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明戒安立) (10):三、饒益有情戒(3)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明戒安立)(10):

三、饒益有情戒(3)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三、饒益有情戒

顯實功德

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

真實功德是信、進、念、定、慧五種功德。在大眾之中,叫做「露」。「隱」就是不是在大眾裡邊,就是私下裡,彼此面對面。

這兩種情況中,菩薩都是顯示所有真實功德。說「顯示」,就是也有個讚歎的意味。這位眾生,曾經努力地在佛法裡邊成就了信戒聞舍慧,成就了六波羅蜜的功德,成就了各式各樣的功德,菩薩或者是在私下裡,或者是在大眾裡面,就把眾生的功德顯示出來,就是讚歎的意思,按真實的情況說,讚歎眾生有什麼樣功德。真實有這些功德,不把它覆藏起來,菩薩是要讚歎的。這些諸有情聽到了菩薩的顯示,內心裡歡喜,就會精進地學習,努力地去栽培善根。

調伏有過

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訶責治罰驅擯;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

前面說這個眾生有功德,菩薩就加以讚歎;若有過失的眾生怎麼辦呢?就是這個「調伏有過」。

「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對於有過失的眾生,「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菩薩對這個有過失的眾生,菩薩內心裏面也還是親近這個眾生的。對這個有過失的眾生,菩薩還是很親愛他的,還是利益他,令他得到安樂的,而且這種意願非常有力量,叫「增上意樂」,就是有強大的意願,這是菩薩內心裏面的想法。而表現於外邊的相貌,是「調伏訶責治罰驅擯」。「調伏」,「調」這個字,是轉變的意思,調一調。就是眾生有過失了,菩薩就要轉變眾生,希望眾生能夠消滅、制伏煩惱,使令身口意清凈,有功德莊嚴,這就叫做調伏。

怎麼樣調伏呢?就是「訶責」,就是語言上訶責,指出眾生的過錯。「治罰」,就是要處罰,不只是口頭上訶斥。「驅擯」,若嚴重了,可能要驅逐眾生了。

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這也就是前面的「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的意思。「為欲」就是為了希望眾生能夠「出不善處」,從罪過的地方解脫出來,「安置善處」,安排他在有功德的地方,這目的是這樣子,並沒有惡意,還是善意的。

韓清凈《披尋記》:「於有過者至安置善處者:謂諸有情若有過失及或違犯,名有過者。此有下中上品差別。菩薩於此內懷親愛無損惱心,以調伏法令彼調伏。此調伏法復有三種:一者、訶責,謂由語業加行故。二者、治罰,謂由身業加行故。三者、驅擯,謂現棄捨不攝受故。如是三種,亦有軟中上三品差別。隨其所有過失違犯,如應訶責、治罰、驅擯。為欲令彼有情出離苦因,種諸善根,是名出不善處,安置善處。」

「於有過者至安置善處者:謂諸有情若有過失及或違犯,」就是犯了這個戒,「名有過者」,就是有過失的意思。「此有上中下品差別」,這裡邊有下品、有中品、有上品的差別。「過失」有這樣的差別的。

「菩薩於此內懷親愛無損惱心」,沒有損害他的心,「以調伏法令彼調伏」,使令他遠離過失,栽培善根。

「此調伏法復有三種」不同:「一者訶責,謂由語業加行故」,就是在語言上有所行動,指責你的錯誤。道宣律師的律疏上解釋這句話,是在大眾裡面宣布你的罪狀來訶斥你,那麼這就叫做訶責,是這樣講,謂由語業加行故。

「二者治罰」,這個治罰是什麼意思呢?「謂由身業加行故」,在身業上有些行動,這個怎麼樣行動呢?這也沒有詳細說出來。說是要打你,打你又犯波逸提罪,反正就是身業上有些行動,或者是這麼辦法的,這個是身業加行。

「三者驅擯,謂現棄捨不攝受故」,「驅擯」是驅逐,把這個人從這個團體裡面驅逐,把你趕出去了。這是「謂現棄捨」,表現出來棄捨了。「不攝受故」,不教導你了,這是最嚴重的。

「如是三種,亦有軟中上三品差別」,這三種就是軟中上品的差別。訶責就是軟品,治罰就是中品,驅擯就是上品,處罰的很嚴重了。或者說,訶責裡面有下中上品;治罰裡面、驅擯裡面,也都有下中上品,或者這麼講。「隨其所有過失違犯,如應訶責治罰驅擯」,隨其所應,有這樣不同的處罰。

「為欲令彼有情出離苦因種諸善根,是名出不善處安置善處」,「為欲令彼有情出離苦因種諸善根」從這苦惱的因緣裡邊解脫出來,那就是從罪過裡邊解脫出來,就是這裡邊就是自己的身口意,能夠懺悔罪過,使令身口意清凈,那就是出離苦因了。「種諸善根」然後努力地栽培善根,「是名出不善處安置善處」。這是調伏有過的有情,這是饒益有情戒。

十一、示現神通

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菩薩有各式各樣的菩薩,有的菩薩有神通、有的菩薩沒有神通。有神通的菩薩也可能是聖位的菩薩,也可能是凡位的菩薩。用神通教化眾生,也要有適當的因緣;沒有因緣有神通菩薩也不現神通的。

現在這裡說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這個方便就是採取行動。用神通能夠變現出來——那落迦就是地獄;「等」就是示現餓鬼畜生「諸趣」等相,這些惡趣受苦的相貌,就是菩薩用神通示現出來這種境界。

現出來這種境界有什麼好處呢?使令有情知道作惡會有惡報,會到三惡道去受苦。一看到受苦的境界,眾生就是厭離不善法的事情,就不願意作惡事了,所以厭離不善。

用神通的這種活動、這種行為,引導眾生來到佛法裡邊。就是對佛法有信心,有信心就是來到佛教裡邊來了。「歡喜信樂」對於佛法生歡喜心,那也就是有了信心。「生希有心」就是對於佛法會讚歎佛法的功德世間上是少有的,「勤修正行」有信心的時候就有時間了,就在佛法裡邊用功了,栽培善根,勤修正行。《普門品》說的,應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度化眾生,那可是大菩薩的境界。

延伸閱讀:

1、《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云何諸佛菩薩神通威力?謂六神通:一者、神境智作證通,二者、隨念宿住智作證通,三者、天耳智作證通,四者、見死生智作證通,五者、知心差別智作證通,六者、漏盡智作證通,是名神通威力。」

2、《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五:

若諸菩薩於作有情利益戒中勤修習時,當正觀察六處攝行:所謂自、他、財衰、財盛、法衰、法盛,是名六處。

言財衰者,謂衣食等未得不得,得已斷壞。與此相違當知財盛。

言法衰者,謂越所學於先未聞勝義所攝如來所說微妙法句,不得聽聞,如不聽聞先所未聞,如是於先所未思惟不得思惟;有聽聞障有思惟障,設得聞思尋復忘失;於所未證修所成善,而未能證,設證還退。與此相違當知法盛。

此中,菩薩作自法衰,令他財盛,此不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

此中義者,越學所攝及能隨順越學所攝,或於證法退失所攝,當知法衰。

又諸菩薩作自財衰,令他財盛。若此財盛不引法衰,此則應為。若引法衰,此不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

又諸菩薩作自財盛,令他財盛,此則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

又諸菩薩作自法盛,令他財盛,此則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

於如是事,若不修行名為有罪,若正修行是名無罪。

所學,《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如是菩薩即發心已,云何修行諸菩薩行?略說菩薩:一、若所學處,二、若如是學,三、若能修學。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菩薩行。是諸菩薩、於何處學?謂七處學。云何七處? 嗢拖南曰:「自、他利、實義、威力、熟有情、成熟自佛法、第七菩提處。」

往期閱讀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3):二、攝善法戒(2)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4):二、攝善法戒(3)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