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借鑒】或許這三個維度能告訴我們台灣農業為什麼可以做的如此精緻?

跟小夢菌一起看

台灣與大陸西南地區都是人多地少,山地丘陵為主,家庭經營佔據主流,規模經營也強調「適度」。大陸有很多休閑農業也做的很好,與台灣也有諸多相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台灣的精緻農業能給我們農業轉型提供什麼借鑒啟示?

創意農業

彩色稻田成景點

實驗林場有療愈模式

農業價值廣泛,傳統生產價值只佔20%。如何挖掘剩餘的80%?台灣的「創意」,給了大家不少啟示。

花蓮縣「種稻子」的事,讓我們印象頗深!

兩年前,當地一位私企老闆斥資數千萬,引入彩色水稻種植,吸引了萬千遊客。

彩稻是一種變種水稻,它的葉子不止是綠色。在稻田不同的位置栽種不同的稻米品種,通過精細巧妙的排列組合,不同顏色的葉子,在稻米生長過程中自然鋪陳出美麗的圖畫,形成多姿多彩的「彩色稻田」。

將稻子用來作畫、供人觀賞,稻田成為旅遊景點,這是文化創意農業,由傳統農業種植衍生出的一種新業態。

台大農學院的「森林與農業療愈」,也讓人耳目一新。

台灣農學院有面積50萬畝的實驗林場和實驗農場,在休閑觀光農業之外探索健康療養農業,形成了療愈模式。森林與農業療愈,包括食療、瑜伽、心理治療、呼吸調整等多個方面,有成體系的治療方式、專業的引導者,參與者以活動方式參與,經過三天兩夜的治療,壓力可得到有效緩解。

為了驗證這一點,學院出資,由參與者自行選擇醫院,提前做醫學檢查,接受治療后再做同項檢查,可明顯看出心血管、腦波等指標趨於向好。此研究由農學院和醫學院合作,相關的科學論文《森林環境對人心血管疾病及生活品質之影響》,已於2016年被著名醫學期刊PLOS選用發表。

農學院院長徐源泰說,如果將農業發展分階,生產性農業為第一階,休閑觀光農業為第二階,健康療養農業則是第三階。「我們的健康療養農業有著醫學研證。」

用醫學研究做依據,用數據來說話,這種模式很值得借鑒。大陸有很多地方自然資源優良,也在主打「森林康養」牌,如能引入新模式,和脫貧攻堅相結合,無疑將實現多贏。

在大陸,有著不少森林中的小鎮,交通便利、設施完善,不過業態多為農家樂,若發展健康療養農業,可實現轉型升級。

「台灣休閑農業第一人」張清來有著這樣的名言:農地不僅是地,還是風景、是文化。農業不應僅僅是農業,它還是文化業、教育業、環保業、旅遊業。

這樣的理念正被很多台商台農帶到了大陸。大陸很多地方現代農業獨具優勢,台商台農「登陸」應帶著台灣的先進科技及模式,結合當地優勢,共同推動雙贏!

牧場經營創新

能食、能宿、能看、能賞

還產精美伴手禮

大名鼎鼎的飛牛牧場,竟然只有200多頭牛,用於觀賞的僅10來頭,可每年卻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到訪。

飛牛牧場「牛」在哪裡?走進牧場大門,觸目所及並沒有牛,只有鮮花、綠草。經過一片坡地,在自然起伏的山坡上,方見十餘頭牛悠閑自在地吃草或打盹。再步行20來分鐘,穿越茂密的樹林,才抵達奶牛養殖區。有養殖就有污染,就有異味,但飛牛牧場卻顛覆了傳統的養殖概念,把牧場打造成了景區、景點,能食、能宿、能看、能賞。

在「奶牛媽媽」的住處,遊客能看到牛奶生產的全程,還可以親手擠牛奶。這種零距離的接觸,受到學齡期孩子的熱捧,家長也喜聞樂見,讓孩子參與其中,認識、感知農業。如今,飛牛牧場已成為親子游勝地,九成遊客屬於「家庭總動員」。

與飛牛牧場類似,台灣面積最大的坡地牧場、初鹿牧場,也是集休閑、觀光、體驗於一體。不過初鹿牧場只做「一日游」產品,「要吸引人在這裡住下來,目前還達不到,我們就不做。」牧場旅遊部負責人說。

不僅僅是觀光。牧場還打造出牛奶的各類衍生產品,成為遊客愛不釋手的伴手禮。除了鮮奶、乳酪、煉乳、餅乾、棒冰等奶製品,還有牛奶面膜、潤膚霜、香皂,更有奶牛造型的各式創意用品和小擺件。牛奶製品專賣店裡人來人往,遊客穿梭在貨架間,挑選稱心的物品。

傳統種養、精深加工、觀光旅遊深度融合,讓我們感嘆,看到了一二三產業互動、多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大陸農家樂雖然已告別「一雞多吃」的陳舊模式,也引入了精深加工、體驗農業等新方式,但對遊客吸引力不夠,僅停留於「看」,而台灣農業更「走心」。走心,體現在細節上,也體現在深度上,圍繞一個產品不斷做深。苗栗縣的公館鄉農會,開發了「好」字系列上百個產品。

看過牧場、農會,的大陸企業家大受啟發,著手把自家產業要打造成多業態的休閑觀光地。

組織農業

農會花重金搞技術推廣

培養職業農民

百度「桃米社區」,出來10萬條搜索結果,「生態」二字頻頻出現。走進這個1999年「9·21」大地震后重建的小山村,猶如步入了原生態的自然區,潺潺溪水清澈,沿溪而上,多種植物並存。有閑情的話,還可找到19種青蛙、42種蜻蜓、58種鳥類,物種的多樣性,令人目不暇接。

生態雖美,但「人」才是桃米的魂。重建中,新故鄉基金會幫助村子找到自己的特點——生態好、青蛙種類多,決定做青蛙觀光,售賣青蛙知識。基金會培訓村民辨識青蛙,社區發展協會帶領村民挖掘產業特色,發展以生態保育為前提的生態旅遊。如今,每年的生態產業收入達3000萬人民幣。

桃米社區生產、生活、生態融為一體,在基層組織的引導下,生態保護已成為全村1200多人的自覺行動。

來到花蓮縣壽豐鄉農會的賣場「豐華再現館」,第一眼就看到有機蔬菜售賣專區。壽豐鄉有8000多人務農,農會從2002年起推廣有機栽培,現已打造90畝有機基地,有機食品宅配會員超過一千戶。

農會將每年收入的62%用做技術推廣,和院校合作,研發新產品、系列衍生品,形成了富有區域性的產地商標。通過包技術、包銷路、包價格,指導農民進行有機栽培;同時發展體驗農業,把消費者引到田間地頭,讓他們認識和體驗有機食品,擴大知曉度。「剛開始做有機,要與農民打契約,現在完全不用,大家自覺進行有機栽培。

台灣農會與農民是合作的關係,但農會成員都來自於農民,每戶務農者可有一人參加農會。農會培養職業農民,引導農民進行規模化生產,這確保了農產品的安全。農會收入除了用做技術推廣,更重要的是,農會面向全台提供金融信貸,而且本農會的農民貸款,可享受折扣。

農會與農民的合作,讓農民真正成為市場主體,迸發出活力,農會引領了台灣現代農業的發展。

小夢菌有話說

大陸農業的生產、銷售等很多環節是分割的,金融又是長期的短板。借鑒台灣農會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利於大陸構建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消費合作等「四位一體」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面向市場,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

THE END

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