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是另一種大家熟悉的傳統武器,說來比劍更加普遍。兩者同樣是常見的兵器,但在外觀上則有非常明顯的區別。
劍身細長而筆直,兩面皆有刃並往劍尖處收攏,刀則是僅單邊有刃,這是刀和劍最大的區別。
刀與劍,不但模樣不同,使用起來更是有很大的差別,劍主要是刺擊,而刀主要是劈砍,兩者就像是一對同胞兄弟,生於同樣的家庭,彼此在個性上面卻有很大的差異。若說劍是王道思想的體現,那麼霸道則可以是刀主要的精神。
武術屆有句話說:劍走青,刀走黑。黑也就是狠,說的就是劍法輕盈靈動,而刀法則狠辣利落。在象棋界里,兵與卒是拚命向前有進無退的角色,而在現實中,兵卒常用的武器——刀,呈現出就是這樣勇猛無畏的氣勢。還有句俗語;劍如飛鳳,刀似猛虎。兩者的差別由此可見一斑。因此刀又有百兵之膽的稱號。
據史書記載,三國時劉備令工匠造刀5000把;孫權則命造刀1000把;司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這些刀是用來裝備軍隊的,那時刀已成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刀要算「環首刀」,這種刀直背直刃,刀背較厚,刀柄呈扁圓環狀,長度一米左右,便於在騎戰中抽殺劈砍,是一種實戰性較強的短兵器,在戰場上的廝殺格鬥中,許多將領往往長矛短刀並用,遠刺近劈,威力無比。
兩漢三國時,諸國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幾近嗜好,不惜花費重金,延請名師,耗用幾年甚至十幾年功夫,煉製寶刀。隋唐時採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鍊法,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朝的刀有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四種,刀的設計各不相同,使用中的身份也不盡相同。
唐代制刀不僅注意保持漢民族傳統的製作技藝,而且隨著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還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制刀技藝,促使戰刀的製作更趨於實用。
明朝軍隊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體狹長,刀身彎曲,刃部延長,吸收了倭刀的長處,使劈砍殺傷的威力增大。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百兵之膽的刀性能究竟如何?
→更多刀劍作品、鍛造工藝加師傅微信:15605620797
→更多刀劍、冷兵器知識,鎖定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