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白洋淀新契機:雄安新區建設以修復白洋淀生態為前提

原標題:白洋淀新契機:雄安新區建設以修復白洋淀生態為前提

渡輪從端村碼頭出發,到對面村子去。

馮娟在以蘆葦為原料製作蘆葦畫。

藻乍淀的藕田旁邊,兩個年輕人正划著一艘小木船打撈小龍蝦。 A14-A15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婧禕

水到白洋闊連天,暮雲浮筆畫峰巒。詩人馬俊宜筆下再現了白洋淀歷史上的盛景。然而,由於氣候條件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曾經「九河下梢」的白洋淀面臨著缺水的困境,面積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561平方公里銳減至366平方公里,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

從1996年至今,白洋淀先後經歷了上游水庫補水、黃河應急性補水,到現在建設常態化引黃入冀濟淀工程,引黃河之水來緩解白洋淀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缺水壓力。

有專家指出,與氣候條件的變化相比,人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影響白洋淀生態格局變化的主要原因。從長遠來看,黃河之水並非取之不竭,解決白洋淀問題的根本之道還需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給予自然應有的尊重。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組長徐匡迪院士表示,新區開發建設要以保護和修復白洋淀生態功能為前提。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透露,下一步,雄安新區將加快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

這將為白洋淀的生態環境治理帶來新的契機。

靠水吃水

早晨6點多,大劉起床了。早春四月,天氣微涼,他披著夾棉襖,穿著一雙綠色的行軍鞋,到承包的藻乍淀水塘邊巡視。

大劉今年40歲出頭,是安新縣安州鎮北何庄村村民。3年前,在外打工的他聽說已乾旱多年的淀里又有水了。他跟老婆一合計,決定回鄉承包一片水塘,專司種藕。

雖然忙累如故,但從打工仔變成老闆,大劉添了許多幹勁。站在被土埂分割成大小不一水面的淀旁,他自豪地向里一指,「這一片都是我的」。

他從村裡雇了四五個人,清理雜草、種藕、撈藕,一個人一天能撈一千斤,隔三岔五會有北京的菜商上門收購。談到價格,大劉的自豪之情頓時收斂了幾分,「今年行情不好,搞不好要賠錢了」。

大劉的藕田旁邊,兩個年輕後生正划著一艘小木船打撈小龍蝦。在藕田裡套養小龍蝦是一種被村民們認為「精明」的新營生,小龍蝦能為藕田除草,排泄物又可以給藕田施肥。

大劉藕田的另一側,一大群鴨子正在水中嬉戲。這些鴨子也是村民養的,它們貢獻的紅心鴨蛋將被腌制,作為白洋淀特產銷往全國各地。

村裡幾家小飯店開得火熱,涼拌一盤剛撈上來的脆藕、油炸一盆新捕上來的小魚蝦,是家家的招牌菜。用飯店老闆的話說,「這叫前店后廠」。

靠水吃水,大劉們的日常,是白洋淀39個淀中村、10多萬淀內人口的縮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們在淀區生活的祖祖輩輩們的翻版。

1988年編著的《安新縣交通史稿》中寫道,淀區「魚肥蟹鮮,漁船如梭」。1981年出版的《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弘治保定郡志》卷十二中也記載,「人以水勢汪洋故名,內出魚藕以利軍民」。

與傳統的農漁不同,馮端午父女則用另一種方式分享著白洋淀的饋贈。72歲的馮端午是一位民間蘆葦畫藝人,他能自己設計圖案,然後以白洋淀的蘆葦為原料製作蘆葦畫。在他的影響下,女兒馮娟也愛上了這門手藝。

馮娟告訴新京報記者,雖然淀里蘆葦多,但不是所有的蘆葦都能用來作畫,只有第一年和第二年生的粘葦芽子和白毛子才合用。

平時,村裡上了歲數的婦女去淀邊采蘆葦,馮娟按斤收購,經過篩選、剪段、溫水浸泡、刮掉葦泡、裁剪取直、熨燙上色等多項工藝,最終才能拼粘出一幅成品畫。馮娟說,最難做的就是人物的表情和動物的毛髮,要在葦片上細細裁剪,十分費工,一幅逼真的「猛虎下山」圖就花了她整整一個月時間。

缺水危機

大劉種藕已近三年,在此之前,淀里種的是玉米、麥子和棉花。村裡一位老人說,打三年前再往前數十幾年,藻乍淀靠近他們村裡的大片水域都是乾的。這幾年雨水多了,外加「聽說打外邊往裡補水」,淀里這才又有水了。

老人回憶,干淀的那些年,村裡人在淀里種滿了各種農作物,村幹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不給這些莊稼上農業保險。三年前淀里忽然有水了,這些莊稼全淹了,由於沒有保險,村裡人也只能認栽。

馮娟住在安新縣城北部的端村鎮,她家的二層小樓就建在撈王淀旁。相傳有年夏天,乾隆皇帝來白洋淀打水圍,不小心落水,被船夫救上來,這裡因此得名。

撈王淀是一片開闊水域,在馮娟的印象中,近年來沒有出現過干淀的情況,但水位亦高低不定。

她家小院的台階正抵著河堤,成了一個直觀的水位觀測線。這幾年水最高的時候可以漫過台階的最上層,低的時候高約一米的幾級台階會全露出來。馮娟看到,今年春節以後水位漸漸降低,已經降了兩寸。

馮娟說,淀里水少的時候,蘆葦就少,做蘆葦畫要用的某些稀缺的原材料就更難找了。

事實上,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白洋淀就開始面臨缺水危機。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賈仰文教授在一篇論文中提到,20世紀50年代白洋淀的平均入淀水量為18.27億m3,到了80年代銳減為1.47億m3,僅為50年代的8%。而到了2000年以後,入淀水量進一步減少,相較上個世紀90年代又下降了近55%。白洋淀面積已由上個世紀50年代的561平方公里銳減至366平方公里。

不僅白洋淀缺水,整個華北地區都缺水。河北省水利水電第二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盧雙寶稱,因地表水資源匱乏,河北只能靠抽取深層地下水維持不斷增長的用水需求,地下水超采十分嚴重。河北省平原區已形成多處地下水漏斗區。

盧雙寶說,近年來,白洋淀流域地表、地下實際平均供水量遠遠大於水資源總量,水資源開發率高達166%,白洋淀流域入淀水量已近枯竭。

他認為,白洋淀逐步退化萎縮,數次出現干淀現象,生物資源遭到毀滅性破壞,珍貴生物種群幾近絕跡。

1958年,學者鄭葆珊記述白洋淀中有魚類54種。而1983-1987年連續5年干淀后,魚類就只剩下24種了。

從小在淀區長大的端村人陳大勇(化名)對此深有感觸。「我們淀」(指撈王淀)是整個白洋淀水區中面積最大的淀,是「真的白洋淀」。

陳大勇說,他小時候,水裡的魚多得打不過來,大鯉子、鯰魚、草魚、黑魚,還有許多叫不上來名字的魚,隨便哪裡下個網就能捕到。那時,家家戶戶都愛燉雜鍋魚,一揭鍋蓋,香氣呼的騰起來。可近些年,水少了,魚也「比以前少多了」。

馮娟也記得,她小時候喜歡去淀里踩螃蟹玩,一腳下去好大一個,她和小夥伴歡樂地踩呀踩,不一會兒帶去的網兜就滿了。而此種情景已絕跡多年。

水少了,還髒了

作為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由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等9條河流匯入,故稱「九河下梢」。史料記載,歷史上的白洋淀不僅不缺水,反而洪澇多發。

但到上個世紀60年代以後,白洋淀上遊河流陸續修建了143座水庫,大型水庫有王快、橫山嶺、龍門口、西大洋和安各庄水庫等。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賈仰文教授指出,這些水庫總庫容達36億m3,而白洋淀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1.1億m3,也就是說,將白洋淀整個流域的水全放在水庫里都不能將水庫蓄滿水。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殷峻暹教授告訴新京報記者,修建這些水庫最初是為了防洪,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庫用途向工業用水、城市生活供水等方面轉變。

殷峻暹說,在華北地區缺水的大背景下,「人和自然相當於一種競爭性的關係」。人類活動用水越來越多,水在上游被水庫截流,水自然就進不了淀了。

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劉豐等曾對20年間白洋淀土地利用變化進行研究,發現主要變化趨勢是耕地與建築用地的增加,伴隨著白洋淀水域的減少。

除了人類生產生活,氣候條件的變化也對白洋淀水量產生影響。資料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白洋淀降水量持續減少,直到近幾年才緩慢增加,但蒸發量卻基本持平,這種「赤字」導致白洋淀水位的下降。

生態學者宮兆寧曾對近30年來白洋淀濕地景觀格局變化的各項影響因子進行測算,結果顯示,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是影響白洋淀濕地面積變化的最主要因素。

宮兆寧告訴新京報記者,從1984年至今,保定市的常住人口增加了一千多萬,GDP增加了三千億,這些生產生活都要用水。

在人類活動的作用下,白洋淀的水不僅少了,還髒了。宮兆寧記得她前年去淀區考察時的情景。在非景點區域,很多製鞋的邊角料直接堆在岸旁,堆得高高的,「像堤壩一樣」。村莊里的生活垃圾、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淀里。

2015年,宮兆寧發現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春天時,浮萍紫萍在水面上生長,到夏末幾乎覆蓋了整個水面;到了秋天,紫萍枯萎腐爛,滿江紅則開始瘋狂繁殖;及至11月份,滿江紅正處於全盛時期,「整個水面都是紅的」。

查閱保定市環保局網站數據,白洋淀最主要的入淀河流府河水質為地表水中最差的劣V類,白洋淀9個常規監測點位中,5處為V類和劣V類。馮娟和陳大勇家所在的端村即為劣V類。

多位淀區居民告訴新京報記者,每年都有污水排進淀里,有的是從上游下來的,有的是周邊村莊排進去的。一位村民指著幾米開外的水面說,他小時候這水可清了,能直接喝,可現在顏色發紅髮烏。他說自己「不怎麼吃魚了」,「連墩布都不願意在這裡涮」。

大劉也在焦慮。再過一陣子,蒲子和綠藻該泛濫起來了,將會影響藕的生長。到時他將不得不僱人清理水面,「一天要一百塊錢」。

宮兆寧說,水量下降導致白洋淀水體的自凈能力降低,無法有效降解污染。如果水能多些,降解污染的能力就會增強一些。

引水濟淀

近年來,白洋淀最立竿見影的治理方式就是補水。

白洋淀濕地缺水、生態系統失衡的嚴重局面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重視。從1996年至2006年,水利部門先後組織白洋淀上游王快、西大洋、安各庄三座水庫放水濟淀15次,有效緩解了白洋淀的缺水壓力。

然而,盧雙寶指出,白洋淀上游水庫與白洋淀同屬海河流域,基本同豐同枯,缺乏可靠的水源保證,很難向白洋淀長期補水。

果不其然,到了2003年,白洋淀上游各水庫基本沒有蓄上水,為了避免生態進一步惡化,水利部門制定了「引岳濟淀」方案,從屬於南運河水系的岳城水庫向白洋淀輸水。本次輸水持續4個月。

至2006年11月上旬,氣候乾旱,白洋淀水位再次降至干淀水位,上游水庫蓄水量也大減,扣除城市供水和農業供水后,均不具備向白洋淀供水的條件。

因此,水利部門決定,引黃河水濟淀。

公開資料顯示,首次引黃濟淀自當年11月24日起進行,歷時102天,共從黃河取水4.79億m3。到了2007年底,為了確保北京奧運會的供水安全,考慮到若上游水庫向北京應急調水,將使白洋淀缺少補充水源的情況,水利部門決定再次實施引黃濟淀。從2008年初直至6月,第二次引黃入淀完成,入淀水量達1.58億m3。

黃河之水從山東聊城出發,沿乾渠,入河北,途經現有河渠,過衡水,跋涉數日,終抵達白洋淀,日夜兼程近400公里。

引黃濟淀並非一帆風順。根據2010年《防汛抗旱》上刊載的引黃濟淀應急調水工作座談會信息,可知始於2009年10月1日的這次濟淀並非易事。信息中提到,這次引黃濟淀創出了多次「第一」,第一次引黃濟淀和濟津(天津)同時進行,第一次經歷了幾十年不遇的寒潮,大大增加了調水的難度。

據媒體報道,雄安新區成立的消息公布后,今年4月5日上午8點開始,西大洋水庫給保定市區和白洋淀輸水,本次補水將會持續到6月5日。

引水利弊

引水濟淀讓饑渴的白洋淀如獲新生。

自然地理學者張晶香曾對引水濟淀后白洋淀的生態變化進行研究,她發現補水后水域分佈範圍增加,許多河道、溝渠充盈水,葦地面積迅速上升。她認為,補水會對白洋淀的生態環境帶來良好的變化,優化白洋淀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

河北省大清河河務管理處吳新玲撰文指出,歷次補水后,白洋淀生態功能在恢復,絕跡多年的沉水植物和浮葉植物重現,一度大量死亡的野生魚類也在快速恢復和繁殖。

殷峻暹說,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調來的水一部分補到白洋淀,也有一部分蒸發上天或滲到地下,對改善局部小氣候、恢復地下水很有幫助。

不過,迄今為止的歷次濟淀均屬應急補水措施,亦有弊端。

盧雙寶指出,每次引黃濟淀,支渠與輸水乾渠交叉口處都要建大量臨時擋水壩,使黃河水順利進入白洋淀。為了安全起見,引黃濟淀結束后需拆除這些擋水壩。近年多次輸水工程均實施了挖開、封堵,再回填、拆除的工程,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他認為,要改變這一狀況,建設永久性的輸水工程十分必要。

殷峻暹告訴新京報記者,隨著雄安新區的建立,白洋淀地區功能定位重要性的提高,對用水的要求也更高了。以前是保證生態不太惡化就行,現在地區要做規劃、搞發展,如果不能保證穩定供水,長期規劃就沒法做,尤其是涉水產業,如果連有多少水都不能確定,發展就是空談。他也認為,需建立常態化引黃濟淀工程。

一項常態化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已在建設,據保定當地媒體報道,該工程預計今年年底建成通水,建成后預計每年將向白洋淀補水200餘天,每年可向白洋淀生態補水2.55億m3。

該線路自河南省濮陽市渠村引黃閘引水,進入河北境內后基本利用現有溝渠,經獻縣樞紐段后,沿紫塔乾渠、小白河和任文乾渠等最終進入白洋淀,線路全長481公里。

弊端還體現在對供水方黃河的影響上。黃河並非豐水河流,黃河水並非取之不竭。

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處陳永其此前對媒體表示,近年黃河來水量偏枯,沿黃各省區用水均十分緊張。除了引黃濟淀工程,黃河中下游還建有若干以城市生活及工業用水為主的骨幹供水工程,如引黃入晉、引黃濟津、引黃濟青等。

黃河網2016年11月發布的一則消息稱,本年度黃河來水偏枯,屬特枯年,可供水量少、水資源供需缺口大,黃河水量調度面臨嚴峻形勢。新京報記者查閱黃河水利委員會網站數據,發現2017年黃河流域主要來水區合計來水偏少,1-3月較多年同期均值偏低10%到35%不等。

解決之道

引黃濟淀維持了白洋淀的基本生態功能,但專家認為,經年累月從黃河引水濟淀,並非解決白洋淀水事的根本之道。

生態學者宮兆寧認為,對目前白洋淀的生態環境來說,外源調水是必不可少的,但外源調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白洋淀的缺水問題,不利於白洋淀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白洋淀缺水的主要原因是人為過度干擾,因此應該有效控制上游水量的使用,減少人類活動對白洋淀濕地的壓力,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內循環,這樣才能實現濕地的可持續發展。

她指出,具體措施可以包括:加強上游水土保持和綠化工作,提高植被覆蓋度,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調整產業結構,限制高污染企業和高能耗企業,提高企業污水處理能力;合理分配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等。

殷峻暹也認為,引水是通過自身調整無法達到正常狀態時的一種不得已的辦法,對給其補水的水源亦是一種干擾和破壞。最好的辦法是挖掘白洋淀自身的潛力,恢復其生態功能。

但這必然是一項長期工程。

2017年3月,河北省政府印發《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通知》,提出要綜合整治白洋淀生態環境,嚴守濕地面積的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碧水行動」,到2020年實現白洋淀主要水域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級標準,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恢復。

河北農業大學王軍教授正在主持編寫《保定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他告訴新京報記者,要想確保白洋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需要做「減法」。首先是給白洋淀「減負」,增強濕地系統緩洪滯瀝、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弱化水產養殖等其他功能,還提出進行生態移民,「人退湖進」。

2016年9月,《河北省白洋淀和衡水湖綜合整治專項行動方案》公布,方案稱,力爭經過5年綜合整治,白洋淀水質將有明顯提升,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恢復。

《方案》要求開展底泥清淤、退耕還濕、退居還濕等工程。規劃建設的濕地規模達45平方公里,能有效改善入淀水質。在養殖方面,鼓勵水產養殖戶以生態養殖為方向,調整養殖結構,恢復和保護野生漁業資源。

《方案》要求到2017年底,實現白洋澱澱區範圍內村莊生活污水處理率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今年3月27日,保定市環保局網站發布消息,保定將投資近246億元改善白洋淀生態環境。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組長鄔賀銓在人民網論壇上表示,「對於白洋淀生態,今後我們要還湖,要恢復濕地,要增加涵養功能,要讓更多水資源能留下來。」

淀里的居民們也希望水能留下來。

大劉的藕今年雖然賠了錢,但他揣度著,行情一年一變,只要淀里有水,明年沒準兒能賺回來。

陳大勇在碼頭附近擺了個貨攤,賣些小商品,煮菱角、鹹鴨蛋是必不可少的。每逢遊客打問,他都堅稱「我們淀才是真的白洋淀」。他身後大片開闊的水面是這份自信的來源。

四月的微風中,蘆葦正在發芽,瀰漫的是春天的味道。馮娟盼著蘆葦能長好,將來做蘆葦畫最合用的粘葦芽子和白毛子就能豐收了。

新京報記者 王婧禕 河北安新報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