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佛光心光兩相攝 法乳香江一脈情——紀念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

佛教協會會長 學誠

6月29日,香港寶蓮寺舉行「香港回歸20周年暨天壇大佛開光25周年慶祝活動」。佛教協會代表團一行24人出席祈福法會,祈願香港安定和諧、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樂、世界永久和平。來自內地、香港、澳門以及美國、斯里蘭卡等20多國的高僧誦經祈福。林德攝

「香港的命運從來同祖國緊密相連。」習近平主席7月1日在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道出了香港與祖國血脈相連、同生共榮的關係,也為香港佛教20年的精彩篇章描畫出深沉而廣闊的大背景。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回歸后的香港「同祖國內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交流合作越來越深化。香港各界人士積極投身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獨特而重要的貢獻。」

20年來,香港佛教界與內地佛教界積極展開友好交流合作,形式多樣、互動深入、影響廣泛、意義深遠。香港佛教界主動投身於內地文化建設、教育事業以及救災、扶貧、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等社會建設之中,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佛教「報四重恩」的傳統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以貫通歷史、穿越時空的佛教信仰之光,照亮、喚醒了香港人民的深層文化記憶,為維護香港社會安定、人心祥和,增進香港人民的歷史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維護祖國主權和統一,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重振塵封的精神紐帶

香港佛教本來就是佛教參天大樹的一莖綠枝,是佛教大乘法海的一脈清流,香港與內地的佛教自古便是一脈相承、同氣連枝。早在南北朝劉宋元嘉五年(428年),傳說已有杯渡禪師抵達香港,建立了杯渡庵和靈渡寺,現仍有古迹留存。至清代末年,有大悅、頓修、悅明3位禪師從北方來港,在大嶼山設立大茅蓬,成為香港寶蓮禪寺的前身。近代以來,在整個時代動蕩變遷的大背景下,不少僧人從內地來到香港,開闢道場,傳承法脈,興辦佛學院,培養僧才,並逐漸將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落實於香港都市社會,積極開展教育、醫療、扶貧、養老等公益慈善事業,締造了後來呈現於世的香港現代佛教的嶄新面貌。其中,由倓虛長老、定西長老、樂果長老創立的華南學佛院和由筏可長老、覺光長老、茂峰長老、優曇長老等人創立的香港佛教聯合會,對香港佛教人才的培養和香港佛教全局的統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啟發、帶動了香港佛教的繁榮,安定了香港的社會人心。

藉由佛教上千年來的傳播與傳承,香港與祖國內地建立起一條穿越歷史、跨越時空的深層穩固的精神紐帶。但由於歷史原因,從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間,香港與內地佛教中斷了正常聯繫和往來,這條重要的精神紐帶也因此蒙上了冷寂黯淡的塵埃。然而,祖國母親對幼子的牽挂無時不在,這份「母子連心」的濃濃血脈有力召喚著香港佛教的回歸,並從此激蕩出兩地佛教交流融合、精彩不斷的壯麗樂章。正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言:「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份心與心的相契、相攝,是任何外力也無法阻擋的。

從珍本《龍藏》到「天壇大佛」。

1979年,香港寶蓮禪寺源慧法師、智慧法師組織率領「港澳佛教界代表團」訪問北京,被視為香港佛教與祖國重建聯繫的「破冰之旅」。1980年6月,時任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訪港,正式恢復了中斷30年的兩地佛教友好往來。1982年,佛教協會委派副會長巨贊法師,將雕刻於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1735-1738年)的珍本《龍藏》贈送給香港寶蓮禪寺。寶蓮禪寺與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行了盛大的迎接儀式,並同時舉辦了《龍藏》公開展覽。這一事件對香港產生了很大的震撼,它標誌著香港與祖國的深固精神紐帶滌盪了歷史的塵埃,重新在佛教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綻放光彩,由此開啟了兩地佛教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大嶼山上「天壇大佛」的建造更是兩地佛教友好交流、精誠合作的典範,凝聚了兩地各界人士的心力、物力、財力,既體現了香港佛教界對祖國母親的一片赤誠,對香港人民的深厚慈悲,同時,也彰顯出祖國對於香港安定幸福的強大支持。

從1980年開始籌建到1993年落成開光,天壇大佛歷時十幾年的建造過程生動地講述著兩地佛教的水乳交融、兩地關係的一體相依。香港寶蓮禪寺的智慧法師帶領僧俗二眾,以大願力、精進行,勇猛擔當起昌明佛教、廣利眾生的盛事偉業,其精神行誼可歌可贊。時任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對這一盛事表示極大的關懷,除親筆為天壇大佛題字、題詞外,還發起全國各大寺院、名山長老成立「募捐委員會」,號召廣大佛教徒捐資,並得到紛紛響應和熱情樂助。建造高達26.4米、重250噸的世界第一座青銅大佛面臨諸多技術難關,從設計到施工,全部由內地相關部門和單位承擔。歷盡艱辛建成的天壇大佛,從此成為香港長治久安、人民永久福祉的護佑,也成為中華文化在香港的鮮明標識。天壇大佛坐南朝北,面向北京,意為「面向祖國,面向母親」。這一重要文化標識、精神意象,對香港人民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起到了難以估量、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在向世界。

參與見證香港回歸,爭取佛誕公眾假期。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趙朴老曾借用蘇東坡的詩句讚歎天壇大佛。巍巍大佛穩坐於香港的精神高地,以智慧之眼、慈悲之手迎來了香港的偉大回歸。而在這一重大歷史進程中,香港佛教界不僅是回歸的見證者,更是促成香港順利回歸的積极參与者。

香港回歸祖國前後,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團結和帶領香港佛教界愛國人士,為香港的平穩過渡、順利回歸、繁榮穩定而深謀遠慮、建言獻策,體現了香港佛教界愛國愛港的優良傳統。1984年,覺光長老獲邀參加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儀式,見證了歷史時刻;翌年,赴北京出席《香港特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會議;1992年,長老赴京接受香港事務顧問聘書;1995年,長老出任香港特區籌委;1997年7月1日,長老率領香港佛教聯合會,為慶祝香港回歸舉行了盛大的祈福大會,香港各寺院、社團以及佛教學校共5萬人參加了盛會。覺光長老不僅親歷了香港回歸祖國的全過程,而且堅信回歸后的香港宗教享有充分自由,並多次公開呼籲佛教徒應明確自己的責任,在回歸后積极參与服務社會、凈化人心的工作。

覺光長老的另一重要貢獻是,促成了佛誕日成為香港公眾假期,提升了佛教與中華文化在整個香港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及公共影響力。早在上世紀60年代,覺光長老就開始向當時的香港當局呼籲,將佛誕節納入香港的公眾假期中。多年來,他帶領弟子長期奔走遊說,多次發動群眾簽名,爭取各界支持。1996年,覺光長老凝聚四眾之願力,收集了全港80多萬佛教徒和市民的簽名,鄭重向當局提出將佛誕節列為公眾假期的請求。香港回歸后,特區政府終於在1999年正式立法,規定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為公眾假期。長老夙願得償,香港100多萬佛教徒從此有了真正的佛誕假日。這一假期的確立,彰顯了香港回歸、祖國統一的優越性,激發了香港廣大佛教信眾愛國愛港愛教的熱忱,是回歸之後香港佛教界書寫的一筆絢麗亮色。

迎奉佛教聖物,承辦世界論壇。

回歸祖國之後的香港佛教,突破了本港一地的地區本位主義,融入了祖國佛教的大家庭,生起了振興佛教、復興中華文化的國家大情懷。隨著21世紀崛起於世界,香港佛教更拓展出一種世界視野和全球格局,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交流互鑒的時代大潮中探索著海闊天空的新航線。

1999年、2004年、2012年,佛教聖物——佛牙舍利、佛指舍利和佛頂骨舍利分別被迎請至香港虔誠供奉,每次迎奉大典都引起全港民眾的瞻禮熱潮和極大轟動。佛陀舍利以其不可思議的悲智功德,對香港社會人心的安定祥和起到了難以取代的殊勝作用,香港也因此成為唯一一個曾經供奉佛陀三大舍利的城市,香港與佛教的甚深因緣、香港人民的福德善根於此可見一斑。

1999年5月,為慶祝香港第一個「佛誕公眾假日」,香港佛教界向中央人民政府成功申請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到港供奉。在前後共9天的瞻禮祈福大會中,有近30萬人前往瞻禮,可謂香港佛教歷史上的「大事因緣」。佛陀真身的慈光,安撫了剛剛經歷過回歸巨變和亞洲金融危機的香港,信仰的力量激發了香港人民迎接變化、戰勝困難的信心,兩地佛教的成功合作也增進了彼此的友好信任。此後,香港佛教界進一步加強同內地佛教的互動交流,密切與祖國水乳交融的感情。

2004年,剛經歷過非典疫情、香港特區基本法23條爭論以及「七一大遊行」等各種考驗的香港社會,瀰漫著一種悲觀焦躁的情緒。值此人心惶恐不安之際,香港佛教界在覺光長老的帶領下,經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又成功迎請「陝西扶風法門寺佛指舍利」到港供奉。前後10天,近百萬名香港市民及海內外信眾誠心瞻禮,盛況空前。由此,化戾氣為祥和,轉迷茫為希望,極大地扭轉了香港民眾對大陸的心態,密切了香港與祖國的親情法誼,發揮了佛教在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不可忽視的作用。

2012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在香港隆重舉行。論壇期間,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舍利赴香港瞻禮供奉5天,30多萬香港市民前來瞻禮朝拜。此次論壇的圓滿召開,促進了香港與內地佛教以及世界佛教的友好交流,體現了香港佛教的世界風範,彰顯了「一國兩制」的成功與活力。

香港回歸的這20年中,兩地佛教同心同願,多次聯合承辦各種重大佛教盛典活動。港佛聯歷次組團到京,都受到了國家宗教事務局和佛教協會的高度重視與熱情歡迎。2015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70周年,佛教協會也專程組團赴港出席慶祝活動。20年來,香港佛教與內地佛教的親密互動、同願同行、融合發展,生動驗證了習近平主席「『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的精神。汲取著祖國的法乳深恩,仰賴佛陀的慈光普照,香港佛教一定會更加枝繁葉茂,香港社會也將更加生機勃勃、安定祥和、前景光明。

打通深層的文化血脈

香港佛教不僅沐浴著祖國的恩澤福蔭,也以積極的行動回報國土恩、眾生恩、三寶恩,大力支持內地佛教建設和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在寺院恢復重建、佛學院建設、僧才培養、佛教學術研究、中華文化研究弘揚等方面,香港佛教界予以真誠無私的資助支援,為佛教的振興弘揚、中華文化的復興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在內地的佛法溯源、文化尋根,香港與內地的深層文化血脈被逐漸打通,法脈得以源遠流長,文脈得以生生不息。

寺院道場的恢復重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內地寺院面臨恢復重建的困難,一些祖庭寺院更是荒蕪破敗、亟待修復,香港佛教界僧俗二眾為此慷慨解囊,投入了大量資金支持。比如,香港寶蓮禪寺先後捐助安徽褒禪寺、岳西司空山二祖廟、揚州高旻寺及河南南海禪寺等寺院的重建工作。楊釗居士參與五台山普壽寺的修復和江西百丈寺、安徽二祖寺的修建,並捐資700萬元給四川成都建成愛道堂,捐資2600萬元給河北柏林禪寺建佛殿及教學樓,又捐助湖北玉泉寺的復興建設。道場的恢復為佛教的全面復興奠定了良好的硬體基礎。

佛學院建設與僧才培養。

「佛法二寶,賴僧弘傳」。對於新時期的佛教來說,最關鍵的是人才問題。除了傳統叢林教育,現代佛學院教育是培養僧才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興建了多所不同層次的佛學院,香港佛教界在此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比如,香港寶蓮禪寺參與興建雲門佛學院教學大樓、資助興建湛江市尼眾佛學院、捐助福建佛學院女眾部崇福寺建設;西方寺永惺長老資助遼寧海城興辦三學寺尼眾佛學院;楊釗居士一直大力支持佛學院的建設,從上世紀90年代的佛學院新教學樓建設到現在的佛學院新校區建設,都融入了他的善心。香港佛教界還積極支持內地僧才赴海外留學深造。從1996年起,寶蓮禪寺資助佛教協會、佛教文化研究所4位僧人,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美國伊耶華大學及英國倫敦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課程。2002年,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正式成立,為培養高素質僧才,從內地公開招收品學兼優的學僧到港修學,這也是幫助內地僧才培養的一種新方式。

佛學研究與文化弘揚。

香港佛教界還通過資助佛學研究、設立研究機構、組織學術研討會等方式,助力內地的佛學研究和傳統文化弘揚。

比如,寶蓮禪寺為推動佛教學術研究,捐助佛教協會及佛教協會綜合研究室的研究工作;2002年,由香港旭日集團提供經費的「南京大學旭日佛學研究中心」在南京大學成立,主要致力於佛學人才的培養和重大佛學專題的研究,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弘揚;2007年,香港西方寺與遼寧大學聯合設立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聘請香港理工大學前任校長潘宗光教授等知名學者為客座教授;西方寺每年還組織香港大學生深入內地學習考察,幫助香港青年了解中華傳統文化。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寶蓮禪寺與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合辦了「趙朴初思想研討會」,近百位內地、香港、澳門的教界大德及專家學者參會。

喚醒沉睡的「同體大悲」

香港與內地猶如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大乘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更賦予香港佛教界對祖國同胞的深刻認同與深切關注。自上世紀90年代起,香港佛教界紛紛成立慈善基金會,在內地積極展開賑災、扶貧、助學、基礎工程建設等公益項目,神州大地處處活躍著香港佛教界慈悲喜舍的身影。他們用慈悲和智慧為偏遠山區的民眾帶去溫暖、祥和與安寧,用真誠的奉獻堅守著血濃於水的民族親情。通過深入內地、貼近民生、拔苦與樂的慈善行動,香港佛教界也喚醒了潛藏於香港人民心中的「同體大悲」,加深了他們對內地的了解和民族認同。

在諸多公益慈善項目中,香港佛教界有一點尤為突出——對教育事業不遺餘力地傾心支持。各慈善基金會幾乎都設置了「希望工程」捐助或助學項目,20幾年來,為成千上萬名貧困兒童帶來了希望的曙光。香港佛教聯合會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佛教慈善機構,彙集社會各界善心人士的力量,建了近40所希望中國小,影響深遠;香港寶蓮禪寺在智慧長老的主持下,迄今已經建了300多所希望中國小;香港佛教大光園慈善基金會深入貴州偏遠山區,建設了超過30多所希望學校;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自2000年成立以來,為中國小希望工程投入超過3億元。此外,有許多基金會設立了獎學金、助學金,支持師資交流、開辦講座課程等;一些志願者還堅持與受助學生長期通信,持續為孩子們提供心靈上的引導幫助,極大地改善了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和精神風貌。香港佛教界將佛教慈悲濟世的特質與自我覺悟的精神融入助學項目中,促進了內地與香港民眾的心靈互動,加深了兩地的同胞情誼。

在醫療衛生、工程援建和扶困濟貧方面,香港佛教界的貢獻同樣令人難忘。在橋樑建造、水利工程、棚戶區改造等事關民生的項目上,香港佛教界主動施以援手,努力改善當地的硬體設施和生活條件。在具體過程中,注重分工協作、資源整合,將工程援建與區域發展結合起來,深入參與到當地的民生建設中。比如,寶蓮禪寺在廣東、江西等省的偏遠地區捐建多座大橋;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佛教大光園慈善基金會在山區建設衛生院;香港福慧基金會冬賑濟貧、試辦佛光系列醫院;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打井修橋、建設水利等。此外,還有對艾滋病患者、戰爭受害者的捐助等。這些項目急人所急、切實有效,替政府補位,因此深得民心,是佛菩薩自他不二、大慈大悲精神的外化,是佛法緣起智慧的現實運用,也是中華民族推己及人、民胞物與傳統精神的闡發。其深入細緻的調研、組織化的運作模式與合作包容的精神,同樣贏得了政府部門及受助群眾的肯定和讚譽。

在各種自然災害中,香港佛教界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積极參与賑災。他們尤為關注弱勢群體和主流救援行動之外的偏遠區域,從募捐到實地救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08年汶川地震,香港佛教界首先募集善款,隨後,1萬多名教界人士和市民在紅磡體育館誦經祈福,並援建了多所希望國小;2010年玉樹地震,香港佛教界又籌集善款200萬元,並舉行「祈福息災冥陽兩利法會」;2013年雅安地震,香港佛教界在短時間內迅速籌集百萬港元,並舉辦息災祈福法會;2014年雲南魯甸地震,香港佛教界同樣積極援助,並舉辦賑災祈福法會,以超度亡靈……一系列迅速高效的募捐賑災行動,一場場莊嚴肅穆、悲心深切的法會,體現出香港佛教界與內地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的精神。

隨著香港與內地交往的增多,相信香港佛教界的公益慈善活動會成為兩地交流的重要形式和橋樑,為增進兩地的血脈聯繫發揮更持久的作用。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香港回歸祖國是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千秋功業,香港從此走上同祖國共同發展、永不分離的寬廣道路。」回顧香港佛教回歸20年的歷程,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香港與祖國法乳一脈、唇齒相依的深切聯繫,也體會到在崛起於世界的大背景下,香港佛教的開闊格局與無限機遇。在如今「一帶一路」建設帶動民族更大起飛、推動世界全新發展的歷史節點,希望香港佛教也能積極融入國家命運、順應時代潮流,發揮香港「一國兩制」、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制度優勢、國際優勢,主動擔當佛教海外弘傳與中華文化世界傳播的橋樑和使者重任,並在佛教經典研究和教義詮釋、佛教青年人才培養、公益慈善事業開展等方面與內地佛教界進行深度合作,讓兩地佛教界凝聚成一個志同道合、同願同行的命運共同體,為兩地佛教的昌隆、社會的安定、文化的繁榮、人心的清明精誠合作、共創輝煌!

編輯:司靜

2017.07.04

·請關注,每天給心靈充充電·

▼ 點擊「閱讀原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