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們曾認為鑽石有性別之分,還能產生後代

【編者按】

說起鑽石,大家都知道所謂的「4C」標準,即克拉重量(carat)、顏色(color)、凈度(clarity)以及切工(cut)。可你知道把鑽石作為訂婚戒指的傳統是如何形成的嗎?人們一度還堅信鑽石也有性別之分,物理學家們還曾圍繞鑽石到底是烈性毒藥還是解毒劑展開過激烈爭論。本文摘自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寶石與晶體》(25周年紀念版),介紹了鑽石的性質、歷史、產地以及一些與之相關的有趣傳說,由澎湃新聞經重慶大學出版社授權發布。

歐羅拉收藏的世界各地的天然有色鑽石,質量為0.75~2.16克拉(之前從歐羅拉寶石有限公司處借出)。

鑽石是寶石具有雙重價值的最佳範例。一方面,鑽石因其極致的明亮度及璀璨的火彩而成為無色寶石世界里獨一無二的典範,另一方面,它是最堅硬的一種物質。只有使用金剛石磨料才可以為鑽石切磨塑形。作為一種擁有神秘性質的古老寶石,鑽石最早的來源地是印度。儘管在那裡人們充分認識到鑽石的高硬度,但是人們仍舊相信鑽石價值的源泉是鑽石的固有晶形及其獨特的光學性質,理想的鑽石是乾淨的、透明的、火焰般的八面體晶體。八面體晶型是鑽石晶體唯一的晶體習性,並且由此使鑽石顯現了「璀璨奪目的顏色」,即礦物理想的高色散。雖然鑽石八面體並不是罕見的,但那些能充分而完美地展現鑽石火彩的鑽石八面體卻是非常少見。這個如何獲取「完美」鑽石的問題可能要通過重塑(切割和拋光)發育不良的鑽石來解決,使鑽石呈現閃耀的外觀,同時改善鑽石的八面體外形。然而,對鑽石的任何改變都曾是禁忌的,因為人們認為這些改變註定要破壞鑽石的神秘性。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鑽石那火一般閃耀的光學效應與美德聯繫起來。

性質

鑽石結構內部的每一個碳原子與周圍相鄰的碳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產生極強的化學鍵,使得鑽石具有很高的硬度。在這種八面體或者立方體形狀的晶體內,內部原子構造使得這樣的晶體結構具有高度的對稱性。然而,結構中的某一個方向總是較少地被化學鍵穿越,這一性質使得鑽石具有重複出現的呈八面體對稱的完全解理面。通常情況下,當鑽石被切割成刻面寶石時,鑽石總是沿著這些完全解理面裂開,從而形成更小的塊體。與此同時,因為解理的存在,使得鑽石成為可以被破壞或被摔碎的刻面寶石,解理也因此成為鑽石作為寶石的一個主要弱點。鑽石的高堅硬度以及它緻密的結構所導致的其他結果有:相對高的比重、高折射率以及強色散。這些性質使得鑽石具有無與倫比的明亮度以及閃耀璀璨的火彩。

單晶和雙晶的鑽石晶體,尺寸最大值是1厘米。

我們經常把鑽石當成無色寶石,但是實際上大部分鑽石都帶有從輕微到明顯的黃色調。一些濃烈的顏色,像是金絲雀黃、粉色、綠色、藍色、略帶紫色調的顏色以及罕見的紅色等,均被稱為「彩」色。這些顏色是由於一些微量元素如氮元素(大部分黃色)或者硼元素(藍色)存在並分佈於鑽石晶體中所導致的。缺陷(原子缺失以及層交錯等)以及輻照損傷也是鑽石致色的成因,人工輻射可以產生一些顏色,有時是伴隨熱處理出現的。鑽石經常會呈現出一種藍色熒光,彩色鑽石則在紫外光線下會呈現出各種熒光色。

從化學成分上來講,鑽石是由純凈單一的碳元素構成的,而另一種低硬度的、被用作鉛筆芯的石墨也擁有這樣單一的碳元素成分構成。這兩種礦物截然不同的性質則是由碳原子完全不同的化學鍵所造成的——鑽石擁有強鍵,石墨則擁有脆弱的化學鍵。鑽石在常規情況下是極其穩定的,但是和其他晶體寶石不同的是,當在空氣中被極高溫加熱,鑽石會變成二氧化碳並且消失。

歷史

鑽石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年的印度,在那時鑽石就已經作為備受尊崇且具有高價值的寶物而存在了,而且在接下來的2500多年裡,印度一直都是鑽石的唯一產地。在公元前1世紀,鑽石以及它那具有超自然力量的聲譽傳到了羅馬。普林尼把鑽石描述成可以刻劃一切的物質,並且有效地使用了「金剛石」一詞來為這個世界上最堅硬的物質命名。這個詞源自希臘,意思是「不屈服的」或者「不可打敗的」,非常貼切地描述了鑽石的硬度。

公元1世紀,傑出的羅馬人佩戴鑲嵌有未切割鑽石的金戒指,並以此作為護身符,皇帝用鑽石作為獎品犒勞將領們,那段時期的鑽石樣品都是帶有黃色色調或者棕色色調的,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印度並未出口最好的鑽石,而且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鑽石主要是因為它們所象徵的權力而不是美麗的外表才被人們所選擇和佩戴。

根據普林尼的描述,鑽石僅僅被帝王們所熟知,然而實際上,即便到了19世紀,也只有寥寥無幾的帝王們曾擁有過鑽石。法國的路易九世(Louis Ⅸ,1214—1270)頒布了一道命令,禁止包括皇后和公主們在內的女人們佩戴鑽石。查理七世(Charles Ⅶ,1403—1461)的情人,艾格尼絲·索雷爾(Agnes Sorel)大膽佩戴了鑽石,歷史上認為是她將鑽石推廣到了法國宮廷。到了15世紀下半葉,鑽石被更頻繁地佩戴著,但仍僅限於皇室家族。然而作為結婚戒指的歷史則要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在但丁的《煉獄》(Purgatorio)(大約1310年前後)里提到了戒指上的寶石們。1477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Ⅰ)將鑽石戒指套進法國勃艮第瑪麗公主的手指,由此開啟了使用鑽石作為訂婚戒指的傳統。

馬克西米利安國王和勃艮第的瑪麗以及他們的子孫們的畫像,出自伯恩哈德·施特里格爾,約1516年前後。瑪麗收到了國王送給她的鑽戒,是第一枚已知的訂婚鑽戒。

太陽王法國路易十四國王(Louis ⅩⅣ,1638—1715)收藏了很多高品質鑽石。同是珠寶商、旅行者的讓·巴普蒂斯特·塔韋尼埃,六下東洋,參觀了印度的鑽石礦並且帶回了品質極高的鑽石,他也被認為是為皇室傳播鑽石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雖然我們不能很清楚地知道到底開始於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鑽石切割始於14世紀的印度和歐洲,至此,鑽石開始真正成為現代意義上的一種寶石,它那璀璨耀眼的火光為它賦予了無與倫比的價值。然而鑽石的琢型卻歷經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里顯示,最早的鑽石呈現白色包邊的黑色八面體外觀。

到了18世紀,鑽石成為最有價值、出類拔萃的寶石,同時也變成了財主大亨們的專屬玩物。最高統治者操縱著它們的所有權。鑽石背後的利益與權力使得鑽石的歷史讀起來像冒險故事和神話故事一樣刺激而豐富。

印度的鑽石生產從18世紀開始衰落,但是在1725年,人們在巴西的特烏科Tejuco)發現了鑽石,該地後來被改名為迪亞曼蒂納(Diamantina)。其他的鑽石礦區也陸續被發現,在這之後巴西就成為了世界的主要鑽石供應國。到了19世紀末,巴西的鑽石生產開始衰落,一系列的事件戲劇性地改變了鑽石的世界格局。

1902年,亞歷山德拉皇后(Queen Alexandra)在她的加冕典禮上佩戴光之山鑽石皇冠。

1866年,在南非奧蘭治河附近的德卡爾克農場內,伊拉姆斯·雅可布(Erasmus Jacobs)的兒子發現了大理石大小的鑽石。那是第一顆在南非發現的鑽石,並且被命名為「尤里卡」。在其他的一些鑽石發現陸續出現之後,興起了一陣鑽石搶購熱潮。

1871年,戴比爾斯兄弟在他們的農場發現了鑽石,後來人們證實金伯利礦擁有著自古以來最大儲量的鑽石,並且將金伯利礦投入生產。人們採用非機械化的開採方式,使地面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如火山口般的礦井,也就是著名的「大洞」。人們一桶接著一桶地挖掘了地球表面25萬噸的泥土,但是僅僅才獲得約3噸的鑽石。

1888年,塞西爾·羅德斯(Cecil Rhodes)創辦了戴比爾斯綜合礦業有限公司。塞西爾·羅德斯在金伯利整合了複雜而龐大的債權關係,從此建立了戴比爾斯壟斷。戴比爾斯的這份壟斷持續了一百多年,戴比爾斯還建立了中央銷售機構,分銷佔世界85%的寶石級鑽胚。到了20世紀下半葉,隨著主要鑽石礦區在俄羅斯、非洲、澳大利亞、加拿大的探明和發現,戴比爾斯失去了壟斷地位,鑽石市場變得多元化。

隨著19世紀和20世紀的發現,鑽石獲得了廣泛的、從未有過的青睞和普及。鑽石曾只是皇家的特權,這一點在15世紀時發生了巨變,擁有一顆屬於自己的鑽石成為了普通人具有現實意義的目標。

傳說

印度人根據鑽石的顏色將鑽石歸為四類,不同的類別為它們的持有者帶來不同的特殊功效,四個主要的階層人士可以分別擁有它們並且得到相應的幫助。婆羅門(祭司們):權力、友誼和財富;剎帝利(地主和武士們):永駐的青春;吠舍(商人階級):成功;首陀羅(工人):好運。

根據5世紀中葉的梵文記載,鑽石能保佑它的主人。它能將誘惑、火災、毒害物質、病痛、盜賊、洪水以及鬼魅驅散。而另一個印度信仰則是有瑕疵的寶石會給人們帶來完全相反的厄運——它甚至可以奪走神因陀羅的最高天堂,不僅如此,它還能給人們帶來殘疾、黃疸、胸膜炎,甚至麻風等疾病。

人們為鑽石賦予了無窮的美德。它為人們帶來剛毅的精神、勇氣以及戰爭的勝利,它象徵著恆久的穩定、純潔以及戀人之間堅定不移的愛情。在14世紀的寶石鑒定中,據說約翰·曼德維爾(John Mamdeville)爵士認為寶石隨著佩戴者的犯罪會同時失去神奇的魔力。兩個世紀后,義大利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吉羅拉莫·卡爾達諾(Girolamo Cardano)指出:儘管鑽石可以使它的主人無所畏懼,然而實際上,適當的恐懼以及謹慎卻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多安逸的生活以及生存的機會。另外,他聲明鑽石那明亮耀眼的光芒會幹擾人們的心智,就像太陽光芒會刺激人們的眼睛那樣。

14.11克拉的琢型阿姆斯特朗鑽石。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堅信鑽石也是有性別之分的。希臘哲學家及博物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約公元前372—前287年)將不同類的鑽石歸為女性鑽石(淺色)和男性鑽石(深色)。直到1566年,一位法國的物理學家富朗索瓦·拉魯(François La Rue) 描述了兩顆鑽石能產生後代的現象。

中世紀期間,物理學家圍繞鑽石到底是烈性毒藥還是解毒劑展開爭論。鑽石的毒藥理論被一名果阿總督的醫生,葡萄牙人加西亞·奧爾塔(Garcia Orta)所駁斥:他提到1565年的印度鑽礦里的工人們通過吞咽鑽石來偷運鑽石,但這一舉動並沒有顯示出什麼對人不利的影響。

產地

鑽石需要在超過50000個大氣壓的壓力環境下生長。這與地球上地幔內超過145千米深度的壓力相一致。大多數鑽石的地幔宿主岩石都是一種特殊的火山岩——金伯利岩。在過去的30萬年裡,沒有金伯利「火山」噴發過,但是一旦發生了,後果將是毀滅性的,將不堪設想。金伯利岩漿從地幔上升到地表的速度很快,每小時大約上升48千米,但是氣體的噴發速度卻超過了聲速,每小時高達1191千米,相當於一個高能烈性炸藥的爆炸效果。金伯利岩在近地表處從胡蘿蔔形的垂直火山口噴發,這個火山口被稱為「管道」。

在南非金伯利周圍,金伯利岩被風化,在地表附近形成一個上覆層,被稱為「黃地」,在更深一層則形成了「藍地」,人們可以在黃地和藍地裡面找到完好無損的鑽石。進一步的風化作用將鑽石攜帶至河流小溪,並且最後因為鑽石的高密度而被沖積到岸上,鑽石被集中到砂礦里。人們在淘金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了印度和南美的鑽石砂礦床。

最近的數據(2013)顯示,論鑽石產量,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國,但是論產值,波札那卻是世界第一大鑽石國,佔到了1400萬美元總產值的26%。實際上,非洲是擁有著佔全世界54%產量以及61%產值的鑽石大洲。波札那是世界第二鑽石出產大國,其次是剛果共和國、辛巴威以及安哥拉。但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濱海鑽石砂礦,納米比亞才是真正的鑽石王國。這裡有一條極富生產力的「鑽石海岸」——這裡的鑽石質地最純,其中90%~95% 以上的鑽石為寶石級鑽石,雖然它的產量僅佔世界的1.3%,價值卻是世界總產值的10%。

南非鑽石剛開始投入生產時,在毛坯鑽出口中的排名就排到了第八位。人們從巨人首礦(giant Premier Mine)中開採出眾多最高品質且聲名赫赫的鑽石。在已知最大的20顆鑽石中,有10顆就開採自南非。非洲其他重要的鑽石產地還有獅子山、賴索托、幾內亞、坦尚尼亞以及迦納。

金色王鑽,重65.60克拉,首次出現在1937年的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以及1939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上,被世界最富有的君王之一所擁有。在隨後的1976—1990年的15年間被其擁有者匿名借出,存放在摩根音樂廳中。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對位於西伯利亞古老陸塊的鑽石岩管進行了科學探索,在這之後俄羅斯一躍成為主要的鑽石出口國。鑽石的主要來源是富含鑽石的管狀鑽礦,如著名的位於西伯利亞中部的米爾鑽礦、尤達克納亞鑽礦以及尤比列伊納亞鑽礦。人們在西伯利亞、俄羅斯西北部仍持續著活躍的鑽石探索活動。

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加拿大一直不斷地有發現鑽石的消息傳出。由於在美國中西部的地表湧現了許多通過冰川搬運作用而沉積的鑽石,同時考慮到加拿大的地質條件,加拿大一直被當作是鑽石出現的理想地域。20世紀80年代,是天然鑽石岩管的重大發現時期,這些天然的鑽石岩管全部作為重要鑽石礦區開採,其中包括艾卡迪、戴維科、斯納帕湖、維克多等著名鑽石礦區。全世界很大比例的寶石級鑽石晶體都開採自這裡。

印度的沖積礦床曾是最早被發現的鑽石礦床,很多歷史上著名的鑽石都產自於此。戈爾康達(Golconda)這個古老而著名的礦源名字與「財富礦區」同義。18世紀印度鑽石業衰落,現在只有小規模的鑽石勘探和開採。而古老的鑽石出產國巴西到了現在,也僅僅只是一個小的鑽石供應國。

《寶石與晶體》,[美]喬治·E.哈洛、[美]安娜·S.索菲尼蒂斯著,郭穎等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