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農榜》三農產業融合發展領軍人物榜:山西長治振興村牛紮根

農產品好品牌領軍人物

好品牌培優孵化系統工程公益人物

《農榜》三農產業融合發展領軍人物榜牛紮根

牛紮根——紮根土地 為民擔當

從煤炭開採到文化旅遊,振興村走出了一條村莊蝶變的轉型道路。

山西省長治縣振興村,地處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南緣,毗鄰歷史文化悠久的上黨古城長治、古邑澤州,離河南雲台山、紅旗渠、山西皇城相府、太行山大峽谷及平順通天峽均1.5小時路程,離喬家大院、平遙古城及王家大院3小時路程,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10年前,提起振興,人們的印象是煤礦。10年後的今天,這裡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旅遊好去處。10年的時間,振興走出了一條就地城鎮化之路,這是振興的創舉和特色。

謀定後動,厚積薄發。為了打造青山綠水的生態景觀,振興村去黑產業,轉重產業,發展綠產業。振興村鄉村旅遊的重點是打造獨居上黨特色的田園風光。今年,振興村規劃了北山花海觀光、南山五穀雜糧。北山以向日葵、油菜花、格桑花為主,形成春有油菜花,夏有向日葵,秋有格桑花,讓遊客享受觀花看景,美在振興。

振興村文化旅遊講究以特為先、以文為魂、以旅為徑。以特為先,指建設農民新城;以文為魂講究留住鄉愁記憶;以旅為徑,催生休閑經濟。大力挖掘鄉愁、鄉情、鄉風、鄉韻、鄉土的原汁原味。

目前,村內有明清時期留下的古院落,和獨具當地特色的新民居一起被開發為特色民宿,在傳承中超越其價值。同時,積極融入紅色、孝道、廉政、民俗、生態的文化內涵,其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辦和國家農業部的肯定和表彰。

振興村的改革凝聚了一個人的酸甜苦樂,村裡有個出色的領頭人,他就是振興村黨總支書記牛紮根。牛紮根說,振興的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大地軌跡

牛紮根,人如其名,在家鄉的土地上紮根四十餘年。振興也如同它的名字,在牛紮根這頭老黃牛的耕作下,不斷振翅奮飛,日漸興盛。

牛紮根身形清瘦,一副眼鏡增添了幾分儒雅,摘下眼鏡,大大的略顯凹凸的眼睛帶著常年積攢的疲憊。他的一生浸滿了苦和樂,細細咂摸與品鑒后才知,牛紮根如同一個踽踽獨行的孤家寡人,獨自悲傷喜樂,帶著虔誠與慈悲,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山西煤老闆"發家之路,這個家裡有他2300多個勝似親人的村民老鄉。

破廟求學

上世紀50年代,牛紮根出生的地方--太行山脈的關家村(現更名為振興新區振興村)是個名副其實的貧困村,村裡破敗的關帝廟是牛紮根讀書的學堂,廟的屋頂有個破洞,晴天颳風,教室里盪起一片灰塵;雨天,廟裡廟外都下雨。破廟漏雨太嚴重時,牛紮根和同學一起去找村幹部,尋求解決辦法。村幹部被逼急了就說:"村裡沒錢,我沒本事,等你當了村幹部,你來修吧"。年幼的牛紮根自己爬上屋頂,用椽子一根根搭好,修補漏洞,也是在這個顫顫巍巍的屋頂,牛紮根立下了要為之奮鬥一生的志向:"等我將來當幹部,我要修橋鋪路、辦學校,讓村裡人不再受苦!

修路打井

14歲那年,牛紮根父親去世,困頓與風雨交加的家庭里,品學兼優、連跳三級的牛紮根輟學歸家,擔起了一個男人的職責,替祖母、母親和弟弟妹妹挑起生活重擔。牛紮根打過鐵,放過羊,種過地,燒過磚,當過小工編過筐。那時候在生產隊里,牛紮根年齡最小,但勤勞肯干,實實在在出力氣,因此他掙的工分最多。

牛紮根的村幹部歷程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出來的。17歲時,原西掌大隊支部書記見他踏實肯干,任命他為西掌大隊會計兼出納,負責大隊實物的保管以及現金出納。村裡整改,和西掌大隊分家,牛紮根當上了關家村的林業隊隊長,並負責村裡的電氣化和村辦企業的工作,同時大力發展編造業,那時候牛紮根24歲。1984年,牛紮根27歲,正式被推選為關家村村委會主任。1年後,牛紮根成為村裡的書記。

太行山下的村莊溝壑縱橫,一道道山溝阻擋村民外出的腳步,牛紮根一上任就帶領村民鑿山、填溝、鋪路,著手解決修路、打井、辦企業、建學校、綠化荒山。村裡沒錢,每家每戶都被分配了修路任務,牛紮根更是身先士卒,揮起鐵鍬,揮灑汗水。村裡的羊腸小道被建成寬6米、坡度從65度降到18度的砂石路。牛紮根和村民親手打下村裡的第一口井,成為當時全縣第一個引進自來水的村子。風雨飄搖的關帝廟是牛紮根心頭的刺,在當村主任期間,他就建起了村裡第一所學校,學校由11間教室構成,教室窗明几淨,孩子們的課業再也不會被風雨打擾。

無論是修路、打井、建學校,都需要一個長久的支撐。村裡沒有錢,牛紮根就利用村裡現有資源辦企業,帶領全村村民上山割荊條,手工編製籃子、框子等,開磚場燒制磚賣錢,開煤場挖煤,想盡辦法辦企業,為村莊發展積下原始資本。當時政府要求村村有煤礦,牛紮根採取改良措施,下大力氣,把村裡的小煤礦生產能力翻了一番多,別的村年產2萬噸,關家村年產5萬噸。牛紮根把別人休息吃飯的時間都用在挖煤上,他們直接將飯遞到井下吃,爭取多挖煤,多出效益。

如今,牛紮根望著振興村最綠的山頭,那裡每一棵樹都是他親手栽下和培育看護的,經過30多年的成長,這些小樹苗已經變成了蔥蔥鬱郁的松樹林,如同牛紮根守護的振興村。

牛紮根的付出,村民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不然也不會有牛紮根的"三走三回"。牛紮根工作成績出色,當時的鎮黨委聘任牛紮根擔任鎮農科員和土地管理員,聽到這個消息后,村裡的黨員群眾紛紛圍堵鎮政府,說:"牛紮根不能走!他在,我們才有主心骨!"從1989年到1996年,因為工作需要,牛紮根曾三次辭去村支書工作,但每次又應群眾的強烈要求和黨委的重託,重新擔任。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牛紮根都在一門心思地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想盡方法為民謀福利。90年代初,關家村實現了電費、學費全部報銷,村民實行大病補助、藥費報銷政策,家家戶戶裝上了閉路電視,村裡給村民發大米、農藥、化肥等,並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基礎上,逐步提升村民的福利待遇,每一項舉措在長治都屬於首例。當時的關家村是全縣的紅旗村,牛紮根也成為全縣的勞動模範。

這是屬於牛紮根的一苦一樂。苦在身體,樂在百姓。

壯大村企

1997年至2001年,是煤礦發展最困難的時期,當時煤礦歸鎮政府所有,在很多煤銷不出去的情況下,政府於2001年實施了煤礦改革。時任村支書和鎮辦煤礦書記、礦長的牛紮根意識到機會來了,要想讓村民過上像城裡人一樣的生活,村裡就要有自己的企業。當時的競爭情況很激烈,整個鎮里的有錢人都來競爭煤礦的開採權。當時振興煤礦資產為零,牛紮根就動員村裡在煤礦上班的69位職工村民,將煤礦產權買下來。由於牛紮根多年來造福村民,在村民中積攢很高的信譽和威望,職工村民這個拿2萬,那個拿3萬,一共湊足了516萬元,齊心協力向鎮政府買下了煤礦的經營權,牛紮根以深得民心的絕對優勢,成為了振興煤業的第一負責人。

2004年,煤礦進行第二次改制,此次的角逐範圍由全鎮擴展到了全縣,且當時煤礦形勢正在好轉,這使得此次的競爭變得更加白熱化,有人在改制當天開車將現金帶拉到了現場,企圖奪取煤礦的控制權,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下,牛紮根又憑著多年的信譽積累,再次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全礦全村每家每戶和礦上的員工都拿出股金入股與他站在一起,形成一股堅不可摧的力量,成功守護了煤礦。

振興煤業走到今天,其產量從5萬噸到15萬噸、20萬噸、30萬、60萬噸到如今90萬噸。經過20年的摸爬滾打,振興煤業已壯大為振興集團,發展成了集原煤、洗煤、建材、運輸、商貿為一體,總資產達15.9億元的現代化多元企業。

關家村坐落在落差100米的山坡與山溝里,村民生活不便,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牛紮根就琢磨著建一個新村,從2006年起,借著煤礦收益的東風。牛紮根迎難而上,設計出了一個方案:集體企業佔地、 出資的錢群眾統一分;群眾蓋房統一占的地村民統一攤;舊村復墾的土地村民統一分。一下統一了90%村民的思想。就這樣,在建房過程中,村民自己出一部分,股東出一部分,其他的全部由企業出資,給村民補齊需要搬遷的費用。

2007年3月27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關家村舉行了新農村建設開工奠基儀式。隨後的日子,他帶領大家填溝扎岸、挖河改道、拆舊建新。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堅持不懈,最終投資2.2億元,興建別墅式住宅136套,標準化村民新居95套,關家村實現了整體搬遷、新建。

村莊建設,教育先行。村民住上了洋樓,教育配套設施也要跟上。牛紮根為本村和周邊的村共建了學校,從幼稚園、國小到國中,學校1000多名師生、員工的服裝、工資、住宿全部免費,除其中15多名老師是領取國家工資之外,其他80多名老師和1000多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除國家給予的補貼外全部由企業補齊。

村民享受了免費教育,住上了洋樓,振興村走上了探索農村就地城鎮化的道路,這都是可喜可賀的進步,但整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對於重情重義的牛紮根來說。

拆遷之外,農村遇到的最大的事就是遷墳。為了騰出耕地,擴展建設用地,村裡決定集中遷墳369座,墳墓拆遷費用由村集體出資,另給予每戶3000元的補償金。

回想起這一段經歷,牛紮根有種撕扯的痛苦和深深的無奈。這是牛紮根的另一苦一樂,樂在百姓,苦在內心。

企業轉型

牛紮根說:"生態綠化、文化旅遊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惠民工程,應當緊緊抓住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機遇,把發展旅遊產業和推動文化產業大繁榮緊緊結合起來,把經濟意識、生態意識、社會意識緊緊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我們的自然環境把振興發展成為休閑度假的旅遊勝地。"這種想法始於2010年,急脾氣的牛紮根說干就干,北京、太原、市裡、縣裡來回跑,跑規劃,學經驗,實地看,忙得不亦樂乎。

2012年4月9日,振興試驗區和縣裡有關部門共同規劃的"大雄山國家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振興起步區"文化旅遊產業項目奠基,成為市縣兩級的重點工程。該項目規劃面積10.17平方公里,投資預估為16.63億元,以振興集團投資為主,是大雄山國家生態文化旅遊度假空間布局的重要門戶。整個大雄山國家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建成后,將成為國內著名的山地度假基地和生態文化旅遊度假示範區。振興村瞄準打造北方最具特色鄉村旅遊度假勝地的目標,規劃建設了振興雄山歡樂谷、振興民俗文化村、振興農業博覽園三大旅遊板塊。在鄉村旅遊發展中,始終堅持把農業作為基礎,把農村作為平台,把農民作為主體,服務"三農",融合三產,有效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催生休閑經濟。

振興村鄉村旅遊的發展,集聚了大量人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開始關注鄉村。藉助這個平台,振興村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製造業和小景點、酒庄、城鎮住宅的開發建設。目前,振興村的農產品已涵蓋三大門類十餘個品種,年產值達到2000餘萬元。核心景區的恐龍館、遊樂館、鞦韆林、鵲橋仙、紅色收藏館、拓展訓練基地、跑馬場、民俗酒店等全部由企業投資建設。同時,容納160餘家商戶的商貿一條街和商品住宅樓已拔地而起,總投資達到了4.5億元。

為確保鄉村旅遊的鄉村特色,豐富吃、住、行、游、購、娛的旅遊產品體驗。近年來,他鼓勵村幹部一起多出去考察學習,大力資助村民建起了"農家樂",向遊客推出了農家菜、農家屋,體驗農事活動等旅遊項目,現在振興村已陸續建起70餘戶"農家樂",可容納500人就餐的生態酒店一處。所有餐飲住宿全部以綠色原生態的菜品製作為主,有效吸引了周邊旅客,已成為振興村的一大主導產業。同時,他積極與市縣等相關部門溝通,開通了振興的公交班車和旅遊直通車,建起了物流中心和快遞服務站。截止目前,振興村年接待遊客40餘萬人,旅遊綜合收入達到2000餘萬元。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振興村已初步形成"春到振興,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夏至振興,清風送爽避暑山莊;秋到振興,碩果累累五穀飄香;冬至振興,雪山美景溫泉療養"的生態景緻。

近年來,煤炭市場下行,村民的福利和學校教育經費的運轉受到影響,鄉村文化旅遊建設進程減緩,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牛紮根二話不說,將自己所有的財產拿去銀行抵押貸款,為村莊正常的運轉和旅遊發展建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振興大部分旅遊文化設施都是企業出資修建。2014年,多年勞累的牛紮根身體頻頻發出警告,不得不住院手術。手術后,牛紮根就要求出院,村裡還有好多事沒有解決,村民們需要他,就這樣,思慮甚多的牛紮根強行出院。

苦與樂,在騰飛發展的振興面前,有那麼重要嗎?牛紮根的答案是,不重要,個人的苦樂不算什麼,百姓的富樂才最重要。紮根家鄉40餘年,賠上了健康的身體,賠上了陪伴父母親人的時間,賠上了本家兄弟的親情,換來了振興村村民的幸福生活,換來了振興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品高德崇

2017年4月3日,《山西日報》頭版頭條對振興村和牛紮根進行了報道,文章以《振興三變》為題,指出振興村"自力更生拔窮根,變一村富為三村富,攜手並肩走富路"的共同富裕道路,讚揚了牛紮根的無私奉獻精神。

2013年1月7日,人民網刊文將牛紮根稱為"當之無愧的時代領跑者"。文章寫道:牛紮根幾十年如一日奮戰在為企業謀發展,為百姓謀福利的前沿。30多年來,他紮根基層,堅守農村,一心為民,始終堅持著黨賦予他的崇高責任,在他的帶領下,振興村從原來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小山溝,發展成為了今天一個經濟發達、別墅成群、功能完善的城鎮化農村社區……作為億萬勞動者的傑出代表,牛紮根以實際行動鑄就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偉大勞模精神。

2012年4月23日,山西新聞網以《這是我無悔的選擇》為標題,通過對話的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基層村幹部為了群眾的幸福生活而甘願犧牲一切,九死猶不悔的奉獻情懷。

豐碑鑄造

在長期的農村工作中,牛紮根一直思考:要解決農民問題,就要從消化本村富餘勞動力入手;要解決農業問題,就要改變一家一戶零散、落後的耕作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要解決農村問題,就要把"三農"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依據本村發展的特點,創建具有鄉村特色的生態型、文化型農村經濟發展綜合體。在這種意識帶動下,他走出了"村企互動、和諧發展"的路子,受到廣泛關注。2009年,長治縣將關家村、郜則掌村、向陽村三個村黨支部從西火鎮黨委中剝離出來,併入振興集團黨委,首先實現企業與村黨組織領導的合併。2010年7月,長治縣正式成立城鄉統籌振興試驗區,納入三個村,探索以企業優勢帶動新農村建設,以"中心村"示範區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這一改革正是牛紮根和振興村、郜則掌村、向陽村幾代農民追求幸福生活夢想的體現。

振興新區作為山西省目前唯一的以探索城鄉一體化發展和農村城鎮化之路的試驗區,先行先試,大膽創新,按照"以企帶村、興企並村、村企共建、村企共享"的發展思路,在新區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改革實踐,走出了一條企業帶動村域城鎮化建設的特色發展之路。

為確保原有生態和良好的自然風光不被破壞,振興村實施了三大綠化工程:一是山坡植綠工程。規劃建設了"五個千畝"種植基地--千畝乾果經濟林種植、千畝道地藥材種植、千畝小雜糧生產、千畝花卉培育和千畝有機蔬果種植,既實現了山坡綠化,也催生了綠色經濟;二是身邊增綠工程。對村內主幹道路,大街小巷全面綠化,並建起牡丹園、芍藥園、月季園三座花卉園,村內及周邊綠化總面積達到2000餘畝。三是庭院披綠工程。為確保綠化理念牢牢紮根村民心裡,牛紮根組織大家大力倡導庭院綠化,農業合作社出資為每家每戶提供葡萄及藤蔓植物幼苗,並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免費指導村民種植。目前,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72%,人均綠化面積35平方米,綠化總投資達到6500萬元,展現出一幅村莊處處披綠色,極目之處滿眼春的生態畫卷。

在集約土地的基礎上,將辦公、商業、居住、文娛、遊憩等公共服務設施合併在一起,建造出功能齊全、交通便利、生態優美且有文化內涵的公共空間,共建別墅式庭院569套,在設計住宅時,充分考慮到外在形象和內在功能的統一,採用了傳統的屋頂和西式陽台,即實現了三層小閣樓的儲物需求,也滿足了村民對採光、休閑的需要,各項設計都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精神和「中心村」示範區的特色,成為一處具有獨特魅力的城鎮化新區。2009年至今,試驗區先後建起文體活動中心、休閑山莊等群眾文化陣地,設立了文化廣播站、電視轉播台、監控錄像台等。從圖書閱覽到資源共享,從琴棋書畫到體育健身,從休閑娛樂到知識學習,振興充盈著文化娛樂的氛圍!

牛紮根表示,在今後的工作中,將緊緊圍繞「就地進城、就地入學、就地就醫、就地就業、就地養老」的工作思路,努力實現「共同富裕、建成小康」目標。爭取到「十三五」末,振興試驗區人口達到2萬人,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0億元,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

村官精神

一路走來,牛紮根行得坦蕩,走得沉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從而帶動更多的人走向富裕。」這是鄧小平的目標,目前,前一句已經初步實現,現在是回答后一句話的時候,而牛紮根就在踐行著后一句話。牛紮根的一生如同忠實敦厚的老黃牛,任勞任怨,吃得虧,納得憨,不記仇,不記恨,寬宏大量,以德報怨。晚年的他期待上天給他更多的時間和體力,這樣他才能為自己的村莊服務到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少年破廟立志,而今花甲之年,矢志不渝,這是牛紮根的境界和精神。《人民日報》原農村部主任吳長生認為,牛紮根除了有本事外,他還有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值得學習和推廣的。振興村的突出特點是濃厚的文化氣息,既有縱向傳承的,也有橫向發展的。振興村的文化不單單在一種氛圍,過去人們對農民和農村的印象是愚昧、沒文化,牛紮根正在顛覆這種傳統的觀念。振興村能走到今天不容易,牛紮根的境界功不可沒。或許是幼時苦難的經歷給了他太深的震撼,直到如今,談到年少求學,牛紮根最深刻的印象一直是那個破舊的關帝廟,風雨不時地來侵襲。如今,走過那麼多的風雨,那個破廟的經歷或許更親切,因為沒有這些風雨的歷練,沒有如今的牛紮根,沒有如今的振興村。

牛紮根將近40年的村幹部經歷,緣於村民一次次的挽留與支持,緣於他曾經強壯如牛如今卻體弱身瘦,緣於如今振興村的繁榮生活景象。在貧瘠的年代,他奉獻青春和汗水,在村莊起步階段,他奉獻精力和智慧,而在花甲之年,他演繹著洒脫與為百姓散盡千金的豪爽。小到不分晝夜地做通一個村民的工作,大到掌舵振興村的發展方向,牛紮根每一步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是因為顧慮,而是因為他將村莊的發展大業看得比什麼都重。他的身上背著共同富裕的夢想,承載著2300多個村民及職工對富裕生活的期許,承載著村莊發展的長治久安。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新的長征路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有責任。或許,牛紮根這一代人註定要走得沉重,他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接手村莊,那時物質匱乏,村莊荒涼,他們這一代人註定要親手改天換地,為村莊的發展打下基業,一步步踏踏實實地走完長征路的開端,中間多少忍辱負重,艱難險阻都是他們的任務和使命。作為一名黨員,作為一個鄉村基層幹部,他踐行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針和政策,秉著為民服務的原則,不拋棄,不放棄。然而撇開牛紮根的村幹部身份,換個角度、變個場景來看,我們更能讀懂牛紮根的無私與大義。

牛紮根說:「我的使命,已經從我的名字開始,從無數次經歷的磨難開始,升華為更大的責任和義務,我不能辜負黨的重託和群眾對我的期望,我更不能辜負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我寧可累死,也不退縮,堅定不移地建設新農村,繼續紮根振興,堅定地走下去,建設特色村鎮,率先建成小康,實現共同富裕」。

這一路走來,牛紮根帶著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坦蕩,堅守自己心中的那桿秤,嘔心瀝血,砥礪前行。他豁達地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錢財這種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留給兒孫未必是好事,還是用來造福於民吧;他寬容地說:親戚反對我,我不計較,他找我辦事我也不推辭;他坦率地說,我想讓振興走出山西,走向全國,成為最富裕、幸福的村莊之一;他沉重地說:我怕時間來不及,我還有很多事要干。這樣一位無私奉獻的書記,沒有強壯的身體,沒有旺盛的精力,他帶著振興走得每一步都沉重,然而每一步都是壯舉,都突顯偉大與無私。

我想把振興村建成全國富裕的村莊

——牛紮根與記者對話

記者: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什麼?

牛紮根:最大的難題是要乾的事很多,時間卻不多了。我今年60歲了,我們這邊的人年齡達到80歲就算高壽。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幹多長時間,但是我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完成。我想把振興村建成全國從大山裡走出的幸福、富裕村莊。振興的旅遊產業剛剛起色,各項細節亟待完善,我希望它成為包含養生、文化等內涵的又具備自身文化特色的鄉村度假基地。此外,還有村民的福利保障、孩子的教育等問題的完善。我怕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

記者:多年來最遺憾的是什麼?

牛紮根:愧對親人,苦了妻子和孩子。作為兒子,沒有對父母盡到養老的責任。2005年,母親生病不能起床,當時忙著在外面聯繫專家,幫助村做企業規劃。這期間只是匆匆回家看了老母親一眼就又走了。後來母親住院,去世時,我都沒見上母親最後一面。作為丈夫和父親,這麼多年都沒有盡到丈夫和父親應盡的職責,家裡的事更多的都是妻子一人承擔,很少陪過孩子,沒有手把手教會他們成長,我虧欠他們太多。

記者:如果時光倒回40年,讓你重新走一遍的話,你還會堅持這條路嗎?

牛紮根:這是我的使命,不管重來幾次,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如今,我對得起百姓,對得起國家和政府,百姓擁護我,黨和政府給予了我很高的榮耀,這讓我很有成就感。依著本心,矢志不渝地為百姓服務,這對我來說是最高的人生價值了。

記者:無論是振興村民的福利和教育,還是旅遊文化投入,你個人出資佔了很大部分,而且你還把自己所有資產進行抵押貸款,用於村莊發展,那麼你是否為自己想過退路,給子孫留點東西?

牛紮根:我年紀大了之後,自然有我的孩子盡贍養義務。我一向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只要我的兒孫有自己的事業,有擔當,他就有生活下去的資本。況且,給子孫留太多的資產並不是什麼好事,容易滋生懶惰心理。給他們少點財產,讓他們自己去奮鬥,體驗下這人生的辛苦與樂趣或許會更好。我今年60歲了,但是還不想離開這個工作崗位。我們村是煤礦起家,但是煤礦是現在離不開,將來靠不住,所以我們要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要改革、要發展、要轉型,由黑色變綠色,由地下轉地上。等三五年後,煤礦靠不住了,我希望我們的鄉村旅遊、觀光農業能支撐起村裡的老人生活,能成為村子長久發展的產業。

記者:有村民認為,對你褒貶不一的原因在於沾光多少,沾光多的就稱讚,反之則會不滿,你怎麼看待這種想法?

牛紮根:首先,村裡講究集體統一分配,公平就業。但如果村民有特殊情況,找我幫忙,我從來不拒絕,不管村民對我有什麼看法。村民關紅亮家孩子得了白血病,我給他送去10萬元,讓人送他到北京治療;村民袁國明生病住院,我送去2萬元;村民秦振魁孩子上不起學,我送去1萬元,凡是我知道的,需要我幫忙的,我從來不推辭;其次,對我產生不滿的多數是我的本家親戚,他們認為我沒有為他們謀取更好的利益,我對待他們與村民一視同仁。如果親戚遇到困難,我也會幫忙。小舅家、姐姐家生活遇到麻煩了,我也會幫忙。只要是振興的村民,不分親戚與否,我都一視同仁。

記者:如果村民找你,你就出資幫忙,這樣會不會助長村民的依賴心理?

牛紮根:會,而且這種現象很多。我們明白輸血與造血的區別,我們寧願累死也不會等死,村裡目前實行就業均等化、服務共同化、環境生態化,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村裡會建立相應的福利分配機制和困難幫扶機制,對特別困難的村民進行幫扶。村民每年都會有1500元的補助,老年人額外加1200元。此外,還會從其他方面增強村民的自主意識。但事情總是有例外,村民的情況我還是了解的,當村民真正需要我的時候,我絕不會退縮。

記者:村集體的收益主要來自哪裡,用於哪裡?

牛紮根:村集體收益原來主要是來源於村辦企業,但收益不大,並且全部用於村基本建設和村民的福利。煤礦開辦至今,為保障村集體利益,我們專門給村集體收益留下一塊,主要是佔地費、裝煤和運輸。一般年收入在2000萬元左右,除每年留下300—500萬元的流動資金外,全部用於村民福利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記者:全民持股是怎麼體現的?

牛紮根:在早期創辦村集體企業時,村裡幾乎沒有資金,有一定的收益時,村基礎建設和村民福利需要錢,每年的收益也全部用於這方面。一直到煤礦改制后,振興集團在村裡的所有投資項目中,只佔60%的股份,剩下40%的股份,讓廣大職工及村民入股,主要是讓利於村民,讓村民參與其中,帶動村民致富。如這些年的旅遊公司、農業公司和商貿公司均是如此。

記者:你最自豪的是什麼?

牛紮根:經過多年的努力,讓一個村成為一個新區,從農村變成了城鎮,村民變股民,農民變工人,村民這些年在生活生產生態等各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變化,享受到了城裡人享受不到的福利與待遇。

記者:在吸納人才上你是怎麼做的?

牛紮根:首先,我在配備「兩委」班子時,會注意做好梯次隊伍的建設,我們班子從30歲到50歲都有,但重點是培養30多歲的幹部,他們年輕,觀念新,給他們多見世面的機會,將來有比我們更好的發展前景,振興村交給他們,我也更放心。其次,在需要的人才中,我們還向社會廣招人才,他山之石為我所用。

記者:一個煤礦企業的轉型總是充滿曲折,振興集團在產業轉型方面實施了哪些措施?

牛紮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我們加大煤礦生產的技術投入,在確保安全環保的基礎上,不斷增加設備,改進技術,先後投資6.5億,改善生產環境和生產條件;另一方面就是轉型發展,煤礦產業靠不住,我們不能一直死守著煤礦一個產業,而是根據村莊發展需要和產業推進進程,先後投資了商貿公司、旅遊公司和農業公司,發展生態農業和文化旅遊產業。特別是旅遊打造方面,結合當地實際,開闢了雄山歡樂谷、拓展訓練基地和民俗等項目,獲得了可喜的效益。針對周邊30公里沒有兒童遊樂場的情況,去年年底,我們投資幾百萬元建成了恐龍館和兒童遊樂館,僅2017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就收入210多萬元,對於一個新開業的旅遊項目,有如此多的收入是我沒有想到的。

記者: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牛紮根:我個人的原則是,不能破壞了村規,我可以個人出錢給予他們補償,但村裡制度一定要執行。目前我最大的願望是想整合好目前的資源,引進更好的項目,給村裡留下好產業,讓世世代代有好的生活,好的環境,好的夢想。

記者:村民知道你的夢想和苦心嗎?

牛紮根:知道。村裡定期都會給村民開會,我不厭其煩地向他們傳達國家的政策和未來村莊發展走向。他們都理解我如今為什麼在文化旅遊方面下這麼大的力氣,而且,他們都很支持。

記者:你覺得你最讓村民感動的是什麼?

牛紮根:我個人認為,村民認同我的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這些年完善村民的福利和村莊建設給村民帶來的好處;二是舊村搬新村,改善了村民生產與生活條件;三是原來的村變成了社區,村民的身份發生了根本改變,從村民變城鎮居民每年有福利,風險由集團公司承擔,村民不存在任何風險;據統計,僅2004年至2014年10年間,每戶村民按4人算,每戶收入在10萬元以上;五是村辦企業讓人人就業,有了固定收益。

記者:黨員幹部如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牛紮根:1985年我當上村書記后,就意識到黨員將是村莊發展的核心力量。於是,我想辦法充分調動全體黨員的積極性,採取村兩委幹部包組、黨員包戶的辦法,當時,我們村有3個生產隊,3個支委各包一個隊,每個黨員包20戶,發揮黨員的先鋒作用,調動村民栽樹、修路、環境衛生和管理等,致力於村莊基礎設施建設,造福村民,順民心、民風、民意。我們這種做法得到了認同,在聯產承包之後,全縣基本建設現場會在我村召開了好幾次。

「新」農人牛紮根

牛紮根,男,漢族,1957年6月出生,山西長治縣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高級經濟師。現任山西省人大代表,長治縣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治縣振興新區振興村黨總支書記,山西上黨振興集團董事長。

個人履歷

1973年--1984年任西火鎮西掌大隊出納,關家村委主任。

1985年--1995年任西火鎮關家村黨支部書記。

1996年-2005年任山西長治縣振興煤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振興村黨支部書記。

2005年-2010年7月任長治縣振興新區振興村黨總支書記、山西上黨振興集團黨委書記。

2010年7月-2016年3月任長治縣振興新區黨委書記、振興村黨總支書記、山西上黨振興集團董事長。

2016年4月至今任長治縣振興新區振興村黨總支書記、山西上黨振興集團董事長。

獲得榮譽

1993年、1998年、2003年、2007年當選為縣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人大代表、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當選為長治市第十屆、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十二屆人大代表、常委會委員、十三屆市縣人大代表,常委會委員。

2013年當選為山西省十二屆人大代表。

2000年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

2004年榮獲長治市勞動模範、山西省勞動模範;

2010年2月被長治市委、市政府評為長治市特級勞模,同年被長治縣委、縣政府評為長治縣特級勞模;

2010年4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評為山西省特級勞動模範;

2010年7月1日榮獲長治市委優秀共產黨員、長治市創先爭優十大先鋒人物;

2010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評為"山西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山西省特級勞動模範";

2011年榮獲"第十屆全國農村基層幹部十大新聞人物"稱號、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2012年被山西省農學會評為山西省十佳農村轉型發展帶頭人;

2013年11月被全國"村長"論壇組委會評為"十大傑出村官";

2015年10月榮獲 "村莊發展貢獻獎";

2015年12月被授予"全國綠色基地建設領軍人物";

2016年12月被授予"全面小康十大貢獻人物";

2017年4月榮登《農榜》三農產業融合領軍人物榜。

生機勃勃的山西上黨振興集團

山西上黨振興集團位於山西省長治縣振興村。成立於2012年,總資產15.9億元,職工1500人,職工年平均工資36900元。集團下轄農業公司、馬刨泉文化旅遊公司、華寶商貿有限公司、鑫源商貿有限公司和鑫源有機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6331畝。是一家集生態文化、旅遊地產、健康養老、商貿物流、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包裝、村鎮建設開發為一體的多元化集團公司。

集團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忘社會擔當與責任,始終把民生工作放在首位,先後投資6.5億元建成了別墅式民居近569套、寄宿制學校、幼稚園、衛生院、養老院、商業集貿市場、便民超市、文體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村內配套供熱、供氣、供水、供電、網路寬頻、數字電視、程式控制電話、太陽能發電、污水處理、垃圾轉運等基礎配套設施。

該村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鎮」 、「美麗休閑鄉村」、「2016全面小康十大示範村鎮」、 「十佳小康村」等國家級榮譽21項獎項和「省級優秀企業」、 「全國雙愛雙評先進企業」、 「省級農業示範園」、 「全國綠色農業特產示範基地」的稱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