要發揮創業指導、技術支持、產品保障、實際生產經營管理指導的作用,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向產業、融入產業、服務產業。

有驚喜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