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人文知識」到「人文素養」

有個學中文的朋友遇到了煩心事,網上聊天的時候我安慰他,從這樣的幾句聊天中我想到了很多。

一程:不用給自己製造灰色心情,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只是目前的狀況攪亂了我,我會儘快調整我自己,好好工作的。

一程:工作是對外的,修身是自己的,如何在一個混亂狀態中保持自己身心的安定。讀一讀《赤壁賦》,看看心情會不會好一點?

☆:呵呵,你文人氣質,可我是一凡人。

一程:文人氣質就是凡人氣質,蘇東坡就是一個凡人,你不覺得嗎?再說就算人家是神人,我們就不該向讓人家可以創造幸福的人學一學?人還是活的智慧一點好!

☆:對啊,謝謝你,我也會努力,成不了大師,最起碼比較稱職,向優秀靠近。

一程:你總習慣用外界的東西來評價自己,什麼大師,什麼稱職,什麼優秀,我說的是一種自我的需要,一種即使不是大師、不工作、不教書也發自內心的一種需要,一種可以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

聊完天之後就有兩個詞在我腦子裡縈繞——「人文知識」與「人文素養」。朋友是學中文的,在他的世界里蘇東坡連同東坡先生的一切都可以冠之以「文人氣質」,並就此認為這「文人氣質」是和我們「凡人」的生活無關。真的無關嗎?聊完之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所掌握的「人文知識」和我們所敬仰的或者所追求的「人文素養」到底是什麼關係?

我翻開詞典查一查,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素養是平時的修養,是平日里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度。

據此理解的話,也就是說,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而「素養」是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兩者之間間隔著一個艱難的、漫長的、但是又不得不過度的「內化」的過程。只有內化為人的精神修養才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如果沒有這個「內化」的過程,一個人背多少首唐詩也不會有詩人氣質,懂得多少文學常識也不會有文學氣韻,會畫什麼畫唱什麼歌也不能說他懂藝術。

時下的社會和教育所關注的「人文教育」似乎更多的只是這種「人文知識」的學習,這學習「人文知識」的功利性更是赤裸裸,在這份名正言順的赤裸裸面前,琴棋書畫各色培訓,詩詞歌賦各類講座,每個孩子都不能停止不前,每個家長都不能無動於衷,「人文素養」這個真正的歸宿卻慢慢被淡化了。不能內化為「人文素養」的「人文知識」也就註定了只能是敲門磚,將被扔到哪裡也就不會有人在意了。

中學教育是孩子們接受人文教育養成人文修養的重要陣地,但是看看當前的現象怎不叫人痛心。為了默寫得分而背古詩,為了寫作文開始背論據,為了聯考報送而學美術,為了逃避文化課而學音樂,理科學不會了選文科學習文科。寫作文是一套話,平時說話做事是完全相反的另一套,文章假大空,舉止失禮節,為作文而編而擠而無可奈何,為痛快而無法無天無所顧忌,叫人不禁發問,我們的人文教育的功效哪兒里去了?

在更大的範圍里看,博士生跳樓,大學生因情而自亡,暫且不去評判自殺者有無自殺的權利,單看他們對生命價值的意義如此清淡、懦弱且又如此渺茫就不禁叫人生寒。再看那些藝術類學生的另類表現,似乎只有表現的與眾不同方可顯藝術之魅力真諦,憑什麼學不好文化課就可以把學藝術做退路?

不可否認,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教育來熏陶、引導、感染人的人文素養是一條途徑,但這與他們是否具有人文素養兩回事。當我們將知識進行量化教育時,我們已經丟失了其中的「素養」內涵。應試教育在人文素養的培養上的無能一次一次被現實驗證著,而這樣的驗證尚未呈現衰弱地勢頭。

在課堂上,當詩詞歌賦的學習最後只剩下默寫,當《赤壁賦》《滕王閣》全成了古漢語字詞分析,當《陳情表》被講成以孝道擋箭牌的推脫之作,當《祭十二郎文》在被咬爛了字詞之後僅讓學生覺得矯情,當《雷雨》只剩下連七八糟的八卦新聞的人物關係,當《羅密歐與朱麗葉》因為情節太少而被忽略,當文學作品的分量都以在考試中占的比重而不是在學生身心需要的比重來衡量,舍來捨去之間剩下的一個學期里有多半個學期在啃幾篇已經一點味道都沒有的文言文。難得喜劇小說單元可以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可以參與,可是參與的效果如何呢,該從哪些角度評價學生參與之後的收穫呢?一次戲劇排練下來在學生腦海中剩下的不是劇本的魅力,相反是學生演錯的地方引發的哄堂大笑,老師沒有適時適當的引導,相反是當成笑話津津樂道。

面對這些么多問題,我總是很擔心,就算成績上去了,我們的語文就算是較好了嗎?沒有了最主要的陣地和最主要的形式,我們有奢望什麼別的來給學生補充這可憐的人文素養。

在課堂外呢,還存在著「目中無人」的管理,單為了執行規定而執行規定,單為了「不扣分」、「不影響榮譽」而批評學生,班導成了學校要求與學生執行之間的傳聲筒,沒有方法,更不講藝術,你扣了分,我找你,你不扣分,我不找你,卻從不在學生扣不扣分的根子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本該和生活老師是管理學生的同事,結果不但沒有引導學生樹立起對生活老師的尊重(對一個更不容易更辛苦的工作者的尊重),連自己也站在了生活老師的對立面上,教育學生和生活老師鬥智斗勇。教我們的人文素養從何談起?

如何才能完成從人文知識向人文素養的過渡呢?如何在現在掌握人文知識的時候有一個漂亮的人文延伸呢?

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識儲存地點的簡單轉移,而是要將簡單的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澱為人格。如此浩大的工程不是我能給得出答案的,只是要讓自己力所能及地為此儘力。

力所能及地提高自己,力所能及讓自己站的更高一點,給學生一個不停追求進步的引領,把自己變成學生的一個窗口,透過我,讓學生看到一個因為有人文修養而更美的世界,讓學生看到自己幸福和讓身邊的人幸福一樣都是一種學問;力所能及地在我的課堂上傳達人文的精神,在《赤壁賦》里告訴學生,有一種人生的大美叫豁達,笑面困境,拿得起的時候能兢兢業業,放得下的時候該瀟瀟洒灑;在《陳情表》里告訴學生有一種真情叫孝敬,懂得人生取捨,懂得恩情無價,可以把握的日子才實實在在,未來的誓言最容易摻假;講《祭十二郎文》的時候告訴學生有一種親情就叫牽挂,「天之涯」和「地之角」也割不斷的只能是互相牽挂的心與心;講《茶館》《雷雨》的時候告訴學生,你可以輕輕鬆鬆地模仿其中任何一個角色,你有能力有熱情演好,也可能把握不了就演砸,沒有關係,這是戲。同時你也該明白,你短短几分鐘里所演的就是一個人或成或敗的一輩子,這些人自己作主演的時候把自己的人生演成了這樣,你該如何扮演自己人生這場獨幕劇上的角色呢?後人該如何評論你的演出?

就這樣,給學生再多一次接近精神、接近崇高、接近偉大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四肢發達、頭腦複雜的同時還需要胸懷廣大,需要心靈澄澈,讓學生明白我們需要在學習工作中為身體享受攢資本,也需要為心靈享受儲蓄幸福、儲蓄美;力所能及地在我的《悅讀》里融進我對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的理解,力所能及地在我的言行里把人文的精神變成示範。也許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力所能及,身邊會發生一些變化,我的可愛的孩子們會比別人多一點領悟。

我力所能及地在他們的心裡種下一顆英雄的種子,力所能及地讓他們把「大氣、豪氣、雅氣、正氣、英雄氣」變成三年來試卷分數之外最寶貴的人生積澱,力所能及地用「愛心、孝心、信心、恆心、心」教給他們什麼是「愛心、孝心、信心、恆心、心」,就這樣,力所能及地走下去,頂禮膜拜一般虔誠地對待我的學生和我們共同的未來,摸著石頭過河一般去做每一次力爭少留遺憾的嘗試,如履薄冰一般對待每一個誕生美好也錯過美好的日子。就這樣,力所能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