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推薦 | 數字貨幣視角下的電子銀行

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姚前在《金融》2017年第3期上發表文章。文章回顧了電子銀行的發展歷程,認為技術創新、用戶需求與有效競爭三大因素共同促進電子銀行發展突飛猛進。隨著法定數字貨幣的漸行漸近,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將極大地改變銀行體系運作模式,電子銀行業務創新迎來新的機會窗口,同時也將面臨新的挑戰。以此為背景,作者認為產業界、學術界和監管層需要開展協作,在規範與創新並重的原則下,推動電子銀行全面轉型升級。

以下是文章全文:

電子銀行是信息技術和金融業務創新有機結合的產物,被認為是進入21世紀以來銀行業最具影響力的變革。在技術創新推動、用戶需求牽引和有效競爭催化下,電子銀行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從用戶體量增長來看已經跨過「引爆點」,進入快速擴散階段,業務模式也從基本功能開始向深化應用縱深發展。隨著法定數字貨幣的漸行漸近,電子銀行業務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產業界、學術界和監管層需要開展協作,在規範與創新並重的原則下,推動電子銀行全面轉型升級。

電子銀行發展歷程

1998年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提出,「電子銀行是通過電子通道,提供零售與小額產品和服務的銀行。這些產品和服務包括存貸、賬戶管理、金融顧問、電子賬務支付,以及其他一些諸如電子貨幣等電子支付的產品和服務」。根據銀監會2006年3月1日施行的《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的有關定義,電子銀行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利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通信通道或開放網路,以及銀行為特定自助服務設施或客戶建立的專用網路,向客戶提供的銀行服務。

近20年來,在技術創新、用戶需求與有效競爭三大因素共同促進下,電子銀行發展突飛猛進。

首先,金融科技創新是電子銀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金融是一項信息密集型服務產業,在電子銀行概念形成之前,銀行業就開始廣泛使用信息技術提升業務效能,比如在業務流程中推廣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和自動取款機(ATM)。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電子銀行概念、模式和作用也不斷演變——從初級的電話銀行、PC銀行,發展到網路銀行、WAP銀行。電子銀行逐漸從提高內部效能的「後台」,走向業務協同集成和服務渠道建立的「前台」;從渠道服務轉向資源整合、產品營銷的業務運營平台。如今,電子銀行不再是簡單的傳統銀行業務渠道的電子化,而更多走向基於互聯網支撐的商業模式創新。

其次,用戶需求是電子銀行發展的重要牽引力。電子銀行在發展初期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技術供給的瓶頸,而是用戶需求行為的改變。電子銀行從20年前一個近乎夢想的概念變成了目前普遍使用的現實情景,用戶需求的驅動是一個關鍵因素。CFCA《2016電子銀行調查報告》顯示,在地級以上城市13歲及以上常住人口中,網上銀行用戶比例已經達到46%,移動銀行用戶比例達到42%。由於互聯網和手機用戶對電子銀行的功能需求日趨多元化,電子銀行服務也隨之逐漸全能化、個性化、創新化、多樣化,涵蓋了查詢與財務分析、轉賬支付、投資理財等各個層面。

此外,有效競爭是電子銀行發展的重要催化劑。電子銀行產品的競爭不僅局限在銀行業內部,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非金融機構通過開展個性化的支付、儲蓄、借貸以及在線理財等服務,開始涉足電子銀行服務,也有非金融機構合作申請互聯網銀行資質,開展互聯網銀行業務試驗。競爭客觀上促使電子銀行產品獲得了進步動力,同時也使得傳統商業銀行感受到了壓力。

趨勢與挑戰

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進步,極大地拓展了銀行業務模式的創新空間,過往阻礙銀行業務全面互聯網化開展的諸多問題正在被逐步解決。比如,利用生物識別技術的最新成果,已經使遠程認證和授權流程變得更加可信;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徵信模型讓信用評級和金融產品定價更準確;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智能客服系統讓在線客服比櫃檯服務更定製化;而作為下一代雲計算架構雛形的區塊鏈技術,也可能會使銀行核心記賬體系發生變化,改變電子銀行的信息基礎設施架構。當然,技術創新在提升整體效率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業務風險點,因此,對於技術創新運用到模式創新中的成本收益評估至關重要。總體而言,這些技術驅動下的範式變革對銀行機構的戰略規劃、技術實力、創新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用戶需求偏好的變化也會對電子銀行業務創新提出新要求。研究發現,電子銀行業務增長曲線跨過引爆點的這兩年也是整個數字經濟的轉折點。隨著「90后」逐步形成新一代消費群體,代際變化帶來的是銀行客戶需求行為的轉變。這一代消費主體完全生長在互聯網時代,他們對銀行服務渠道和金融服務產品的偏好會有一些顯著改變:一是對電子銀行業務的需求不再僅僅滿足於傳統銀行網點的替代,而是對全程線上業務和多元化業務都有要求;二是在習慣了互聯網科技公司注重用戶體驗以後,對電子銀行業務體驗的預期也會提升;三是對於業務需求更加移動化、個性化和定製化。

電子銀行快速發展對產業格局和金融監管提出了新挑戰。美國知識問答網站Quora有一句經典名言:「銀行以後就是具備銀行牌照的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商業銀行在電子銀行業務方面的競爭與合作,將是下一階段產業格局變化的主線。行業新進入者攜科技優勢和流量入口,在支付、儲蓄、借貸、保險、理財等各個業務線全面出擊,造成金融機構客戶流失、團隊流失和利潤流失。但是也要注意到,金融科技公司的實踐仍然集中在平台型業務、數據富集型業務和輕資產業務領域,銀行的專業能力和金融產品實力依然具備競爭優勢。銀行開展電子銀行的策略將因勢而變,逐漸與金融科技公司相關業務形成錯位協同。在產業結構演化的過程中,如何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在防範監管套利的同時給創新預留空間,這是監管機構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將極大地改變銀行體系運作模式,為電子銀行業務創新帶來新的機會窗口。法定數字貨幣發行的直接效應是給中央銀行貨幣管理和零售支付體系帶來變革,進一步也會對銀行金融體系運作造成影響。首先,當前法定數字貨幣的初步界定是M0的一部分,即屬於現金範疇。實際上,在現代經濟體的貨幣供給構成中,M0(鈔票與硬幣)只佔很少比例,廣義貨幣量的大部分是以存款形式留在商業銀行體系中。現鈔的流通管理目前遵循的是「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模式,但是對於商業銀行而言,現鈔流通管理更多地具有公共服務屬性,近似「成本中心」。而法定數字貨幣發行在降低商業銀行現金流通管理成本的同時,也為商業銀行以電子銀行業務為基礎提供數字貨幣衍生服務帶來了機會,數字貨幣錢包有可能成為電子銀行服務衍生的重要平台,未來商業銀行的數字貨幣流通管理服務會轉變為「利潤中心」。其次,法定數字貨幣流通可能會對商業銀行存款造成影響,迫使銀行更加關注和依賴電子銀行業務創新。法定數字貨幣是中央銀行負債,具有法律保障的貨幣求償權,在數字貨幣轉換成本和交易成本具備比較優勢的情況下,不排除民眾對法定數字貨幣的持有偏好和需求偏好會增加,這都可能造成商業銀行可貸資金減少,降低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盈利能力。此外,目前對於數字貨幣的設計分為「基於賬戶」和「不基於賬戶」兩種,也可以分層並用而設法共存,這無疑會對現有商業銀行的賬戶體系帶來影響。未來電子銀行業務需要探索如何與數字貨幣錢包相結合,在各種支付流通應用場景中設計好賬戶與錢包的分層並用問題,才能確保支付清算等中間業務的主導地位。

應對策略

產業界、監管層和學術界需要協同合作。科學研判金融科技(Fintech)對電子銀行業務的創新潛力和風險結構帶來的衝擊,加強電子銀行發展的行業協調,提高行業總體發展效率。尤其應當注意的是,在技術創新、需求偏好和產業競爭共同作用下,電子銀行已經進入全面向數字銀行轉型的時代,必須整體考察互聯網環境下的數字銀行運作模式與業務選擇,進一步統一認識,加強技術投入和風險管控力量。銀行要更多地考慮終端用戶需求,將「大、物、雲、移」技術特徵集成到業務場景和風險管控的設計中,特別是要抓住數字普惠金融這個趨勢性機會。

高度關注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對銀行體系造成的系統性影響。在數字貨幣環境下,商業銀行體系可能從依賴「信用中介」盈利,轉向更多依靠信息中介、支付清算等中間業務來盈利,而這些都需要電子銀行業務提供進一步的支持。電子銀行要深入研究如何在數字貨幣環境下加快創新步伐,將重點業務場景與數字貨幣相結合,整合資源、融合渠道、開拓場景、搭建平台,積极參与搭建數字貨幣流通應用生態建設。

產業界需要實施適當的競合策略來推動電子銀行業務發展。傳統金融機構和新興金融科技公司都應該實施「平行策略」。傳統金融機構一方面要繼續凝聚競爭優勢,推動自身電子銀行產品的應用推廣和轉型升級,與金融科技公司等「外界闖入者」展開競爭;另一方面應該發揮自身系統平台和金融產品的比較優勢,為這些新進的行業競爭者提供基礎設施和產品供給服務,實現「銀行即服務」轉型。新興金融科技公司涉足電子銀行業務的策略應該充分考慮用戶群體行為偏好的轉變:一方面是利用技術優勢和渠道優勢提出創新的電子銀行解決方案,並提供給傳統銀行業務沒有覆蓋的人群;另一方面是在特定應用領域替代商業銀行的成本過高的解決方案,逐步向電子銀行的主流應用和主流客戶群體滲透。

監管機構應該探索制定一個創新監管框架,在合規的基礎上推動創新。對於金融監管者而言,當前的難點是如何通過監管理念創新,把握風險防控和鼓勵創新之間的平衡,並據此制定適當的監管工具和監管策略。最近,監管機構和學術界也在就這個問題進行研討探索,並取得了許多成果。可以考慮借鑒英國、新加坡等國最近建立的「監管沙箱」(Regulatory Sandbox)制度和「創新加速器」(Innovation Accelerator)機制,為電子銀行業務的市場化創新提供適度的試驗和監管環境。

編輯 魏宗 沈桓玉

來源 金融雜誌

為了增進與冬粉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將建立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歡迎讀者朋友多多留言與我們交流互動,推薦好文章可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電話010-62516755

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註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

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出任IMI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包括埃德蒙、陳雲賢、漢克、李若谷、李揚、馬德倫、任志剛、蘇寧、王兆星、吳清、夏斌、亞辛·安瓦爾等12位國內外著名經濟學家或政策領導人;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出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會由47位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著名專家學者組成。IMI所長、聯席所長、執行所長分別為張傑、曹彤、賁聖林,向松祚、塗永紅、宋科任副所長。

自2012年起,研究所開始每年定期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重點探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重大理論與政策問題。報告還被譯成英文、日文、韓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並在北京、香港、紐約、法蘭克福、倫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圖等地發布,引起國內外理論與實務界的廣泛關注。

迄今為止,研究所已形成「國際金融」、「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金融科技」、「財富管理」、「金融監管」等五個研究方向,並定期舉辦貨幣金融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燕山論壇、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等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主要學術產品包括IMI大金融書系、《國際貨幣評論》(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動態》(周刊)、《國際貨幣金融每日綜述》(日刊)等。

國際貨幣網:www.imi.org.cn

只分享最有價值的財經視點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