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古代白銀貨幣的形制與使用情況之二

與古代銅錢歷經兩千多年具有統一的外圓內方樣式不同,古代的銀兩貨幣形狀常常隨朝代的更替、時代的變遷不斷有所改變,有的時期甚至不同的省份或地域形狀也有較大差異。銀錠形制的變化反映了實際需求的變化與不同,既有不同時代人們對銀錠需求的改變,也有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域人們對銀錠要求的變化。但是,銀錠作為計重使用的貴金屬稱量貨幣,其根本的要素是成色,人們對成色的期待與把握是最重要的,因此,形制的變化也離不開這一根本因素。可以說,歷代白銀貨幣在形態上既有所繼承,又有一定的變化,這與鑄造工藝和銀兩貨幣隨時代的變遷有著密切的關係。

※宋代銀錠(鋌)

宋代白銀進一步貨幣化,使用數量增加、用途更加廣泛,政府稅收、開支,民間儲藏和大額支付,國際貿易等,都使用了白銀。銀錠(鋌)逐漸成為國家和地方稅收特種貨幣,衍生出一種專用的南宋商稅——「出門稅」銀鋌。北宋以後,民間口語中常稱白銀為「錠」,鋌字使用漸少,於是銀鋌又改稱銀錠。

館藏北宋「角面並全」五十兩銀鋌正背面

宋代白銀的形式有多種,最普通的是錠,有大小數種。大錠重五十兩,小錠則重量不等,有二十五兩、十二兩半、六兩等。大錠兩端多呈弧狀,束腰形,上鏨文字,記有地名、用途、重兩、官吏、匠人姓名等。宋代銀錠(鋌)開始向特定的形態發展變化。北宋銀錠主要是平首板狀,腰部向內凹進(束腰)但弧度較小,底部出現較多的蜂窩孔洞、有的較大,而且錠的正面邊緣開始沿四周分佈絲紋,這些外觀特徵是較唐代以來的重要變化。南宋銀錠,則為弧首束腰,腰部向內彎曲的弧度變大,底部蜂窩孔洞的形態與北宋差別不大。

館藏南宋「出門稅」六兩銀鋌

宋代銀鋌在器形上的顯著變化主要體現在下列方面:

首先是銀鋌器型趨向統一,變為兩端平整、中間略向內收的束腰板塊狀,這種形狀應系船型銀鋌雙翅構造被逐漸淘汰的結果,從存世的船型銀鋌看,雙翅大多被向內砸倒平貼錠面,大概是因船型銀鋌雙翅太大,造成了攜帶或貯藏的不方便。

第二是銘文製作趨向規範一致。北宋,沿用鏨刻的方法在鋌面上鏨刻銘文,文字內容一般有銀鋌的製作或使用年份、地點、用途、重量、主管官員及職位、銀匠姓名等。南宋以後,銘文更顯規範,大多是戳記形式的銘文;除之前的用途、地點及官職等內容外,常常直接標註成色和製作的鋪戶等。這說明銀兩貨幣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後,人們已積累了經驗和共識,形制更加規範。

第三是蜂窩、絲紋等外觀特徵顯現。蜂窩作為白銀鑄造的一項基本特徵,在宋代銀鋌上有充分的展現,尤其是南宋鋌,遍布鋌底的蜂窩,是南宋鋌的一大顯著特徵。此外,絲紋在宋代銀鋌上也有很好的顯現,從大量的實物來看,似乎南宋人們對絲紋與成色的關係已有較明確的認識。

館藏宋朝「謝家花銀真花銀」二十五兩銀鋌

宋代是白銀貨幣化的第一個重要時期,總體上來說,相對於唐代的船形與板條狀銀錠來說,宋代銀錠的形態有所收斂,幾何形狀更加簡潔、對稱而不乏曲線美,與鑄造工藝密切相關的因素——底部蜂窩孔洞和錠面絲紋,這些現象都與以往大為不同,與宋代白銀貨幣化進程有著緊密關係。白銀用作貴金屬貨幣,在質量和形態方面都要趨向於一定的標準,不僅要給人以貴金屬質(純度)的特色和厚重感,而且在外觀上應具有一定的形式和美感。因此,白銀貨幣的鑄造發行,講究金屬質地的展現、對稱、具備一定的主流形制,是很自然的趨勢。

※金代銀錠(鋌)

金代,銀、鈔、錢三類貨幣并行,鑄錢、行鈔效仿宋代,鑄造銀鋌也效仿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除五十兩的大錠外,還有著名的「承安寶貨」銀錠,一兩至十兩分五等,目前見到一兩及一兩半銀錠實物。承安寶貨是官方發行的,可以和銅錢一樣用於流通使用的白銀貨幣,但行用時間只有約三年,這可能與當時的政府仍大力推行紙幣有一定的關係。

館藏金朝「承安寶貨」壹兩銀鋌

金代鑄造併發行的銀鋌,器形、蜂窩、絲紋以及銘文製作都與南宋鋌相仿;銘文也有戳記,但多以鏨刻的為主,內容包括年號、製作者、用途、責任人、鑒定者以及重量、成色等,各方信用要素顯得比宋代還要齊全。銀鋌兩端呈圓弧狀,中間束腰,底部蜂窩孔洞較大,錠面有絲紋,以五十兩類型為主。

館藏金朝「明昌二年」五十兩銀鋌

(本文選自錢幣博物館周衛榮、楊君、黃維著《古代銀錠科學研究》)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