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今天的東北人100年前都是哪裡來的 百年前千萬人闖關東

東北經濟萎靡不振,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或許是覺得東北還不夠慘,東北人口也開始頻頻告急。2016年,遼寧省社科院發布報告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東北三省還有凈流入36萬人,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東北人口已經凈流出將近200萬人。遼寧省保持凈流入,但吉林和黑龍江省都是凈流出。

圖片來自網路

這年頭,誰沒有幾個東北朋友,簡直不好意思說自己有正常社交。就算真沒有,也至少接到過台灣腔的詐騙電話:「里好,喔系東北滴黑色會,里滴俄幾在喔的叟喪……」。

不過,這種狀況的背後,卻是東北人地區人口加速減少。最近的新聞報道說,這種人口減少已經影響了東北地區的經濟復甦。

今天,壹讀君(yiduiread)就來說說,東北的東北人為什麼越來越少,而外地的東北人越來越多?

啥也不瞅的值班壹讀君丨張小羈

有一種心情叫「我不做大哥好多年」

人口加速流出的東北,在幾十年前,還是一個人口凈遷入地區,那時大規模流入東北的移民,在近代人口史乃至世界人口遷移史中都是十分罕見的。

日本在佔領東北期間,建設了亞洲大陸最完善的重工業體系,儘管受到戰爭破壞,但依然留下了龐大的基礎。50年代開始,東北成為新的重點投資建設地區,大量人口遷入東北,加入重工業基地的生產大軍。從 1949 年到 2008 年,全國人口增長了 145.17%,而東北地區的人口增長高達 181.61%,人口增長速度比全國高出約 40 個百分點,主要就是靠移民。

△攝於1951年的一張照片,表現鞍鋼工人不畏艱險,修復高爐上的瓦斯管道

從天南地北而來的人們熱火朝天地建設東北,使這個老工業基地為國民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改革開放以後,這個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

1985 年以後南方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實施大規模的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但東北地區仍舊堅持計劃經濟體制不放手——1985 年已經將計劃性指標降低至 20%,而黑龍江省卻仍舊高達 52%。

這樣的結果是,改革開放以後,東北成為GDP佔全國比重下降最大的地區。東北地區的GDP在1970年佔全國GDP的15.32%,到了2005年僅佔8.72%,2010年為8.58%,成為GDP比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區。同時,東北的工業產值也從1989年的佔全國18%左右,下降到2005年的不到8%。

錢少推人走

由於東北地區的重工業發展是在嚴格的計劃經濟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國有經濟佔主導,即便是到了新世紀的2003 年,國有企業在東北地區經濟中佔比依然高達 67.5%,遠遠高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

從全國的數據看,私營企業提供的就業人口,是國營企業的4倍。國有企業佔大頭的東北城市裡,大量勞動力無法在本地找到好的工作,只能流向經濟條件好、工資水平高的沿海地區以及京津地區尋找機會。

於是,從上世紀80年代起東北由過去的人口凈遷入地區變成凈遷出地區,之後90年代的國有企業改制和工人下崗潮,更加劇了這個趨勢。

△《鋼的琴》反映的就是國營老企業倒閉之後的經濟凋敝

根據《2009年統計年鑒》的數據,2008年,東北地區的工資水平除了遼寧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工資水平相對較高,在全國分別排第10和第12,其它兩省在全國範圍內處於較低水平。同全國其他 28 個省、自治區相比,吉林省三個產業工人的工資分別排名為第 26、26、28名;黑龍江省分別為 29、27、21;遼寧省第一產業工人平均工資最低,排名第 31。這樣低的工資水平,怎能阻止東北人民往外走的腳步?

走掉的又恰恰是精英

從全國範圍來看,東北三省中,國中文化的遷移人口占遷移總人口的比重最高。不過,大專和大學部的遷出人口比重也比較高,只低於北京和天津。研究所流出人口比重則僅低於北京、天津和東部沿海地區。

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東北三省就業人員受過大學大學部教育的人口在全國範圍內位於前十名;有研究所及以上學歷的就業人員中,遼寧位居第 4 名,吉林省位居第 8 名,黑龍江雖然有一定差距,在總體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

不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向外遷移的傾向較大,人力資本流失較為嚴重。

根據「六普」的數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各地區省際遷移人口所佔的比例中,吉林省排全國第2,黑龍江第7,遼寧第13。

總體來說,雖然東北地區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較高,且文化設施較為健全,但沒有充分利用這種儲備的人力資源,辛辛苦苦栽的大樹給別人乘了涼。

東北人都去哪兒了?

所以,紛紛逃離東三省的東北人都去了哪兒呢?

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距離對人口遷移的影響就越小。東北三省中,遼寧省遷往珠三角和長三角的人口較多,而黑龍江和吉林人就不太願意去那些又濕又熱只有過年才吃餃子的地方,因為他們更願意遷往富裕一點的遼寧。

但是遼寧可不會因此而高興,作為東北地區唯一一個人口凈遷入的地區,遷移人口實際上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總的來說,遼寧省的遷移人口缺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而遷出的,如前所述,是一大把一大把的「精英」。

△根據「五普」數據,東三省人口遷移流向

除了大部自發流出的人口以外,東北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呈迅速下降趨勢,其中遼寧省在2010年出現人口負增長現象。大部分人口都依靠國有經濟和體制生活的東北城市中,計劃生育無疑貫徹得十分徹底,甚至成為人們的自覺要求。加上經濟衰退導致年輕人難以承擔養育下一代的壓力,東北率先進入了「未富先老」的時代。

在東北人口不斷流出的大時代中,無論你身在何方,你身邊的東北朋友肯定會越來越多。請珍惜跟他們的友誼,多請他們喝酒、擼串,多向他們請教如何正確處理「瞅啥瞅」的問題。今天的壹讀百科就到這裡。

東北流出的人口大多數並不是到海南養老的老年人,而是年輕人。例如2014年,黑龍江省社科院發布報告指出,2000年到2011年,黑龍江省戶籍凈遷出322.5萬。15-44歲年輕勞動人口占遷出人口比例達到70%。2017年1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只好聯合印發意見,希望能引導高校畢業生到東北工作。

今天東北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散失了對人的吸引力,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看不到希望。不過許多人不知道的是,100年前的東北卻風光無比。那時候的東北是一塊巨大的吸鐵石,當代東北人的祖輩幾十年如一日跋山涉水,共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罕見的移民壯舉。

東北一開禁,華北地區的民眾就見著了救命稻草。要知道,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多災多難之國。道光三年(1823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的90年間,直魯豫三省(今天河北、山東、河南省)受災數竟然達到了7400多縣次,直魯兩省67萬多個村莊次。即使是到了民國,各式各樣的災難依然迫使華北人民出走東北。

華北人民生存艱難,不止是因為災難頻發,還因為他們承受著超乎尋常的苛捐雜稅。搖搖欲墜的大清國,華北地區的地租已經普遍高於東北地區2-4倍。到了民國更是有增無減,山東、河北、河南三省的農民輪流受到軍閥盤剝。在河北,1927年的稅捐就有:房捐、車捐、豬捐、狗捐、糞捐、軍事附捐、煤捐、堤工捐、演劇公益捐、柴草秤公捐、鹽稅附加捐、興亡附加捐……附加徵稅多達二十多種。

第二波關內移民東北的浪潮,從1860年開始到1895年甲午戰爭為止,為東北帶來了數量可觀的人口。不過這不算什麼,近代最為壯觀的移民潮發生於1902年之後,一直持續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在30年時間內,總共有1500-1700萬人次關內移民先後進入東北,其中留下來的永久居民至少有800萬-1000萬人。移民是東北人口增長的最重要力量。

一路向北

在這波移民大軍里,地理位置決定了移民的構成,靠近東北的省份首當其衝成為輸出移民的大省。例如1927-1929年,東北三省移民平均85%都來自山東,河北次之,河南也貢獻了個位數百分比。有意思的是,當時山東方面報紙也憂心忡忡地報道,「山東人每年減少二百餘萬」。

近代進入東北的移民山東人占絕對的主流,東北移民成分同時也十分多樣。除了上文提到的河北、河南外,山西、湖北和浙江甚至是廣東沿海的人民都願意到東北一試身手,東北此時已然是接受外地移民最多、來源地域最廣的地區,簡直和21世紀蕭瑟的東北判若兩人。

歷史上移民東北的路線無非是兩條,一條是「泛海」,也就是走水路,山東人最愛用。一條是「闖關」,也就是走陸路,深受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移民青睞。隨著輪船通航和鐵路的鋪設,移民迅速在東北由南向北、由人口稠密地區到人口稀鬆地區擴散開來。

拿移民輸出最多的山東為例。山東西部、北部和南部的移民,離海較遠,他們就乘火車進入東北。沒錢坐車的貧民,就肩挑步行,從柳條邊的威遠堡門、法庫門、遼東邊牆的各邊口以及喜峰口、古北口等處進入東北。

山東南部的移民則從青島乘船過海抵達大連,進入東北。要麼就從煙台登船到達營口,踏上東北的土地。在1927年,大連上岸的山東人有七成,營口上岸的只有兩成,京奉鐵路來東北的僅為一成,這是因為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距離最近的地方只有90海里,船票也便宜,山東移民自然更願意選擇水路。

包括山東人在內的移民,進入東北后,不滿足於在下車下船的地方定居,他們會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流動。以最北邊的黑龍江省為例,移民若從陸路前往黑龍江,一般就是沿著俄國人留下的中東鐵路南滿支線以及京奉鐵路北上,途徑瀋陽、長春到達哈爾濱,再以哈爾濱為據點四散而開。

移民若從水路進入黑龍江,主要是搭乘青島-大連、煙台-營口、天津-營口、煙台-海參崴四條航線。接著自大連、營口上岸后,多轉乘日本人鋪設、經營的南滿鐵路火車經過長春進入黑龍江。實際上,1920年到1922年,營口上岸的勞動力移民只有6%留在了營口,有65%都去了北滿(近似理解為東北地區北部)。大連上岸的移民更是有75%都去了北滿。

機會之地

很顯然,災荒和苛捐雜稅根本不足以解釋,為什麼人民要前赴後繼地輾轉前往東北,而不是去別的地方。東北之所以成為人口吸鐵石,還因為東北充滿希望。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變之前,短短几十年間,東北從一個尚未開發的處女地,一躍成為全發展最快、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

九·一八事變前夕,東北每100平方公里有0.82公里鐵路,本土平均只有0.11公里。東北每10000人擁有1.50公里鐵路,本土這一數字只有0.28公里。東北從1903年到1930年,本土貿易僅增加3倍多,東北則增加了30倍。在1903年,東北的貿易額只相當於本土貿易額的3.05%,1930年上升到了29.2%,關鍵是東北當時人口尚不到本土的8%。

得益於國內外資本的大量流入,東北不必費盡心思打出移民廣告,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無時無刻不在召喚其他地區人民的到來。鐵路沿線車站,裝卸、搬運、打包等行業空前發達,站台內外各式商號林立,貨場上外運農場品堆積如山,各大車站招募大量工人和服務人員。

城市建築業和建材工業順勢崛起,1910年,南滿地區的日資建築公司就有40餘家。而1919年,日本人勢力範圍的滿鐵附屬地的磚瓦廠雇傭勞動就達到175萬人次。另外,日用品、食品等消費品工業興起,滿鐵附屬地工廠規模遠超民族工業,僅僅只是酒業一項,一年就雇傭勞動力24萬人次之多。再就是新式農場建立,東北西部和北部建立了幾十個近代化農場,每個農場普遍墾殖面積在1萬公頃以上,急需勞動力。

抵達東北的關內移民,從事的職業多種多樣。1928年在大連登陸的人,從事農業的有23.6%,礦山業、工業、商業、交通業、公務自由業、家事使用人分別佔到0.9%-3.5%不等,剩下的64.2%都被統計入「其他自由業」一項中。這裡的自由業者是指無固定職業,在特定時間出賣苦力的雇傭者。

移民在東北工作機會多,工資也比關內高。1921年,從事農業勞動的工人,日工資山東為0.13元,山西為0.14元,而吉林為0.36元,奉天(遼寧)為0.42元。如果在東北從事其他職業,還能享受到驚人的工資漲幅,例如民國三年(1914年),東北的印刷工日工資僅為0.40元。到了民國四年,工資就漲到了1.75元。

東北穩定優越的環境還促使越來越多人留了下來。早期移民可能只想待上兩年就走,最長最長不會超過10年。但1921年之後,在東北永久定居的移民急劇增加。1925年時留下來的移民就有49.73%,1927年永久定居率甚至達到了67.49%。早期移民青壯年男性居多,使得東北男女性別比嚴重失衡。後來移民開始拖家帶口而來,女性比例才開始上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