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婺源名人 ▏明代名臣潘鑑的故事!

婺源縣中雲鎮的孔村,依山傍水,是十八里桃溪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這裡綠意盎然,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幾株枝繁葉茂、高聳濃蔭的楠木,猶如巨傘,生機勃發,見證了孔村的歷史,鑄就了孔村的靈魂,與河水中靜靜的倒影相互映襯。怡然自得的村中留守老人和兒童,以及太陽底下慵懶的貓狗,倍添了山村的恬靜自然。

本人在讀國中的時候,和弟弟一起在孔村老家度寒假,由於對孔村不熟,祖父見我們整天很無聊的樣子,便讓堂伯父帶我們途步山嶺,到中雲新屋村的一座明代尚書潘鑑墓參觀,那裡的石羊、石馬、石人,以及刻著聖旨的碑碣,在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就是那個時候,我懵懵懂懂地聽了祖父和堂伯父說起潘鑑與張居正的故事。後來,聽我朋友王劍輝對潘鑑的評價是「桃溪潘氏的翹楚」。前不久,到許村汾水村,又聽到村民引以為豪地對我說起潘鑑與汾水的故事。讓我重新對孔村這位先後擔任過工部尚書、兵部尚書的先賢,有了進一步了解。

潘鑑(1482-1544),字希古,號慎齋,后改號方塘,別號悾恫子,婺源孔村人,以儒士中應天辛酉鄉試,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初授南京大理寺評事,歷四川、山西按察使,累升四川、江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升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督采大木,升右都御史工部尚書,再起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潘鑑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勤於政務,公私分明,治家有方,嘉靖二十三年(1544)九月十一逝世,贈太子太保,謚襄毅。著作有《潘襄毅公文集》。

潘鑑與汾水

由呂姓建村於北宋間的上汾水村,地處素有「婺西綠谷」美譽的許村鎮東北部,座落在景白線公路旁,距縣城約三十公里,東與中雲鎮毗鄰,北與賦春鎮接壤。古時的上汾水村只有一條古道與外界聯絡。如今的上汾水村,遠離都市的喧囂,舊貌依存,似乎穿越到了幾百年前。上汾水村沿溪而建,一條十米寬的小溪如一條龍蜿蜒著,村中這條不足一里長的小溪上,就有古代青石橋十座之多,最寬的中河橋、永和橋都有四百多公分,小溪的一面是清翠欲滴的青山,一面是整潔的徽派民居,兩岸平坦的青石板路面寬厚結實,古樸寧靜的山村,向人們述說著徽商曾經輝煌的歷史。

潘鑑還未中進士之前,父親潘琦為他相中了他祖母家鄉豐溪(就是現在的許村鎮上汾水村)呂光才的千金呂音玉作童養媳。據說,呂音玉人長得高大,相貌平平,毫無窈窕淑女的柔美,一介書生潘鑑正值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大好年華,心裡總是排斥這門親事。父親看出了兒子的逆反心理,對兒子曉之以理:你這新婦不算長得漂亮,但是長得好,她是助夫益子的命,是賢內助,妻賢夫禍少啊。

父親的堅持,潘鑑只得默認了。

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潘鑑登進士榜,和他同一年考中進士的,有他的堂哥潘旦,還有那位臭名昭著的大奸臣嚴嵩。

剛剛考上公務員的潘鑑,被分配到了明朝的最高法院——南京大理寺做了評事一個七品小官。看到新來的這位年輕有為的帥小伙潘鑑,很多同僚紛紛為他說媒提親,都被潘鑑婉拒了:我家裡已經有老婆啦。

由於潘鑑的聰穎和努力,潘鑑擔任了尚書,夫人呂音玉由於身體高大體質好,襁褓中的兒子乳汁喝不完,為皇子做奶媽。內弟從婺源豐溪趕來看望姐姐姐夫,潘鑑的同事們都送來禮金,內弟收到這麼多的禮金,心裡打著小九九,謀划著小家庭日後的小康生活。清廉的潘鑑對內弟囑咐:這些錢不要亂用,回家后做公益事業,把家鄉打造成「秀美新村」。

這小舅子回家后,謹記著姐夫的話,和族長商量,在水口一塊空地上,建造了佔地面積10畝僅次於江灣祠堂的「作述堂」,還在「作述堂」邊建起了豐溪橋,然後把多餘的錢為村裡鋪上石板路。

作述堂建成后,潘鑑非常重視,不僅親自為作述堂題寫匾額,寫文章《作述堂記》,還寫了一些詩篇,現摘抄其中一首分享:

系自渭濱后,堂臨汾水頭。

千章喬木勝,八字古牆幽。

森秀先人業,詩書後裔謀。

庭前荊棘剪,階下桂蘭稠。

潘鑑與張居正

公元1575年,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鈞當皇帝的第三年,尚書潘鑑已經去世31年,明朝「一條鞭法」大改革家、萬曆首輔張居正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齡。

為了完成父親生前遺願,也為了光耀門庭,提升潘氏家族宗譜的榮譽和地位,更為了激勵後人,這年秋季,在雲南鶴慶軍民府擔任知府的潘溫,不顧自己年近古稀,不辭辛勞,經過幾千里的長途跋涉,一路風塵僕僕,冬至這天來到張居正的府第,懇請這位內閣總理為婺源潘氏家族的族譜作序。

當張居正見到潘溫,得知是襄毅公潘鑑之子時,頓時潘鑑的身影歷歷在目,張居正百感交集,感慨萬分,遂勾起了這首席大學士對往事的回憶,不顧政務繁忙,欣然提筆為徽州的桃溪潘氏宗譜題寫序言。

是什麼原因能讓這位日理萬機的當朝宰相有如此大的動力,在百忙之中為一份宗譜作序?

這事還得從張居正的青少年時代說起。張居正(1525年-1582年)原名張白圭,他自幼天資聰穎,尚未出道之前,就在盛產金絲楠木的老家湖北荊州被稱為「神童」。他5歲識字,7歲通曉六經,12歲考中秀才,並改名張居正。1538年,13歲的張居正參加了鄉試。1541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年,正當張居正在科舉考試中一路高歌前進、意氣風發的之時,卻因為祖墳被當地的豪強所霸佔,與仇人發生糾紛,被仇人告上了衙門吃官司,百事孝為先,祖墳安寧事關重大,祖墳之事弄得張居正焦頭爛額。

恰逢這一年的四月辛酉(初五日)夜,「宗廟災」。皇家的太廟遭遇了一場火災,熊熊烈火,吞噬了很多宗廟,「群廟一時俱燼」。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恐怕是明朝最奇葩的皇帝,沒有之一,他早期整頓朝綱,抗擊倭寇,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雖然晚年沉迷道教,但始終牢牢掌控著整個朝庭的政治、財經、軍事和民生大權。火災過後,朝庭重建宗廟,「遣工部侍郎潘鑒、副都御使戴金於湖廣、四川採辦大木」(《明史食貨志采木》)。

時任工部侍郎的潘鑑正好被朝庭派往湖北荊州採辦金絲楠木,少年張居正打聽到這位朝廷命官的行程,抱著一線希望,決定攔轎喊冤。儀仗隊在大街上被張居正母子攔下了,潘鑑掀開轎簾看到這一對孤兒寡母,走下轎子,來到張居正母子面前,詢問道:「小小孩童,今日告狀,明日告狀,告到何時何日了?」

張居正立即回答:「小小年紀,今天被欺,明天被欺,欺到何年何月休?」

潘鑑見張居正絲毫沒有見到高官時小心謹慎、膽小不安的恐懼感,暗自稱奇,便有意進行考察:「小小青松未出欄,枝枝葉葉耐霜寒。」

張居正淡定自若:「如今正好低頭看,他日參天仰面難。」

潘鑑非常欣賞張居正志氣高遠、氣質不凡,認為張居正是個難得的奇才,決心幫上一把,便對張居正說,你們就跟著我的轎子後面走吧。

張居正很為難,長跪不起:大人,我和母親走了很多路,腿都走酸了。

潘鑑趕緊讓人再備了一頂轎子,供這對母子使用。

在潘鑑儘力周旋下,保全了張居正的祖墳完好無損,同時還出資請荊州府的領導撫養張居正讀書和生活,張居正沒有辜負潘鑑的期望,當年,16歲的張居正考中了舉人。

又過了六年,到了公元1547年,張居正考中了進士,從此走上了仕途之路,可惜他的恩人潘鑑彈精竭慮、積勞成疾已經去世了三年,恩情未報,張居正一直愧疚於心,於是成就了萬曆首輔為婺源潘氏宗譜作序的一段人間佳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