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楊天石: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作者:楊天石

第一個方面:中日兩國強弱異勢。日本,雖然是小國,但經過明治維新,迅速成長為現代化的工業強國;而,雖然是大國,但由於種種原因,卻依然是落後的農業弱國。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年工業總產值已經高達60億美元,而僅為13.6億美元;鋼產量,日本高達580萬噸,僅為4萬噸;石油,日本高達169萬噸,僅為1.31萬噸。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年造艦能力52422噸,而尚不能生產一架飛機、一門大口徑火炮、一輛坦克或汽車,除少量小型船艇外,不能造出任何一艘大型軍艦。

國力是軍力的基礎。戰前,日本總兵力為448萬人,總兵力約為200 萬人;日本有作戰飛機1600架,僅有223架,日本有艦艇285艘,僅有60餘艘。以步兵師而言,日本每師21945人,僅10923人;步槍射程,日本3000公尺,僅2000公尺;輕機槍,日軍每師配備541 挺,每師僅274挺;重機槍,日軍每師104挺,軍隊僅有54挺;野山炮,日軍每師64門,軍隊僅9門。

當時,中日兩國的差距不僅表現在國力、軍力上,而且表現在國家的統一與分裂的歧異上。日本實行天皇制,國家統一,上下齊心,弘揚武士道精神;,國共兩黨正在生死搏鬥。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與建都南京的號稱中央的國民政府對立。次年,東北成立「偽滿洲國」。此外,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西康、山西、新疆等省都存在著各懷異志的地方實力派,南京國民政府的號令範圍不出長江中下游的有限的幾個省份。

由此可見,中日兩國強弱懸殊,差距很大;日本統一,而四分五裂。這是抗戰之前中日兩國國情的主要差別。

第二個方面:蔣介石與九一八時期的不抵抗主義。1931年9月18日,日軍製造了「九一八事件」,軍隊採取不抵抗政策,丟失了東北,所以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批判國民黨、蔣介石採取不抵抗主義。到底誰下令不抵抗的?多年來這個問題混亂不清。對此,我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看蔣介石日記。9 月18 日,蔣介石正在從南京去江西的軍艦上,當晚的日記,蔣介石僅記載了兩件事情。一是對粵,如何對待汪精衛等在廣州成立的與南京對立的國民政府;一是對共,如何包圍、剿滅江西的中共根據地。第二,從現存電報加以證明。蔣介石是在什麼時候知道東北發生了「事變」呢?不是9月18日晚上,而是9月19日晚上,才從上海得到東北的消息。9 月19日晚上,蔣介石給當時在北平的張學良發了一封電報:「北平張副司令勛鑒:中(正)刻抵南昌。接滬電,知日兵昨夜進攻瀋陽。據東京消息,日以我軍有拆毀鐵路之計劃,其藉口如此,請向外宣傳時對此應力辟之。近情盼時刻電告。蔣中正叩。」這封電報說明,9月18日晚上,他根本不知道東北發生了什麼。第三,從張學良日記來看,張學良一向承認「不抵抗」 是他「判斷的錯誤」、「應付的錯誤」。1946年1月3日張學良日記有如下記載:「我不過執政三年,不但對地方沒有造福,因為我一意的擁護中央,依賴中央,才有了中東路問題,對俄盲目的戰事。九一八的事變,判斷的錯誤,應付的錯誤,致成『不抵抗』,而使東北同胞水深火熱十四年。」1990 年,張學良在與華裔美國學者唐德剛的談話中說:「當時,因為奉天與日本的關係很緊張,發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幾個事情。那時我就有了關於日本方面的情報,說日本要來挑釁,想借著挑釁來擴大雙方的矛盾。明白嗎?我已經有了這樣的情報。所以,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謂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衝突,他來挑釁,你離開它,躲開它。」當唐德剛談到「我們聽了五十多年了,都是這個說法呢,都說是蔣公給你的指令呢」。至此,張學良連連表示:「不是,不是,不是的」,「這事不該政府的事,也不該蔣公的事」。那麼不抵抗主義是不是完全和蔣介石沒有關係呢?

1928年1月,蔣介石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后,繼續率軍北伐,1928年5 月1日,北伐軍攻克濟南。日本為了阻擾統一,派兵進駐濟南,製造濟南慘案,殺害外交人員蔡公時等人。於是,當時國民政府就面臨著與日軍作戰還是與佔據北京的張作霖部作戰的兩難境地。1928年5月10 日,南京政府來人與蔣介石在兗州開會,確定「不抵抗」。馮玉祥是與謀者之一。為了完成北伐,決定不抵抗,先不跟日本人打。所以國民革命軍繞道濟南北上。這是不抵抗主義的第一次出現。

第三個方面:蔣介石為何一度奉行對日妥協、退讓政策?「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有抗日的願望,但又下不了決心,長期實行對日妥協、退讓政策。蔣介石在9月20日日記中寫道:「聞瀋陽、長春、營口被倭寇強佔以後,心神不寧,如喪考妣。苟為吾祖吾宗之子孫,則不收回東北,永無人格矣!小子勉之!內亂平定不遑,故對外交太不努力。卧薪嘗膽,生聚教訓,勾踐因之霸越,此正我今日之時也。」1936年6月,蔣介石對英國人李滋羅斯說:「對日抗戰是不能避免的。由於的力量尚不足以擊退日本的進攻,我將盡量使之拖延。」怎樣拖延時間呢?蔣介石的辦法是:謹慎、忍耐、忍辱。1933年8月8日日記云:「 九一八以後,國際均勢既破,國家人民命脈之所以不絕如縷者,惟此忍辱與謹慎,乃能保此一時也。」1934年4月5日日記云:「倭寇欲以河北強作昔日之東北,並欲以1936 年前毀滅我政府,解決問題,是乃痴人說夢,但此時仍須以忍耐出之。」為什麼蔣介石要忍耐?首先是歷史文化原因。蔣介石是浙江人,浙江在春秋戰國時代屬於越國,越王勾踐是蔣介石效法的榜樣。1934年2月15日日記:「勾踐入臣,不惟卧薪嘗膽,而且飲溲嘗糞,較之今日之我,其耐苦忍辱,不知過我幾倍矣!」老子思想對蔣介石也有重大影響。1934年4月23日云:「倭寇侮辱,非可以憤激制之,當知以柔克剛之道也。」1936 年1月20日日記云:「雪恥。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蔣介石熟讀《孫子兵法》,深受《孫子兵法》的影響。1936年1月6日日記云:「對外,未到其時。惟有先其所愛,微與之期,以保吾國。」所引用的就是《孫子兵法》第十一章之《九地》。「微」,做「無」字解。「微與之期」,不約定作戰日期。

第四個方面:兩廣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認為對日抗戰時機已到。廣東地方實力派首領陳濟棠,廣西地方實力派領袖李宗仁和白崇禧曾攜手聯合起來與蔣介石作對。兩廣事變解決前蔣介石覺得國內還不安定,當然沒法與日本作戰。兩廣事變和平解決,對日抗戰時機已到。1936年9月12 日,蔣介石致電航空委員會主任周至柔,要求他重新計劃以飛機轟炸軍艦的特種訓練,電稱:「對桂作戰計劃可以取消,此後應集中於對倭一點為要。」此後,對日交涉開始趨於強硬。自1936 年7 月起,外交部長張群與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會談八次,即中日關係史上有名的「張群、川越會談」。在會談中,張群指出,日本對華北的真實意圖是「造成獨立、半獨立之政權」,「顯系破壞領土與主權之完整」,「絕無討論之餘地」。他針鋒相對,態度強硬地向日方提出條件:1. 廢止上海、塘沽停戰協定;2. 取消冀東偽組織;3. 華北日軍及日機不得任意行動及飛行;4. 解散察東與綏北偽軍。南京國民政府的這種態度被馮玉祥譽之為「向來言外交者之破天荒,且足以征抵抗之決心」。

祝曙光:川越在會談中表現得非常蠻橫,並以片面擬訂的會談記錄強行要求張群接受,引起蔣介石和張群的不滿和反感。1936年12月3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倭使川越以其片面自製之談話錄,強要張群接受,雖經張群面予拒絕,而川越乃置於案上,徑自離去,後由我外交部送還其大使館。此種卑劣伎倆,誠為世界外交上所罕見,而倭人竟敢悍然為之而恬不知恥,似此人格掃地,國焉得而不亡?」12 月5 日,蔣介石致電張群,指示其對川越的交涉經過說明書,應即嚴詞駁斥,從速發表。同日,蔣介石再次致電張群:「川越備忘錄非立即用正式公函退還不可,萬不可隨意遷就。」

楊天石:是的。蔣介石做好了對日全面開戰的準備。還在1936年9月17 日,蔣介石就致電軍政部長何應欽,命其「準備萬一,以與倭決戰」。24 日,再電何應欽稱:「據昨今形勢,日方已具一決心,務令京、滬、漢各地,立即準備一切,嚴密警戒,俾隨時抗戰為要。」10月9日,蔣介石決定中央政府各部門做遷移準備。同時決定修建上海一帶的工事。當時,蔣介石已經指令馮玉祥等人制訂計劃,由張治中等率領四萬軍隊,左右夾攻,消滅當時在上海的六七千日軍,然後,派大軍到華北抗日。1936 年11月24日,蔣介石直接指揮傅作義進行綏遠抗戰,打擊關東軍豢養的蒙偽軍。11月23日,蔣介石致電傅作義:「即使偽軍增加,亦不足為慮。吾兄智勇,必能如計完成也。今日戰況如何,望時時電告,以免懸念。」多年來,我們講蔣介石對日抗戰是被迫的,是被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起來以後才不得已抗戰的,而綏遠抗戰表明,在西安事變前蔣介石已下定抗戰的決心。

第五個方面:蔣介石持久戰方針的確定。1933年初,蔣介石在日記中提出「東南國防計劃」。截至1937年2月,全國各地築成機關槍掩體、小炮掩體等各類防禦工事3374個。同時,積極聘用德國顧問,訓練軍隊,向德國購買軍火。早在1932年2月25日,蔣介石就在命何應欽準備「第二期抗戰計劃」時說:「與倭持久作戰,非如此不足以殺其自大之野心。」具有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蔣介石確立了以空間換取時間、與日本進行持久戰的戰略。1938年2月7日,蔣介石在武昌演講:「我們這次抗戰,是以廣大的土地,來和敵人決勝負;是以眾多的人口,來和敵人決生死。本來戰爭的勝負,就是決定於空間與時間。我們有了敵人一時無法全部佔領的廣大土地,就此空間的條件,已足以制勝侵略的敵人。」「我們就是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取最後的勝利。」同年3 月5 日,蔣介石考慮對日作戰方略,自記云:「我之對倭,在以廣大之空間土地,求得時間持久之勝利;積各路之小勝,而成全局之大勝。」1936 年6 月,蔣介石在和李滋羅斯談話時還說過:「當戰爭來臨時,我將在沿海地區做可能的最強烈的抵抗,然後逐步向內陸撤退,繼續抵抗。最後,我們將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維持一個自由,以待英美的參戰,共同抵抗侵略者。」

第六個方面:停止內戰, 聯合共產黨共同抗日。「九一八事變」后,共產黨在江西建立革命根據地,蔣介石派大軍圍剿蘇區,出現了國共對立。蔣介石面臨兩個對手。1933年1月20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表示,當自己面對共產黨和日寇時,兩者必選其一,而決定先對付日寇。1936 年12 月12 日,發生西安事變。蔣介石要宋子文轉告周恩來,要周同意廢除蘇維埃政府,取消紅軍名義,停止階級鬥爭,服從委員長領導。蔣介石向張學良表示:回到南京后,將「聯紅容共」。1937 年2 月,蔣介石制訂《本年政策》,提出「妥協內外各方,專力對倭」,同時更前所未有地提出「開放黨禁」,「開放政黨政治」等內容。1937年12 月11 日日記云:「敵以共產主義為第一對象,希冀利用本黨與本人為其作劊子手,使內自相殘殺,成為第二之西班牙。此乃最為殘苛之悲境,應切戒而力避之。」1937 年12月21日云:「與共黨代表談組織事,此時對共黨應放寬,使之盡其所能也。」1937年6月15日,蔣介石向周恩來提出:1. 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由蔣指定國民黨幹部若干人,共產黨推出同等數目的幹部組成,蔣為主席,有最後決定之權;2. 兩黨一切對外行動及宣傳,統由同盟會討論決定,然後執行;3. 同盟會在進行順利后,將來視情況許可擴大為國共兩黨分子合組之黨;4. 同盟會可代替共產黨與第三國際發生關係。

第七個方面:對外聯合蘇聯、英國、美國,組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1929 年,中蘇斷交。蔣介石將和蘇聯邦交關係的改善視作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打擊,1932年12月,顏惠慶受命與蘇聯外長李維諾夫在日內瓦談判,決定恢復邦交。13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與俄復交,足使倭人膽怯,而於我雪恥復國之基,更增強一層矣。」

祝曙光:本來作為親英美派的蔣介石對蘇聯抱有濃厚的意識形態偏見。抗戰爆發后,蔣介石逐步認識到蘇聯支持抗戰的重要性。盧溝橋事變發生前,蘇聯大使鮑格莫洛夫曾就加強中蘇關係,多次與外交部長王寵惠密談,鮑格莫洛夫還提出中蘇訂立互不侵犯協定,即使不願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協定或互助協定,「亦願助五千萬元之軍械及軍用品」。7月8日,王寵惠上書蔣介石,認為蘇聯提議「關係存亡至深且巨」。根據形勢的發展,蔣介石決定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加快談判進程。

1937年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在南京簽訂,此舉鼓舞了抗戰中的人民,是蘇聯在政治上對的重大支持,使日本奉行的孤立的外交政策遭遇了沉重打擊。對此日本外相廣田弘毅非常惱火。與此同時,蘇聯向提供了大量軍需物資援助。

楊天石:是的。1933年1月,蔣介石派兵進入熱河,視之為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二打擊,而將「對俄復交」視之為「第一打擊」。1941 年11 月7 日是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當時,德軍已深入蘇聯國土,正在重兵圍攻莫斯科。蔣介石親到蘇聯駐重慶大使館,致以節日祝賀,並且照常設宴招待蘇聯援華軍事顧問,並演劇助興,其日記云:「於其被侵失敗之時,不惟不計較其既往,而且報之以道義,此為中華不畏不侮立國之精神,不能使之喪失。至於對方之如何感想與能否感召,則非余之所計也。」1940 年春夏,德軍突襲北歐、閃擊西歐,法國等國家淪陷。1940年10 月14 日,蔣介石召見英國大使卡爾:「我等人素講信義,既不甘屈服於強國之威脅,亦不鄙視戰爭失利之國家。法國屈服之後,中央領袖確有大部分主張重新考慮策者,然我人仍主張堅守此項原則,不應更張。我人絕不改變家之特性。」1940年11月1日,蔣介石約見卡爾及美國駐華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國合作方案》。其原則部分認定之獨立自由為遠東的和平基礎,提出英美與日本,或英美兩國中任何一國與日本開戰,陸軍全部參戰;英、美派遣軍事與經濟、交通代表團來華,組織遠東合作機構。

這一時期,蔣介石多次拒絕日本誘降。1939年9月,日方人士轉告中方,汪精衛將於本年11 月在南京成立政府,要求與中方重開談判,企圖在汪組府之前簽訂停戰協定,阻礙汪的計劃實現。日方答應,只要重慶國民政府談判,日方將不支持汪精衛,甚至可以將汪殺掉。10月6日,孔祥熙覺得可以接受,致函蔣介石,要求派人赴港談判。10月9日,蔣介石復函孔祥熙稱:「以後凡有以汪逆偽組織為詞而主與敵從速接洽者,應以漢奸論罪,殺無赦。」

蔣介石還拒絕了德國的拉攏。1942年,戈林的親信洋克與桂永清談判,要求「突攻印度,與德合作」,企圖使德、日兩軍在印度洋會師。蔣介石6月18日日記云:「對德國路線,勿再探索為宜,以桂永清非長於此,不如嚴令拒絕之。」隨後,蔣介石即命陳布雷以陳本人的名義復桂永清一電:指示其「謝絕」,「以為此種提案,決不可能,亦難轉達其意,覆絕為要」。蔣介石還派特使赴瑞士,聯絡德國反納粹的地下力量。蔣介石1942年1月10日日記第一條云:「對德運動倒戈工作之進行。」次日日記記載「派齊焌赴瑞士。」1月14日日記云:「運動德國軍隊倒戈計劃應告知羅斯福總統。」為此,蔣介石指示宋美齡,和美國政府交涉,企圖打通美國和德國內部反納粹的地下運動之間的關係。同時,則在經濟上對德國反納粹力量提供資助。

第八個方面:抗日戰爭勝利的國家意義。抗戰期間政府動員的正規軍和游擊隊是550 萬人,一般戰鬥38931次,主要戰役111次,大的會戰有22 次,軍隊傷亡338萬人。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犧牲上將8人,中將41人,少將71人。在正面戰場上,根據日方統計,軍隊消滅日軍133萬,占日軍在二戰中傷亡總數195萬的70%。正面戰場上,共殲滅日軍少將以上官員44人。抗戰勝利主要帶來了三個結果:第一,促進了不平等條約的廢除。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蔣介石就認為,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的不平等條約的時機到了,他首先跟羅斯福派來的代表談話,要求美國首先、單獨、自動廢除對華條約中的不平等條款,而且指示宋子文,進一步要求美國政府取消諸如租界、內河航行、關稅等方面的不平等條約。正是在蔣介石的要求下,1943年1月,中美、中英簽訂《中美新約》、《中英新約》。第二,收復失地,洗雪國恥。經過抗戰,鴉片戰爭以來的國恥洗雪了,東北、台灣、澎湖列島收回了,丟掉的這些土地,隨著抗戰的勝利,全收回了。第三,促進了國際地位的提高。在抗戰後期,成為國際上的四強之一,後來又參與創建聯合國,成為擁有否決權的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蔣在日記中說:國家的聲譽和地位實在是有史以來空前未有的提高。

抗戰無疑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那麼蔣介石提出的抗戰到底之「底」在哪裡?蔣介石提出抗戰到底的這個「底」的底線,是從恢復盧溝橋事變以前狀態發展為解放亞洲被壓迫民族。抗戰中,蔣介石支持亞洲國家的獨立運動。亞洲有幾個國家長期處於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下。第一個大國就是印度,它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有個政黨叫國大黨,領袖叫尼赫魯。國大黨要求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實現印度獨立。國大黨還有一個提倡不合作主義的人物,叫作甘地。蔣介石支持國大黨,支持尼赫魯,他為了支持印度自治和獨立的要求,曾經不顧英國反對,在1942 年和宋美齡一起訪問過印度,會見尼赫魯和甘地,也會見英印當局,企圖調解其矛盾,敦促印度拒絕德國和日本的拉攏,加入反法西斯陣營。

祝曙光:在印期間,蔣介石夫婦廣泛接觸各階層人士,包括印度總督林里資哥、印度民族運動領袖甘地、尼赫魯、伊斯蘭聯盟主席真納以及各土邦王公等。2月18日,蔣介石在與甘地的會談中說:「我以為世界人類苟欲完全解放,中印兩大民族必先獲得自由與解放而後可。蓋世界人類,中印兩民族占其半數,兩民族得到自由,世界半數人類已有自由。日本侵略成性,假使希望它來解放東方民族,必重蹈過去的錯誤。」「我此次以革命黨員的資格前來與印度革命友人晤談,目的即欲研究如何聯合起來反抗侵略國家之方法,此乃中印兩國求得自由之共同基礎也。」蔣介石和甘地的會談歷時5個小時,甘地最後表示:「抵抗侵略是中印兩國應有的共同目標。印度的同情完全寄托在方面。的自由正在危難之中,不是侵略的國家,它竭盡全力以圖自衛。我們接受閣下的忠告,不作節外生枝增添災害的舉動,讓惡魔去自生自滅。」2月21日,蔣介石在加爾各答發表《告印度人民書》,指出: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此非僅為爭取中華一民族之自由,乃實為保全人類之正義,爭取整個人類之自由也」。楊天石:蔣介石還支持韓國獨立。1910年後,日本吞併韓國,大量的韓國流亡者、愛國者來到,將作為其反日的基地,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幫助韓國人在成立流亡政府,組織光復軍和義勇隊。他們的領袖金九,是政府在抗戰勝利後用飛機送回漢城的。而且,蔣介石把韓國獨立看作是抗戰的一個目標。

祝曙光:蔣介石支持韓國獨立面臨巨大的國際壓力。起初,美國不關心、不支持韓國獨立,不信任在的韓國獨立運動人士,對的朝鮮政策懷有疑慮。英國擁有廣大的殖民地和殖民利益,與美國相比,英國有根深蒂固的殖民主義情結,不願意輕易允諾韓國獨立,擔心韓國獨立會在英國其他殖民地,特別是印度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大英帝國的瓦解。為此,在開羅會議等國際會議上做了大量工作,減弱美國、英國在韓國獨立問題上的疑慮和反對態度。

楊天石:是的。蔣介石還支持越南和泰國獨立。越南,很長時期是法國的殖民地。羅斯福曾主張戰後由管理越南。蔣介石卻支持越南獨立,向羅斯福表示,不想獨佔安南(現越南)。對此,丘吉爾不相信,斯大林也覺得很奇怪。東南亞國家中的泰國,當時和日本結成泰日同盟,參加法西斯陣營,但蔣介石支持泰國的愛國者,同意他們在重慶設立自由委員會,主張「無條件協助其獨立」。1942年11月,宋美齡訪美,蔣介石交給宋一份與羅斯福的《談話要點》,其內容共8條:東三省、旅順、大連、台灣歸還;越南由中美兩國共同扶助,十五年以內獨立;朝鮮應即獨立;泰國保持其獨立;印度在戰後必須使之獨立;為使英國不喪失體面,可以有過渡時期與過渡辦法,緬甸亦然;明白宣布南洋各民族訓政年限,二十年內扶助其獨立;外蒙古歸還,是否自治,由自定。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戰場,而且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從1937年冬到1940年冬,日本在的陸軍占其陸軍總數的78%,最高時94%。二戰的戰區是2200萬平方公里,戰區就有600萬平方公里。德、日、意的法西斯軍隊是1100萬人,抗擊了其中的240萬人。從抗戰時間上看,美國是3年9個月,但的抗戰長達14年。由於戰場的存在,拖住了日本北進的腳步,使得蘇聯避免兩面作戰,從而能夠集中力量對付德國。從1941年春到1944年秋,蘇聯先後從遠東地區調集了54萬人,5000門大炮,33000多輛坦克到歐洲戰場。而且,戰場延遲了日本向東南亞前進的計劃,牽制了日本南進的兵力,為英美——特別是美國贏得了時間,也為美國空軍轟炸日本提供了後方基地。由於戰場的存在,粉碎了德、意、日在中東會師的計劃。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說過:「假如沒有,假如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戰場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並且一直衝向中東,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反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開,吞併埃及,斬斷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所以說,戰場的存在,有力地保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蔣介石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做出了貢獻。

日本侵華是近代,包括古代以來的一次最大的亡國危機。蔣介石繼承孫中山遺志,領導抗戰,拯救危機,使躋身於世界四強,其功績應該充分肯定。當然,蔣介石領導的抗戰有許多缺點,如沒有充分發動人民,特別是農民,沒有解決和中共的矛盾,沒有能在戰爭中改革內政。但是,從總體上,蔣介石領導抗戰還是應該肯定。今天我們時常談到的開羅會議宣言、波茨坦協定也是蔣介石代表政府參加或簽字的。我對蔣介石的評價是:在近代史上,此人十分重要,十分複雜;既有大功,又有大過;過不掩功,功不掩過。

祝曙光:楊天石教授的報告非常精彩,以嚴肅的學術態度、紮實的史料和嚴密的邏輯還原了蔣介石在抗戰中的真實面目,揭示了蔣介石作為國民黨領袖和最高軍事統帥在抗戰中的積極作用,糾正了我們認識上的一些偏差,彌補了以往對蔣介石在抗戰中作用認識不足的缺憾。中日兩國國力懸殊,正如楊先生所言,是一個分裂的、落後的農業國;而日本是一個統一、先進的工業國,抗戰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面臨的苦難超乎想像,請問楊先生:八年抗戰中蔣介石最感困難的是在什麼時候?

楊天石:我認為抗戰期間蔣介石最感困難的時間點有三個:一是淞滬會戰失敗,南京淪陷;二是1938年12月汪精衛出逃,與日謀和,投降叛國;三是1944年日本發動「一號作戰」,國民黨軍一潰千里,日軍打到貴州,威脅重慶。但蔣介石始終未動搖抗戰決心,在日軍對重慶實施大轟炸期間,表示與重慶共存亡。

祝曙光:您認為蔣介石有兩大功績,一是率軍北伐,結束了軍閥混戰的局面,初步完成了國家統一;二是領導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抗戰,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取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但我覺得還需要注意的是,蔣介石始終堅持國家統一,反對兩岸分裂,從這一角度而言,在肯定其愛國行為時,可稱其為民族主義者。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 周年的今天,挖掘和繼承蔣介石留下的這一精神遺產,對堅持「九二共識」、維護兩岸和平、促進祖國統一具有積極意義。

楊天石:我覺得可以稱蔣介石為民族主義者,特別在抗戰問題上,應充分肯定他的愛國貢獻。

祝曙光:謝謝楊先生!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購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