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職考研(非全)最詳細的補充說明,最認真的解讀

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在關於統籌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所的文件中羅列了許多嚴肅、官方的說明,其實這個文件概括的來說,表達的意思就是一句話:全與非全從今以後同一標準,同等質量。

那麼非全究竟值不值的讀呢?

在給出結論前,我想先明確一下讀研的目的。

讀研的目的

比較現實的來講,就是為了能夠找到更好的、更體面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什麼學歷啊、含金量啊、在校時間啊、培養方式啊、同一標準啊、同等質量啊,在我眼中都是比較冠冕堂皇的說法。

那麼憑什麼說非全日制研究所的質量提高了?光憑改變入學門檻與畢業標準就可以了嗎?顯然不是,這只是改變了輸入,但真正評判是否非全質量的還需要看輸出、看結果。我認為非全日制研究所的質量究竟有多高的關鍵在於非全研究所畢業后,是否能夠擁有更多的工作機會與社會資源,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否則非全日制只不過是披上馬甲的在職單證。

研究所的抉擇標準

既然已經明確了讀研的目的,那麼我們也就知道該選擇怎樣的研究所去讀了。

以找到更好的工作為目標導向的話,顯然,選擇研究所有3條標準要明確:

1、名校,至少學校牌子認可度高

2、專業,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選擇兩三年後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最佳

3、應屆生身份、校招資格。這直接決定了你以後能否進入一流的壟斷性企業,特別是央企、國企。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許多人並無法同時滿足以上3條,那麼只能根據各人的情況作出取捨。怎麼取捨?打個比方,假設你的分數可以選擇名校非全和普通學校全日制的話,如果你想著畢業進國企,那麼你可以分析一下目標企業的招聘需求,選擇一個對口專業去讀個普通學校研究所,為的是校招資格。如果你的專業很熱門,又對國企不感興趣,那麼名校985的非全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只是舉個例子,給大家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

非全的抉擇

接下來就要說一說今天的正題:非全日制研究所的抉擇了。

首先,我現在的判斷是上到國家教育部,下到應屆大學生,面對這次的非全改革,其實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非全日制研究所的前景尚不明確,但越是前景不明的事物往往機遇也就越大。

為什麼我在上一篇文章的評論里說一些人就是個書獃子?因為在他們眼中每一件事情都跟數學題似的,是有著標準答案的,想當然的拿現成的東西去套,而沒有一點活學活用的分析。

最起碼高中的政治書上有兩句話是這麼說的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考研政治中也複習過相關知識點,結果連個最基本的應用都不會,不是書獃子是個啥子?

再偏激點的書獃子一看畢業證上印著個「非」字就覺得以後社會絕對不會認可。話說我黨1946年解放戰爭初期連大本營延安都丟了,還被敵人追著打,各種狼狽的「戰略轉移」,不照樣在1949年解放了全。在此致書獃子們一句話:你以為3年的時間裡,社會對非全的認知就一定會跟你似的那麼後知後覺嗎?

好了,吐槽結束。現在我假定大家都已經明確了考研的目的和研究所的選擇標準了,那麼咱們再來看看非全。

高校的態度

首先,各個學校對待本校的非全日制研究所態度不一,有些學校承諾畢業給三方給派遣,有些學校明確表態畢業不派遣,有些學校給解決住宿、設立獎學金,有些學校三不管。

我經過考慮,覺得每個學校的心裡其實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畢竟,這都是關係到自身利益的事情,不得不慎重考慮啊!

保守的學校直接要求非全日制只得選擇報考定向,這樣是最保險的,畢竟這樣招上來的學生都是已經找好工作的,畢業后不會因為就業問題搞事情。(註:定向是指學生自己本人先找好工作,然後與工作單位說好,再去考研,研究所畢業后回原單位。而非畢業後學校給你安排指定的企業去工作)。這樣的學校就跟保守的考研學子一樣,因為看不明確未來的發展,而選擇了一條看似風險最小的道路,但以後形勢明朗了再做出決定。

高冷的學校看不上非全,象徵性的公布下招生計劃,然後划個線直接槍斃,最後宣布因無人過線不再開設今年的非全招生專業。這一手玩的賊溜,簡直計劃通。一般這樣的學校名氣很大,牌子很硬,從不擔心生源因此才敢這麼作死。當然了,人家這也不叫作死,這叫有錢任性!

而大多數學校都對非全政策充滿了好奇,表示願意試水。願意試水的學校又分三個派別:

一派偏保守,因為應屆生身份直接關乎學校就業率的統計,所以明確說明了本校非全非定向不參與派遣。這樣哪怕是應屆大學生讀了本校的非全畢業沒工作也絲毫不影響自己學校的就業率數據,顯得有點沒人情。

一派偏激進,明確說明了本校非全非定向研究所畢業參與派遣、有三方協議,更有甚者連檔案都要求調到學校,這種學校是絕對的良心,其實在我眼中,這種學校的非全研究所與全日制研究所已經沒有任何區別了。

一派持觀望態度,並不明確說明本校的非全研究所畢業究竟有沒有派遣證和三方協議。如果考生打電話詢問,就說看以後國家的相關政策,打的一手好太極。

高校態度不一的原因

其實上面羅列的時候已經簡單點明了原因。

最牛逼的那一批學校任性到了完全不理會非全研究所的地步,這種學校的非全去了也是次等公民,不管是在學習還是今後的就業問題上,學校不會為你爭取任何的利益,建議放棄。說白了,這樣的學校就如同社會上的一些身居高位的有錢人,打心眼裡瞧不起窮人,如果你不幸是個窮人,腆著臉去拍馬屁也是自取其辱,還不如反倒把它當做一坨狗屎,說不定人家還會覺著你有點骨氣。

最保守的那一批學校去了有一定隱患。雖然不會將你和在校學生區別對待,但不要忘記你以定向考生的身份進去是有協議的,這也就意味著你三年之內不能辭職、不能跳槽,甚至於你的公司不能倒閉,一旦出了岔子你檔案的問題就有的忙了。

願意試水的學校給區別對待。

咱們依次來說:

1、待遇最好的學校:有獎學金、給解決住宿、畢業有三方、給派遣。

這類學校分2種情況,

第1種是因為學校對本校的非全日制學生有足夠的信心(常見於以往具備豐富在職單證研究所培養經驗的學校),因此這次的非全研究所政策正中學校下懷,毫不猶豫的就給了應屆生身份和校招資格,來鼓勵廣大考研學子踴躍報考。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浙江大學。遇到這種學校還是從了吧。

第2種是因為學校看好非全研究所的未來趨勢,恰好一些好學校們對這裡不夠重視,於是想通過好好發展這一塊來彌補學校生源不足的問題。這樣的學校可能一般名氣並不是很大,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比較一般(否則為啥一志願生源不足)。但對於非全的優勢在於,你進了這樣的學校一定會得到很好的待遇,起碼校方會非常的重視你們,主動的為你們謀取一些利益。畢竟你們對於學校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投資,把你們搞差了學校的損失其實是更慘重的。

2、待遇最差的學校:無獎學金、不解決住宿、畢業不派遣,且學校沒有任何合作的企業與研究所,不能為非全提供實習機會。

這樣的學校2個字,不去。研究所3年學費、生活費、房租算下來最保守估計,花銷也在6到10萬之間。有這筆錢,去哪裡學不了東西、漲不了見識?偏偏去個水學校混個沒啥用的水文憑,是不是人傻錢多?

3、待遇介於二者之間的學校:

這個還是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對於選擇非全日制研究所的幾點建議

篇幅有些長,分析了這麼多,可能有些讀者朋友還是不太明白我到底想說些什麼,那我就簡要概括一下。

1、教育部政策的態度(同一標準,同等質量)對非全日制考生是利好,因為這意味著以後很可能是同樣對待。

2、非全研究所目前表面看上去是同一個群體,但是根據各個高校的態度,如果國家沒有強有力的後續政策出台的話,不同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所,畢業以後的境況會大不相同。

因此對於應屆畢業的大學生而選擇就讀非全研究所的考研學生,我給出的建議是以下2點:

1、絕對要關注學校對於畢業后是否有三方協議和派遣證,這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所在,直接決定了你畢業后工作機會的多寡。(但並不是說沒有三方和派遣就沒有讀的必要,這裡主要影響的是體制內的行業,比如央企、國企、銀行等等,體制外的工作沒派遣和三方影響不是很大)

2、關注一下所報考學校是否具有豐富的過去在職單證研究所的教學經驗以及曾經在職研單證究生的就業數據。這是因為如果學校有著豐富經驗的話,那麼就一定會積累一定的平台資源,比如跟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推薦實習等等,這些資源的威力不容小覷,好平台的實習、工作經歷某種意義上勝過學歷的作用。一般沒有在職單證培養經驗的學校肯定大概率選擇以全日制研究所的培養模式去對待非全研究所,一旦日後非全研究所不被認可你會非常被動。而擁有平台資源的非全哪怕日後非全不被認可,憑藉自己鍛鍊出的工作能力也可以找到一份不亞於全日制研究所的滿意工作。

最後,在上一篇文章中有網友提到普通學校的非全要不要去讀。這個問題我也有些糾結,

我認為普通學校的全日制研究所最大的意義就是給了你3年的時間去思考自己未來的規劃,在學校不佔優勢專業不佔優勢的情況下,起碼你可以有3年的時間去學好一門技術而不用考慮任何生活的壓力。

有更多考研專業及院校問題諮詢可以私下諮詢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