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能源變革:大國崛起的戰略先導 | 能源革命與科技創新

作為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三大資源,能源、物質和信息總是在互洽中共同演進。其間,能源與動力系統的先發性變革,往往會帶來物質的製造、轉化、運輸和信息的獲取、處理、傳輸的重大革新。世界發展歷史表明,唯有引領世界能源技術創新,才可能實現大國崛起。

能源變革是創新驅動的關鍵因素

大國崛起是創新驅動的直接成就,也即以新科技帶來新產品、形成新產業、創造新供給、引發新需求、締造新生活、發展新經濟而實現的。國外研究表明,高技能人力資源(意味著較高的工資水平)和高水平能源技術(意味著較低的能源價格)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得益於思想解放運動和印刷機等發明,在1500—1800年的300年間,西歐成人識字率大幅提高,如英國從6%到53%,荷蘭從10%到68%。因此,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和荷蘭的工資水平非常高,倫敦是18世紀全世界工資水平最高的城市。崛起中的美國,因其地廣人稀,工資水平更高。熟練的普通機器製造工人的工資,相當於同期英國同行的114%~129%。美國工人的實際收入在1860—1890年間增加了大約50%,在1890—1914年間上升了37%。

高水平的工資收入,意味著需要低廉能源來彌補。英美等國都大量開採新能源,相關技術創新處於時代最前沿。1800年,英國生產、消耗的煤炭總量達到1500萬噸,約佔歐洲煤炭消費總量的85%。德國崛起時,產煤量從1890年的8800萬噸增長到1910年的21900萬噸。1913年,美國生產了世界石油產量的65%、世界煤產量的39%。美國還開啟了電力革命,1889年,電能在工業用能中佔比不到2%,到1919年,電能就超過了31%,遠高於其他任何國家,城市住所中有近1/2使用電燈。

高水平工資、低價格能源,直接導致了必須想辦法利用動力和機器來替代人工(需求側),同時人力資本積累得到高度重視(供給側)。由是,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機器、裝備和工具被發明、被運用,社會分工不斷專業化、精細化,收入提高、消費旺盛,形成了經濟的正向循環激勵機制,大國由此而崛起。

新一輪能源變革是走出危機陰霾的關鍵先導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長期低迷。從創新經濟學視角來看,實際上是1990年代開始的第五次經濟長波進入下行階段的常態化表現。從能源變革的大視野來看,意味著新一輪能源變革正醞釀之中,因為新的製造業是構築在新的能源體系之上的。

工業革命以來,可以認為,發生了兩次重大的能源變革。第一次以煤、蒸汽機為重點,第二次以石油、內燃機、電力等為重點。兩次能源變革造就了英美兩個大國。其塑造製造業新體系的基本路徑為:新能源及其新的利用方式(煤、石油、電)——新動力裝置(蒸汽機、內燃機、燃氣輪機等)和新材料裝備(冶鐵、鍊鋼、合成材料、鋁、鈦等)——新交通基礎設施(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等)與交通裝備(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等)——新的周邊及衍生製造業和服務業等。

當然,從全球範圍來看,煤炭直到1965年才被石油所超越,石油峰值的來臨,可能要到2040年左右。目前,石油(33%)、煤(29%)、天然氣(24%)依然是一次能源的主力軍,這很大程度上是后發展國家和地區帶來的宏觀影響。而崛起中的大國,在能源技術創新方面,則超前於時代。這是因為能源替代需要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過程。如從1712年第一台紐科門蒸汽機成功運轉,到1776年瓦特蒸汽機開始商業化製造,歷經64年;從1876年奧托製造出第一台四衝程內燃機,到1914年福特流水線生產T型車,用了38年。

今天,新一輪能源變革的歷史機遇開始垂青。對而言,在邁過「劉易斯拐點」之時,應抓緊促進人力資本累積和能源技術創新,以創新驅動實現大國崛起。

提高對能源變革的戰略認識,不能局限於能源被動適應製造和服務的思維,更不能僅就生態等來認識能源變革,而應把能源變革作為邁向世界製造強國、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戰略先導。

強化能源技術創新的投入與突破,逐步掌控聚變能、氫能等的核心技術,持續提高新能源佔比,逐步形成世界範圍內能源產業技術創新的先發優勢。

促進能源等領域的創新創業,放寬准入、放鬆管制,強化智能互聯網、物聯網、能源互聯網的聯動發展,激勵能源動力與交通裝備、基礎設施、新物質創製、人工智慧等融合創新,在能源生產、輸送、交易、消費等領域形成引領世界未來的新模式、新業態、新體系。

積極推動全球能源政治經濟治理體系的新發展,培育和發展參與甚至主導全球能源產業及其技術發展的跨國公司,增強國家能源開發、技術創新與金融支持的戰略協同,注重將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能源規制創新聯動起來,構築起支撐大國崛起的戰略基石。

能源革命與科技創新

作者:劉燕華

編者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端的能耗會大幅度的增加,提倡激勵低碳生活和消費模式,必須從現在開始做出政策性部署。從經濟手段和社會公德兩個方面做出安排,千萬不能出現能源消費上的亡羊補牢,另外為了實現低碳發展和低碳消費,有關消費和節能的產業,應該得到鼓勵和政策性支持。

作者:劉燕華,國務院參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

2016年底,北京、華北、乃至全國範圍出現的持續性的霧霾天氣,已經引起了媒體、自媒體的熱議,剛開始人們還是調侃,轉而是抱怨,甚至是擔憂。現在開始已經出現了憤慨,老百姓有一點覺得不對了。一個方面我們要意識到不要因為霧霾而導致社會問題。另外一個方面,我們確實要把治理霧霾當做大事要事來抓,力爭早日好轉。我們再分析一下,霧霾產生的根本原因還是能源的問題,以及與能源有關的產業結構問題,因此像中央明確提出的,要進行一場能源革命,從生產、消費、科技體制方面實現突破。我理解,能源革命是一場殘酷且痛苦的變革。可能會在傳統的構架上傷筋動骨,可能會有利益的重組和分割,可能產生布局的調整,有振蕩。但是,這是形勢所迫,必須要做的事情。

迎接這一挑戰,我們會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向前邁一步,我們要抵觸它就會在大浪淘沙中被遠遠的拋在後面。

針對能源革命我想應該在一些理念和思路上實現一些轉變,我認為有三個根本轉變。

轉變一,不能用過去的發展模式來外推未來,那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的思維,而是要用未來的趨勢和目標倒逼現在的行動,這才是戰略和策劃,是戰略思維。試想,社會對待嚴重的霧霾,還有多大的容忍度,還能容忍多長時間,如果說照搬西方的經歷,再用十幾年,二十年得到治理的話,許多人是無法接受的。幾億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危害的事實將難以承受,為了GDP犧牲一代人的模式實在是不可取的。所以說治理霧霾不能等,不能靠,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手術。

轉變二,著眼於一輪工業革命大浪潮,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智能製造、新硬體,已經對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產生巨大衝擊,顛覆式的技術已逐漸佔領市場,儘管還沒有進入到后工業化階段,但是必須為跨越有足夠的準備,就是技術儲備和結構的搭建。否則會在今後突然發現,在慶幸我們取得某些進步的同時,又被新一輪的競爭遠遠的拋在了後面。改革就要痛下決心,就會有損失,特別是暫時利益的損失,如果以當前的損失為借口,不進行改革,那麼今後的損失將會更加巨大和無法挽回。以維護當前局部利益而損害長遠的整體利益是愚蠢的做法,是應該受到指責的做法。為實現的轉型,首當其衝的是能源轉型,轉型中的鎮痛,比如說轉型過程中有就業問題,過剩產能的投資處理問題,是可以通過社會制度和社會互助,以及發展新經濟來得到緩解。

轉變三,我們不能用產生問題的思維去解決問題,需要跳出傳統,另闢蹊徑,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道路是發展現階段的自主選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強音。解決能源問題,需要從能源的瓶頸上實現突破,下面是我對能源瓶頸的理解。能源結構仍是以煤為主,石油天然氣的儲量不足,目前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是60%和30%以上,估計今後還會大幅度的提高。石油,天然氣固然比煤清潔,但是靠進口,並非是長遠之計。如果能源轉型,過多的向石油,天然氣轉化,將來可能會出現風險加大,油氣管道的安全,以及無法控制的世界油價會成為捏在別人手中的軟肋。因此要以的稟賦為基礎,清潔煤和非化石能源發展,應該成為能源的主線。只有在這個方面實現突破,才能腰桿硬,清潔煤和非化石能源的投入和相關政策,應該加大力度。

非化石能源很重要,可再生能源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產業,但也出現了嚴重的棄風、棄光、棄水的現象。絕不能把可再生能源當做過剩產能來看待,究其原因恐怕其中有體制機制的障礙和利益的博弈。傳統能源供應體系是自上而下的模式,也就是能源大生產、大傳輸,必須通過電網再分配,這是一種帶有強烈計劃經濟色彩的方式,且容易形成壟斷。在共享經濟的時代,扁平化、網路化是大趨勢,在能源領域,將會是供給側和需求側的互通,生產與消費的互動,人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因此,自下而上的供需模式應運而生,分散式能源體系,微電網,區域網,儲能電站應受到鼓勵和支持。但是,目前的發展速度還是相對緩慢的,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智能電網的根本出路,在於分散式能源體系的強大,如果只把傳統電網的智能化突出的話,我認為是一種誤導,應該修改《電力法》,把修改《電力法》擺在議事日程上,特別是電網公司的功能,一定要進行大幅度的調整。

核電是非化石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福島核事故對核電發展的進程產生影響,不能說是福島咳嗽,感冒,但是影響是核電發展延遲了許多年。核電研發的進步,有可能為能源革命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核能的發展也不能忽視。

能源問題的另外一個瓶頸,是能源利用效率問題。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15年,GDP佔世界12.1%,但是消耗了世界25%的能源。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美國的3.5倍,是日本的5倍,這說明一方面的產業整體仍處於低端,結構調整迫在眉睫,另外一個方面說明我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還有很大的改革和升級空間,節能降耗,提質增效是今後一段時間艱巨且具有潛力的任務,能源利用效率應成為進入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能源問題,包括供給和需求兩側,目前,能源生產端和消費端的比例是7:3,在一些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倒過來是3:7。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端的能耗會大幅度的增加,提倡激勵低碳生活和消費模式,必須從現在開始做出政策性部署。從經濟手段和社會公德兩個方面做出安排,千萬不能出現能源消費上的亡羊補牢,另外為了實現低碳發展和低碳消費,有關消費和節能的產業,應該得到鼓勵和政策性支持。

本文選自《戰略與管理·專題報告》2017年02月「國家能源協同戰略」專題,對本期專題感興趣的讀者可點擊下方「閱讀全文」或致電我們訂閱

一網打盡系列文章,請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
創新發展習近平 | 創新 | 創新創業 | 科技體制改革 | 科技創新政策 | 協同創新 | 成果轉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礎研究 | 產學研 | 供給側
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民參軍 | 工業4.0 | 商業航天 | 智庫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基金 | 裝備採辦 | 博士 | 摩爾定律 | 諾貝爾獎 | 國家實驗室 | 國防工業 | 十三五 | 創新教育 | 軍工百強 | 試驗鑒定 | 影響因子 | 雙一流
預見未來預見2016 | 預見2020 | 預見2025 | 預見2030 | 預見2035 | 預見2045 | 預見2050 |
前沿科技顛覆性技術 | 生物 | 仿生 | 腦科學 | 精準醫學 | 基因 | 基因編輯 | 虛擬現實 | 增強現實 | 納米 | 人工智慧 | 機器人 | 3D列印 | 4D列印 | 太赫茲 | 雲計算 | 物聯網 | 互聯網+ | 大數據 | 石墨烯 | 能源 | 電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級計算機 | 衛星 | 北斗 | 智能製造 | 不依賴GPS導航 | 通信 | MIT技術評論 | 航空發動機 | 可穿戴 | 氮化鎵 | 隱身 | 半導體 | 腦機介面
先進武器武器 | 無人機 | 轟炸機 | 預警機 | 運輸機 | 戰鬥機 | 六代機 | 網路武器 | 激光武器 | 電磁炮 | 高超聲速武器 | 反無人機 | 防空反導 | 潛航器 |
其他主題系列陸續整理中,敬請期待……

「遠望智庫」聚焦前沿科技領域,著眼科技未來發展,圍繞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安全、知識產權等主題,開展情報挖掘、發展戰略研究、規劃論證、評估評價、項目篩選,以及成果轉化等工作,為管理決策、產業規劃、企業發展、機構投資提供情報、諮詢、培訓等服務,為推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