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古羅馬藝術的遺風 | 早期基督教藝術

在羅馬帝國的動蕩時期,許多人在各種新宗教中尋求慰藉,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督教。在君士坦丁統治時期,它享有特殊地位,這位歸信基督的信徒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羅馬帝國的新都。君士坦丁一定沒有料到,遷都不過百年,羅馬就一分為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部帝國和以羅馬城為中心的西部帝國。

雖然早期的基督教信仰中心是地中海東部沿海城市,但數量最大的存世藝術品在羅馬。這些作品包括地下墓窟的繪畫裝飾,地下墓窟是早期基督教徒的地下墓葬。在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后,興建了許多新的大型基督教建築。

尤為重要的是改造古羅馬的公堂形式,使其適應基督教禮拜活動,正如舊聖彼得公堂式教堂。中心式建築的發展同樣重要。加拉·普拉奇迪婭墓廟和東正教洗禮堂,均位於402年成為西部帝國首都的拉文納。儘管早期基督教藝術家常常依賴古羅馬藝術形式和題材,但他們賦予其符合新宗教價值觀和目標的新用途。

君士坦丁之前的基督教藝術

在君士坦丁時代之前,羅馬還不是基督教中心。更古老、更廣大的基督教地區在北非和近東的大城市,如亞歷山大港和安條克。

地下墓窟藝術

葬禮和護衛墳墓對早期的基督教徒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他們的信仰建立在救贖之上,也就是在天國永生的希望。除真正的葬禮,地下墓窟偶用於紀念性慶典。

在羅馬的聖伯多祿和聖瑪策林墓窟中,其中一個墓室天頂的裝飾風格肅穆簡單。固定的邊線控制著整體構圖:中央的圓圈內畫著一個牧羊人,左右都是綿羊,肩頭扛著一隻小羊羔。圓圈與四個半月形飾面相連,四角各繪有一個高舉雙臂的人。

彩繪天花板。4世紀。羅馬聖伯多祿和聖瑪策林墓窟地下墓窟

約拿在鯨腹中度過三天是一個宗教信條,基督被認為在墓中度過三天也是宗教信條;正如約拿毫髮未傷地被吐出來,基督也是肉身完好地從墓中復活。

好牧羊人和約拿都與慰藉性的信息聯繫在一起,早期基督教藝術是在日薄西山的羅馬帝國發展起來的,其時政治、社會、經濟動蕩不安。新宗教的誘惑巨大,它告訴人們現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來世,因其蘊含著永久安寧的希望。

雕塑

在早期基督教藝術中,雕塑似乎並不重要。《聖經》禁止雕刻偶像,人們認為這主要是指異教神廟中供奉的大型神像。為了防止被偶像崇拜污染,基督教雕塑必須避免真人大小的雕像。雕塑便擯棄了希臘和羅馬雕塑的空間深度、寫實風格和龐大體積,轉向薄淺、小巧和花邊狀表面裝飾。

最早的基督教雕塑作品是石棺,從3世紀中葉起用於安葬教會中的重要成員。它們的原型是在哈德良統治時期取代骨灰瓮的羅馬非基督教石棺。

石棺。約270年。大理石,5.45×2.2米。羅馬老聖瑪利亞教堂

石棺制於3世紀中葉,左側是關於約拿的場景:船、海怪和斜躺的先知。約拿的軀體精雕細刻,姿態優雅,讓人想到藝術家一定借鑒了古典作品。因而,好牧羊人雖然被程式化了,但他能恰當地分配重量,雖肩扛綿羊仍然顯得輕鬆自如,這一點也讓我們聯想到古典雕像。中央高舉雙手做祈禱狀的禱告婦女也是我們在地下墓窟繪畫中見過的題材。

家庭教堂

《聖經》記載表明,基督教徒會定期聚會,表達對上帝之子和救世主基督的共同信仰,並進行聖餐禮,即分享聖化的麵包和酒(象徵著基督的肉和血),紀念耶穌及其門徒共進的最後的晚餐,以此達到與基督的精神結合。這類基督教徒集會起初可能在私宅進行,後來才轉移至專用於基督教禮拜活動的公共場所。羅馬帝國其他地區的基督教徒使用的也是在中庭式邸宅教堂,又稱家庭教堂。

基督教得到官方承認后的基督教藝術

在4世紀時,基督教變成了得到皇帝君士坦丁支持的官方宗教。幾乎是一夜之間,必須為新的官方宗教創造一個引人注目的建築環境,便於所有人意識到教會的存在。君士坦丁本人傾其權力來完成這項任務。

基督教公堂式教堂

君士坦丁時期最重要的教堂建築是一種長方形公堂。早期基督教公堂式教堂的基本特徵源自帝國的長方形公堂,如烏爾皮亞公堂。

君士坦丁時期最大的教堂是羅馬的舊聖彼得教堂。16和17世紀,這座教堂被摧毀,並被現在位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取代,但17世紀的一本早期素描摹本集中保留了它的原貌,還有一些文字描述。

雅各布.格里馬爾迪(Jacopo Grimaldi):《羅馬舊聖彼得教堂內部》(Interior of Old St. Peter』s, Rome)。1619年。素描。MS:Barbarini Lat. 2733 fols. 104v—105r,羅馬梵蒂岡圖書館

基督教禮拜儀式是為公開禮拜而規定的一套儀軌,它的重心一直是彌撒,其中包括聖餐禮,就是在祭壇上象徵性地再現耶穌犧牲的情景。

我們現在認為宗教儀式是公開的,但在早期的教堂中,只有正式基督教徒才能親眼見證整個禮拜儀式。只有通過洗禮,那些接受教導、準備入教的慕道友才能成為正式的基督教徒。在受洗之前,他們能耳聽部分彌撒儀式,而不能親見。

集中式建築

在君士坦丁時期,穹頂覆蓋的圓形或多邊形建築進入了基督教建築傳統。羅馬皇帝曾興建過類似的建築,它們是巨型墓葬或墓廟,如戴克里先在斯帕拉托的皇宮中為自己修建的墓廟。

早期基督教集中式建築常常具有喪葬功能,如羅馬的聖康斯坦薩就是君士坦丁之女康斯坦蒂婭的墓廟。它建在一座地下墓窟上方,原本是城外的聖艾格妮絲公堂式教堂的一部分,這座教堂現已被毀。

羅馬聖康斯坦薩內部(從迴廊看向圓形大廳),約350年

十字架對所有的基督教徒來說都有重要意義,但對君士坦丁家族而言尤其如此,因為他本人皈依基督教就是因為夢見了十字架,預示著他312年在米爾維橋戰役中取勝。

公堂式與集中式的融合

君士坦丁即使在接受了基督教的信條之後,依然遵從羅馬帝國的傳統。

位於耶路撒冷的公堂式聖墓教堂,標示的是君士坦丁之母聖海倫娜發現真十字架(True Cross,即耶穌被釘死於其上的那個十字架,相對於釘死與基督一同處決的竊賊的十字架)之地。教堂遠處是復活圓堂,圓堂下方據說就是基督墳墓,他的遺體在此墓中停放了三天後復活。

兩者都是皇室投建,源於皇室墓廟,且都具有喪葬用途聖墓教堂建築群與舊聖彼得教堂一樣,都希望結合古羅馬公堂的集會功能與殉道堂於同一座不朽的建築中,這座建築歌頌其所紀念的那位逝者,即基督。

建築裝飾:鑲嵌壁畫

大型基督教建築快速增長,對早期基督教繪畫藝術產生了革命性影響。早期基督教鑲嵌壁畫,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壁畫,利用金色嵌片的耀眼光輝來創造一個充滿天界神明、象徵或敘事行為的光明之國。

4世紀教堂的裝飾大多已殘缺不全,只有在5世紀的教堂中,我們才能見到以鑲嵌畫裝飾的基督教建築的完整發展過程。有三座建築的鑲嵌畫體系大體完整,那就是位於拉文納(Ravenna)的加拉·普拉奇迪婭墓廟(Mausoleum of GallaPlacidia)和東正教洗禮堂,以及位於羅馬的莊嚴聖母教堂(Santa Maria Maggiore)。

加拉·普拉奇迪婭墓廟的建築為集中式布局,形成一個希臘十字,即四臂等長的十字架。磚砌的外牆最初可能有貼面覆蓋,但始終比富麗堂皇的內部樸素得多。

加拉·普拉奇迪婭墓廟,拉文納。425—450年

觀者將凡俗世界留在身後,進入一個流光溢彩的王國,貴重的大理石面和閃閃發亮的鑲嵌畫再現了天國的精神光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座建築可比作完美的基督教徒,外在肉體樸實,內在精神崇高,早期基督教徒無疑沒有忽略這種類比。

加拉·普拉奇迪婭墓廟內部,拉文納

《好牧羊人》(Good Shepherd)。鑲嵌畫。拉文納加拉.普拉奇迪婭墓廟

好牧羊人是一個年輕人,他的許多標誌是由皇家藝術中借用來的。光環來自將皇帝表現為太陽王的畫像,金色長袍和紫色披肩是皇家身份的傳統符號。

基督臉部造型寫實,發服飄揚,愜意地坐在一片蔥翠美景之中,背景是天藍色。畫面又大量運用金色,顯得極不真實。基督既是現世的凡人和帝王,又存在於一個閃光的永恆之地,他生來便是其中的部分

拉文納的東正教洗禮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築,建於400年,大概50年後加高並蓋上穹頂。東正教洗禮堂的集中式設計使人想起古代墓廟,而建築的八個面則象徵性地體現了洗禮與死亡的關係:人類世界產生於創世紀后的第八天,基督在受難的第八日復活。

與加拉·普拉奇迪婭墓廟一樣,東正教洗禮堂的內部也是一片光輝燦爛,下方是大理石牆,上方則是灰泥飾畫和鑲嵌畫。

東正教洗禮堂,拉文納。約400—458年

東正教洗禮堂穹頂鑲嵌畫,拉文納。約458年

羅馬莊嚴聖母教堂內部。約432—440年

《羅得與亞伯拉罕分離》和《風景中的牧羊人》(Shepherds in a Landscape)。鑲嵌畫。羅馬莊嚴聖母教堂

對於完全相信《聖經》的人來說,這一系列鑲嵌畫不僅是一套歷史組畫,還是一個象徵體系,呈現了更高的真實——天主聖言。藝術家並不在意歷史故事的細節。目光和手勢遠比寫實的動作或三維形體重要。

插圖書籍

基督教的基礎是《聖經》所揭示的天主聖言,所以自稱為聖書子民的早期基督教徒大規模資助《聖經》複製活動。紙莎草捲軸在整個古代都有生產。在2世紀至4世紀之間,犢皮紙抄本逐漸取代紙莎草卷。這一變化對書籍插畫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

現存最早的《聖經》繪本之一是一冊5世紀初的殘本,稱為《奎德林堡〈聖經〉殘本》。圖示的這書頁(單張手稿)有四個場景,描繪了掃羅在打敗亞瑪力人之後與撒母耳會面,每個場景都圍以邊框,強調構圖的總體統一性。霧氣瀰漫的風景、建築元素以及天藍色和粉色背景都使我們想起龐貝壁畫中那種古羅馬傳統的空氣幻覺主義技法

《列王紀》場景插圖,出自《奎德林堡〈聖經〉殘本》,約425—450年。犢皮紙蛋彩畫,30.5×45.8厘米。柏林國家圖書館

《梵蒂岡的維吉爾抄本》中的小型畫。5世紀初。犢皮紙蛋彩畫,21.9×19.6厘米。羅馬梵蒂岡圖書館

《奎德林堡〈聖經〉殘本》和《梵蒂岡的維吉爾抄本》中的幻覺主義技法讓我們想起羅馬輝煌時期的藝術品,同時代的莊嚴聖母教堂有許多建築特徵具有古典之風。強調羅馬往昔的榮耀或許是艱難時世中(羅馬帝國動蕩時期)的慰藉。

雕塑

基督教地位的提高對藝術生產產生了深遠影響,將原本素樸民間的基督教藝術搬上了公開和官方的舞台。早期基督教建築及其裝飾依賴羅馬帝國傳統,顯示出越來越強的雄渾厚重效果。這在一具精美的早期基督教石棺《朱尼烏斯·巴蘇斯石棺》中表現得很明顯。

《朱尼烏斯·巴蘇斯石棺》。約359年。大理石,1.2×2.4米。羅馬聖彼得加比多里諾歷史博物館

石棺雕刻富麗,其風格也依賴帝國傳統,表現出了明顯的古典風格元素,例如在中空的深龕內放置人像,這些人像頗具希臘羅馬雕塑的莊重。

嚴格說來,「早期基督教」並不是一種風格。確切地說,它指的是在東西方教會分裂之前,大致就是耶穌誕生后的五個世紀里,由基督教徒製作或為基督教徒製作的任何藝術作品。另一方面,「拜占庭」表示的也不僅僅是東羅馬帝國的藝術,也指其特有的與君士坦丁堡皇廷相關的文化和風格。

東西方之間的宗教分立深刻影響了晚期羅馬帝國基督教藝術的發展。政治和宗教分裂愈演愈烈,開始影響藝術生產,所以可以允許另一個基督教藝術分支的產生或發展。我們稱之為拜占庭藝術。

【拜占庭藝術】且聽下回分解。

謝謝閱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