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背後的故事▎你知道的山東美食與你不知道的傳奇故事~

每一道美食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成就一道美食的歷史、美食的文化,讓每一個美食典故都引人入勝。一起來看看這些山東特色小吃都有怎樣的傳奇故事吧!

德州扒雞——店小二偷懶 老掌柜受益

康熙三十一年,在德州城西門外大街,有一個叫賈建才的人經營著一間燒雞鋪,小買賣還不錯。有一天,賈掌柜有急事外出,就囑咐小二壓好火。哪知道賈掌柜前腳走,小夥計不一會就在鍋灶前睡著了,一覺醒來發現煮過了火。賈掌柜回來了就試著把雞撈出來拿到店面上去賣,沒想卻是雞香誘人,竟吸引過路行人紛紛購買。

事後賈掌柜潛心研究,改進技藝。賈家雞有名了,老主顧建議請臨街馬老秀才品雞起名。馬秀才嘗了嘗雞,問了問做法,邊品邊吟,順口吟出:「好一個五香脫骨扒雞呀!」賈建才於第二年,即1693年把扒雞提到元宵燈會上去賣,銷路大開,名聲大振。

博山酥鍋——心靈手巧蘇小妹 逗留博山留美食

博山酥鍋始於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系大詩人蘇軾的妹妹「蘇小妹」所創。蘇軾赴任山東諸城,攜家眷和蘇小妹同行,逗留顏神店(今博山)。一日,蘇小妹學做一鍋有魚有肉有菜的「大鍋菜」,她改變顏神窯工傳統混合放菜的方法,採用層層擺放,然後文火燉之。因其睏乏疲勞,繼而昏昏睡去,待半夜醒來,鍋裂火滅,心驚之餘,掀鍋蓋一看,香氣四溢,嘗之鮮香酥嫩。博山百姓為紀念蘇小妹,便定名「蘇鍋」,因「蘇」「酥」諧音,而且酥鍋全部菜品酥爛,所以便改稱「酥鍋」而流傳至今,博山酥鍋因此而得名。

利津水煎包——不忘改良技藝 終成一代名吃

利津水煎包始於清代,揚名於民國年間。民國5年,位於利津城西街庠門首路南的劉明遠、劉鳳崗父子的「茂盛館」開張,請來了鹽窩鎮尚樂安來縣城合作經營水煎包,生意一開張就頗有人緣。一晃30年,茂盛館在兵荒馬亂中苦苦掙扎,劉鳳崗停停做做,也沒忘記對傳統水煎包工藝進行改良。上個世紀20年代初,劉鳳崗試著用發酵的麵粉做包子皮,竟然一試成功,一次偶然機會,他又發明了「打面水」這一關鍵技術。上世紀40年代,茂盛館劉鳳崗的水煎包漸漸形成了自己的風味,鋪子前排隊買包子的景象,成為利津城庠門首前的一道亮麗風景。

臨沂雞肉糝——夫妻倆為報恩 書法家讚美味

東晉時,一對窮困潦倒的外地夫婦逃荒來到臨沂,大書法家王羲之經常接濟他們。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為了報恩,將家中留著下蛋的母雞殺了做湯,並在湯里加了一些驅寒中草藥,本想把雞煮得爛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著了,湯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雞湯被煮得黑糊糊,可家裡又沒有其它東西,只好把煮「糊」的雞湯送給王羲之。王羲之看著送來的雞湯,不好意思拂了人家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嘗了嘗,沒想到這一喝,登時神清氣爽,病好了大半,一時興起,隨手提筆寫下「米參」二字,意思是有人蔘一樣功效的米粥,後人就把它稱做糝(sa)。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