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秘傳山西形意拳「八荒」之練

形意拳歷史悠久,是內家拳主要拳系之一。它以動作樸實、勁力精巧而深受人們喜愛。但是,形意拳好學難練,學藝者多如牛毛,成藝者少如麟角。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後學有幸由張金牛(張進文)先生啟蒙學形意拳,后經形意拳、公議拳明師範福鎖老先生垂青,列入門牆,學習形意拳。張金牛先生說:「打拳、打拳,打不出去,拉不回來,打的什麼拳么!功夫是應該練有實效的啊!」范福鎖老先生說:「學拳像開荒地,先分開學,分開練,再合起來,聚少成多,不會就問,時間一長就學會了。先易后難,最厲害的功夫也是從最笨的法子中練出來的。」後來,范先生帶我一錛一錛「開荒地」,隨日漸近,久而久之,深深體會到庄稼院的武師那種熱情、樸實、正直、厚道,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傳承著祖輩傳下來的古拳原義,摸索苦練,認真剖析每一動靜,除嚴謹的培養精氣神意之外,更是一步一個腳印,錘鍊自己的形體,熟能生巧,有了堅實的武功底子,再求升華、提高,也就有了指望。

回過頭來,把范、張二先生星點零碎教給的那些樸實的練法、功理、要領,及自己的體悟認識,用日常話語記錄整理下來,但願能給初學的朋友們在三節、四梢、五行、六合、七疾、九要、十六字練法譜本要領之外,輔以八荒練意,在艱難的形意拳築基過程中,能切實把握要領,少走彎路,儘快練好基礎功夫。

八荒:頭、手、肩、腰、胯、膝、足、氣。此實為未開墾之處女地。開發就是實踐,是練,既不可分割,又不可偏廢。八荒功力既備,神意自然鏗鏘,意到力到,卓然有效。學習中的動作和套路,猶如漢字、課本,不繼承不行,然過分追求套招多也不行。學的功高難玄奇,不注入神意,不知功法,不明理法,就不能正確操練,不能快速上功。八荒之練,實是前輩人成熟之經驗,不可小覷。

一、說頭

頭頂吊懸目端莊,頸伸項引領神光; 山根垂正耳聽內,虎領二筋抱不僵。

頭端目正,一身正氣。頭腦思維是人身指揮中心,不能胡亂晃動。頭頂肩沉,頸項伸拔,頂心暗縮為吸,頭頂又有暗吸的兩相爭意,才使人有了頭的吊懸感覺。舌抵上齶,舌下津液淅出;齒扣骨堅,牙咬緊則頸項肌筋堅縮,脖子兩側虎筋相掙撐,枕后領筋和頸前肌群的鬆緊自然收放,頭部才能前俯後仰,左擺右撞,豎向頂縮,求其六向共掙力的增加,以頭部重創對手面部胸部要害,此是人身七拳第一打——頭拳之功。

頭正尾間中正,身正氣才順,用平肩正脊去調整。頭怎麼頂?頂多大勁?頸伸頭才頂,肩沉項方引,脖子抻拔才拉開頸椎,脊才撐挺,背才裹拔,面目才有了神采(猴相)。究竟頂多大勁才合適?太極拳家講:「如頂一羽」。南拳家說:「頭如帶石帽」。而練形意的則說:「身如牮柱,頭如頂碗水,不外灑」云云!總之,頭上壓多大重量,就向上頂多大勁,向上頂多大勁就向內暗吸多大力,相抵相等掙意而已。所謂虛領頂意,其側重在「虛領」上,虛是無是沒有,無淪打拳、站樁、坐功還是卧練,身位處在任何高度上,頭必須領起全身,否則周身軟塌無神而失去練意。但若頂領過甚,身體會在運動中不自主的拔高抻長,直如竿立而失去樁法。

二、說手

內縮外綻是為順,雁鴨支蹼是為橫; 腕挺筋掙甲為梢,力達指尖是鷹捉。

手內縮筋緊縮握合為拳,手背張筋綻起,手掌自然開握叫做順,而指間筋的撐夾開合(形似鴨蹼)叫做橫力,這是拳掌自身的十字勁;加上腕挺指伸和手臂自然伸爭力,整個手掌已不是向任何單方向的力了,而是「整脹力」,出手發力已不是光有掌指扣抓刺插力量,同時還有了指問的撐夾開合力,以及臂腕的前挺內縮而形成手部六向力。縱在握拳時亦是暗含勁力內握,握緊而不僵死(掌心如握彈簧鋼球)。

眾所周知四梢之一「甲為筋梢」,但若勁力不足,或其內力不能達到指尖,當然體會不到甲為筋梢的感覺。亦不是抓拿撕打哪一式發力形式才叫鷹捉,而是身正氣順,一身整貫,隨頭頂足踩,鷹熊競志的發力之勢,招之即來,隨遇而用,揮之即去迴轉如意,功久彌深,體內就會產生洶湧的後續力,貫達肩背肘手,擊穿敵體如透電。在拳、樁動靜的練習中,掌指時時蘊含著六掙之意,否則不僅長期練不成這六面勁力,達不到「出手鷹捉疾狠攫食」的實際效果,練用脫節,自己的指力將會永不到位。

兩臂相弓合抱,兩手相引相斥,掙撐互為,在周身鬆柔精神內斂的練意中,兩手相互牽連、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俗話說「金手銀手,不如兩手合一手」。待日久功深分合得宜時,表現出來的不僅是「前手打人後手發力」的整勁,其使用效果亦將成倍增加。

三、說肩

骨抻筋縮勁二爭,開肩撐挺通臂長; 起勢橫肘擰裹意,橫搖豎撞是熊膀。

骨骼是人體支架,由筋肉連成形體。由骨筋肌肉伸縮變化,身體才有效運動,這二爭力較明顯,稍稍留意便可有為。老輩人常說:「兩臂抱圓,中氣自歸丹田,鬆開上盤化去拙力。」練習中必須涌身送膀拉開肩縫,兩臂才感鬆脫沉重,勢才抱圓,有了重力才好使用。初始改變日常習慣,拉開肩肘貿然發力,關節極易受到傷害,但若長期自輕至重堅持鍛煉,兩臂就會堅柔自如,曲蓄有力而靈動似蟒蛇。兩臂撐抱曲夾掙擰肩沉脊挺是縱橫十字勁,含胸圓背則胸虛氣暢,周身堅整,後續有力。裹橫是肘意,是擰鑽、橫拓、螺旋勁,與此同時也不能失去肩部的裹力,演練時必須在周身松沉、肩撐滿意的基礎上含胸拔背,有練肩不見肩、練肘不在肘的裹意,肘裹肩背裹,胯裹膝也裹,久而久之,周身自然生出松沉裹合力,「前手打人後手發力」的爭整勁也就不期然而自至了。

始學形意拳必知三節齊四梢,中節明白出入不紊才有實效。肩為臂之根節,若認真盤肩之時,則必須把側重放在胸背和運動臂肘上,胸背和臂肘的大幅度運動,其勁力卻結結實實體認在肩上。

前輩人講「起如挑擔」,要求把身體的整起整落之意重託於肩,試想,挑百斤重擔於肩,用勁太過就上浮不穩,勁小了挑不起就塌沉,偏前了向前撲跌,靠後了就向後擺摔,總得用力均衡,整個身體狀態曲中寓直,垂直中心正直穩妥,加上胸腹脊柱的共爭和前進時的自然盪力,肩部相對穩固,該說這種現象叫「懸肩」才對,然單說懸肩也不盡然,總之,形意拳正練斜使豎練橫用,肩根牢固不露行蹤,兩臂曲蓄合抱,中氣自歸丹田,操拳中提、沉、扣、擺、搖、撞、撐、擰之中,腰肘中節明白有力,貫達拳掌指端,出入隨意收發自如,才能有穿透力、殺傷力,看似笨拙的熊形(膀),那種含蓄有力、凝重如山嶽的勁意,亦隱含於其中了。

四、說腰

頭尾相掙似張弓,橫撐豎掙裹抱擰; 空胸實腹溝壑平,大變小腰是虛靈。

練拳者,無不著重身腰練習,頭頸四肢運動無不賴以腰身連整,所謂「騰起龍筋」亦指此說。如「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沉腰坐馬」,「吸胯逼臀,氣抱丹田」,「勁由脊出,力由尾發」比比皆是!可實際做起來,多不盡如人意。兩臂兩腿和軀幹是五張弓,而練形意拳的總喜歡用肩胯連接兩臂兩腿,成為上肢體、下肢體和軀體的「三體弓意」,由於頭足的鷹熊競意,有機地把這三弓合成了一弓,離整身六掙力亦就不遠了,而這「腰身」在三體式中該說是張「主宰弓」;古譜云:「身似弓兮勁似弦……」。就按當今醫學解剖說,人體這206根骨頭該有近170個節點或日小弓,如此龐大的弓群組成人體這張大弓,其內夾外頂力,從整體伸縮看,該有多大潛在力量?而頭尾掙勁把脊柱這26個骨節,節節拉開,椎間肌筋放長,不光提高了腰勁弓力,就是對整身弓的運動鬆緊勁力的收縮展放,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兩臂抱撐、分合、提沉,胯腿的開合縮裹掙撐又形成了肩臂、胯腿、腹背、頭足的六面掙衡,其形其勢如魚蛇猛獸的脊肋骨架構造(似又返回動物原始),其抱裹擰鑽是螺旋勁,既暗暗合拍於地天逆轉規律,又含蓄著形意拳陰陽合抱之意。其胸前背後任督二脈自然彌合,隨呼吸鬆緊溘然貫通。

腰是人身中節,胸前自鼻腔至丹田為一氣槽(亦有氣溝、白溝之說),初期練功者把日常的胸呼吸變為腹呼吸,自然深長,意沉丹田,「如木摜槽」,一蹴而就,順達無比。丹田是腹部中心位置,「天覆地載,立地頂天」,出勢發力較起丹田自為根源,一試便知。若意氣經會陰、命門,升至百會到齦交,舌抵齒叩接通上鵲橋,返回丹田。修真師父說這是轉軲轆淺層築基功夫。練拳的人說一動一任督。只要求明師指點,不出毛病,上功快慢不必著急,不在乎人家怎麼說?自己心中有一定之規,抓住主線,痛下工夫,不懂就問,學人長補己短,待自己有了堅實的內勁基礎,整勁上了身,就周身無處不是根,無處不是手了。

人脊柱天生是一波三折的反「S」型生長,彎曲而有彈力,有利於立身負重有緩衝作用,不易損傷椎間盤和韌帶。但練拳發力必須把脊柱操練成后拱形,才有「弓意、整勁和彈力」。背後脊溝較平淺,沉肩墜肘、含胸拔背、肩掙裹肘時,後背肌筋橫向拔拉,豎溝自平,胸前「氣溝」也相應加深,無形中加大了肺氣容量和身體抗擊力。而後腰(椎部)橫壑寬深,不易填充,則須時時思念著「頭尾相掙」「脊挺臀溜腰自塌」,「胯吸尾卷溝自平」(開始是有意為之,或稍有不適,隨後功久彌深,習慣了會慢慢淡忘)。此間既平固,意沉丹田、空胸實腹才有了實際意義;脊愎合一,腰胯合一(有說腰變胯者),自感帶脈充盈,腰粗十圍,體成一塊虎背熊腰而有力,這只是大腰。縱如此亦只是淺層次的那種「壯」,還不夠,還必須加深練習,在緩柔厚重拳法操練和樁功靜守配合好呼吸及動靜相問磨合之中,頭身吊懸塌腰開胯,把丹田,守意放大到全身至毛孔「皮脹毛髮聳」,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蘊含功態之中,時時注意這猛壯的大腰,在不斷地內外鬆緊剛柔相濟的鍛煉中操作裕如,隨時間的推移,能逐步地隨意而為,變成旋轉有力、鬆柔靈動的「小腰」。看看那裝卸工並不粗壯,二百多斤重的大麻袋在肩上隨意聳動,還哼著小曲扭著秧歌上架垛呢!就是「大腰變小腰」在勞動中的層次脫換證明。手腿靈活不算靈,而神意靜明,體成一塊,周身貫通,上虛下實,腰身空柔有力隨遇而用并行之有效,才算有了「虛靈勁」。這亦是各拳家練習腰功的重要一環,也稱之為「填溝」。

五、說胯

塌腰坐馬勢如鍾,承上啟下是胯功; 卷尾提蹺把關意,撐胯吊襠固橋拱。

練拳的人都知道身體上虛下實,塌腰坐胯,重心下移,方穩實有力。然人體兩大塊髖骨,一塊骶骨結合成骨盆,骶骨下還有一塊已退化沒啥大用的小尾巴。除兩腿撐持和腰脊旋轉帶動外,它不大會動,但卻承托著上半身機構,起著減緩振動,保護內髒的作川,又受兩腿運載,連接兩腿成為下肢弓為人體支座。虛領頂勁、卷尾托腹、意沉丹田、縱腿提膝、撐胯吊襠,肛才自然提縮(指穀道彈力、上提會陰動作),這正是關好陰蹺庫氣不外泄之理。「臀溜脊間正,卷尾胯自吸」,若論通任督,俱一半功矣!

兩腿撐胯成拱形,而拱結構在自然界中又是自重最輕,承哉量最大的受力結構了,常被借川在大跨度、重荷載的橋樑建築上。一般人無意間突受驚嚇,多表現在項后驚冷棘悚戰慄,然練武人則必須驚起椎尾脊龍突騰,才能應感有用。古譜亦云:「下年小傳,秘在陰蹺。」在傳統武功學習中,各拳種練家對會陰穴的練法練意都十分看重,歷來師傳多不輕說,難也難在度的把握不埸掌握上。其實我們做基礎功夫,老輩人能告訴我們氣沉丹舊,上提會陰,把溜臀、斂臀、吸臀、卷胯和泛臀的鬆緊、力度和練意,作為我們演練時的把握程度,已經夠清楚的了。縱膝撐胯固襠,把上肢下肢連成整體,前人說:「肩鬆開化去拙力,盤骨開摧枯拉朽。」就是說練功能真正做到「松肩開胯」內力雄渾,就會像凶禽猛獸一樣的飛奔騰跳,兇猛靈活。

總之,人溜臀塌腰,縱腿撐胯,收腹逼腎,周身展束合抱,在拳術運動中,這胯意配合全身的呼吸、動靜、前後吸逼溜卷,左右撐掙搖旋,上下提沉,微微有點意思也就行了,人體各部處處關聯,密不可分。若截然分開,單做什麼胯功,就不夠自然了。

六、說膝

順為跪意橫為撐,虛似弦兮實為弓; 提腿縱膝強弩意,機簧在踝鬼扯蓬。

兩腿是人體支柱,自然前屈后挺叫做順,腿脛股橫向開夾叫撐,這是十字勁,然人身總重量由兩腿承載,配合全身上下屈縮撐挺是豎勁,撐開胯襠形成自然的拱形結構,這種勢態司空見慣,其掙意很像腳踏車的輪子,薄薄的車圈被細細的車條十字掙拉著,加上車輪中心軸向有5—6公分長的軸皮牽拉,有機地形成了立體六面共掙力,細巧的結構組合能荷載幾百公斤重量,真是圓(拱)和六方掙意的完美結合。膝是腿之中節,中節明白有序,腿腳有力自不必說,說「練腿著重練膝」也不為錯,進退中腿向絞剪夾合勁也體現在磨脛要求上。然中節明,膝有力,否則腿動足如銼,前腿如犁轅,後足如犁頭,步出犁行的意思,提扒兜撐擰,發力如返弓的腿勁也使不出來。膝為跪意,腳跟張起如簧(起跑器),其彈力對於已練成強弓硬弩似的腿來說,對腿動足行勁,對身形起動的「撐頂啟速」會起決定性的意想不到的作用。實腿是弓,虛為弦意,膝為節點,其外頂內夾之掙力,豎勁爆發之彈力,要在整身展束,腿膝提縱過程中去體悟去實用。

七、說足

十趾扣地似栽根,腳心含蓄像起拱; 踩趟銼磨步六掙,臨淵履冰似貓行。

人體發力起於足,發於腿,源於腰身,順於肩背,達於拳指,這種起勢發力程序,但凡練拳人無不知曉。然根節能否一動,整力立達敵身,那就得看能不能練好足力,又能配合好全身促動力而致用了。足趾扣地根節穩,腳心含蓄有彈力,步出如趟泥,似犁行,脛踝橫豎、扒撐、銼磨,再加上腿膝提踩之意,這「整勁」已見端倪;步出落地六掙是「趨踩」,其意在膝和踝;腿之中節在膝,若無中力,腿的提扒兜撐擰之勁,而步出如犁行,足之蹬踩銼趟力也就成為空談。膝有跪意則腳后跟腱自然張起,整身拔地欲飛,催勢如風。臨淵履冰之「如貓行」,則是大膽謹慎、穩固無聲的「躇步」,這是一種既懷神意又成竹在胸的把握步動。古譜曰:「身為主宰,形之於步」,或謂「湧泉無力身無主」,無非說拳運動中足功和步法在人身活動中的重要性,其理論學習不應單趨字裡行間,還應從反正兩方面去對待去認識,這樣就容易理解了。而腳為人身根節,腰是中節,頭是梢節,必須會同於這頭足問的「三弓合一弓的豎向鬆緊」,才是人體總弓的「第一掙力」。

八、說氣

哼哈二氣競無窮,任督脈通貫長虹;舌卷氣降毛髮聳,勻慢深蓄振為聲。

凡練拳必養氣、鍊氣。《上古天真論》有「呼吸精氣……」之記載,孟子有「養吾浩然之氣」之說,太乙真人更有「養精氣、養血氣、養真氣」等等不一而足。但就日常練拳,一說是聽其自然,只要加大運動量,就能增加肺活量;二是說養全真內氣,行於筋脈經絡之中,貫通運行自如,則自氣充力實云云。這二種提法都不大適用我們初學,單用什麼法或意念控制呼吸去增加肺氧量,不全面也不合理;而養真息調又太深太細,我們初學基礎太差,借鑒可以,照做實在不容易,還是簡單明了、淺顯易行些好。

什麼人都說自然呼吸好,具體做又說不清,新生嬰兒呼吸最自然了,老媽媽曬太陽也隨意地很,若剛於拳運動中,顯然不大好用。總得通過輕重緩急、內外鬆緊的實際操練,而又從身體內部生化反饋出來的自然呼吸能力,才從「必然王國」,走入「自由王國」(具備功夫平台後),才真實有用。所以練習從初始的猛勇快速,漸漸變得沉穩厚重,呼吸也從胸呼吸、腹呼吸到出入隨意、勻細深長的「自然呼吸」。內意內氣充盈、鼓盪、氤氳、升騰才適合了拳術各種運動發力形式的「不缺氧需要」。法子雖說笨點,但解決初學時期稍有的憋悶和不適應倒有實效!

而聲乃氣之尾,卻必須由內息運振,發力時發聲,助整體發力之威,其神在外;發力不出聲,旨求胸腹腔共鳴,其威在內,於一動一靜間貫穿始終。尤在雷音和齊四梢之舌抵齒闔,甲扣毛髮聳立共振時,一氣透三焦,更是威力無比。至於「這聲」要不要提出來專門操練,各隨人意。

把全身各「小節」具體的要求都點滴開發出來,開荒地一樣的集合起來,求得周身同動同止的共掙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也是把「八荒」之練作為形意拳築基的輔助練法,但願有所收穫,哪怕對傳統思路有所促進和撞擊也好。這種周身歸整同動同止的「共掙力」,也是各拳家孜孜以求的初級內勁和圓整勁。

八荒之練如同鏈條,缺一環不可。周身筋肉、骨骼、關節、內臟密切關聯,節節貫通,既不可分割,又不能偏廢。要把周身一體和每個具體部位的動靜開合,都要通過拳法單操手盤功盤根,十六處練法,樁功慢練人道地實際操作,把呼吸合好,把四肢百骸的每一個細胞能量都開發出來,磨礪出功夫。用實際效果去檢驗、體察自己修鍊到了什麼程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