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文言文翻譯扼殺掉的「語文味」

我們當語文教師的,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讓學生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是為了幫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還是單純用來應對考試?我想答案是前者。然而,現在的文言文教學卻幾乎成了講析詞句、翻譯課文的代名詞。原因何在呢?因為聯考要考。為了應對考試,教師們把本應是教學環節的「翻譯」當成了教學目的。其結果呢,翻譯文言文所戕害的,不僅僅是語文教學,恐怕還有我們優美的文言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請先看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原文和譯文。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隨事遷,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北面的蘭亭聚會,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這裡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里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懷。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一輩子。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儘管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自己所要的東西暫時得到了,快樂而自足,竟不覺得衰老即將到來;待到對於自己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歡快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跡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一切都化為烏有。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樣的,(我)總是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心裡又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謬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樣,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作的詩。縱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於這次集會的詩文。


譯文730餘字,幾近兩倍於原文。顯而易見,一個冗長,一個精鍊。再細究的話,譯文在語言、節奏、韻律、典雅等方面都沒法與原文相比,失去了很多「語文味」。

看這句: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翻譯成啥了呢?請看:

這裡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里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懷。

只需做一番比較閱讀,就不難發現譯文對原文的戕害:原文那種節奏美、韻律美甚至景象美和情境美幾乎都蕩然無存了。至於學生誦讀起來那種朗朗上口、搖頭晃腦、陶醉其中的得意和快樂也都不存在了,也就根本無法享受到經典文言美文的「真味」了。

再看這一句: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一翻譯成了一大段: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向上看,宇宙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

原文里有「之大」「之盛」「之娛」等三處定語後置情況。之所以要定語後置,一是為了使語句節奏整齊和諧,二是為了突出定語所要表達的內容。前者大家比較好理解,就不多說了。後者則需一一說明:「之大」強調宇宙浩大無邊,實在是太大了,有強烈的讚歎意味;「之盛」掉世間萬物品類實在是太多太繁盛了,也有很強烈的讚歎意味;「之娛」強調宇宙萬物給人們的視聽帶來愉悅真是太豐富了,大有「真是一次就可以看個飽聽個夠啊」之意味。我也不知該怎麼翻譯會更好,反正這幾句譯文是蒼白無力的!幹嘛非得翻譯呢?

再如,「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引自司馬光《赤壁之戰》)一句,很多資料都嚴格遵守後置定語須遷移的死規矩,把它翻譯成「

被燒死淹死的人馬特別多

」。其實,這句話的翻譯根本就沒有必要死守這個死規矩,翻譯成「

人馬被燒死淹死的特別多

」應該更順暢一些;但是,學生這樣翻譯肯定要被扣分的,理由就是後置定語「燒溺死者」沒有前移——我們的一線教師和一些考試指導專家就是在這樣死教、死導和死評著!嚴格地講,就是翻譯成「人馬被燒死淹死的特別多」也遠不夠味,因為這裡面還有「曹操的人馬真是敗得太慘了!」等意味,翻譯時最好補上,譯成「

曹操的人馬敗得那個慘啊,燒死淹死的特別多,無計其數啊」

。意味倒是接近作者了,但分數可能就被無情地扣光了!這就是聯考死考文言文翻譯的惡果啊!

現在的中學生,動輒上課抄譯文、下課背譯文,還不知要背掉多少「古典文化」呢。

請再看: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一經翻譯,成了這樣:

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樣的,(我)總是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心裡又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謬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樣,真是可悲啊!

原文中 「齊彭殤」的意思是:把長命的和短命的等量齊觀。彭,彭祖,相傳為顓頊帝的玄孫,活了八百歲。殤,指短命夭折的人。這幾句話中運用了「彭祖長壽」這個文化典故,僅僅讀譯文是根本看不出來的,或者說這個文化典故已經被翻譯掉了。

再如,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 (引自《鴻門宴》)這幾句中張良的話「謹諾」一般資料僅僅翻譯成「行」。這就把意味翻譯走了呀。這句話中的「謹」字有君尊臣卑的意味,有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裡面。如果實在非翻譯不可,那隻好翻譯成「張良很恭敬地說:『主公,可以,我一定代您辦好。』」就是這樣,恐怕味道還不夠呢。

文言文翻譯會扼殺掉許多「語文味」的,不可不謹慎為之啊。當然,聯考要考文言文翻譯,大多是從要重視文言文教學的角度考慮的,但命題人萬萬沒有意料到聯考怎麼考一線就怎麼教啊,更沒有意識到文言文翻譯還會有這麼多危害啊。

那麼,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到底還要不要翻譯課文這個環節呢?當然要了。我們極力反對的是:把文言文教學直接等同於課文翻譯,嚴重忽視語言表達藝術以及人文精神、傳統文化、思想情感、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學習,並且還人為地極端應試化、功利化。當然,不宜翻譯的經典美文還是盡量不翻譯的好。

我的做法是:每天都要求學生利用三五分鐘課前實踐誦讀經典文言美文(包括古詩詞),不管這個階段是否在教學文言文。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學生每天都美讀文言,感受文言,真正感悟到文言文的節奏美、韻律美、文字美和內涵美,真正體悟到文言的誦讀規律和方法。比如,《蘭亭集序》中的「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這幾句,如果在「晤言」「放浪」后加上「於」,或刪掉「其欣」「暫得」后的「於」,以及「人之相與」前的「夫」、「不知老」后的「之」等,意思是不會變的,但誦讀起來脖子都會僵梗在那裡的,那種文言的韻味就徹底沒有了。這一點,一定要教學生多誦讀多體味,才有可能體悟得到。

最後,真情建議聯考命題者好好研究一下,到底要不要考查文言文翻譯。平時教學時,為了達到讀懂課文的目的,教師終歸要領著學生把文言的說法轉化成白話的說法。聯考命題如果再上位一些,比如考查內容概括、思想提煉、賞析等主觀表述題,或者換一種考查內容理解的方式,如果還是抓著僵化的文言文翻譯不放,那一線教師考什麼教什麼,怎麼考怎麼教,尤其會搞極端精準化、功利化的模擬訓練,這樣只會把教學和考試都推向僵死或異化。這對學生,對古典文化,對母語教育無疑都是禍害無盡的。

本文原載《語文知識》2014年第11期,有修改,經作者授權推送。

作者簡介:董旭午,中學正高級教師、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現任教於江蘇省泰州中學,1993年起,進行「語文教學生活化」專題實踐研究,出版有《語文教學生活化思考與探索》《語文教學:要走生活化之路》《讓語文回家》《真教語文教真語文》《伴星星找到回家的路》《一化六教:生活化語文課堂教學基本範式》等。

/策劃:李節

/責編:巴山

/美編:哈娜

語文清話微信公眾號

ID:ljyuwenqinghua

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點擊下列標題,直接查看熱點文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