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正見 | 布施的要訣是什麼?

佛教歷來提倡布施,通過布施可以積累福報,在未來享受富足的生活,修行人布施則可以積累成佛的資糧,因此,許多佛教徒都很喜歡布施。可是布施的行為雖然簡單,要想把一次布施做圓滿卻是很講究的,這當中的要點可能許多人也不能完全知曉。最究竟的布施莫過於在三輪體空的空性見解下所做的布施,但恐怕大多數人只能相似的去做,要做到究竟,凡夫始終是望洋興嘆的。

如果退而求其次,佛教的經典中講到適合普通人又容易操作的布施方法到也的很多,但現代人苦於經論文字晦澀,名相繁多,鮮少學習經典,其實只要有耐心,還是能讀懂一二的。在複雜的《俱舍論》中,就簡明的闡釋了布施的各個要點,只要明白其中的原理,就能掌握布施這個快速積累福報的方法,對於不能三輪體空而布施的凡夫來說,無疑是一個容易的下手處,依之也可以漸漸趣入到究竟的布施中。

一、布施得福的原理

我們首先要明白布施這個行為的本質是什麼?論中說布施的本質包括三個方面:無貪的心,以及由此心發動的身、語行為。生活中我們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布施,或為求財富,或為消災,乃至恐怕財物招來災禍而把財物施捨出去,這些都是有所求的心,而真正的布施是由無貪心發動的行為。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會有利益,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在無貪心的發動下,應該以供養和饒益兩個目的去布施。比如有人供養佛塔、佛像,雖然佛塔不會受用,但布施者卻會自然感召有益自身的果報;或者布施其他有情食物,則饒益他人的同時,自身來世也感得好的果報。

這當中的原理是什麼?布施的福分為兩類,一種是舍類福,只要由善心施捨資財,福便生起;一種是受類福,要對方受用施物,福才生起。供養佛塔時,佛塔雖不受用,但由於舍心的緣故,福已經生起了。

《雜譬喻經》中有個故事:過去在舍衛城中,國王舉行一個月的供養僧眾的法會。有一戶貧女,家中種有葡萄,但還沒有成熟,貧女日日盼著葡萄成熟就可以供養僧眾了。一月之後,葡萄熟了,正好遇到一位比丘,貧女忙摘下一串葡萄供養比丘,心想:一個月前就想供養師父了,現在終於滿願了。比丘接受了葡萄,並對貧女說:「你已經供養一個月了。」貧女問:「我只是供養了一串葡萄,怎麼說我已經做了一個月的供養?」比丘告訴她:「你一個月中都在想著要供養,故已經供養一個月了。」

可見,布施是從生起無貪的舍心開始的,福報也就由此產生了。在布施行為還沒有發起之前,生起舍心,就產生福報了,並非一定要對方受用施物才有福報。福報是由自心而產生的,即使沒有能力布施財物,也可以修習慈悲喜舍而增長福報。

二、影響布施果報的因素

布施所感召的果報有大有小,即使用同樣的財物行布施,也會有不同的結果,要想使布施的果報最大化,就要掌握影響布施結果的三個因素:施主、所施的物品、所施的對象。

1、施主的差別

施主就是能布施的人。論中講到,施主自身越優秀,布施的結果也越好。有七種品質,如果施主具足全部,或者只具有少分,其布施功德是不一樣的,這七種品質是:信心、持戒、多聞、智慧、布施、慚、愧,這些品質又被稱為七聖財。如果施主善良的品質越多,布施乃至行持其他善法的功德就越大,就像菩薩供一盞燈比普通人供一盞燈的功德要大得多。

施主布施的方式也很關鍵,如果能以敬重心布施,則能感得他人尊重;能身體力行的親自布施,則能感廣大財富,如意受用;能在他人急需時救人於危難,則能感得財富應時而有;布施時不損惱他人,則感得財富堅固,不被侵奪。

2、施物的差別

《俱舍論》說,布施之物隨是否具足色、香、味、觸則感得不同的果報。若所施物具足好顏色,比如寶燈、莊嚴的裝飾,則感得美妙的外貌;若所施物具足妙香,則感好名,如同香氣芬馥,能遍諸方;若所施物具足妙味,則感眾人愛敬;若所施物具足舒適的觸感,則感身體柔軟,常常能生起喜悅。

總之,所布施的東西可以是財物、話語、體力等等,越是稀有、美好,所感果報也越殊勝。

3、對象的差別

一般把布施的對象比喻為「田」,在裡面播種就能長出果實,舍一得萬,肥沃的土壤和貧瘠的土壤生果不同。根據布施對象不同,分為四種:

第一種,由身份而區分優劣。比如布施旁生,只感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以此類推,布施善趣的有情,比布施惡趣的有情感果多。

第二種,由布施對象受苦不同而功德不同。有七布施如果能做,則比布施尋常人異常殊勝。這七種布施是:布施遠道而來的人、四處旅行的人、病人、照顧病患之人,或者布施寺院園林田產,使僧人有修行的處所;或者在環境惡劣的地方,布施房舍、飲食,使經過這裡的人受用;或者在人急難之時施以援手。這七種布施福不可量,超勝平常,故若是遇到這樣布施的機會一定不要錯過。

第三種,由恩德不同。父母對於我們的恩德極大,屬於恩德田,供養父母得萬億倍福。也許我們常常想布施窮人、乞者、寺院……認為那樣才有功德,反而把家中的父母拋之腦後,殊不知供養父母,使父母高興,就能快速的積累大量福報。

第四種,由功德不同。布施持戒比丘得億倍果,乃至供養佛的無量果。隨著布施對象功德差別,感果也不一樣。

三、最殊勝的布施

根據以上種種布施的竅訣,《俱舍論》中說了三種最殊勝的布施。首先是解脫的聖者對聖者的布施,比如菩薩供養諸佛,其福最勝;其次是菩薩為了普遍的利樂一切有情,要使一切有情得最大安樂而行布施,這也是最勝布施。這兩種布施都是聖者所行,對於凡夫來說也許難以做到,但第三種布施卻是凡夫也可以做的,就是莊嚴心布施,是為了除去心中的慳貪煩惱,獲得甚深禪定,達到涅槃而行的布施,由於其發心非常高遠,故也是最殊勝的布施。

在布施時,如果能供養到聖者,哪怕只是初果羅漢,果報也是無量的,可是現在這個時代畢竟難以遇到聖者,幸好在凡夫中,有五種人供養他們也可以獲無量福德。他們是父、母、病人、法師、最後身菩薩。

供養父母在前面已經講過,他們是我們的恩德田,故施福無量。而布施病人在《梵網經》中說:「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病人在疾病中不僅身體痛苦,心理上也常常會沮喪、孤獨、恐懼,這時若能照顧、布施病人,給病人帶來快樂和安慰,減輕病人的痛苦,就如同菩薩救人於水火,所以其功德殊勝。

開示佛法的法師,即使是凡夫,也是世間的善友,凡夫被無明所蒙蔽,只有法師宣講佛法才能給予眾生慧眼,揭示世間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讓眾生的法身慧命得到長養,故法師就是做佛所做之事,供養則得福無量。

最後身菩薩是指,菩薩修行的最後一世,結束后就圓滿成佛了,這樣的最後身菩薩就如同悉達多太子,他以菩薩的身份最後一次來到娑婆世界,最終證得無上菩提。

以上這五類人,除了最後身菩薩我們可能遇不到,其餘的四種在生活中都能接觸,如果能布施供養,則是獲得無量福報的機會。

四、學會布施

以上講了那麼多布施的要點,最重要的就是明白布施得福的原理,發起正確的布施心。許多時候我們發不起布施的心,因為心中的慳貪讓我們牢牢的抓住各種東西不放。對於許多人來說,要把自己的時間、體力,或者辛苦賺來的錢財,無償的布施出去似乎並不合理,但如果細細想想,即使把所有的錢財用來獨自享受,也總是沒有滿足的時候,但如果能布施一些給困難的人,對他們來說卻是寶貴的溫暖,而自己不過是少吃一次大餐,或者晚一點更換新手機。相比之下,布施使得自己賺來的錢財變的更有價值,付出的更有意義,更何況布施的當下就積累了福報,其回報又豈是用錢可以衡量的呢?

當我們以無貪之心布施了一個蘋果,就融化了對一個蘋果的貪婪,貪婪越少,求不得苦就越少,布施也是讓我們離苦的方法,所以六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布施。無貪的舍心正好對治貪愛煩惱,福報也是由無貪之心而生起,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要再去攀比誰捐的功德多,或者糾結我給師父買的麵條師父有沒有吃,我捐了錢為什麼不給我立功德碑這些問題,因為布施的福報唯一是由心決定的,如果以名利的染污心布施,即使再多,也不如清凈心布施少分,這樣的故事佛經中已經記載很多。所以,掌握了心,配合正確的方式手段,才能完成一次圓滿的布施。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正果佛學APP!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