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初初雨影傘先知

關於油紙傘總是和雨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著名詩人戴望舒也曾寫到:「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畫面如此美好,充滿幻想。

在瀘州的分水嶺鄉,一把把尊重傳統文化工藝的桐油紙傘整齊的排列在老街上,裝點著悠長悠長的雨巷……

千年歷史

油紙傘在的歷史已有近千年,它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全部手工製成,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不僅僅作為一個擋雨的工具,油紙傘還肩負著文化的承載和美好的寓意: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喜娘會用紅色油紙傘遮住新娘以作避邪;「油紙」與「有子」諧音,女性婚嫁時娘家也會以傘作為嫁妝,含有「早生貴子」的美好寓意;正體字「傘」字里有五個人字,象徵著多子多孫,傘面張開后形成圓形,為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圓滿的意思;古代男子16歲成年禮時,父母也會贈予一把油紙傘,希冀支撐門戶之意。

美麗傳說

相傳,清朝後期太平天國的時候,在樂山大渡河過河的船上,有一個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人,是由大渡河上游下山來的,他長途跋涉,背上背著一把紅傘,上面現出「羽翼王府」四個字,傘打開后字就沒有了,但在紅傘上印有「瀘州制」圖章。當時在船上有人發現,覺得羽翼王府是「翼王府」三字,疑他是翼王石達開,上岸后奔告官府,衙役追來抓捕,但此人卻早已杳無蹤跡了。這個故事迅速傳遍國內,人們都說瀘州紅傘能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化凶為吉,爭相購買瀘州紅傘使用來保佑自己或是饋贈親友,給他人帶來美好的祝願。

風雨桐香

提起瀘州,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還是瀘州老窖,其實瀘州的油紙傘歷史一點也不必瀘州老窖差,它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所採用的傳統製作技藝至今被譽為民間傘業的活化石。早在1882年《瀘縣誌》上就曾有文字記載「瀘制(桐油)紙傘,頗為有名。城廂業此者二十餘家,崇義分水嶺亦多此業,而以分水嶺所製為佳。近又有美美,工作益精巧。」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瀘州的油紙傘盛極一時,可謂是「黃金期」,那時候的珠子街是「油紙傘一條街」,整個瀘州擁有100多家生產產家,年生產達到2000萬把。而到了七十年代,鋼架傘、尼龍傘等洋傘的傳入逐步取代了油紙傘,這些傘方便、實用,又可以批量化流水線生產,對於追求經濟效益和高速發展的現代更為適用,油紙傘顯然「費力不討好」,慢慢的油紙傘走了下坡路,從曾經的盛極一時,到後來完完全全堅守著這項傳統工藝的只剩下三十幾個人。

近些年,由於旅遊業的興起和對傳統文化的日趨重視,2008年瀘州油紙傘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台也進行了深度的報道,這項古老、複雜、精緻、美好的技藝又被人們所重視,瀘州油紙傘重新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從興盛到衰落再到回歸,瀘州油紙傘經歷了所有傳統工藝技藝都要面臨的問題,在風風雨雨中,瀘州油紙傘用它的「魂」散發著自己獨有的「桐香」。

百道工序

之所以瀘州油紙傘可以在這個領域做出成就和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瀘州地處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帶,雨水豐富,竹子種類繁多,柔韌性好,加之瀘州是桐油的主要產地,這就為瀘州油紙傘提供了天然優質的原材料。油紙傘的製作工序非常繁複,民間曾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其實如果認真算下來大概有上百道工序。

號竹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好的原材料,技術再過硬的老工匠也無法做出一把合格的油紙傘,所以號竹也就是選料尤為重要。做傘骨的竹子要選海拔800米以上的楠竹,並且要三年以上向陽的楠竹,這樣的竹子柔韌性是最好的。

做架

首先要製作的就是傘骨,批子和襯子的製作是否合乎規格決定了一把傘骨的質量好壞。製作的工序雖然非常複雜,但是工具卻極其簡單——一把尺,它的長度和批子長度相等,都是50公分,寬窄必須一致,長度必須相等。做好的批子要進行水浸、日光晾曬等處理,還要刨槽加工,批槽必須做到破皮不穿孔,然後才能拼接。

襯子的製作過程基本和批子相同,只是長度上只有批子的一半,拼接的整個過程完全手工,不會消耗一點能源,也沒有現代化學產品的加入,天然環保。

手柄、木頂和傘托就不是由竹子構成的了,選用的是岩桐樹和杉木,由於木有膠質,需要用水泡過才不會造成開裂。跳子是整個油紙傘中最小的部件,支撐著整個傘骨和傘面的重量,原理是最簡單的力學原理,靠著竹子的韌性來反彈。

所有零件製作完畢,就進入了組裝的工序。鑽孔、拼架、穿線、串聯起傘柄傘頭,製作成最終的骨架。最後給批子之間纏線進行網傘工序,一般要纏五道以上,為後面上傘的工序做準備。

上傘

油紙傘的傘面經過近千年的改良,發展成現在的手工皮紙,這種皮紙質地細柔、有韌性、吸油性強,非常適用於油紙傘的傘面。

最早的油紙傘只有一種大紅色,後來也進行了彩繪、石印等進一步的發展,把傘面的圖案製作完畢就開始到了糊傘這道工序,整個傘面呈現是否乾淨漂亮完全取決於工匠的巧手,膠水連接紙和竹子,它的薄厚均勻與否也決定了一把傘成型的好壞。

烤傘

上好的傘面先要經過陰乾,不能直射陽光,需要那種不暴晒不潮濕的「剛剛好」的天氣,即使這樣,陰乾一把傘也需要一天的時間。還要用一把竹刀一樣的扎簽不停地插到傘面摺疊的縫隙里,防止傘面的粘連。晾乾后,還要進入烤箱進行烤傘烘乾,儘快對紙傘定型,達到收撐自然,而這道工序又要一天。

上油

油紙傘顧名思義就要落到一個「油」字上,桐油是一把油紙傘的核心所在。早先因為桐油光澤度十分好,便拿來作為油漆使用,有人發現熬熟的桐油還具有防水、防腐、防蛀等特性, 後來用作傘面上油,使其更經久耐用。

穿綵線

經過這幾道大的工序,還有一道瀘州油紙傘最具特色的工序,那就是將編好的五色絲線按照一定的順序穿梭在傘骨之間,每層顏色不同、圖案不同、針法不同,被穿成五個層面,穿渡兩千多針,被稱為「滿穿傘」,不僅美觀還具有加固的作用。

一把小小的瀘州油紙傘,從最初的選料,到最後的成型,需要花費幾個制傘藝人一周甚至半個月的時間,但就是這把看似「費力不討好」的油紙傘,不用任何金屬材料,完全取材於自然卻可以使傘骨開合上千次不變形,經受5級大風的考驗,連續使用三年不會漏雨、破損。瀘州油紙傘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它自身的魅力和美感都是無法估量的。它體現了古人的智慧,體現了匠人精神。

瀘州傘王

瀘州傘王畢六福也可以稱為傘王,他是唯一一個油紙傘技藝的法定傳承人,也是分水嶺油紙傘廠的廠長。這門手藝是家傳的,他是家裡的第六代傳人。至今保留著傳統製作工藝,並一絲不苟的傳承,就只有畢六福的分水嶺油紙傘廠了。

他更坦言做這行起早貪黑很辛苦,在不被認可的那幾年,甚至都無法靠這門手藝養家糊口,但是再難他還是堅持下去了,只是懷著一個匠人單純的堅守和執念:這門手藝不能丟!後來瀘州分水油紙傘成功申遺,被越來越多的重視起來,情況開始慢慢好轉,畢六福就讓在成都工作的兒子辭了工作,回到家鄉傳承這門手藝。

父子兩人一起在傳統的基礎上去創新、改革,找到更為適應市場的路徑來更好的發展瀘州分水油紙傘。比如在傳統的紅傘和石印的基礎上,對傘面進行多元化的創新來迎合市場:手繪、電腦列印製作傘面,除了技術方面,圖案也豐富起來:傳統喜慶的龍鳳元素;清新淡雅的梅蘭竹菊;更受小朋友歡迎的卡通圖案……他們也開拓了銷售渠道,如今在淘寶網上也能買到瀘州油紙傘。瀘州油紙傘發展到了今天,已經不再是一把遮風避雨的工具,它更多是一個承載文化的載體,作為禮品,作為收藏讓世人慢慢體味,慢慢揣摩。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和更迭,畢六福始終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匠人,他的任務就是要將這樣一門好手藝傳承下去,發展下去,堅守和執著下去。

來到瀘州,別忘了買一把油紙傘吧,撐起它,在家鄉雨中的小巷踱步,吟上一首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文/朱琳 圖/源自網路

編輯/羅方美

實習編輯/曾苗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