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意境的營造----賦比興的運用

意境的營造----賦比興的運用

我們已經說過:「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一種高水平深層次的悟性。好的詩詞都會有一種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遠,使人讀後感受到它的詩味濃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於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聯翩。或者受到思想啟示,沉緬於哲理性的思考。」

但是,如何才能營造出詩詞作品的美好意境呢?這就是我們在創作中應該掌握和運用的營造意境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比、興。

所謂「賦」 ,就是直接敘述、描寫或抒情,用的是白描手法。
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一般是以具體的事物來比喻抽象的事物。
所謂「興」,就是即物起興,即一首詩詞想要表達某種思想感情,卻不是直奔主題,而是首先從別的事物寫起,以引到作者所要寫的對象上去。

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變抽象為具體、形象,以比興為上。賦多陷於平板,比興多流於晦澀,所以在詩詞創作中多為結合起來用。

(一) 賦
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杜甫詩中的許多名篇都是採用賦法,如敘事詩《新安吏》、《石壕吏》、《垂老別》、《無家別》等都是通過直接的敘述使情景再現;

但是賦法並不僅僅用於敘事,如他的《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也用了敷陳鋪敘的白描手法,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這樣震撼千古的名句,既敘事,也抒情。

大家看李白的《靜夜思》用的也是賦法: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用白描的手法,將那些引起他思鄉之情的具體情景直接描述出來。由於月亮能照到他自己也能照到他的故鄉,而故鄉的親人也同時能看到這月亮,所以這種情景具有典型性,能夠喚起人們相同的體驗。

他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都是用的賦法。

大家看一位友人寫的《江城子·採風至盡心橋畔》

這是他於2002年4月出席武功山穀雨詩會到盡心橋採風后做的

武功山上杜鵑花,艷如霞,任人誇。飛瀑流泉,溪岸有人家。十里鶯歌聞牧笛,雞犬逐,竹籬笆。 盡心橋畔樹蔭遮,綠枝斜,落啼鴉。橋下溪流,水草護魚蝦。三五成群行仄徑,憨小子,靚嬌娃。

在這首詞中,除「艷如霞」一句是用了比喻外,其餘各句全用的白描手法。用賦法做詩詞,要想使作品不流於平庸,就必須用形象化的語言,或含意深遠的句子,以抒發作者真摯的情感。

(二) 比
關於「比」,古人有一些言簡意明的定義。如戰國時期的惠施就說:「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宋代朱熹則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比,就是對於本質上不同的兩種事物,利用它們之間在某一方面的相似點來打比方,或者用淺顯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使人易於理解;

或者藉助描繪和渲染事物的特徵,使某一事物生動、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現代修辭學上把比列為比喻比擬兩種辭格。比,是詩詞創作的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運用得最早、最廣泛的形象思維的一種藝術方法。

說白了,這個比,就是打比方,說句不好聽的話,就像咱們老百姓說的,指桑罵槐,差不多,就那麼個意思吧

只不過是,有誇獎讚美,有貶低諷刺

古典詩詞中的比喻和比擬存在兩種情況,一是純乎比體的詩,即全詩所描繪的中心形象只是一種譬喻,不是詩人真正歌詠的對象,而是用以打比方來表意說理。

如唐代詩人張籍的《猛虎行》:
山南山北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村行。
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
年年養子在空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家取黃犢。
五陵少年不敢射,空來林下看行跡。

這首詩刻畫了猛虎的形象,描繪猛虎如入無人之境兇殘叼取牲畜的圖景。但是詩人真正的用意不在寫虎,而是借寫虎的兇殘來比喻和影射無惡不作的土豪和酷吏。

就像現在的城管和警察一樣,是吧!

像這種以比擬手法詠物言志或托物明志的詩,在古典詩詞中並非個別現象,如唐代詩人駱賓王那首有名的《詠蟬》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就是借詠蟬來表明他高潔的心志的。

二是作為修辭手段運用的比喻。情感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著,只有用具象來比喻,才會給人以明晰的印象。

如李白《秋浦歌之十五》: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這首詩中用了兩個比喻,一說愁生白髮,白髮竟然有三千丈;二是說白髮如秋霜,對鏡觸目驚心,為壯志未酬而人已衰老而無限感嘆。

還是那句話啊!對咱們講課中的例句,大家多讀幾遍啊

又如李商隱的詩: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的這首七律,頷聯、尾聯都用了比喻,頷聯的比喻尤其精美,將抽象的感情變成生動優美的藝術形象,感情真摯,意境含蘊。美妙傳神的比喻,不但能使所詠事物形象鮮明,而且可以加強抒情的氣氛。

還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通過比喻的手法描繪琵琶演奏的聲音,非常生動貼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運用比喻手法可謂爐火純青。

大家說,這 大珠小珠落玉盤。是指的什麼?小金豆子嗎,還是鑽戒?

凡是成功的比喻,都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注意了啊!都別說話了,認真看看下面這幾點

1、從日常生活中選擇人們所熟知的事物作喻體。
2、凡是有感染力的比喻都是貼切生動的。

3、比喻是有感情色彩的。美好的形象用於歌頌,醜惡的形象用於抨擊或諷刺。

4、比喻不能總是那麼幾個固有的形象,要依據不同時代的不同特徵,準確地選取新的、帶有普遍性的喻體,才會產生藝術感染力。

(三) 興
朱熹云:「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所以,興的意義一是為了引起下文的開始之辭,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

所謂引起下文之辭,是說這首句主要是為全詩的押韻定下一個基調,也就是確定全詩的韻腳;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但這種比喻是隱性的,不通過思考是看不出來的那種比喻。

古代的興,有的是沒有隱喻的意義在內,這在民歌中尤為顯著。唐代始,這種純粹的興很少見了,首句的興多兼隱喻之責。

興,往往是一種發端(即啟發、啟動)兼隱喻,這對於那些不大懂詩歌理論的讀者來說,他讀後只可意會卻難以明言。但這種創作手法只能放在一首詩歌的最前面,而且讓一般人看不出來是用了比喻。所以,比與興的作用有類似處,但興法比一般意義上的比喻、比擬顯得更加隱曲幽深,更具意味。

興兼比,可表述為:欲言A事,卻先言B事以起興,但兩者之間在某一點上具有可比性。

興法最早起於民歌,后被文人總結上升為理論。可是當代詩人們已大都不會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了,所以很多詩歌顯得乏味、概念化和呆板平庸了。

這個「興」啊!說比喻,還比比喻婉轉

昨晚,我說比喻就是打比方,指東說西,指桑罵槐,其實,這個興,才是真正的指桑罵槐

《詩經》中《國風·關雎》:「關關雎(jū)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前兩句就是興。詩人觸景生情,因物起興,由一對魚鷹在河洲上相對鳴叫作為詩的開頭,引起所要吟詠的下文。所謂「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先言的 「他物」,即起興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觸發詩人展開豐富聯想的起點。

所謂「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先言的 「他物」,即起興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觸發詩人展開豐富聯想的起點。作為起興的形象,既可以是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會生活現象。

如上面這首《關雎》,詩人看到一對水鳥在河洲上關關和鳴,便想起自己愛慕的姑娘,希望和她結成伴侶,引起深摯的相思之情。這是「興兼比」(發端兼比喻)。

又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人以桃花起興,用桃花的艷麗比喻新娘的美麗容貌,也是「興兼比」。

又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的開頭幾句: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能裁衣。

杜甫《新婚別》的開頭: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這兩首詩的前兩句都是「興兼比」。

再如下面這首《卜運算元·示妻》:
雨霽遠山青,溪照雙鴻影。曾記春時滿澗花,對捧清泉飲。
相倚度年年,又踏彎彎徑。攜手同歸笑月華,此趣人難省。

古人之文采,今人所不及

此詞前兩句「雨霽遠山青,溪照雙鴻影。」同樣是「興兼比」。這兩句看似寫景,實際上是起興。詞中以「遠山青」引起下文的「春時滿澗花」,以「雙鴻影」隱喻熱戀時的男女雙方。

我們再來看下面這首《種禪》詩:
雲煙深處有丘田,犁破紅塵好種禪。
佛祖拈花迦葉笑,何須拂拭鏡台前?

這是一首說禪理的詩,這種說理詩本不易寫好,但是由於用了比興之法,使這詩顯得富蘊理趣禪趣而不顯得抽象化和概念化。

把農田作為比興的素材來寫一首禪詩,於是便有了上面這首《種禪》。本來農田與「禪」是沒有什麼直接聯繫的,這也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在這首七絕中,首句的作用就是「比兼興」,以 「農田」比人的「心田」,但這種「比」,是要通過讀者的思考才能夠悟出的;同時,「田」字又為整首詩的韻腳定了調。

次句承上句的「田」,用「犁」這一農耕工具來比喻「禪理」,並將「禪」(佛性)比作一顆種子。這樣,就把比較難以把握的「人心向善」的這麼一種抽象的思維變成了可感可視的形象。
「禪」是一種很深的哲學,是一門關於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學問,當然這不可能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當用來作「興」的事物僅是用於發端時,兩者可以沒有聯繫。如毛澤東的古風《送縱宇一郎東行》的開頭:
雲開衡岳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里。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

第一二兩句就是借雲開山朗、春樹繁茂的景象為全詩的起興,以闊大的氣象,來襯托為友人壯行的心境。

「起興」,是詩人通過客觀景觀的觸發和媒介作用,從而引起聯想和想象,進入形象思維的過程。想象總得有個起點,聯想也得有個契機,這起點和契機就是「興」。

興只是詩的開端,它是最初觸發詩人情感的客觀事物。有的興與下文意義相聯繫,有的則與下文沒有直接的聯繫(沒有聯繫的興主要表現在民歌中)只是起個發端起情和定韻的作用。

在詩詞創作中,多數的興是與下文有聯繫的或是兼有比喻作用的。

我們做詩,就要學會用好起興,因為它是進入形象思維的起點;一首詩的這個發端起情,是歡快還是憂傷的基調,往往會決定整首詩的情調。

它在起興還可以起定韻的作用,起興句的韻決定全詩的用韻。每首詩的興法不盡相同,但必須立意新鮮,寓意深遠,而且要使它起得巧妙和自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