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建軍大業》到《戰狼2》,主旋律的商業化與商業化的主旋律

最近有部國產電影火到讓你不能不正視,它就是暴走中的票房奇迹——《戰狼2》。上映13天票房突破34億,談笑間加冕為電影票房冠軍,且這個數字還在一路狂飆。但比數據更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結合前期宣傳和觀眾反饋,《戰狼2》被廣泛認定屬於一部主旋律電影,且其似乎比理論上根正苗紅的《建軍大業》更主旋律化。

曾幾何時,傳統的主旋律電影還給人一種不好看、不賣座的印象,直到以《建國大業》《雲水謠》《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為代表的一批「新主旋律」電影橫空出世才把觀眾又拉回到電影院。其中「建國三部曲」影響力最大,即2009年的《建國大業》、2011年的《建黨偉業》和現今熱映中的《建軍大業》作為這個一脈相承系列的最後一部,《建軍大業》在「主旋律」這塊陣地上被《戰狼2》搶灘,頗有點庶長子頂替了嫡長子的架勢。

「建國三部曲」,傳統主旋律表徵日漸式微

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建軍大業》在選角時走的「小鮮肉」路線嚴重拖累了電影質量,原本厚重、嚴肅的革命題材因此淺薄化和失真化。但實際決定一部電影成色的關鍵因素更在於導演、監製和編劇等的水準。如果照此標準,專業攝影出身、執導過《無間道》與《古惑仔》系列的香港導演劉偉強似乎遠勝於武打影星出身的吳京,那為何反映在票房上,《建軍大業》被《戰狼2》完爆呢?

實際在「建國三部曲」中,最值得注意的並非所謂演員跳戲之擔憂,而是電影中的主旋律表徵日漸式微。雖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但這幾部力作都更傾向於講故事,和那種端著架子講大道理教化觀眾的路數判然兩貌。《建國大業》里的老戲骨眾多,敘事老道,節奏把握也上佳。但依筆者拙見,它的突破性反倒最少,可取之處是沒有把「敵人」的形象描繪得太低幼。《建黨偉業》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點是創作者開始嘗試在既定框架內講有血有肉的故事,或是還原一些電影之外可以給人啟發的細節,而不止是找一批觀眾耳熟能詳的演員穿上民國的衣服演一出出皮影戲。比如劇中北大那場蔡元培、胡適、李大釗、辜鴻銘等人的主義之爭,或是北洋政府的獄卒優待進步學生等細節,都非常引人深思,這些細節使這部電影更接近一部劇情片。

說回時下飽受爭議的《建軍大業》,它並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那麼糟。在選角問題上,製片方原先也傾向用老演員,但導演劉偉強考慮到劇中主要人物大多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青春是無法表演的,所以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小鮮肉。值得注意的是,劉偉強為了拍這部電影看了大概3米多厚的書籍資料,並大量走訪紀念館和歷史遺址,其嚴肅認真的態度恐怕遠勝於很多自詡離此類題材更近的內地導演。監製黃建新說過,在香港導演的職業生涯里,永遠面對市場和生存的挑戰,所以他們的作品永遠能發生新的變化。這部《建軍大業》的變化即在基於史實的基礎上,迴避刻板的意識形態元素、淡化嚴肅題材中所謂的正邪概念和臉譜化表現形式。電影力求還原真實歷史場景、還原人物思想情感與心理狀態,簡言之,它更接地氣、更有人性,同時也比那些「階級鬥爭為綱」年代的通行史觀更尊重歷史。所以,年輕觀眾能接納這樣的主旋律電影,並非完全是由於小鮮肉的偶像作用。觀眾需要娛樂不假,但同時更需要好故事。

《戰狼2》是主旋律電影的轉型還是重塑?

關於主旋律電影,中影集團董事長喇培康的意見是:觀眾的覺悟和審美是沒問題的,如果觀眾不喜歡看,那是廚師沒把菜做好。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戰狼2》和《建軍大業》都是好菜,只不過前者更像這個國產電影保護月里的主菜。這兩道菜之間的交集可作如下表述:《建軍大業》是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戰狼2》則是商業電影的主旋律化。前者雖由廣電總局與電影集團公司主導,但更貼合於市場和這個時代;而後者卻來自於創作者本人的主動選擇,雖然電影所依託的撤僑背景有史可考,但從敘事邏輯上來看,《戰狼2》卻比過往所有的主旋律電影都更顯得架空現實。

據清華大學尹鴻教授考證,主旋律電影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的「獻禮片」。「獻禮片」晉陞為「主旋律」之後,主要包含以下概念: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理性主義和集體主義。過去的主旋律可謂兩條線齊頭並進:一條線紀念偉大人物與歷史時刻;另一條則是像《焦裕祿》《孔繁森》這種,重在塑造榜樣,堅定信念。但在主旋律發展的實際過程中,很多創作者並沒有契合上述四類主義,而是曲解了時代改革的良苦用心,電影中仍充斥著未經時間檢驗的概念和填鴨式的說教,最終發展到了前些年非創新不足以生存的地步。

以「建國三部曲」為代表的這類「新主旋律」電影,正是對「自我審查」和「開倒車」這兩種保守主義的主旋律創作傾向的撥亂反正。比起在這個技術日益精進的時代提升電影外在的表現形式,其創作內核上的開拓進取才是更可貴的存在。幾年前《建黨偉業》上映后,筆者看到一篇對劇中演員的深度採訪。某位大陸新生代著名女演員只能說一些「很激動、很開心」之類的廢話,而在電影中飾演吳佩孚的香港演員呂良偉則是滿篇在談對所飾人物的理解。作為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人,長久以來這個正直、清廉、拒絕出任偽職而遭日寇毒手的儒將卻被宣傳成負面軍閥形象,呂良偉看了很多關於吳佩孚的書,他的積累便有助於還原人物本身。這正是「新主旋律」轉型后的潛力,但在動作軍事題材的《戰狼2》里,這種重塑歷史和對歷史進行深入反思的可能性卻幾乎不可能看到。

結合以上內容,筆者認為《戰狼2》並非是《建軍大業》一樣的主旋律轉型之作,這部團結在主旋律旗幟下的商業電影更接近對「主旋律」的一次重塑。但這種重塑是否可以認定為是一種創作類型的開宗立派,則還需要時間檢驗。現在就下定論,難免牽強附會。那些未必有多少觀影心得的人驚異於《戰狼2》的票房奇迹,不免主觀認定此片一定屬於那種「你不談就OUT了」的神片佳作,實際上從電影內容來看,家國情懷包裹之下的《戰狼2》和吳京於2008年導演的處女作《狼牙》沒有本質區別,仍屬那種善惡二元對立的英雄故事。

著名編劇史航在評價這部主旋律化的商業電影時說道:「不要太指望被感動,反正讓你足夠緊張,已是國產電影的美德體現。導演演員很拚命,觀眾會領情的。」對於電影來說,高票房未必是高水準的體現,往往是集合了IP影響力、宣傳、傳播途徑乃至社會語境的結果。現在討論《戰狼2》到底值多少票房的意義並不大,因為數字擺在那,它已經是空前奇迹了。有評論指出,《戰狼2》故事和節奏都相對簡單,它只是比吳京之前的電影、比國內同類型電影有進步,但從藝術和技術的角度仍存在極大提升空間。這種從內容出發、冷靜客觀的言論想來更容易被埋沒,與此同時輿論對《戰狼2》的那些溢美之辭仍在高歌猛進。

如何看待「戰狼」熱和「大國崛起」意識

到底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喜歡《戰狼2》?筆者認為和它是哪種旋律並無關係,而在於它為觀眾所需要。試問,近兩年國內湧現出的那批製作低劣、內容粗糙、內涵全無的所謂喜劇都能有市場,這樣一部在製作上「將士用命」的誠意之作席捲票房有何不可?當然,筆者這裡不想過分談《戰狼2》在拍攝過程中克服的技術和人力上的困難,以及吳京或者吳剛等人的敬業精神,畢竟這些也是媒體宣傳的噱頭。就好像那部《少年時代》,人家拍了十二年,是不是因此它就是史上最佳影片了?可以說《戰狼2》的製作精良是促使觀眾走進電影院的理由,但它不應成為影響或者決定評價的因素。媒體和觀眾過於談這些,只能說是近些年來習慣了圈錢作業的國產電影已經低劣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從而反襯出一部恪守行業底線的《戰狼2》的鶴立雞群。

但《戰狼2》只能做到鶴立雞群,而非遺世獨立,這是由其動作軍事題材的局限性決定的。《戰狼2》只是一部借雞生蛋的商業電影,它無法繼承「新主旋律」電影轉型后要面對的深重責任。這裡不妨講一個與《建軍大業》有關的段子,大致是說男主在電影院里預知革命領袖下一步該經歷什麼歷史事件,繼而被女友懷疑是先前和其他女生已經看過電影才對情節如此熟悉。這個段子令人啼笑皆非的背後是一個客觀存在但很少有人提及的現象,那就是大多數人對歷史的認知都停留在中學教科書的水準,有些甚至連課本上的都已經忘卻。筆者認為,一個人對文史的積累和認知,與年齡和學生時代選擇的專業無關,而與為此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相關。那些沒有或者不肯花時間看書的人,往往有種通過看電影就能學到談資的心理預期,用姜文的台詞形容就是——「吃著火鍋還唱著歌」。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在那些「新主旋律」電影的評論區里滿篇寫道自己是通過這部電影才知道有哪些人物、哪段歷史云云。在大眾只接受寓教於樂的前提下,你把主旋律的東西做好了,是功德無量的事。但《戰狼2》里只有「燃」和「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

當然,《戰狼2》里也反映了強拆、調侃了明哲保身的美軍陸戰隊、並諷刺了非洲某國政府的失勢是由於對諸如疾病這樣的社會問題的疏於作為,這些都體現了編劇的良苦用心。但這些情節目前看來都被電影的追捧者們無例外地扔進盲區,所有人關注的點都在於它充分調動了國人腎上腺素的打鬥場面和國家情懷。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並非偶然,它確實找到了受觀眾喜愛的話語邏輯。《戰狼2》不完全是在打「愛國牌」「情懷牌」,而是本著對內容負責的態度走了一條類型化的路線,儘可能地明確並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和觀影預期。所以我們在《戰狼2》里看不到僵硬的宣傳和說教,它沒有揪著觀眾的耳朵灌輸什麼主義,而是一部貼近類型化創作的模範之作,從技術與藝術上力圖創新。

《戰狼2》是創新了,但一些媒體人所言的「下一匹戰狼在哪裡」,或者《戰狼2》開闢了國產電影的肌肉時代的言論則顯得離題萬里。更難以令筆者苟同的言論莫過於說《戰狼2》開啟了所謂的國產價值觀向外輸出的帝國模式,其實《戰狼2》並不是一部大國沙文主義電影,它甚至不是純粹意義上的主旋律電影,不能因為它含有愛國元素就給它亂貼標籤。這樣的標籤確實能夠先聲奪人、喧嘩造勢,但這樣對《戰狼2》真的公平嗎?或者說這種做派真的負責任嗎?

實際上,如果不是一些人的強行解讀,筆者壓根不會在看完《戰狼2》的第一時間想到《第一滴血》《007》這類電影。簡而言之,這類人的邏輯是把一些與其相似的東西強行同他想表達的客體歸類,然後再強行解釋它們的共同點。與其說《戰狼2》是借著「大國崛起論」開宗立派、躺著掙錢,不如說這樣一部摻雜了愛國元素的動作電影趕巧在現今國內的社會語境中找到了溫床。《戰狼2》既不應被解讀成一種盲目熱血的狹隘,同時也不應被強行掛上表達國與國之間、世界與世界之間話語訴求和價值傳播的軍功章。

《戰狼》系列真正的同類是當今輿論隻字未提的國產系列電影《硬漢》,它講述了因傷退役的海軍士兵老三在城市中孤身行俠的故事。丁晟的作品同樣包含了軍人的責任感和正義感,故事講得更生動、感人,同樣是良心之作,且這份良心比《戰狼2》來得更早。在《戰狼2》里,吳京飾演的冷鋒嫉惡如仇、捨己為人,不僅是人道主義的承載者,而且還很長情。這些內容和主旋律統統不相違背,同時也應是電影之外傳揚於大眾之間的主旋律。《戰狼2》的本質是動作電影,它可以被理解為是一部元氣滿滿的正能量電影,但解讀到這裡就夠了,超出的部分則有煽動民粹的風險。「犯我必誅」很燃,但它只是台詞和宣傳,被生產的這類台詞再多,也不會帶動國家的強大。就像1986年世界盃,馬拉多納帶著阿根廷隊干翻了英格蘭,這也超燃,但這改變不了4年前阿根廷在英阿「馬島之戰」中的頹勢。

電影中有句並不怎麼燃的台詞,其實頗有意味,當女醫生也學著冷鋒拿起槍準備戰鬥的時候,冷鋒對她說道:「你的手是用來救人的,不是用來殺人的。」這句話其實也表達了吳京的立場,這個很直男、很有英雄情結、很愛國、很有正義感的人只是想用心做好電影,讓觀眾值回票價,因為「他的底線高於你們的理想」。至於《戰狼2》要塑造什麼蘭博或者邦德式的英雄、輸出價值觀乃至建立秩序,以上種種,你以為是給人發小紅花,其實是讓人背鍋。這個鍋太麻煩了,商業電影不背,主旋律電影更不背。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