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美國經濟的十年輪迴能否重演 「軟」、「硬」數據該看哪個?

近期表徵美國經濟增長的軟硬數據之間出現明顯分歧,8月製造業PMI創2011年4月以來新高,而7月核心PCE物價指數同比創2015年12月以來新低。如何解釋這種分歧?後續又會如何演化?值得我們深究。

一、近期美國軟硬指標出現明顯分歧,製造業PMI向好而核心PCE低迷

美國有軟硬兩套經濟指標,軟數據相對主觀,硬數據更為客觀。軟指標多來自民間調研,包括企業調查、消費者信心指數、金融資產價格等,是經濟健康與否的反映。其中ISM製造業PMI指數是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基於對國內300多家製造業企業的調查得出,追蹤就業、生產、庫存、新訂單、供應送貨等分項。受訪者中預期「增加」百分比加上預期「不變」的百分比的一半,再減去預期「下降」的百分比,得到各分項指標,最後各分項加總即是ISM製造業指標,該指數達到50以上表明工廠生產活動擴張、經濟增長。硬數據通常來自政府或者其他統計機構,用于衡量實際GDP的表現,包括消費支出、輕型汽車銷量、建築支出、商業庫存、進出口數據等。其中PCE物價指數是基於個人消費變化來衡量通脹的指標,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服務支出三部分,核心PCE物價指數則剔除了食品及能源影響,更為穩定。相較於CPI籃子中權重每隔幾年才改變一次,PCE最大的優勢在於每個月都會隨消費者的實際購買而改變籃子權重,因而能更好地捕捉到消費者的購物傾向,如是否轉向更昂貴商品或更廉價商品。

近期公布的8月製造業PMI高企,但7月核心PCE走低。9月1日,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數據顯示,美國8月製造業PMI指數為58.8,高於預期56.5,創2011年4月以來新高。但就在前一日,8月31日,美國商務部公布數據顯示,7月核心PCE物價指數同比1.4%持平預期,但不及前值1.5%,創2015年12月以來新低。

二、PMI與通脹的巨大分歧,根源在於推升通脹的周期性因素太弱,不敵結構性因素

美國基本面弱復甦,勞動生產率低位徘徊,壓制工資增長,導致周期性因素對通脹的提振作用有限。美聯儲主席耶倫於今年7月發表講話稱「生產率低增長看來牽制了薪資的上升」,截至今年二季度,美國企業每小時產量當季同比僅1.1%,而時薪當季同比僅1.0%。金融危機以來,隨著利潤的急劇下降,企業往往選擇放棄或推遲生產裝置的更新換代,不再大規模投資和快速發展新技術,導致企業產出效率大幅下降,而由於工資存在剛性,經濟衰退中工資並未大幅下調,這也為日後工資難以大幅上調埋下了伏筆。

近年來,在多輪QE的刺激下,美國逐步走出危機,製造業PMI自2016年9月起一直位於榮枯線之上,但復甦進程十分緩慢,導致勞動生產率上升幅度很小。而考慮到前期工資下降幅度小於勞動生產率需要「補跌」,目前工資上升幅度更是小於勞動生產率上升幅度,這也是今年以來美國失業率下降,但時薪增速持續疲軟的主要原因。據美國商務部數據,僱員報酬在個人總收入中佔比超60%,這意味著時薪增速低迷將直接制約個人收入及消費支出增加,從而限制總需求擴張和通脹回暖。

眾多結構性因素的存在,致使通脹中樞下沉。首先,就業結構失調,低端服務業吸納就業較多,拉低了薪資平均水平。信息、金融、採礦是美國前三大高薪職業,近五年來(2013.8-2018.8)平均時薪分別為35.52、31.63、31.45美元,但這三大高薪行業吸納就業能力較弱,近五年來新增就業人口總數分別為-0.8、56.1、-14.4萬。相反,平均時薪僅為14.45、21.92、25.32美元的休閑和酒店行業、貿易運輸及公用事業、教育和保健服務近五年新增就業人口總數分別為170.3、154.8、209.5萬,成近年來就業狀況好轉背後的主要推手。綜合來看,美國就業質量並不高。

一方面,高薪行業面臨熟練工短缺窘境,即使提薪也無法填上職位空缺,另一方面,低端服務業雖然貢獻了源源不斷的新增就業,但時薪相對低迷,無法助力通脹回暖,這種就業結構的失衡也正是近年來菲利普斯曲線平坦化的「正解」。

其次,全球化、技術創新降低生產成本。隨著貿易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轉移,而這些低價商品的迴流將造成類似「輸入型通縮」的情況,即因國外商品或生產要素價格下降引起國內物價低迷的現象。同時,互聯網技術的崛起壓縮了供應鏈的中間環節,進一步降低了商品價格。據美國統計局數據顯示,電信服務商Verizon決定提供無限量的流量套餐的決定,足足拉低了美國0.2個百分點的6月核心通脹率,這看似是一次性因素的擾動,但其背後是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

最後,貧富分化嚴重,富人較低的邊際消費傾向抑制了全社會消費需求。美國並非福利國家,基尼係數明顯高於G7中其它發達國家,且隨著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技能勞動者與非技能勞動者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基尼係數加速上升。截至2014年,美國基尼係數為0.45,收入最低的20%家庭住戶收入佔比僅3.6%。由於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通常低於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財富日益向富人集中,這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全社會儲蓄過剩而消費不足,這也將抑制通脹回暖。

PMI是環比概念,上升預示復甦,而通脹是同比指標,暗示美國復甦勢頭較弱。PMI的含義是有多少企業認為相比上一個月增加,類似環比概念。PMI位於榮枯線之上,意味著更多企業對經濟前景保持樂觀。而通脹衡量的是實際需求多寡,通脹的低位徘徊意味著內需不振,暗示美國復甦勢頭較弱,或正處於復甦和衰退之間反覆的節點。PMI與通脹的分歧表明樂觀預期並未能順利轉化為實際支出。雖然企業家大多相信經濟正在好轉,但長期的蕭條、不太明顯的復甦使其心有餘悸,在實質利好落地、復甦勢頭完全確立之前,謹慎觀望情緒仍佔主流。

總的來說,高於50的PMI與低通脹並存,或表明在復甦勢頭很弱的情況下,通脹預期很難通過需求的擴張自我實現。在眾多結構性因素的壓制下,只有十分強勁的復甦,才能換來溫和通脹。

三、今年以來,美國其他軟硬指標也出現分歧,軟指標的過度「搶跑」或將遭遇回調

年初以來,軟指標全面向好,美股走出「川普牛」,風險不斷積聚。去年川普當選以來,基於對減稅、基建、放鬆金融監管等政策的預期,軟指標全面向好,除了PMI指數持續位於榮枯線之上,2017年一季度,衡量CEO對銷售和資本開支預期的企業圓桌會CEO經濟前景指數從去年第四季度的74.2躍升至93.3,創下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大升幅,同時也顯著高於79.8的歷史平均水平,二季度繼續攀升至93.9。在投資者信心重振、風險偏好上升的情況下,美股走出了「川普牛」,從年初2257.83一路上漲到9月1日的2476.55,漲幅高達9.68%。8月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獨創的PE比率(經通脹調整后的市盈率),即通常所說的CAPE比率顯示,過去十年經通脹調整后的市盈率已超過30,而上次市盈率這麼高的時候,還是在1929大蕭條前,1997年中,和2001年中,這正是市場對盈利過度反應的體現。

美國硬指標從今年3月起回落,表明美國復甦勢頭較弱。除了反映實際消費支出的PCE持續疲軟,其他許多硬指標同樣指向美國復甦勢頭較弱這一事實。從進口來看,美國商品3月進口同比增9.98%,隨後連跌3個月,截至6月,美國商品進口同比僅4.42%,雖有一定美元貶值的價格因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內需乏力。從投資來看,美國一季度國內私人固定投資對實際GDP季環比拉動率高達1.27%,但二季度驟降至0.36%,與軟數據中維持高位的CEO經濟前景指數又一次形成分歧。

從歷史上看,軟硬指標的分歧很難持續,最終軟指標大概率向硬指標回歸。儘管軟指標與硬指標之間的傳導有一定關聯,但並非每次都成立,當二者產生較大分歧時,通常預示著不小的風險,最終軟指標大概率向硬指標回歸,以2009-2010年美股與GDP的分歧為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美股和GDP均受重挫,但美股從2009年3月起觸底反彈,標普500指數從2009年3月初的700.82飆升至2009年底的1115.10,漲幅高達59.11%。

與此同時,美國實體經濟仍然十分不景氣,2009年10月,美國失業率高達10%,2009年GDP負增長2%(以現價計)。美國實體經濟的衰頹與美股牛市形成鮮明對比,於是2010年4月,美股開始回調,尤其是2010年5月6日,美股三大指數跌幅均超過3%,其中雖有希臘債務危機因素影響,但歸根結底,還是在於缺乏業績硬指標支撐,才會一擊即潰。安聯首席顧問埃里安曾評論道「如果美國沒有支持經濟增長的政策,那麼疲軟的硬指標最終將會拖累那些軟指標」。

總的來說,雖然目前美國硬指標較前幾年有所好轉,但遠不及同期的軟指標看起來靚麗。當軟指標過度「搶跑」、「現實跟不上理想」時,後續軟數據或將回調,尤其是前期吸納了大量資金的股市、房地產或將變得十分脆弱。當資產泡沫破裂之時,有可能通過財富效應傳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打擊消費、投資信心,使一國經濟增長一蹶不振,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正是前車之鑒。

四、美聯儲以硬指標為準,目前失業率已達標,低通脹將制約加息步伐

美聯儲錨定PCE、失業率兩大硬指標,目前失業率已降至自然失業率以下,但通脹仍低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是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由於PCE能全面、穩定地衡量美國通脹,2002年起便取代CPI,成為美國衡量通貨膨脹的錨定指標。美聯儲合意的PCE物價指數水平在2%左右,而今年以來核心PCE同比從未高過1.9%,7月更是低至1.4%。

失業率是美聯儲衡量就業情況的錨定指標,潛在自然失業率在4.6%左右,而今年以來失業率總體呈下降趨勢,3月起穩定低於4.6%,可以說目前美國勞動力市場已接近充分就業。美聯儲之所以錨定硬指標,而非軟指標,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一方面,軟指標通常領先於硬指標,出於謹慎考慮,美聯儲在關注軟指標的同時,有必要等到硬指標向好,再做下一步打算,以免政策跑在了硬指標前面,誤傷實體經濟。另一方面,軟指標帶有一定主觀色彩,或受「動物精神」擾動而大起大落。而為確保政策的連貫性,以便引導市場預期,貨幣政策需要錨定一個相對穩定的指標。

加息是貨幣政策正常化的其中「一條腿」,步伐快慢取決於通脹。為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毀滅性打擊,各國採取了非常規的貨幣政策,美國於2008年12月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降至0.25%的超低水平,並推出多輪QE壓低長端利率,以刺激經濟復甦。隨著美國經濟的好轉,貨幣政策正常化開始提上日程,加息、縮表「兩條腿」也將依此邁開。相比於縮表,加息與經濟周期的關係更為密切,原因在於加息的本質是抑制經濟過熱,美聯儲加息實際上反映了美國經濟復甦穩定,甚至有增長過快、引發通脹的危險。

雖然美國目前失業率已達標,但通脹水平仍然低迷,經濟過熱的苗頭尚未顯露,因此通過加息來逆周期調控的必要性不大。而縮表的本質是調整美聯儲不合理的資產負債結構,與經濟周期關係不太大。這也是美聯儲對9月縮表幾乎達成共識,而在今年是否應進行第三度加息的問題上產生明顯分歧的原因所在。

綜合來看,雖然美國失業率已降至自然失業率之下,但鑒於今年以來PCE持續不及目標,美聯儲或將保持耐心,待復甦勢頭更加強勁,最終導致通脹上升至2%的合意水平才實施加息舉措。展望後市,我們認為,美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十分緩慢,壓制美國通脹的結構性因素仍佔上風,年內PCE料難達到2%的目標,或將制約加息步伐。

五、債市策略

近期表徵美國經濟增長的軟硬數據之間出現明顯分歧,8月製造業PMI創2011年4月以來新高,而7月核心PCE物價指數同比創2015年12月以來新低。PMI的上升預示美國基本面復甦,但PCE的低迷暗示美國復甦勢頭較弱。在眾多結構性因素的壓制下,只有十分強勁的復甦,才能換來溫和通脹。除了PMI和PCE,今年以來其他軟硬指標也出現分歧。年初以來,軟指標全面向好,美股走出「川普牛」,但進口、投資等硬指標從3月起見頂回落。

從歷史上看,軟硬指標的分歧很難持續,過度「搶跑」的軟數據最終大概率向硬指標收斂。雖然目前來看,美國軟指標似乎「全面開花」,但我們應留一份清醒,硬指標才是硬道理,目前美國復甦勢頭並不強。展望後市,我們認為壓制美國通脹的結構性因素仍將佔據上風,通脹或將持續低迷,年內或無第三次加息,對國內債市影響料將有限。目前我們堅持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頂部中樞為3.6%的判斷不變。

】,每天為您推送權威、專業的財經資訊! 歡迎在【應用商店】搜索【東方財富網】,下載財經第一門戶手機APP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