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北大行管考研名師總結

北大行管考研專業課複習參考書

考試科目一:657行政學原理

1、張國慶主編:《公共行政學》(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蕭鳴政著:《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考試科目二:861綜合

1、陳慶雲著:《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羅豪才等著:《行政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包萬超著:《行政法與社會科學》,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

4、朱天飈著:《比較政治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袁蔭棠《概率與數理統計》人民大學出版社;這個書不用全看。而且我們已經系統整理了概率與數理統計的試題答案以及重要知識點。在我們最新出的《2018北大行管考研專業課一本通》里。

名師解析

1、專業一的命題中,《公共行政學》和《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各占 75 分。其中《公共行政學》這本書內容較多,知識點頗為繁雜,建議考生閱讀時能夠結合一本通和專業課老師講解進行。在閱讀這兩本書的時候一方面要保證沒有知識的死角,另一方面還要對重點知識章節進行強化記憶和擴展。

二本書的重點章節如下:

《公共行政學》,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十二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和第二十章是重點。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是重點。

2、專業二的命題中,《公共政策分析》佔75分,《行政法學》與《行政法與社會科學》佔50分,《比較政治經濟學》佔25分。

關於《公共政策分析》這本書的重點章節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節、第十章。

關於《比較政治經濟學》這本書,朱天飈老師已經調任浙大,但從這兩年的試題來看,還是能用到這本書的很多知識點。不過分值不是很高,在 20分-25分之間。

關於「行政法學」部分的備考,建議使用我們新出的《2018北大行管考研專業課一本通》就足夠了,歷年試題沒有超過這個範圍的。今年還押中行政法的一道大題,模考班中就有講解。

3、此外,同學們在複習的時候,還應該多關注一些當前與本專業相關的時政熱點,不妨嘗試著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培養自己理論結合實際和多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一些熱點如下:「創新型國家建設」「簡政放權」、「政府與市場」、「精準扶貧」等等。

4、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部分近幾年分值固定在25分左右,從歷年試題來看,主要考察的知識點是「求均值、求方差、假設檢驗、線性規劃、求線性方程、求置信區間」等,並不是很難。

名師總結:北大行管所考知識點絕大部分都能從參考書中找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也能依據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間接找到,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是考研專業課複習時看書的基本要求。這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考研就是個應付考試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做學術的過程,不是看的學術名著越多越好,而是把指定的參考書看懂吃透,該理解的理解,該記住的記住!這樣,專業課300分你就可以放心的拿到250分左右了!

2018年北大行管考研專業課通關一本通

《2018年北大行管考研專業課一本通》由北大行管權威輔導名師盧老師領銜,有歷年北大行管狀元學員王柳、郭年順、李自可、王菲及專業課高分學長學姐參與精心彙編,薈萃提取了每本參考書重要考點、出題老師講義、課件、歷年試題及解析、答題方法、複習規劃、狀元複習經驗和全真模擬題等。考上北大行管的學生,幾乎是人手一本,參考書結合一本通複習,可以做到重點明確,框架清晰,這樣複習效率才會大大提升。效率是考上北大行管的很重要的一環,一本通會在這方面幫助你的。

輔導名師盧老師解析北大行管專業試題

2013年北大行管考研 試題 及名師解析

行政學原理

一、案例分析題(50分

一段十八大的材料,主要是關於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兩番的目標。有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2010年和2020年將達到的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對數據。

1、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能否實現?為什麼?請結合相關數據計算說明,不能純文字論述。(15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能。2010總值*(1+r)10 =2020年總值。計算r.再結合政府經濟增長目標。

2、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能否實現?為什麼?請結合行政管理學和相關理論進行論述。(15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所用理論視角為狀元集訓營及模擬反覆強調的視角。能。演算法同上題,計算增長率。理論角度:1.公共財政角度:收入調節職能。二次分配。2.政府職能角度:公平和效率。向公平傾斜。3.政府能力角度:促進經濟增長以及社會整合的能力。

3、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實現的同時,能否實現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純收入等比例增長?為什麼?請結合相關數據計算說明,不能純文字論述。(2010年,城:1.9萬元,鄉:5900元;2020年,城:3.8萬元,鄉:1.1萬元)(20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所用理論視角為狀元集訓營及模擬反覆強調的視角。能。演算法同上題,分別計算城鄉增長率。理論角度:1.公共財政角度:收入調節職能。二次分配。城鄉、區域收入調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概念分析題(40分)

一.有人說,領導力就是領導者的能力,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請說明理由。(10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狀元集訓營課堂重點強調概念。不科學。領導力的定義。辨析:能力是多方面;領導力是化理念為行動,化風險為獎賞等等一些列特定技巧和能力,是行動能力。領導力是領導者的能力重要組成部分。

二.有人說,薪酬就是工資?這種說法在什麼情況下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請給出正確的界定。(10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12月份押題模考班原題。薪酬定義和結構。低職位、不注重對員工激勵、企業無福利保險、過去,正確;越高職位、注重對員工激勵、企業注重福利保險、現在,不正確。

三.職業道德和個人道德相比較,職業道德的主體是由許多人構成的一個群體,你是否認同這個觀點?請說明理由。(10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狀元集訓營課堂重點概念:行政倫理。認同。個人道德和職業道德定義。個人道德主體是單一個人;職業道德主體是許多人構成的一個群體,這些人具有共同的職業。個人道德屬於行政道德範疇;職業道德屬於行政倫理的範疇。

四.有人說,第三條道路是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共同底線」,而不是不同於這兩種道路的第三種觀念,你是否認同?請說明理由。(10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第三條道路是新自由主義是狀元集訓營授課的重點概念。不認同。第三條道路核心是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的平衡;新自由主義核心是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追求效率,反對政府干預;社會民主主義核心是社會公平和高福利。極其重視福利國家,不反對國家干預。第三條道路並不是超越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道路,而是兩者的批判性綜合。

三、比較分析題(60分)

試比較與分析政府部門人力資源、公務員、公共部門人力資源與公共人力資源的區別與聯繫。

解題踩分點提示】政府部門人力資源、公務員、公共部門人力資源是狀元集訓營課程重點概念。

(一)概念: 政府部門人力資源、公務員、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和公共人力資源的概念。

(二)區別:主要是範疇不同。政府部門人力資源:領導+非領導+工勤。公務員:考任+職務常任。公共部門人力資源:在,政府部門人力資源+國有企業人力資源+事業單位人力資源。公共人力資源:約等於公共部門人力資源,但是還要略寬泛,包括非營利組織等。學術界尚存一定爭議。其次,在目標、服務理念上、素質要求上也略有不同。

(三)聯繫:價值取向上中立公平;服務理念上強調公共利益;人員素質要求上,講政治;理念上,都是第一資源,戰略性資產。

(四)意義:結合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的實際情況看,分析區別聯繫的意義:明確範疇,便於管理以及制度化;推進人才強國戰略的布局和實施;便於針對不同的人力資源有針對性的實施開發和管理。

綜合(二)

第一題(25分)

請用比較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視角對轉型國家的政策形成進行比較分析。

解題踩分點提示】在2012年12月份的押題模考班中,我們分析了用四大範式分析發展型國家。選取的是以國家為中心的國家主義範式以及以個人為中心的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範式解釋發展國家的形成和政策。這道押題與此題神通理同,思路一貫。

踩分點:轉型國家的定義;轉型國家的政策形成,包括政治轉型政策(民主化)以及經濟轉型政策(市場化)、政治經濟轉型的多樣性以及轉型國家的發展戰略(出口導向,進口替代);運用範式包括:國家主義範式(側重轉型國家的國家能力建設多樣性的解釋)、社會聯盟範式(階級和社會集團互動)、新古典政治經濟學(東歐國家精英的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側重歷史制度在塑造轉型國家中的作用)。發展戰略上,有極端進口替代轉變為出口導向和進口替代相結合,原因:國家和社會(市場)權力關係趨向平衡。

第二題(50分)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並且明確了「依法治國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的任務和要求。

解題踩分點提示2013年行政法學3道題考察範圍沒有超出我們狀元集訓營以及押題的內容。

1.什麼是法治?在,依法行政對於依法治國方略的特殊意義是什麼?(10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2013年行政法考察範圍沒有超出狀元集訓營以及押題的內容。

法治:決策面臨分歧時,依個人還是程序,前者為人治,後者為法治。特殊意義:依法治國含義(內部講義p33,學理和實踐上的含義,主要包括依法立法、依法司法、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含義。意義:是依法治國的主體部分;狹義的法治就是「依法行政」。

2.什麼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有哪些制度和要求,或者說法治政府的制度基礎有哪些?(15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法治政府的含義。制度和要求(適度展開,才得全分,到下一級標題):行政權的合法性基礎;具體行政權具有合法性;程序正義;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權,政府承擔公平的法律責任;獨立,公正的司法審查制度。

3.結合行政處罰法(1996).行政部許可法(2003),治安管理處罰法(2005).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07),行政強制執行法(2011),說明這些行政法如何體現了尊重和保障人權?你認為,如何對的行政訴訟制度進行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25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1)尊重和保障人權意義(憲法原則;法治政府的標誌);人權含義:財產權、生存權、發展權、平等權、隱私權、接受公正審判權、正當程序、知情權等。行政處罰法(1996)平等權、財產權等;行政部許可法(2003)平等權、生存權、發展權;治安管理處罰法(2005)財產權、平等權、財產權等;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07)知情權等;(2)背景鋪墊:80年代的產物,政經改革;具體改革舉措(共8點):審查範圍,審查標準,審查內容,執行手段,行訴法改革,司法訴訟形態要獨立,法院財政獨立,行政庭重設。

第三題(25分)

1、關於一個投資問題,某公司有50000元,若投資一個項目,成功率96%,成功后每年可以獲得12%的收益,若失敗,則損失所有本金。若存入銀行,每年有穩定的6%的利息。為獲得更多情報.該公司求助於查詢服務,諮詢費為300元,但諮詢意見只是參考。過去諮詢公司類似204例諮詢意見實施結果。

試用決策樹法分析:(1)該公司是否值得求助於諮詢服務?(10分)

(2)多餘資金該如何合理使用?(5分)

解題踩點提示

相似例題參見公共政策分析,陳慶雲,2006,北京大學出版社,第378p。狀元保過課程第17講曾講授。

2、一個線性規劃問題,某造船廠根據合同要在當年算起的連續三年年末各提供三條規格相同的貨輪(10分)

已知加班生產則成本需出70萬元,若當年造的貨輪不定貨則每積壓一年增加的維護費40萬。在簽訂合同時該廠已有2條積壓,該廠希望在第三年末交完貨后留一條備用,問該廠應如何安排計劃,使得總費用支出最小?(列出模型,不具體解)

解題踩點提示

相似例題參見公共政策分析,陳慶雲,2006,北京大學出版社,第345p。狀元保過課程第17講曾講授。

第四題(50分)

1、 對於公共政策工具的選擇,關於公共政策工具的選擇,經濟學模型和政治學模型分別提供了自己的分析和建議,請對這兩種政策工具選擇模型的主要內容進行闡述(20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狀元保過課程第15講課堂重點要求記憶內容。尤其政治學模型是保過學員考前縮小版複習重點範圍的重中之重。

經濟學模型核心觀點:以效率為核心,認為政策工具選擇是一個政策工具和政策問題的配對過程。問題性質——工具性質——考慮成本及政府失靈的程度——工具選擇;

政治學模型核心觀點:不注重政策工具的性質,工具具有高度替代性。注重政策系統的結構,如政府能力,利益集團等。它們決定工具的選擇。強調經驗。典型的是國家能力問題。

2、 對於環境保護問題,請以你的理解舉例說明可以採取的公共政策工具的類型。(15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講義案例原題。狀元保過課程第15講課堂重點要求記憶內容。政策工具是12年12月押題班內容。

混合性工具:信息與規勸,如勸告,宣傳,培訓;

自願性工具:個人,志願組織,企業,如加入自願性產品標準;

管制性工具:許可或禁止,配額;選擇標準或技術;對管理標準的檢查;強制性產品標準;強制培訓,從業人員的操作許可等。

3、 結合上述政治學模型和經濟學模型對環境保護的政策工具的選擇進行闡述。(15分)

解題踩分點提示】出題人的實質意圖是闡釋對環境保護的政策工具的選擇的原因和理論依據。

政治學模型:在環保問題中,政策系統的複雜程度低,但是國家能力較強,因此較多採用管制和混合工具;

經濟學模型:核心是效率,政府失靈的含義,市場失靈的含義。環保問題的性質:較多的外部性和公益性。自願——混合——強制的工具光譜中,自願性工具激勵不足,市場失靈廣泛存在;因為較多採用混合和強制性工具,依靠政府。

五、北大行管考研專業課複習規劃指導

考研專業課的複習分為六大階段,六大階段是考研專業課複習的六部曲。正確的階段做正確的事,優化每個階段的複習,才能讓考研「更容易」,才能做到「不走彎路,一次成功。」

(一)擇校預備階段1——3月初):

關鍵詞:全面自我分析、確定考研院校專業、了解內部信息、抱定信念

這一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全面的自我分析基礎上,定下自己的目標院校和專業,並進一步明確自己報考專業的參考書目、報考人數、招生人數、複試分數線、該專業必備考研資料。提醒廣大考生:選擇院校和專業要綜合考慮興趣、專業課基礎、外語水平、未來職業規劃、報考專業的就業前景等因素。考研就是給自己一次機會,無論跨考與否,報考名校與否,擇校、擇專業一定要要建立在全面自我分析的基礎上。一旦決定,要抱定信念,切勿輕易中途換學校、轉專業!中途換院校和專業會極大浪費有限的備考時間和精力。(二)基礎理解階段3月上旬——7月初):

關鍵詞:紮實理解、參考書及核心資料通讀3遍、記下核心概念和公式

這一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立完整理解,為後面記憶和運用打下基礎。將參考書目完整地看至少3遍以上。全部知識點重在理解,除了核心概念和公式外,不必刻意記憶。實在不理解的知識點標記下來,後面通過相關的輔導或者查閱解決。此外,這一階段做筆記,切不可過分細緻,以梳理框架和概念為主,太細會浪費很多時間,也記不住。建議考生制定每天和每周的規劃,一般2-3/天,這個速度比較合適。

(三)重點掌握階段7月初——11月上旬):

關鍵詞:分清重點、地毯式全面記憶、不斷循環鞏固、檢測督促

這一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抓住重點、掌握重點。要抓住重點,一是要分析試題;二是要專業化輔導;三是內部資料,如出題老師的論文、講義、當前學術熱點等。在此基礎上堅持專業課複習的80/20法則,對核心概念、基礎概念、重要知識點、要點、常見公式一定要地毯式全面記憶,並反覆強化,達到永久記憶。提醒廣大考生要自我檢測或者讓專業課老師及時檢測,不斷督促,有壓力才能保障效果。

(四)框架專題階段11月上旬——11):

關鍵詞:將知識系統化、體系化,建立知識結構樹

這一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將知識體系化,系統化。知識點掌握的零散,不體系化,會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思路狹隘,影響答題發揮,尤其是做大題的時候。必須要按照參考書的章節架構或者通過總結專題將知識體系化,系統化。對參考書做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總結了全國各學校專業課的專題和章節聯繫,能在這一階段幫助廣大考生建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五)模擬考試階段12月上旬——12月中旬):

關鍵詞:全真檢測、訓練答題方法、試卷批閱、查漏補缺

這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通過全真模擬掌握答題技巧和方法,查漏補缺。知識儲備的好,不一定答題好,更不一定意味著考場得高分。要全真模考,在考試時間、題型題量和試題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做3-5次模擬試題,通過全真檢測發現知識盲點,糾正答題方法,穩住考前心態,要經歷一個盲目自信——弱點暴露——完善提高——再次暴露——再完善再提高的涅槃重生的過程,提高答題能力。建議一定要讓權威的有經驗的專業課輔導老師批改試卷,發現問題,及時查漏補缺。

(六)考前衝刺階段12中旬——考試):

關鍵詞:保持複習熱度、調節最佳身心狀態、查漏補缺

這一階段最主要的任務是調整身心狀態,以最佳的心態迎接考試經過前面5個階段的複習,效果已經基本定型,在最後的5-10天內,要保持每天8小時的複習,保持專業課和公共課複習熱度。這一階段的複習要跳出來,不要糾纏於知識點的細枝末節,要敢抓敢放,抓大放小,整體通覽,查漏補缺。此外,調節最佳的身心狀態也很關鍵,要調整作息適應考試時間,比如考試是上午考英語,那麼現在的複習也應該是上午複習英語;要注意飲食健康,充足睡眠;要積極的心理暗示,給自己輸入考研正能量。考研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完美的知識儲備,優秀的答題能力,強健的身心狀態也很關鍵。贏在終點,笑到最後。

六、北大行管考研內部資料——張國慶《公共行政學》講義

第二章 行政職能【核心章節】

名師盧老師解說:張國慶老師曾說「公共行政學有三大支點,一是職能,二是權力,三是財政」。從公共行政學的學科起源來看,之所以提出創立這門學科,就是為了「讓政府更好履行職能」,因此,「行政職能」是整本書的核心,其他一切都是圍繞這點展開的。從歷年考研試題來看,每年都是考察的重點本章圍繞行政職能的緣起的敘述是沿著西方和東亞兩條線索展開,重點是羅斯福新政,這個比較容易考察論述題,尤其是羅斯福新政對行政職能再認識的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的啟示。此外,歷史地圍繞著政府職能的調整而不斷演化、修正的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公共行政學全書的核心線索,也存在於本章。政府與市場關係相關的基本理論,諸如「政府失靈」「市場失靈」也是大家必須予以高度關注的知識點,當然還要注意結合當前政策方面的動向,理論聯繫實際,發現和捕捉潛在的熱門考點。

第一節 現代政府行政職能問題的由來與發展

政府的公共行政職能問題是一個與國家現象同樣久遠和複雜的問題。自有國家以來,政府行政職能問題始終是關於政府的基本問題之一。

一、羅斯福新政——現代政府行政職能問題的由來

1929年至1933年美國爆發了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也是資本主義世界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經濟大危機。這次危機波及面廣,破壞性強,持續時間長,將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推倒了崩潰的邊緣:

企業破產和經濟秩序衰退。

金融體系接近崩潰。

失業劇增。

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

社會危機。

此時,古典經濟理論都成了廢物,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應運而生。以國家干預為核心的羅斯福新政的推行,危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並逐步走出了困境。以羅斯福為首的新政派相信,大蕭條不僅是經濟衰退的結果,而且是政治崩潰的結果。因此,必須大大擴展聯邦政府的權力加強國家的作用,挽救國家和國民。為此羅斯福啟動了應對危機的3R革命:改革(Reform)、復興(Recovery)和救濟(Relief)。通過兩個百日新政,羅斯福實施了一系列的法案。使總統職位恢復了生氣。為了保證行動的有效性,羅斯福和新派集中注意力於公共事務,大大強化了政府的職能:(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大大擴充了總統的立法職能。

大大擴充了總統的行政職能。

大大擴充了總統的經濟職能。

羅斯福新政使美國避免了一場革命,開創了國家強力干預社會經濟的先例,並因此結束了強烈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時代,羅斯福本人也因此成為了哪一個時期美國人的共同的領袖。關於對政府職能的再認識,在政府與經濟、國家與社會的相互關係方面,先後出現了混合經濟、福利國家以及行政國家的現象,他們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現象,即政府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再是守夜人的角色,而是成為了其中一個積極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最主要的部分。政府干預經濟事實上已經成為西方國家的一種普遍的既定國策。但是干預的合理性和實踐效用則取決於政府的職能定位以及政府履行職能的能力。

二、東亞經濟奇迹——后發展國家政府行政職能問題的產生

結合公共行政學第十八章 P499.

三、東亞金融危機——后發展國家政府行政職能問題的修正

推論:如何處理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換言之,如何定位政府的社會職能?

解析:

1.通過制定和執行社會發展政策,從主要維護社會秩序轉向維護社會正義與公平、實現社會均衡發展,包括適時制定和執行退休養老政策、醫療保健政策、安全和保險政策、環境和資料保護政策、住房政策、物價政策、教育政策以及道德重塑等。

2.破處資源佔有的壟斷,尤其是藉助公共權力實現資源佔有的壟斷、實現社會財富相對公平的分配、提高國民生活質量水準而不僅僅是富裕程度,是重釋政府社會職能的基本問題。

第二節 行政職能的涵義

一、行政職能的涵義

行政職能:又稱公共行政職能,在某些條件下亦稱政府職能。概括的說行政職能是狹義政府即國家行政機關承擔的國家職能,是相關政治權利主體按照一定的準則,經由一定的過程,通過多種表達形式實現彼此價值觀念和利益關係的契合,從而賦予的國家行政機關在廣泛的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過程中的各種任務的總稱,是國家行政機關因其國家公共權力主體的地位而產生,並由憲法和法律加以明示規定的國家行政機關各種職責的總稱。

考察公共行政職能的角度:

公共行政職能與國家的產生相聯繫。

公共行政職能與公共行政目的相聯繫。

公共行政職能與公共政策相聯繫。

公共行政職能與制度創新相聯繫。

二、行政職能的擴展(結合 P13「行政職能擴展」和 P100「行政國家」)

第三節 行政職能的構成

一、亞當.斯密的理論

政府的最佳作用只在於三大職能:

1、保護本國社會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暴行與侵略。

2、為把保護人民不使社會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和壓迫,換言之,就是設立一個嚴正的司法行政機構。

3、維持某些公共機關和公共工程。

二、詹姆斯.布坎南的理論

政府的職能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執行現行法律的那些行動。

包括現行法律範圍內的集體行動的那些活動。

包括改變法律本身和現行成套法律規定的那些活動。

三、張金鑒的理論

行政職能大體可以分為維持、保衛、扶助、管制、服務、發展六個範疇。

維持職能,即維護國家法典和制度的職能。

保衛職能,即保衛國家和民族獨立,保衛公民生命、財產和公民權利,維持社會秩序的職能。

扶助職能,即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團體、工商組織均衡發展,扶助弱者生存的職能。

管制職能,即管制社會行為主體與國家公共權力主體的社會行為的職能。

服務職能,即通過興辦各類公共事業,直接造福於國民的職能。

發展職能,即運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啟發、誘導創新的意願和積極性,促動、推進發展和進步的行為的職能。

第四節 關於政府職能的爭論

一、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主要涉及政府的政治職能,即權威與民主的關係。

(一)精英政治盛行

精英政治:其基本的涵義在積極的意義上是指,由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局限性,社會的極少數卓越份子及其組合的集團,承擔起了領導社會前進的責任,並因此實際享有和運用廣泛的國家權利;在消極的意義上則是指所謂精英統治,即社會的極少數人及其組合的集團,實際控制甚至壟斷了國家的權利,國民實際政治權利因此受到限制、侵害甚至被剝奪。

(二)公共支出增長

1、瓦格納定律:一百多年前,德國經濟學家阿道夫.瓦格納在考察了幾個國家的公共支出的情況后,曾經以瓦格納定律(亦稱政府活動擴展法則或公共支出膨脹法則)的方式預言:隨著工業化社會的到來,公共部門在經濟活動中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具有一種內在的擴大趨勢,公共支出因此將不斷膨脹。

2、恩格爾定律: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 1857 年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隨著家庭和隔熱收入增加,收入中用於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將逐漸減小,這一定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反映這一定律的係數被稱為恩格爾係數。

3、正義之上理論:普遍的正義理念 高於一切價值,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道德,正義來自於不受任何利益制約的個人自由權,正義不應建立在特定的利益之上,不能為了公共利益而犧牲個人權利。

二、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提示:備考北京大學行政管理的同學,可以結合陳慶雲《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章的「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來複習。

1、市場失靈

主要是指市場機制在實現資源配置方面存在許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不能實現預期社會經濟目標。(由於內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條件缺陷引起的,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的某些領域運作不靈,即只靠自由市場機制達不到資源的最優配置。)

表現:

名師解析:研究所考試中往往會從市場失靈的表現出發,尤其是一些現實中的例子,來讓考生進行分析。

⑴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

這是因為市場機制遵循的是資本與效率的原則。資本與效率的原則又存在著「馬太效應」。從市場機制自身作用看,這是屬於正常的經濟現象,資本擁有越多在競爭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與財富向資本與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資本家對其僱員的剝奪,使一些人更趨於貧困,造成了收入與財富分配的進一步拉大。這種拉大又會由於影響到消費水平而使市場相對縮小,進而影響到生產,制約社會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社會經濟資源不能實現最大效用。

⑵外部負效應問題

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過程中,對其它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蔓延。如化工廠,它的內在動因是賺錢,為了賺錢對企業來講最好是讓工廠排出的廢水不加處理而進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這樣就可減少治污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從而對環境保護、其它企業的生產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危害。社會若要治理,就會增加負擔。

⑶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

競爭是市場經濟中的動力機制。競爭是有條件的,一般來說競爭是在同一市場中的同類產品或可替代產品之間展開的。但一方面,由於分工的發展使產品之間的差異不斷拉大,資本規模擴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礙了資本的自由轉移和自由競爭。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壟斷的出現,減弱了競爭的程度,使競爭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場壟斷的主要因素。①技術進步;②市場擴大;③企業為獲得規模效應而進行的兼并。一當企業獲利依賴於壟斷地位,競爭與技術進步就會受到抑制。

⑷失業問題

失業是市場機製作用的主要後果,一方面從微觀看,當資本為追求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時,勞動力被機器排斥。另一方面從宏觀看,市場經濟運行的周期變化,對勞動力需求的不穩定性,也需要有產業後備軍的存在,以滿足生產高漲時對新增勞動力的需要。勞動者的失業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滿足了市場機制運行的需要,但失業的存在不僅對社會與經濟的穩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資本追求日益擴張的市場與消費的需要。

⑸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

市場機制的作用只會擴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現象,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發展起點較高的地區,發展也越有利。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素質,管理水平等也會相對較高,可以支付給被利用的資源要素的價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優質的各種資源,以發展當地經濟。

那些落後地區也會因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優質要素資源的流失而越發落後,區域經濟差距會拉大。再是因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區使用自然資源過程中也會出相互損害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負外部效應:江河上游地區林木的過量開採,可能影響的是下游地區居民的安全和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造成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協調與危害。

⑹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公共產品是指消費過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所謂非排它性也就是一當這類產品被生產出來,生產者不能排除別人不支付價格的消費。因為這種排它,一方面在技術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卻使技術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於排它收益。所謂非競爭性是因為對生產者來說,多一個消費者,少一個消費者不會影響生產成本,即邊際消費成本為零。而對正在消費的消費者來說,只要不產生擁擠也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消費水平。這類產品如國防、公安、航標燈、路燈、電視信號接收等。所以這類產品又叫非盈利產品。從本質上講,生產公共產品與市場機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產者是不會主動生產公共產品的。而公共產品是全社會成員所必須消費的產品,它的滿足狀況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這樣一來公共產品生

產的滯后與社會成員與經濟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就十分尖銳。

⑺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

有些生產主要依賴於公共資源,如漁民捕魚、牧民放牧。他們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這些公共資源為主要對象,這類資源既在技術上難以劃分歸屬,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歸屬。正因為這樣,由於生產者受市場機制追求最大化利潤的驅使,往往會對這些公共資源出現掠奪式使用,而不能給資源以休養生息。有時儘管使用者明白長遠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資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場機制自身不能提供製度規範,又擔心其他使用者的過度使用,出現使用上的盲目競爭。

原因:

(1)公共產品。

經濟社會生產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私人物品,一類是公共物品。簡單地講,私人物品是只能供個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裝等。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人對公共物品的享用並不影響另一個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對公共物品的享用無需付費。例如國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帶給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國家安全時一點都不會影響公民乙對國家安全的享用,並且人們也無需花錢就能享用這種安全。

(2)壟斷。

對市場某種程度的(如寡頭)和完全的壟斷可能使得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對這種情況的糾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主要通過對市場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干預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這方面的干預屬於政府的產業結構政策。

(3)外部影響。

市場經濟活動是以互惠的交易為基礎,因此市場中人們的利益關係實質上是同金錢有聯繫的利益關係。當人們從事這種需要支付或獲取金錢的經濟活動時,還可能對其他人產生一些其他的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無論有益還是有害,都不屬於交易關係。這些處於交易關係之外的對他人的影響被為外部影響,也被稱為經濟活動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邊的工廠排出的廢水污染了河流對他人造成損害。工廠排廢水是為了生產產品賺錢,工廠同購買它的產品的顧客之間的關係是金錢交換關係,但工廠由此造成的對他人的損害卻可能無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賠償費。這種影響就是工廠生產的外部影響。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害時,就稱之為外部不經濟。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益時就稱之為外部經濟。比如你擺在陽台上的鮮花可能給路過這裡的人帶來外部經濟。

(5)非對稱信息。

由於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欺詐,這會損害正當的交易。當人們對欺詐的擔心嚴重影響交易活動時,市場的正常作用就會喪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也就失靈了。此時市場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決問題,為了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規來約束和制止欺詐行為。

2、政府失靈:主要是指政府的政策干預措施不能實現預期的調節市場的作用在某些條件下甚至導致比市場失靈更壞的結果。(政府不能補救市場的失靈,反而降低了社會效益。)

表現:

(1)政府政策的低效率,也即公共決策失誤

公共決策主要就是政府決策,政府對經濟生活干預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決策作為非市場決策有著不同於市場決策之處。在政府決策中,雖然單個選擇者也是進行決策的單位,但是作出最終決策的通常是集體,而不是個人,以公共物品為決策對象,並通過有一定秩序的政治市場(即用選票來反映對某項政策的支持來實現)。因此相對於市場決策而言,政治決策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具有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存在著諸多困難、障礙或制約因素,使得政府難以制定並實施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導致公共決策失誤。

公共決策失誤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短缺或過剩。如果政府的干預方式是把價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將導致生產短缺或者生產過剩。如果把價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會產生短缺。反之,則產生過剩。

2)信息不足。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後果,難以進行政策評價。

3)官僚主義。政府決策過程中也許高度僵化和官僚主義嚴重,可能存在大量的重複勞動和繁文縟節。

4)缺乏市場激勵。政府干預消除了市場的力量,或沖抵了他們的作用,敢於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勵。

5)政府政策的頻繁變化。如果政府干預的政策措施變化得太頻繁,行業的經濟效率就會蒙受損失,因為企業難以規劃生產經營活動。

(2)政府工作機構的低效率

政府失靈理論認為政府機構低效率的原因在於:

1)缺乏競爭壓力。由於官僚機構壟斷了公共物品的供給,沒有競爭對手,就有可能導致政府部門的過分投資,生產出多於社會需要的公共物品;另一方面,受終身雇傭條例的保護,沒有足夠的壓力去努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2)沒有降低成本的激勵機制,行政資源趨向於浪費。首先,官員花的是納稅人的錢,由於沒有產權約束,他們的一切活動根本不必擔心成本問題。其次,官員的權力是壟斷的,由無窮透支的可能性。

3)監督信息不完備。理論上講,政治家或政府官員的權力來源於人民的權利讓渡,因此他們並不能為所欲為,而是必須服從公民代表的政治監督。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這種監督作用將會由於監督信息不完全而失去效力。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政府壟斷,監督者可能為被監督者所操縱。

(3)政府的尋租

「尋租是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團,通過各種合法或非法的努力,如遊說和行賄等,促使政府幫助自己建立壟斷地位,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可見,尋租者所得到的利潤並非是生產的結果,而是對現有生產成果的一種在分配,因此,尋租具有非生產性的特徵。同時,尋租的前提是政府權力對市場交易活動的介入,政府權力的介入導致資源的無效配置和分配格局的扭曲,產生大量的社會成本:尋租活動中浪費的資源,經濟尋租引起的政治尋租浪費的資源,尋租成功后所損失的社會效率。另一方面,殉葬也會導致不同政府部門官員的爭奪權力,影響政府的聲譽和增加廉政成本。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尋租主要有三類:(1)

通過政府管制的尋租;(2)通過關稅和進出口配額的尋租;(3)在政府訂貨中的尋租。

(4)政府的擴張

政府部門的擴張包括政府部門組成人員的增加和政府部門支出水平的增長。對於政府機構為什麼會出現自我膨脹,布坎南等人從五個方面加以解釋:(1)政府作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外在效應的消除這導致擴張;(2)政府作為收入和財富的再分配者導致擴張;(3)利益集團的存在導致擴張;(4)官僚機構的存在導致擴張;(5)財政幻覺導致擴張。

原因:

(1)政府決策的無效率。公共選擇理論在用經濟模型分析政治決策時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產生最優的政府效率。

第一,投票規則的缺陷導致政府決策無效率。投票規則有兩種,一是一致同意規則,二是多數票規則。常用的投票規則是多數票規則。 多數票規則也不一定是一種有效的集體決策方法。首先,在政策決策超過兩個以上時,會出現循環投票,投票不可能有最終結果。其次,為了消除循環投票現象,使集體決策有最終的結果,可以規定投票程序。但是,確定投票程序的權力往往是決定投票結果的權利,誰能操縱投票程序,誰也就能夠決定投票結果。再次,多數票規則不能反映個人的偏好程度,無論一個人對某種政治議案的偏好有多麼強烈,它只能投一票,沒有機會表達其偏好程度。

第二,政治市場上行為主體動機導致政府決策無效率。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現實中,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員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為動機也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政治家追求其個人目標時,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會目標,而使廣大選民的利益受損。

第三,利益集團的存在導致政府決策無效率。利益集團又稱壓力集團,通常是指那些有某種共同的目標並試圖對公共政策施加影響的有組織的團體。在許多情況下,政府政策就是在許多強大的利益集團的相互作用下做出的。而這些利益集團,特別是還可能擁有部政黨政治權勢的利益集團,通過競選捐款、院外有水、直接賄賂等手段,對政治家產生影響,左右政府的議案和選民的投票行為,從而市政府做出不利於公眾的決策。

(2)政府機構運轉的無效率。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機構運轉無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現在缺乏競爭、缺乏激勵兩個方面。

第一,缺乏競爭導致的無效率。首先是政府工作人員之間缺乏競爭,因為大部分官員和一般工作人員是逐級任命和招聘的,且「避免錯誤和失誤」成為政府官員的行為準則,故他們沒有競爭的壓力,也就不能高效率的工作。其次是在政府部門之間缺乏競爭,因為政府各部門提供的服務是特定的,無法直接評估政府各部門內部的行為效率,也不能評價各部門間的運行效率,更難以設計出促使各部門展開競爭、提高效率的機制。

第二,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勵導致的無效率。從客觀來看,由於政府部門的活動大多不計成本,及時計算成本,也很難做到準確,再加上政府部門具有內在的不斷擴張的衝動,往往出現公共物品的多度提供,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從主觀來看,政府各部門對其所提供的服務一般具有絕對的壟斷性,正因為有這種壟斷地位,也就沒有提高服務質量的激勵機制。此外,由於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比較複雜,他們可以利用所處的壟斷地位隱瞞其活動的真實成本信息,所以無法評價其運行效率,也難以對他們進行充分的監督和制約。

(3)政府干預的無效率。為了確保正常而順暢的社會經濟秩序,政府必須制定和實施一些法律法規。但是,有些政府干預形式,比如政府辦法許可證、配額、執照、授權書、皮紋、特許經營證等,可能同時為尋租行為創造了條件。因為在這種制度安排下,政府人為地製造出一種稀缺,這種稀缺就會產生潛在的租金,必然會導致尋租行為。尋租行為一般是指通過遊說政府和院外活動獲得某種壟斷全或特許權,以賺取超常利潤的行為。尋租行為越多,社會資源浪費越大。

3、帕累托最優

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 1897 年提出的一個關於資源配置效率的概念:對於某種經濟資源,如果不存在其他生產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該經濟中的所有個人至少和他們在初始時更好,那麼,這個資源配置就是最優的,進而,在不使其他人境況變糟的情況下,就不可能使另一部分人的處境變好。

4、帕累托改進

用帕累托標準衡量,任何經濟活動,不損害任何一個人的利益,但至少會使其中一個人收益,這樣,社會財富總量就會增加,或者如果一個人可以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同時能改善自己的處境,他就在資源配置方面實現了帕累托改進。

5、凱恩斯的政策主張

(1)國家調節和干預經濟生活,實現國家公共經濟活動與私人資本運作的合作,指導社會消費傾向。

(2)實行積極的公共金融和財政政策,通過有意識的國家財政歲入、歲出和貨幣供應、利率等國家經濟活動影響有效需求和社會總就業水平,包括改變租稅體系、政府直接舉辦公共工程和投資非生產部門、甚至擴充軍備等。

(3)舉債支出,即政府舉債投資公共事業和彌補預算赤字,藉此提高有效需求,增加總就業量。

6、錢德勒革命

美國企業史研究學者,阿爾弗雷德.錢德勒以三部曲的經典著作,《戰略與結構》《看得見的手》《企業、、的規模與範圍》在美國工商管理領域掀起了一場美國企業界的管理革命,有人稱之為新科學管理運動,或者稱之為錢德勒革命。錢德勒把美國大企業的成長和這個過程的另一方面—即領取薪水的職業經理在企業管理職能上對企業主的替代—綜合起來,定義為管理革命。這個管理革命的結果就是「看得見的手」(現代企業內部的行政協調)在許多方面代替了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市場協調),成為現代工業經濟中的主要資源分配者。以大公司經理階層為主體,以管理協調為手段的看得見的手比亞當.斯密的市場自發協調的看不見的手,更能增加資本的競爭力,更能有效的促進經濟的發展,更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7、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

從弗里德曼針對凱爾斯的經濟理論提出現代貨幣主義理論開始,一大批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許多理論主張,其中,以哈耶克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的倫敦學派,以拉弗為達標的供給學派,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以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等,這些理論統稱為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他們的主要理論觀點集中在:

(1)基於自由競爭的市場原理是正確的,只有市場可以對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

(2)政府的缺陷源自擔任政府公職者的有理性的自私人的人類特徵,也就是說,基於人的理性地追求私慾的本性,(3)政治生活中人們同樣要對自己行為的成本與收益進行計算。

(4)必須強調價值判斷和倫理規範的重要性。

三、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熱點鏈接:十七大提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共產黨的一貫主張,是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並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公平:通常是指社會成員機會和收入的均等化,以及社會權力的平等化。

效率:指資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同一時間內投入的最小化與產出的最大化是效率的恆定標準。

(一)效率優先論

效率優先論認為存在這樣一種邏輯關係,即沒有個人權力就沒有個人自由,沒有個人自由就沒有市場競爭,沒有市場競爭就沒有效率。因此,個人權力是效率優先的前提、基礎和結果。(1)效率是競爭的產物,競爭與市場相聯繫,市場則與天賦人權的自由權力相聯繫。(2)效率是個人勤奮工作的結果,直接反應個人努力的程度,而勤奮的人理應佔有更多的資源,獲得更多的報酬。

(二)公平優先論

公平優先論認為公平是個人天賦權利的具體化。這種權利不適用於市場交換,不能用後天源自市場競爭的金錢作為衡量的尺度。市場競爭導致的個人收入的巨大反差,是對個人權力的直接侵害。市場從來都不是按照個人對社會的實際貢獻評價和付酬的,因此只有運用公共權力,即通過政府的干預才能實現社會收入分配和社會權力分配的均等。

(三)效率與公平平衡論

效率與公平平衡論認為公平與效率同等重要,主張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建立一種平衡關係,即以最小的公平代價換取最大的效率結果。據此,效率與公平平衡論主張同時建立以利潤為目的的私有經濟和以社會福利為目的的公共經濟,進而在混合經濟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兼顧公平與效率、結果均等於機會均等的制度,藉以在保持以自利為導向的效率的同時,通過政府對社會收入再分配的有效的宏觀調節,維護基本的社會公平。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是效率與公平平衡論的代表之一。在奧肯看來,平等與效率都是很重要的,社會要存在下去,必須在二者之間進行折中。折中的途徑既不是效率優先,也不是公平優先,而是二者兼顧,即以最小的不平等換取最大的效率,或者以最小的效率損失換取最大的公平。奧肯的名言是:或許這正是為什麼他們互相需要的道理----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