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聲快訊】華坪縣嘎佐村的脫貧攻堅路 / 已封填171口 玉龍縣地下水綜合治理工作初顯成效……

傳播麗江新聲音 做有價值的內容

點擊標題下方藍字關注【麗江新聲】

閱讀本文您將看到以下內容:

1、華坪縣嘎佐村的脫貧攻堅路

2、已封填171口 玉龍縣地下水綜合治理工作初顯成效

3、玉水寨「三個貴在」將民族自然觀融入生態文明建設

4、公安交管部門集中清除一批涉及學生交通安全的隱患

盛夏時節,華坪縣船房鄉嘎佐村的群眾顯得格外忙碌,有的忙著採摘花椒;有的忙著利用新改造的畜圈養豬或牛;有的忙著到村裡面正在修建的公路幹活......走在嘎佐村的山野鄉間,一條條蜿蜒的水泥路面掩映在綠油油的花椒林子里;漫山遍野的花椒正值成熟期,清香四溢的花椒預示著豐收的季節來臨;正在修建的嘎姑公路,蜿蜒穿行了整個村子。

嘎佐村15組硬化后的水泥路

船房鄉嘎佐村距華坪縣城41公里,距船房鄉政府11公里,共有26個村民小組,1081戶3085人,是雲南省省級貧困村。全村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1500米,平均海拔1700米,3737畝耕地僅有600餘畝土地能從蓄水量20萬立方米的嘎佐水庫引水灌溉。就是這樣的一個省級貧困村,掛包聯繫嘎佐村脫貧工作的市、縣政協等部門與當地黨委政府想方設法解決山區群眾行路難、吃水難和增收難等貧困痼疾,為嘎佐村摘掉省級貧困村的帽子蹚出了一條脫貧攻堅路。

丁國華改造后的畜圈

扶持傳統養殖 畜圈改造助力群眾拓富路

嘎佐村2組村民丁國華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走進丁國華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新建畜圈裡活蹦亂跳的仔豬、肥豬和母豬。

丁國華說:「家裡只有我和62歲的老父親相依為命,以前我們兩爺兒(父子)大部份都是靠吃救濟,家裡的幾畝地種點包穀根本解決不了吃飯問題,還好政府幫助我新建了豬圈。我養了兩頭母豬,生下的兩窩小豬都留下自己養,現在大的已經有200多斤可以出欄了。」

丁國華還仔細給我們算了一筆經濟帳:以前自己家養的豬都是放養,一年下來放養的豬只有50至60斤還不夠自己吃,現在養的兩頭肥豬才半年就有200多斤了。我養兩頭母豬繁殖的仔豬留4隻養成肥豬賣兩頭,自己吃兩頭,每年賣肥豬和仔豬再加上花椒、核桃,一年的收入上萬元不是問題。

據了解,嘎佐村有53%的村民是傈僳族,由於村民沒有水田只有旱地,在種植業方面歷來都只是種植傳統的玉米,在養殖業方面習慣放養豬和山羊。所以村民基本沒有像樣的畜圈。針對村民在養殖業方面還處於傳統的放養模式,駐村工作隊決定把畜圈改造作為嘎佐村脫貧的一個突破口,補助資金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新建和改造畜圈。為了幫助嘎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養殖業,掛鉤嘎佐村脫貧工作的市政協投資12.75萬元引進種豬、種羊、種牛各5頭改良嘎佐村畜禽品種;投資10.14萬元購買7800隻生態雞苗發放給建檔立卡貧困戶;選擇積極性高、發展前景好的15戶種殖結合戶作為示範戶輻射帶動全村種養殖業發展。同時,還舉辦了29場次2800多人的畜圈標準化建設、生態雞養殖等養殖技術培訓。

市政協駐村工作隊隊長張元品介紹,按照新建和改造畜圈投入的70%補助建檔立卡貧困戶,第一批改造畜圈的補助資金共9.67萬元已全部發到建檔立卡貧困戶手中,第二批和第三批改造畜圈3200多平方米,補助資金56萬元正準備發放。張元品說:「給建檔立卡貧困戶改造畜圈項目確實是一條正確的扶貧路子,很多傈僳族群眾以前放養的豬只能自給自足,現在學習到科學的養殖技術以後不但解決了自身的生活問題,而且還通過養殖增收致富。」

成熟的青花椒

培育生態產業 提質增效打造萬畝花椒村

在嘎佐村,見得最多的就是花椒。公路邊、房前屋后、山野上到處都是綠油油的花椒樹。

在嘎佐村15組村民丁朝文的家裡,筆者看到了正在烘烤花椒的小烤房。丁朝文說,我們組家家都有一個烘烤花椒的小烤房,因為每一家都有掛果的花椒。一爐可以烘烤150斤花椒,有了烤房就不擔心下雨花椒曬不幹,烤房烘烤出來的花椒顏色比太陽晒乾的漂亮。

丁朝文說,以前覺得「萬元戶」就很不得了,更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有存款,是種植花椒讓我的生活發生了不敢想的變化。以前一家3口人僅有4畝坡地種點包穀,吃的都是包穀飯;現在20多畝花椒的收入除了買大米和喂牲口的包穀以外還有結餘都存入了銀行。

丁朝文在採摘成熟的花椒

嘎佐村15組組長賀國波是全村的花椒種植大戶,每年花椒的收入10多萬元。賀國波介紹,他和村民是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時候把家裡的坡地種植上花椒的,當時還沒有意識到種植花椒能夠增收致富,因為大家的土地都是坡地而且不出種,不如退耕還林領取國家補助。後來花椒的收入在當地非常可觀,大家就自發的在荒山、荒坡大量種植花椒。

船房鄉副鄉長蘭宗祥介紹,為了讓嘎佐村群眾早日脫貧致富,駐村工作隊結合當地實際,把花椒產業作為嘎佐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來抓。特別是市政協在全村已種植6500畝花椒的基礎上,協調22.2萬株花椒苗發放給嘎佐村群眾種植;投資16.74萬元購買90噸蠶沙有機肥免費發放給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花椒壯苗肥,實現了將嘎佐村打造成為「萬畝花椒村」的目標。同時,還扶持發展了茶葉、核桃、果桑等經濟林木。花椒現在已經是嘎佐村群眾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目前為止全村共種植花椒2萬多畝,其中6000多畝掛果,基本上達到了花椒產業全村覆蓋。

丁朝文正在烘烤花椒

改善基礎設施 加大投力夯實脫貧基礎

嘎佐村貧困程度深、群眾增收困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基礎設施薄弱,特別是吃水難和行路難制約著當地經濟發展。

「吃水難」歷來是嘎佐村群眾的一大難題,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嘎佐村曾經有80%的群眾的吃水是靠雨季積蓄「天花水」。從2006年開始嘎佐村在各個掛鉤聯繫單位的幫助下,給予村民修建水窖的資金補助大力修建水窖,目前全村戶均有水窖4.5口,基本解決了「吃水難」。嘎佐村8組村民補應品總共修建了13口水窖,不僅解決了吃水問題,還用來澆灌花椒。

「行路難」一直是山區群眾的老大難,對於嘎佐村這樣一個山高坡陡,村民居住分散的山區村子來說行路就更難了。2014年,嘎佐村迎來了華坪縣全面硬化村組道路的機遇,全縣採用「民建公助」的方式由縣政府籌資對村組道路硬化補助水泥。嘎佐村抓住機遇,組織發動群眾硬化改造村組公路,目前嘎佐村26個村民小組已經有13個村民小組實施了道路硬化。

嘎姑公路施工現場

2016年,在掛鉤聯繫單位的努力下,貫穿整個嘎佐村的嘎姑公路改造工程啟動。該工程起點為嘎佐村委會,終點為中心鎮龍洞村姑娘墳,道路全長13.68公里,4.5米寬的瀝青路面,總投資達到2200萬元。嘎姑公路通車后,將從根本上解決嘎佐村群眾的「行路難」問題。嘎佐村委會主任補忠富說:「以前嘎佐村的群眾去縣城要先下山,從村子里走到嘎佐村委會,嘎姑公路通車以後村民去縣城就不用倒回來走,節省了路程和時間。嘎姑公路直接從村子里穿過,全村26個村民小組都能受益,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嘎姑公路預計年底通車,屆時嘎佐村其餘13個村民小組也將陸續硬化道路,預計2018年底26個村民小組的道路全部硬化。

黨建+扶貧 探索脫貧攻堅新路子

駐村工作隊為了讓嘎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早日脫貧,積極探索嘎佐村貧困群眾的脫貧新路子。

2017年,嘎佐村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採取「黨支部+駐村工作隊+公司(基地或專業合作社)+建檔立卡戶+電子商務」的模式,與華坪縣薩薩農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攜手成立羊肚菌產業精準脫貧示範基地,幫助建檔立卡戶每戶種植2畝羊肚菌,由薩薩農業公司提供羊肚菌種植技術支撐和培訓指導、菌種供應、產品回收等全程服務。羊肚菌採收后,通過電商平台銷售。目前,薩薩農業公司技術人員已經在嘎佐村一組和嘎佐村五組選定了種植羊肚菌的地塊,11月開始羊肚菌大田種植。

嘎佐村黨支部還與華坪縣寶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聯手打造了農村電子商務銷售平台,幫助嘎佐村群眾在網上銷售農產品。華坪縣寶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的嘎佐村深山柑桔種植專業合作社是華坪縣目前最大的標準化柑桔種植示範園,集柑桔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合作社成立3年來,通過產前幫助桔農選育優質品種;產中組織開展種植技術培訓、免費提供各種農資;產後統一收購、包裝、銷售,為桔農架起了致富金橋。下一步,嘎佐村黨支部準備和寶順農業開發公司一起幫助建檔立卡戶種植柑桔增收脫貧。

嘎佐村柑桔園

改善人居環境 貧困山村煥新顏

嘎佐村堅持把農村危房改造、提升人居環境有機結合,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堅持「因戶施策」,去年以來累計完成危房改造5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新建住房8戶,建設保命房5戶,市政協對建檔立卡戶危房改造每戶給予1萬元不等的資金補助,補助資金11.5萬元。市政協組織單位和個人捐款17.74萬元,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了太陽能、沼氣池、節柴灶項目建設和安裝了衛星電視「戶戶通」。

2、已封填171口 玉龍縣地下水綜合治理工作初顯成效

自玉龍縣地下水綜合治理工作啟動以來,各片區工作組集中力量對取用地下水的企業、賓館、酒店、洗浴中心、餐飲業、洗車場、居民戶等,分門別類進行地毯式排查,登記造冊,累計排查黃山、白沙2個鄉鎮11個村(居)委會地下水井4409口,其中深水井74口,淺水井4335口(需整治淺水井155口)。

截至目前,已完成封填地下水井171口,其中深水井34口,淺水井137口,全縣地下水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3、玉水寨「三個貴在」將民族自然觀融入生態文明建設

良好的植被,和諧的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玉水寨里的青山綠水與民族文化的深重,讓遊人流連忘返,這也許是生態文明與民族文化融為一體的強大力量。這背後,玉水寨人用「三個貴在」作了詮釋。

貴在思想:將民族文化融入企業價值觀

納西族自古以來便敬畏自然,熱愛自然,有著自然崇拜的情結。納西族原始宗教—東巴教,在歷史的長河裡,形成了獨特的東巴文化,東巴文化強調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並把人與自然的關係確定為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如果人類過度向自然索取、破環自然、傷害自然,那麼作為兄長的自然就會對人類用各種自然災害進行懲戒,最終還形成了「人與自然是同父異母兄弟」的親情倫理觀念。

玉水寨將長期形成為民族文化中自然觀,也融入到了自己的企業價值觀中來,提煉出「和合、感恩」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在強調人與自然的和合,人與人的和合,人與社會的和合;倡導感恩自然,自然是人類生存之基,熱愛自然,保護並十分珍惜自然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實現生態文明,並將「保護和傳承納西文化,保護生態環境」作為企業使命,將「創建生態文化產業品牌」作為企業經營發展目標;確立了「保護大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依法管控過程運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方針,形成了「保護生態環境,營造青山綠水;爭當環保使者,共創綠色文明」的環保理念,還制定了系統環境目標。

人類過度開發自然,盡然導致環境遭受破壞,生態失衡。玉水寨從東巴經的記載中,吸收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引領景區生態建設。在玉水寨,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已成為永恆的、具有廣泛基礎的文化意識。

玉水寨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堅持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堅持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玉水寨採取懺悔碑豎立、世界環境日東巴祭祀、自身的生態建設投入等,倡導生態文明,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

貴在行動:用生態文明引領建設

玉水寨景區始終圍繞「怎樣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怎樣傳承和保護東巴文化」這一核心問題,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東巴文化核心理念,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開發和建設,從而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1997年開發前的玉水寨古地名叫「歌吉本」位於玉龍雪山南麓,大體由一眼山泉、一條水溝、多片濕地、兩株五角楓古樹和200多畝荒地組成。因長年累月的山洪沖刷,水土流失,過度放牧,「歌吉本」的自然生態環境已遭到破環,生態系統十分脆弱。

玉水寨景區開發建設的第一項工程就是攔水築壩,順著山洪長久沖刷自然形成的河床,每築一道石壩,造出一個水潭,形成一道水瀑,在由北向南順勢而下的400餘米河道上,造就了錯落有致、變化多姿的神龍三疊水瀑布群。在美化水景的同時,有效防控了開發前日積月累的山洪和泥石流,涵養周圍豐富的濕地和自然植被,為生物多樣性創造條件,保障了景區生態系統的安全。在水域放養具有生態凈化水質作用的本地鯉魚、鯽魚、面魚等,引進淡水魚種虹鱒魚,形成「玉潭金鱒」的美景。

玉水寨景區開發建設以來,在保護好原生態自然植被的基礎上,依照自然地形、地貌,長期堅持進行合理綠化,體現具有麗江特色的生物多樣性。首先對原有的灌木叢和濕地野生植物進行原生態保護。

其次在適宜種樹的區域,分片種植鄉土樹種為主的喬木、灌木和果樹,先後開闢了梨園、桃園和梅園。同時在建築物內外種植各種花卉名木,營造四時花香的環境。

通過綠化美化工程的實施,使景區內外原生態植被、人工綠化和自然水體融為一體,形成獨特、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從根本上改變了開發前荒涼模樣。

玉水寨景區的神泉,古稱「歌吉可」,意為「白鶴取水的山泉」。納西族村民自古就有保護神泉的傳統,神泉旁兩棵八百年以上樹齡的五角楓就是最好的證明。神泉口自古納西族村民祭祀自然神的地方,納西語稱「署古丹」。

玉水寨在開發建設中,遵循東巴教保護水源地的理念,延續保護神泉的傳統,嚴格保護神泉、古樹及周圍自然生態環境。所有旅遊設施和活動與神泉、古樹保持了合理距離,有效防控對神泉的人為損害。保護神泉邊自然植被和山體,防止山洪泛濫和山體滑坡。

按照東巴教保護水源地的傳統做法,在神泉的外圍塑立一尊自然神金像,設祭拜自然神的廣場。在自然神前,樹立一個「懺悔碑」,中心內容為:現代社會中,人類自身的行為、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各種各樣的破壞和傷害,人類因此自食其果,遭受了種種懲罰,人類要向自然懺悔,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和美化大自然,敬畏自然,償還欠債。在神泉口全年舉行傳統的東巴祭祀自然神儀式,在每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舉行盛大的祭自然神大典。

通過祭拜自然神和向自然神懺悔,既傳承了東巴文化,又保護了神泉,向廣大遊客和民眾進行生動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宣傳和教育。

貴在機制:用先進的管理體系管理

2002年,導入ISO9001/ISO14001國際質量/環境管理體系體系並通過認證。此後,結合旅遊標準化市級試點的工作要求,有序地組織、實施了「旅遊標準化試點企業」、「綠色景區」、「文明單位」等各項創建的各項工作。

通過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實施,採用系統化的方法,加強環境管理,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資源,重在污染預防,在遵守國家和當地的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的前提下,使公司的環境績效不斷提高。公司確定公司適用的環境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對公司活動和過程進行識別,並識別和評價環境因素,確定重大環境因素,制定環境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確保符合法律法規要求並持續改進。確定各部門的職責,制定管理體系文件,對環境運行過程進行控制。並對環境績效進行監測和測量,採取相應的糾正和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

通過開展培訓活動、印發宣教資料、粘貼宣傳畫、宣傳標語、網站信息發布、現場指導等形式,從多層面、多方位向廣大員工宣傳《綠色旅遊景區標準》、生態文明知識等,營造了良好的創建綠色旅遊景區、建設生態文明的工作氛圍。同時,加強環保、節能減排、環境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和教育,與各自崗位、業務密切結合起來。

以提升管理與服務水平為目標,制定並執行與綠色景區、生態文明、環境管理相關的標準一百多項,規範綠色景區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並與ISO9001/ISO14001國際質量/環境管理體系體系和量化與積分考核制度運行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管理機制。在管理中,逐條對應標準條款,對景區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建設、清潔生產、綠色服務、綠色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進行查缺補漏,實現持續改進。

玉水寨風景區始終堅持以循環經濟為理念,將綠色設計、清潔生產、節能管理、環境管理、綠色消費等概念引入景區經營和管理中,在為遊客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產品和服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資源和環境的消耗,減少各類廢棄物的產生,實現景區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

始終堅持合理利用和分配景區內的各類資源,強調並重視對自然資源、歷史人文資源的保護,建立有效的環境管理和監督機制;協調好景區開發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實現和諧發展。始終堅持將綠色旅遊產品作為旅遊產品設計的基本目標和出發點,把環境保護和預防污染的措施納入旅遊產品設計之中,在旅遊活動設計和設施配置等方面充分考慮節約能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力求使旅遊產品和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為最小。

從納西先民的「自然崇拜」及「和合」價值觀中,玉水寨人吸取了營養,在玉水寨景區開發建設上,將民族文化與生態保護有機地整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東巴文化傳承基地、全國文化消費試點企業、國家重點文化項(藏羌彝文化走廊)、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雲南省綠色景區、遊客最受歡迎的景區等,正是玉水寨人「創建生態文化產業品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匠心打造百年民族企業」的舉措與成績,「麗江之源,東巴聖地」的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

玉水寨也被認定為雲南省名牌產品、雲南省著名商標、雲南省文明風景旅遊區、雲南省文明單位等。玉水寨探索出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與東巴文化保護相結合的可持續旅遊產業發展之路。(來源:麗江日報)

4、公安交管部門集中清除一批涉及學生交通安全的隱患

學生出行安全事關億萬家庭幸福,校車安全更是牽動社會神經。為確保秋季開學校車和接送學生車輛運行安全、學生平安上下學,日前,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交管部門開展新學期校車和接送學生車輛交通安全隱患清零行動,集中清除涉及學生的交通安全隱患。

按照統一部署,全國各地公安交管部門集中開展了「四個一」工作,即:一次安全檢查、一次隱患排查、一次校車秩序整治行動和一次宣傳提示活動,督促學校、校車企業嚴格執行校車安全管理規定,強化校車運行動態監管,對不符合條件的人、車,依法註銷校車駕駛資格,收回校車標牌;組織開展「開學第一課」交通安全宣講,傳遞「知危險會避險」知識,堅決防範涉及校車、涉及學生道路交通事故,共同為學生(幼兒)上下學營造安全的道路交通環境。截至目前,全國共註銷1400餘人駕駛校車資格,排查3800餘輛隱患車輛,排查3400餘處校車行駛隱患路線,累計進1700餘所國小、幼稚園進行授課,開展交通安全宣講,及時消除了一大批涉及校車的交通安全隱患。

公安部交管局在此提醒廣大駕駛人,校車嚴重超員、嚴重超速涉及危險駕駛犯罪,公安交管部門將依法嚴查。同時,鼓勵群眾向公安機關舉報「黑校車」和校車嚴重違法,學生(幼兒)家長也要切實履行監護人職責,不把孩子送上「黑校車」;對於接送學生、幼兒的校車,其他機動車駕駛人要依法主動避讓,並保持安全車距。呼籲全社會關注學生交通安全,共同守護學生平安上學路。(

編輯:章麗清初審:和昇終審:唐燕京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