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祛濕食材排行榜!對付濕氣誰更強?

所謂的「濕氣」其實是指代一類具有重濁、粘滯、趨下特性的邪氣,這種濕氣對於人體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所以要進行祛濕來保持健康。「祛濕」自然成為了各大養生話題里熱中之熱,祛濕的方法也有很多

確實,進入春季之後人體就開始經歷著「內憂外患」的濕邪入侵,在氣候潮濕悶熱的嶺南地區尤為如此。因此有人說,整個春夏季,「祛濕」都是一個重要的養生課題。

濕氣重的危害

1、口臭、身體有異味。體內濕熱,菌類腐敗,臭氣上逆外泄。

2、肥胖,減肥后反彈。濕氣入皮下,影響脂肪燃燒,導致肥胖。

3、眼袋下垂,身體浮腫。過多的濕氣滯留在體內,加重脾運化水濕的負擔,就像馬車超載一樣,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利尿功能,嚴重的可繼發全身浮腫。

4、腰腿關節疼痛。濕氣進入關節,與「寒」相遇,形成寒濕,是引發炎症,導致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

5、頭沉,無精打采。中醫說,「濕氣如裹」,濕氣重會影響細胞間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濕棉被蓋在人的身上一樣。

6、大便稀黏腥臭,拉不盡。濕氣過重,會造成「濕氣黏腸」,大便次數增多,且有拉不幹凈的感覺。

你為什麼會有濕氣?四十年老中醫告訴你!

祛濕方法因人而異

每逢清明前後,梅雨季節一到便宣告嶺南地區進入濕氣季。不少人已經開始感受到濕氣入侵體內的難受,尤其是風濕患者,這段時期的身體尤為不舒服。故而在時下,不少家庭主婦已經開始準備「祛濕食療」的家庭料理,市場上的祛濕湯料自然也是備受歡迎。但中醫師告訴你:祛濕的方法不當,不僅祛不了濕,反而可能進一步加重濕邪,損害健康。中醫師表示,絕大部分的南方人在春夏季都要注重祛濕,但祛濕的方法要因人而異。

為什麼不同人的濕氣都不相同?

春季:病菌生長繁殖快

中醫師介紹,春夏季節,嶺南地區的雨水多,自然環境的濕邪旺盛,容易侵犯人體。另外,春季是萬物生髮的季節,也是病菌生長繁殖最快的季節。病菌容易入侵人體,引起抵抗力下降,濕邪也更容易攻佔脆弱的人體。

嶺南地區:亞熱帶氣候,濕熱并行

加之指嶺南地區緯度低,又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進入春季,不僅雨水多,而且氣候偏悶熱,形成典型的「濕熱」氣候。因此,氣候中的「濕邪」和「熱邪」相伴而行,而不同體質的人,吸收的濕氣也不盡相同。

體質:嶺南地區常見「濕」質人群

中醫師表示,嶺南地區常見有三種體質人群的「濕」。一種是虛寒體質,一種是內熱體質,還有一種則是虛實交加。這三種體質選用的祛濕方法應當有所區別。

根據體質祛濕到底有多重要?舉個親身的例子告訴大家便知!

親身經歷:用錯祛濕葯

身邊的一位朋友說,就曾因為不懂醫道,所以在吃祛濕食物的就嘗試過越祛越濕的情況。在去年的寒濕季節,他煲了一鍋南方人常見的「茯苓瘦肉湯」應對,而在購買茯苓的時候,不分「生茯苓」(極寒性)和「熟茯苓」(性平)的區別,最後選購了生茯苓來煲湯。

後來朋友一家三口中,他和父親都因為喝湯后產生強烈的腹痛而不得不去醫院就診。後來經醫師診斷,認為是父子都是屬於虛寒體質的人,喝了屬於寒冷性的生茯苓湯產生了越祛越濕的癥狀;而朋友的母親卻剛好屬於虛實交加體質的人,所以喝了該湯以後沒有特殊反應。

此後醫師告訴朋友:祛濕需要分清體質,尤其是湯料食物中含有藥性強烈的食材時,必須尤為注意,否則會出現適得其反的後果。

不同體質的人對應哪些祛濕食材?

虛寒體質:

偏溫的食材

適宜的:薑片、陳皮、砂仁、佛手、花椒

不宜的:

雞骨草、土茯苓

由於長期生活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很多嶺南人都有脾胃虛寒症。脾胃虛寒的人容易犯春困,與濕邪有很大關係。

中醫師說,虛寒體質者通常表現為舌苔白、舌質淡、胃口不好、容易睏倦、怕冷。此類人的祛濕食療適合採用「偏溫」的藥材,例如在煲湯的時候適量加薑片、陳皮、砂仁、佛手等,或者炒菜時適量加入薑片、花椒等,有理氣化濕的功效。

而常見的雞骨草、土茯苓等對他們來說都偏涼了,不適合脾胃虛寒的人。

內熱體質:

偏寒性的食材

適宜的:

土茯苓、薏米、綿茵陳、蒲公英、雞骨草

不宜的:

熱性食物

其次是內熱體質的人。他們的典型表現是口臭、口苦、舌紅、舌苔黃膩,容易煩躁、排便不暢、大便黏滯。「嶺南地區喜歡吃煎炸、燒烤、油膩食物的人不少,容易形成內熱。」

中醫師表示,內熱不嚴重的人,可以用土茯苓、薏米等偏涼性的葯膳;而內熱嚴重者,可以用綿茵陳、蒲公英、雞骨草等「偏寒性」的食物。

虛實交加體質:

中性藥材搭配

適宜的:

陳皮(蘇葉)+綿茵陳、藿香+土茯苓

不宜的:

單味用藥

虛實交加體質的人,典型表現是舌質淡、舌苔膩而不黃、舌淡、胃口不好。

此類人群在可以採用藥材組合的形式,例如陳皮或蘇葉加綿茵陳,藿香加土茯苓等,避免葯膳過於寒涼或溫熱。

祛濕食材榜單

雖然大部分湯料是葯食同源的食材,吃了也不至於威脅到生命安全,但不同的食材自有不同的功效,更有藥性的高低之分。

如紅參有補氣,性偏溫的作用,小孩子不建議常喝;沙參玉竹湯偏寒,常喝腸胃不好的也容易腹瀉,等等。

所以,搭配不當,或不合體質的藥材湯料都要慎喝。在這個季節,我們該用哪些藥材煲湯呢?

祛濕強度榜:

中醫師介紹,擁有祛濕效果的食材其實非常多,除了大部分的海鮮、小部分的蔬果等食物以外,其實絕大部分的食物都有祛濕的功效,只是效果高低之分而已。

那麼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真正有「高強」祛濕效果、並且比較常見的食材,又有哪些呢?

(僅代表常見的藥材、中醫臨床經驗列舉)

排名

藥材

第一名蒼朮、雲苓

第二名綿茵陳、五加皮

第三名土茯苓(熟茯苓)、厚朴

第四名薏米、赤小豆、陳皮

第五名砂仁、玉米須、蒲公英

第六名燈芯花、木棉花

第七名荷葉、扁豆、赤小豆

第八名茅根

第九名五指毛桃

第十名芡實、雞蛋花

榜單分析:

上面的「祛濕強度榜」是根據部分中醫師的臨床經驗所制定的。據分析,榜單中的前三甲基本上屬於藥材中藥性較明顯的葯,而後面的幾種食材,則是藥性較弱,但使用較常見的藥材。在這裡,有幾種食材是要特別介紹一下的。

蒼朮:

蒼朮,大家可能聽得比較少,畢竟它是一種真正的藥材,平時極少出現在餐桌上,它若入饌,必定是用針對性的:蒼朮的芳香能化濕,味苦也能化濕,祛濕力較強,主治濕濁和脾運健,常與厚朴、陳皮等同用。不少中醫師認為,蒼朮是強力的祛濕藥材,適合一些濕邪入侵得較為嚴重和明顯的人士。

雲苓:

雲苓是什麼,民間通常認為它就是茯苓。其實並不然。雲苓是一種地道的藥材,是指雲南產的茯苓,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藥性甘淡平,故有「不傷人的茯苓」的說法。而我們常說的茯苓,多指未經製作的土茯苓(生茯苓),在中醫里是另外一種葯,是以清熱解毒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藥性寒涼,傷脾胃。

玉米須、蒲公英:

玉米須和蒲公英,這兩種食材,也是祛濕能力杠杠的。尤其是這兩種食材配伍,煮出來的湯水對人極有益處,祛濕是其一主要功效,而且不傷五臟,無論寒熱體質的人的都合適,是非常不錯的祛濕選擇。

祛濕人氣榜

這道祛濕人氣榜,可是通過民間調查、市場調查所得出來的,其特點就是不論藥性高低,只論民間認可度。

可以說,這一榜單是真實反映了大部分人對祛濕料理的理解,更是代表了這種祛濕食材的泛用度和適用度。畢竟,實踐出真知,人們認可的才是最值得推薦的。

排名藥材

第一名

茯苓(雲苓、熟茯苓)、赤小豆

第二名綿茵陳

第三名薏米、芡實、粉葛

第四名木棉花

第五名陳皮、五指毛桃

榜單分析

茯苓:

這裡說的茯苓是指兩種東西:雲苓和熟茯苓。雲苓上面已經介紹過了,但熟茯苓又是怎樣一回事?

其實前面已經多次提到過生茯苓和熟茯苓的問題,其實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曬制」過,未曬制過的土茯苓,是非常寒涼的,雖有強力的祛濕效果,但對脾胃非常傷,使用時需要醫囑。

而曬制過的土茯苓,就是我們常見的、用來煲湯的土茯苓了,而它無論怎麼搭配,對人體都有清熱祛濕的功效,而且據說不管用量多少(當然不能超乎常理的用量),對人都是無害的。

赤小豆:

赤小豆作為一種小豆子,它的祛濕能力雖然不高,但由於它的性平等特徵,加之搭配多樣,尤其是赤小豆配鯽魚等,幾乎已經是民間中的經典,所以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寒濕季節中最受歡迎的食材之一。

綿茵陳:

綿茵陳其實在日常料理中不多見,但它一出現即帶有光環效應——護肝和祛濕。而事實上,綿茵陳在民間湯水中的搭配極為單一,常常是配鯽魚而已。

據說這是有一個小原因的:綿茵陳易碎,所以較之配其他「個頭小」的食材煲湯,看上去比較整體、美觀,而且鯽魚肉會附著一些綿茵陳,以至入口時不會那麼容易混到湯里。

薏米、芡實等其他祛濕食材:

薏米、芡實、木棉花、陳皮、五指毛桃等等,也不用多說,皆是南方比較常見的食材。而且細心的人還會發現,這5種食材其實都是廣東、廣西一片地區特有的,尤其是芡實、陳皮、五指毛桃等,可以說是廣東特產。所謂「毒蛇之處,五步內必有解藥」,這些食材也恰算是南方濕邪的剋星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