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卡車之家
「遠程電動車的每公里消耗的電費約為0.2-0.35元,我們有信心搶奪成都第一,乃至全國第一」在如今補貼退坡,行業門檻提高的形式下,為何這家公司有如此的底氣?
6月19日,由卡車之家主辦的「征途英雄卡友大會」正式在成都傳化物流園拉開帷幕,在這場屬於卡車人的文化盛宴上,四川吉利商用車展示的吉利遠程E200新能源純電動輕卡成為了全場的焦點之一。
八匹馬租車公司作為吉利遠程純電動輕卡在成都地區最大的運營商,僅遠程純電動輕卡就高達上百台。並且,在2017年中新能源純電動的數量在快速遞增之中,在補貼政策不算明朗的當下,八匹馬租車公司為何選擇激流勇進?
八匹馬租車公司選擇的吉利遠程純電動輕卡主要服務於快遞、快運、商超配送等城市配送物流領域。而針對城市配送市場的客戶來講,對於車輛的要求千言萬語不如匯成一個字——省。
省能耗 續航里程220公里
對於新能源車型,續航里程絕對是當下純電動物流車的核心競爭力。相較於之前關於電動車的枯燥介紹來說,這次岳總給出的數據我相信更具備說服力。不談數據談情懷,好比太監說高潮,新能源車型想租出去,必然得拿數據說話。一家租車公司在選擇車輛上必然會選擇最「省」的車型,那麼到底八匹馬租車公司看中了吉利的什麼?
遠程E200在今年完成了迭代產品的升級,磷酸鐵鋰電池組由最初的76kWh提升至83kWh。那麼,這83度電到底能支持吉利遠程純電動輕卡跑多遠呢?據岳總介紹,從公司大數據平台所反饋的信息來看,續航里程平均值大約在220公里左右,夏季開空調續航里程也能達到200公里以上。
為什麼續航里程有平均值的出現?答案很簡單,純電動車的能耗如同油耗,駕駛員的操作同樣會對能耗造成影響。
省錢 每公里電費僅為0.2-0.35元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於純電動的每公里運營成本都非常關心。傳統燃油車每公里僅油耗成本應該在0.7-1元之間,還不算磨損、保險、油耗在內!那麼,八匹馬租車公司與遠程純電動在這方面有什麼優勢呢?
首先,我能提前透露給大家的是,通過八匹馬租車公司租賃的車輛基本沒有保險成本、維修成本,對比傳統燃油車也就方便了許多。為何如此,暫且先賣個關子。
說到遠程E200的每公里運營成本,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成都地區新能源物流車的充電價格。據了解,成都地區電價分為高峰期(07:00-11:00、19:00-23:00)電價1.35元/度、平峰期(11:00-19:00)1元/度、低谷期(23:00-07:00)0.8元/度。快充1.5小時充滿,慢充則需要10小時左右。
據岳總透露,基本上算下來遠程純電動輕卡的每公里電費在0.2-0.35元之間。其實,我們利用這些數據也能簡單測算一下。為延長電瓶使用壽命,電動車每次使用時服務商都會建議保留20%的電量。也就是說83度電的輕卡,大多數情況下只使用66.4度電,按照200公里續航里程計算,每公里運營成本0.332元,倒也符合之前的數據。當然,這種計算方式並不精確,僅作為參考。
省事 每月租車費4800元
或許,看到這裡卡友疑問來了,這輛車到底多少錢?據四川吉利商用車有限公司此前透露的價格,遠程E200純電動標準版價格在30.02萬(含國補、地補)。那麼,除了購買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
八匹馬租車公司給出了解決方案——租賃用車。用戶前期僅需繳納1.5萬的保證金,每月付款4800元,即可擁有遠程E200純電動輕卡的使用權,起租期為2年。那麼,這每月繳納的4800元貴嗎?
前面我們賣的關子這裡可以解答了,每月繳納4800元后,車輛保險、保養、維修費用都由公司承擔。也就是說,除充電需自己掏錢以外,車輛可零成本運營。這樣算下來,如果有穩定的貨源,每月繳納的4800元貴不貴,各位卡友自己權衡。
省心 充電配套服務完善
目前成都區域充電配套設施布局圖
對於純電動輕卡來說,充電站如同加油站一般重要。選擇租賃吉利遠程純電動輕卡后,將免費為用戶配備7000W充電樁。另外,八匹馬租車公司以成都各大物流為核心,建設集中式充電站,每天可為300台純電動車提供充電服務。而且,還將基於成都三環內建設7-10個臨時補電處,基本實現百公里內充電網路全覆蓋。
新能源商用車作為近兩年才興起的車型,可靠性方面會不會存在什麼問題呢?其實,這個問題也無須擔心。據岳總介紹,一旦車輛出現故障,公司可通過遠程系統和用戶提供的照片對車輛進行故障預判。
經判定不能及時修好的情況,公司將會指派備用車與應急救援車一同趕往現場,用戶可直接駕駛備用車離開,故障車由吉利培訓的專業救援隊進行維修。期間,用戶無須承擔任何費用。當然,由於惡意駕駛造成的車輛損壞,費用由駕駛員自行承擔。
雖然說,吉利遠程E200作為新能源商用車領域的新入者,但是依託於巨人沃爾沃的雄厚技術實力,其起點非常之高。在成都地區從最目前所展現的技術實力來看,有望快速搶佔市場,更何況這僅僅是吉利商用車打向市場的第一張牌,此前曾有消息爆出吉利商用車將推出增程式電動輕卡以及甲醇燃料技術,或許新能源市場的資源搶佔才剛剛開始。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