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倉
西藏社會科學院貝葉經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北京大學梵巴語專業大學部、碩士畢業
《寶鬘論頌》(Ratnāvalī)傳為龍樹所作,有500余頌,包含在藏系所傳「六正理聚」之中。「六正理聚」即龍樹的核心理論著作,包括《中論頌》、《六十如理頌》、《七十空性論》、《回諍論》、《廣破論》、《寶鬘論頌》。有的傳統以《言說成就》代替了《寶鬘論頌》。《寶鬘論頌》歷來為印度大乘佛教及藏傳佛教諸宗尤其是格魯派所重視。
龍樹是二三世紀時的南印度人,與娑陀婆訶(Sātavāhan)王朝關係密切。《寶鬘論頌》是給娑陀訶王朝中某位國王的勸誡。主要內容為深信因果,止惡揚善,修學無我與空性,發菩提心,成就解脫與智慧,也對國王提出了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積極建議。
一、寫本概況
此前,義大利學者圖齊(Giuseppe Tucci)在尼泊爾發現了該論的一件梵文寫本,尼泊爾—德國寫本保護項目另外也拍攝了一件寫本,均為殘本,缺失了很多偈頌。
《寶鬘論頌》尼泊爾殘本
最新發現的《寶鬘論頌》梵文寫本是全本,收藏於哲蚌寺。此寫本信息最早由羅炤先生上世紀80年代所編集的《西藏梵文貝葉經目錄》所披露:
《寶鬘論》。共33葉(前15葉有頁碼),完整。貝葉長30.6厘米,寬5.5厘米,每面墨書「藍蹉」體梵文5行。
羅炤先生未出版的《西藏貝葉經目錄》手稿(影印件)
根據《西藏所藏梵文貝葉經影印大全總目》,此本編號為ZX0596-ZB04,葉數為33葉,全,尺寸為30.1×5.8厘米,為蘭札字體,頁面無殘缺。與羅炤目錄中記載的信息相吻合,為同一寫本。根據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該本為世界上現存唯一完整的《寶鬘論頌》梵本,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二、藏漢譯本
《寶鬘論頌》藏譯本約翻譯於9世紀初期,收於《丹珠爾》(德格版4158號,北京版5658號)。藏譯大藏經中還收有難勝友(Ajitamitra,約9世紀)所造《寶鬘論釋》(Ratnāvalīṭikā)的藏譯(德格版4159號,北京版5659號)。除此之外還有一部藏文註釋本:甲曹傑所造《中觀寶鬘論釋》(Dbu ma rin chen phreng ba'i snying po'i don gsal bar byed pa)。
漢譯本題為《寶行王正論》,陳代真諦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第1656號。另有任傑譯本《〈中觀寶鬘論釋〉與〈四百論釋〉合刊》(1997年,內部流通本),為甲曹傑的註釋。
三、梵文校勘本
意大利學者圖齊(Giuseppe Tucci) 根據一件私人收藏的尼泊爾貝葉殘本,於1934年、1936年兩次刊文,發表了《寶鬘論頌》第一品的1-77頌,第二品的1-46頌,第四品的1-100頌,共223首梵文偈頌,並附英譯。
1980年,迪茲(Siglinde Diets)利用新發現的尼泊爾梵文殘片增補了圖齊文中缺少的第五品梵文部分,即第五品1-55頌和第79-100頌部分梵文,但該品尚缺23頌。
目前該論最全的梵文刊本是1982年哈恩(Michael Hahn)校勘出版的《龍樹的〈寶鬘論〉》(Nāgārjuna』s Ratnāvalī)一書,在圖齊和迪茲發表的梵文本基礎之上重新校訂,並增補了其他梵本和注本中所引用的偈頌,共刊出312頌梵文。然而,此本仍然缺少188頌,其中,第一品缺21頌,第二品缺44頌,第三品缺100頌,第四品全,第五品缺23頌。
Michael Hahn, Nāgārjuna』s Ratnāvalī: Vol. 1. The basic texts (Sankrit, Tibetan, Chinese). Bonn: Indica et Tibetica Verlag.
筆者計劃以哲蚌寺所藏的梵本,補出前人刊本中所缺梵文偈頌,為學界首次提供一個《寶鬘論頌》可靠的梵文全本。筆者於2016年末發表於《西藏貝葉經研究》的論文,已經錄出前人刊本中第一品所缺的21首偈頌的梵本。
(本文摘編自:普倉,《龍樹〈寶鬘論頌〉梵文寫本的初步報告》,《西藏貝葉經研究》2016年,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西藏社會科學院貝葉經研究所簡介
西藏社會科學院貝葉經研究所成立於2013年12月,致力於加強和提高西藏梵文貝葉經研究水平,推動貝葉經研究事業的發展。現有人員四名,負責人為索朗曲傑,成員有歐珠次仁、普倉、達娃群宗。
研究所編輯出版的《西藏貝葉經研究》(藏、漢文版)是關於貝葉經寫本研究的年度學術報告,是國內外從事貝葉經研究的專家學者發表研究成果的平台。迄今為止共出版了三輯。
回復消息 「佛典」
收聽「印度語言與佛典文獻」音頻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