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他可能是廈門最落魄的「百萬富翁」

80后張元將在古城西路上開的「有年雜貨」舊物店,最近熱鬧得反而讓他有些不習慣,平日里冷清的老城街道,如今卻因即將召開的國際會議,引得媒體們頻頻上門採訪。

畢竟在廈門賣了十年舊物,他店裡早就屯了無可替代的市井回憶。藉助這一股東風,讓更多的人了解舊物店未嘗不是件好事,張元將十年來的等待似乎有了新的轉機。

十年間,他從為愛南下的小伙轉眼成了四歲孩子的父親,看著廈門的舊物行業從無到有,再從舉步維艱的寒冬走向頂峰,如今卻又重新陷入尷尬境地,掙扎在轉型的前夜。

從事舊物收集行業的人一部分開始轉型,投入到新的行業中開闢商機,一部分人則徹底放棄,步入職場。

能像張元將這樣,願意在一個行業耗上十年的人並不多見。尤其在舊物市場尚未打開的那幾年,把一堆「廢物」當成寶,用高價收購別人家裡不用的「垃圾」,甚至大費周章租倉庫存放它們的人,看起來簡直可笑至極。

2007年,為了陪伴在廈讀書的女友,張元將毅然辭去工作到廈門打拚。偶然結識了舊書店老闆「老島」,在他的影響下在大同路開了一家舊書店。

由於經常要去舊貨市場淘舊書,他開始對老物件產生興趣,於是慢慢轉變了收藏方向,只要是能體現過去記憶的老物件,都想收入囊中。

軍用手搖電話機、老式腳踏車、電話機、縫紉機、唱片機等都是張元將的心頭好。半年時間,他收藏了近2000多件「寶貝」,堆滿了家裡的每個角落。後來他乾脆把這些舊物都擺到書店裡,開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家舊物店,取名「時光老傢具」。

彼時的廈門,舊物店並不時興,人們對舊物的了解少之又少,往往將這些用過的老舊物品當做「廢物」,更枉論掏錢買單。偶有一些識貨的人來光顧,但對整個市場而言卻也只是杯水車薪。

在這樣的時代土壤中萌生的舊物店,存活下來的屈指可數。何況大多數經營者都出於個人興趣,根本沒有任何市場經驗,更談不上規模化運作,所謂經營,幾乎全靠個人喜好在死撐。

初入舊物大門的張元將作為為數不多的經營者之一,自然逃不過市場開拓初期的沖刷和洗禮。

即便是當年早已聲名在外、規模龐大的舊物倉,也避免不了慘淡的命運。

2012年7月31日,舊物倉在東浦路正式開張,老闆楊函憬足足用了30輛卡車才將所有「破爛」運完,把1000平方米的倉庫塞得滿滿當當,成為當時廈門最大的舊物店。

圖片來自網路

張元將剛入行時就聽到不少關於舊物倉的「傳奇」故事,當時它正作為一種充滿情懷的新興業態,被一波又一波的媒體爭相報道。但曝光度並沒有轉化為營業額,收集舊物和倉庫租金消耗著大量資金,楊函憬很快就瀕臨破產。有一段時間他甚至忍痛將手中的舊物出售,變現還債。

而作為廈門較早一批舊物店的「物不如舊」,也在開業不久后便迅速走向運營瓶頸,轉型成如今的弘印茶堂。

這個關於舊物的生意,似乎在市場上總也討不到好處,讓背後執著的經營者們顯得有些「愚笨」。

可即便如此,當時的張元將還是和大部分情懷者一樣,沒有考慮太多市場好壞,一頭扎進淘貨的洪流中。剛入門的他沒有師傅帶,全憑個人天賦和運氣,自然吃了不少啞巴虧。

入行之初,張元將最苦惱的是如何辨別物價真假,並用合理的價格買到心儀舊物。業界中常有人會將較新的物件或是模擬贗品高價出售,在交易過程中,賣家只提供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其餘全靠買家自行判斷。

有年雜貨 - 光緒二十七年(1901)刻瓷茶壺

除了市場價,還會存在「心情價」,依著老闆的心情來決定售價,有時候老闆捨不得太快賣出自己的寶物,還會故意以高價「嚇退」買家,倘若有人真的瞧上,只能忍痛割愛。也有時高興,再貴的物件,說送就送,圖個緣分與交情。

行里有個不成文的行規,舊物的標價並不一定代表物品本身的實際價值,也不會明碼標價。眼力,是這場交易中取得勝利的唯一籌碼。

最初張元將因為缺乏經驗又不熟悉行規,經常以高價購入低價值的舊物,常常囤在店裡賣不出去。

但行業里似乎又有一個「認栽」的傳統,如果因為眼力不足而吃虧上當,賣家只當自己手段高明,而買家往往就當交了學費。

有年雜貨 - 民國丗二(1943)年雞公碗

張元將就曾經栽在一個熟識的地攤老頭手裡,對方見他對舊物頗有興趣,便領到家中看寶貝。當時並不老練的張元將,最後以一萬多元高價成交了一箱據說是「民國瓷器」的舊物,後來卻被同行告知是現代新瓷器。

如今已成老手的張元將發現,入行頭三年,基本都逃脫不了這樣的命運。

「你不能想著自己每一次都要贏,你要隨時準備買錯。輸的起才能贏得起!」

在這一行,新手想要賺錢基本不太可能,畢竟已經沒有多餘的肉讓你去撿。但樂趣也正來源於此,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全憑淘物者的實力。

那兩年,張元將基本處於入不敷出的經營狀態,賺的錢不是「交學費」漲見識,便是拿去進更多的舊物。

最誇張的時候,他連店租都交不起,一度在店門外掛了個轉讓的牌子。

但即便如此,他的店裡還是跟其它舊物店一樣,屯了很多非賣品,一件也不捨得賣。

店裡至今珍藏著一個陳列櫃,裡頭收集著從1900年到2017年,跨度100多年歷史的紀念陶瓷,每一個具有時代紀念意義的陶瓷杯,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有可能成為孤品。

他足足花了4年時間才將它們集齊,而這些「肯定是不賣的」。

店裡還有一座1989年龍溪(漳州)第一期民警班紀念的陶瓷警察雕像,曾有位警察想要留作紀念,讓張元將隨意開個價,只要肯賣都好說,張元將硬是沒答應。

在他眼裡,這些非賣品缺少的是一個合適的時機和有緣人,「它們都在等待」。

十年來,張元將砸在舊物上的錢,前前後後也有上百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算得上是個有錢人,卻也是個落魄的「百萬富翁」。

在舊物圈裡,像張元將還有很多,他們對收集的舊物有著至深的情懷,哪怕破產,也不願輕易出售給不知其價值的人。

這樣的想法始終沒有改變過,一直延續到3年前,他將「時光舊貨」交與姐夫打理,離開了古玩店聚集的大同路,轉而到老城區沙坡尾,與朋友朝遠、小波三人合夥經營「不輟舊物館」。

跟大部分行業一樣,舊物店的經營狀況跟市場息息相關,但也會受到貨源的極大影響。

早在2005年,因為大面積的拆遷蓋房,市面上流出大量的老物件。當時的南中廣場和中華城都成了舊物愛好者必去之處。

這段時期成了廈門舊物出貨的高峰期,但那時多在行業的圈子裡流轉,並沒有真正售賣到市面上。

不輟舊物館 - 間諜照相機

而在2005年至2015年十年間,舊物資源的不斷消耗,致使舊物市場「僧多粥少」。

失去貨源的舊物商們開始紛紛轉型,有的轉行去上班,有的則試著擴大淘貨區域,將貨源收集地輻射到漳泉及廣東等周邊城市。

不輟舊物館 - 清代火藥罐

直到2年前,舊物市場出現了新的轉機。廈門掀起一股復古風潮,年輕人開始崇尚復古,愛上帶著時光印記的舊物,而具有時代感的裝修風格也隨之興起。

尤其是中山路、思明西路、昇平路的一些古著店咖啡店,常常會大量買進皮箱、復古桌椅等老物件作為店內裝飾。

借著這股浪潮,這兩年廈門開始湧現大量舊物店,原本潛藏家中的舊物收藏者開始紛紛投入市場。張元將和同伴們也在這次洗牌中大獲全勝,擺脫了入不敷出的尷尬局面。

行業中的這批人進進出出,不停更替,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大浪淘沙,留下的終歸是在歷史洪流中勝出的一批人。

不輟舊物館 - 舵輪

去年9月,「不輟舊物館」由陳朝遠接手管理,張元將在古城西路尋了一處店面,開了如今這家「有年雜貨」,作為自己收藏舊物的新領地。

尋求轉型的陳朝遠,將「不輟舊物館」作為傳播閩南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載體和平台,並將沙坡尾文化結合其中,使舊物館發展成一個「街角博物館」。

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和講座,如新書發布會、小眾音樂交流會、公益學堂等,增加在媒體上的曝光度,同時也帶動著舊物觀念的傳播。

「不輟舊物館在城市的社會意義,會遠大於它的經濟利益」,這是陳朝遠一直秉承的信念。他對舊物館文化層面的解讀,無疑為廈門的舊物行業開闢了一條新路。

讀書會

莫西子詩

曾經名聲赫赫卻負債纍纍的舊物倉,如今也已經跨上新的台階,楊函憬在原有單一的舊物販賣基礎上,延伸出中古廚房、生活美學院,同時立足舊物,開發並售賣自己的原創設計產品,把舊物當成文創產業進行運作。

圖片來自goodone 舊物倉公眾號

而張元將也開始將目光聚焦在新興的社交媒體上,轉變自己的售賣方式。每天上午,他都要發至少十幾條的微信朋友圈,在上面售賣店裡的舊物,這讓他的客源迅速拓寬,把舊物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

但相比快節奏的網路世界,有年雜貨里的時光似乎總是過得緩慢,足夠他慢慢觀望,靜靜等待。或許是在等待一個新的出口,又或許是在等待一個新的轉機。

「決定命運的事情早已經發生了」,而這些舊時光里的擺渡人相信,自己只需要做好準備。

沙坡尾首個吃喝玩樂資訊圈已上線!

進入藝術西區,點擊菜單欄「混圈子」

32+商家全場九折的玩家卡免費領取中……

藝術西區 | 原創發布

歡迎分享

圖片由 張元將 、陳朝遠 提供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舊物倉公眾號

文中舊物倉的資料來源於騰訊大閩網

記者 / 公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