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十萬軍紮根戈壁 一顆心志在太空

原標題: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十萬軍紮根戈壁 一顆心志在太空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強國,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不僅實現了進入太空、探索太空的夢想,也在為未來實現建設空間站,進入更加遙遠的深空而努力著。在我們為夢想而奮鬥的路上,是一群無私無畏的航天人,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夯實了我們騰飛的基礎。東風烈士陵園長眠著航天最早的創業者。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因為承擔著載人飛船的發射任務,被稱為人邁向太空的起點,在距離載人航天發射塔架幾公里的地方,卻有這樣一個安靜的角落,700多位曾經的航天工作者長眠於此,這就是東風烈士陵園。

在這座陵園裡,安葬著13位共和國的將軍。其中,就有聶榮臻元帥,他不僅是我們新的開國元勛,同時也是國防科技工業的奠基人,陵園中「東風革命烈士紀念碑」的大字就是聶帥親筆題寫的。聶榮臻元帥曾四次來到這裡,直接指揮科學試驗,包括1966年首次進行的原子彈和導彈的結合試驗。而1992年5月14日,聶榮臻元帥與世長辭,按照他的遺願,他的骨灰被安放在東風烈士陵園。

前進,趕上並超過我們的對手,這就是人民的唯一出路。正是懷揣著這個信念,聶榮臻元帥親自在大漠戈壁里,選擇了今天發射場的地點,在這裡,他見證了第一枚國產導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這是航天事業的起點。如今,他的墓就靜靜地安放在烈士陵園裡。聶帥的女兒聶力說,在那裡,他可以看到高高的發射架;在那裡,他可以最早聽到火箭的轟鳴,最早看到衛星和飛船升空,似乎他仍然在繼續指揮著。

東風烈士陵園中,除了像聶榮臻元帥這樣的高級將領外,安葬在這裡的大多數還是為航天事業獻出一生精力和生命的一線航天工作者。這裡的700塊花崗岩墓碑就是為他們而立的,他們很多人在東風航天城裡度過了自己默默無聞的一生,也有很多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展和建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塊特殊的墓碑,上面只有烈士之墓四個字,我們並不知道在這塊墓碑后埋葬的烈士姓甚名誰,只知道他是1958年犧牲的。這恰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始建設的年份,而在這裡,像這樣的無名烈士墓還不止一座。

這一排一共九座無名烈士墓碑,代表著九位鐵道兵戰士,他們在為發射中心建設鐵路時犧牲在距離這裡二百多公里的下河清鄉。直到2013年,當地村民才找到發射中心說明當時幾位烈士犧牲的情況,但他們的名字已經無從查找。他們隨十萬建設大軍,開進茫茫戈壁,面對強風低溫的侵襲,他們有的只有帳篷、土豆和一顆建設強大國防的決心。憑著「死在戈壁灘 埋在青山頭」的精神,一座現代化的航天發射場在他們手中從荒涼的戈壁灘拔地而起。

央視記者 吳傑:其實除了清明節,每逢有重大任務的時候這裡的航天人都會來到陵園祭掃烈士墓,因為大家相信,這裡不僅是整個航天事業發展的縮影,更蘊藏著航天事業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請把我埋在「九號半」

因為保密的原因,現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裡的各個地方都是以編號來定名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因為地處九號和十號之間,被這裡的人們稱為「九號半」。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獻給祖國的航天事業,是一代航天工作者一生的寫照和執著的追求,回到發射中心,留在「九號半」,也是他們真摯的願望。

王玉英兒子王岩:2016年的8月,我們敬愛的父親不幸仙去,按照父親的遺願,回到他魂牽夢繞的東風航天城。今天,舉行這個骨灰安放儀式。

王岩:爸,回到我們老家了,和我媽在一起,你們安眠吧。

在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的一角,王岩把父親王玉英的骨灰搬到了這裡。

王玉英的一生有些傳奇,他的名字,至今還留在淮海戰役的烈士名錄里。在戰鬥中負重傷的他奇迹般地活了下來。經歷生死考驗的他,很快就趕往了朝鮮戰場,一待就是八年。回到國內,王玉英和戰友們,就直接坐上了開往大西北的火車。

一聲令下,他們跟著黨跑到了這戈壁攤上。

也就是從那天起,王玉英和成千上萬的普通戰士一起變成了一名國防科技工作者,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的25年,他和戰友們親手建起了龐大的航天發射場,親眼見證人在這裡發射了第一枚導彈,第一枚運載火箭.

王岩:他一直關注著咱們東風基地的發展。咱們發射成功以後,報紙會發相關的新聞,我父親就會在報紙上標註上,留存。作為第一代東風人,真的是,埋在戈壁灘,葬在青山頭。

「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最早說出這句豪邁悲壯的話的,其實是曾經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孫繼先。1958年孫繼先將軍從朝鮮戰場剛回國,就隨蘇聯專家開始在全國為未來的航天發射場選址,但今天的酒泉發射中心,並不是孫繼先心中理想的地點。

孫繼先兒子孫東寧:用他話講,這是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他是帶兵的,這個基地不管多少人,他要考慮到生存發展的問題。他就主張在寧夏河套往西地區。

儘管最後,中央選擇了孫繼先並不理想的戈壁沙漠,他依然義無反顧地來到了這裡,在珍貴的歷史影像中,我們甚至還看到這位為共和國出生入死的將軍,和普通戰士一起建設發射場的畫面。雖然只在這裡工作了四年,對這片土地,他卻里傾注了自己最大的心血。

孫東寧:這個地方是白手起家,建好了跟自己的兒子一樣。當時為什麼要搞兩彈?其實他們那代人的初心,就是為了讓中華民族的脊樑能夠挺起來。

孫東寧:「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是他自己提出來的,也是他最後的一個交代。

1990年,孫繼先將軍逝世。他的墓碑就安放在東風革命烈士陵園。2016年,曾參加首次導彈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的王世臣、顏正清骨灰遷入東風革命烈士陵園。

兩彈結合試驗參與者張積華:一個願望,我要是死了,我的骨灰也埋到九號半。

「兩彈一星」鑄盾牌 碧血丹心奠基石

上世紀五十年代,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果斷作出發展「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此後,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義無返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今天我們不會忘記長眠於東風烈士陵園的航天英雄們,更不會忘記坐落在北京懷柔「兩彈一星」紀念館里的國防先驅們,是他們用生命鑄就了共和國的核盾牌,奠定了國國防安全的基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