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千古人物抒情懷 涪州勝跡入詩來——探尋古詩中的涪陵

烏江畫廊。 記者 崔力 攝

周易園。 記者 崔力 攝

「枳縣當三峽,巴梁對兩渠……」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在萬曆二年(1574年)遊歷涪陵時有感而作的詩歌《涪州》。

「枳縣,即涪州;巴梁,即巴子梁,今天的白鶴梁;兩渠,指長江和烏江。」站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前,涪陵區古詩研究者王小波指著一旁的長江說,這兩句詩的大意是:涪州城地處長江三峽的交通要道上,而白鶴梁位於長江、烏江的交匯之處,這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同尋常。

扼長江、烏江交匯要衝的涪陵,因烏江古稱涪水,以及巴國先王陵墓多葬於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巴國便在此設郡,秦、漢、晉時設枳縣,自隋唐以來一直為涪陵州(縣)所在地。

千百年來,涪陵的山水風物與歷史文化,不僅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涪陵人,還成為杜甫、蘇軾、陸遊等大家歌頌的對象,留下了傳世詩詠之作。

誰為涪陵寫下第一首詩?

戲劇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涪陵歷代詩文選校注》一書,收集整理了涪陵歷代流傳廣、影響大的200餘首古詩。

那麼,誰為涪陵寫下第一首詩呢?

據王小波考證,最早涉有「涪」字,並以其指代「涪州」的古詩,是唐代杜甫所寫的《杜鵑》:「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雲安有杜鵑……」

從詩文可知,唐朝以前在今涪陵與萬州一帶沒有「杜鵑」這一飛禽。

詩題中最早有「涪州」二字的,是唐代張祜的《送李長史歸涪州》:「涪江江上客,歲晚卻還鄉。暮過高唐雨,晨經巫峽霜……」

王小波介紹,該詩收錄在《全唐詩》第510卷中,是一首送別詩。「詩人以簡潔明快的筆調,讓我們得以了解古涪州的風貌,同時寫出了送別友人時深厚真摯的感情。」

此外,詩文中最早有「涪陵」兩字的是唐貫休《晚春寄張侍郎》中的「遐想涪陵岸」之句;最早直接以「涪州」為名的詩是南宋陸遊的《涪州》,之後直接以「涪州」為名寫詩的歷史文化名人還有曹學佺、劉光第等;詩題中最早出現「涪陵」兩字的則是北宋宋翰的《題涪陵郡》。

黃庭堅、陸遊等文豪為何在北岩題字詠詩?

在涪陵城對岸北山坪的南麓,有一片天然大石岩,涪陵人稱北岩。宋代以來,官宦名流、文人學者路過涪陵,大多要去北岩遊覽,並題詠古詩。

記者從北岩山腳蜿蜒而上,一路岩腹虛敞,藤蘿如帷,瀝泉霏墜,幽邃而雄峻。由於崖壁砂岩易風化,沿途題刻字跡多漫滅。「崖壁現存題刻70餘幅,但據文獻記載,北岩題刻應有百幅以上,絕大部分均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書法、文學藝術價值。」同行的王小波說。

南宋時期,著名詩人陸遊慕名來到北岩遊覽,留下《北岩》一詩:「艤船涪州岸,攜兒北岩游。搖楫橫大江,褰裳躡高樓……」

王小波介紹,這也是最早以涪陵「北岩」為題的古詩,詩歌前半部分描述了江岸北岩在山雨中盡顯雄渾的氣勢;後半部分詩人懷古抒情,表達對不畏權勢品格的讚賞之情,同時痛惜南宋猶如風雨中的浮萍,抒發詩人滿腔的愛國熱忱。

為何會有眾多文人墨客來此題刻詠詩呢?這與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頤有關。

據地方史料記載,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程頤被貶官至涪陵,人稱伊川先生,他在涪陵北岩普凈禪院講學期間鑿成點易洞。

這處人工開鑿的石洞高約4米、深約2米。洞西北壁有清代涪陵詩人石彥恬所題「伊洛淵源」四個楷書字,兩邊有對聯一副:洛水溯源誠意正心一代師宗推北宋,涪江流藪澤承先啟後千秋俎豆煥西川。

相傳,點易洞因程頤曾在此點注《易經》而得名,千百年來有無數文人墨客慕名來此憑弔他。王小波說:「如此簡單而狹小的石洞,程頤當年未必真的在此點注《易經》,可能是後人托此紀念,表達對他矢心治學、樂興教育精神的敬仰。」

在涪陵時,程頤在弟子、涪陵人譙定的幫助下,居北岩潛心研習《周易》,完成《伊川易傳》,並帶領譙定在普凈禪院講學授徒。

當時被貶謫為涪州別駕的黃庭堅也曾在北岩與程頤多次探討學問,並為其講學堂題名「鉤深堂」。

程頤的另一個弟子尹焞在他離開涪陵20多年後,居北岩繼續專註學問、設堂講學。

名人大家的北岩之行,豐厚了北岩的文化積澱,使北岩乃至涪陵成為程朱理學的發祥地之一,後人將程頤、黃庭堅、譙定、尹焞列為宋代「涪州四賢」。

有著厚重文化積澱的北岩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為之吟誦。南宋時期隱居鄉間的理學家李呂,游涪陵北岩時作詩《次涪陵游北岩寺》:「隔江定佳處,放艇得幽尋,直上雲根徑,盡行霜葉林。昔人非避世,此地可鉤深,何物能熏染,幽禽亦好音。」

李呂在詩中感嘆程頤、黃庭堅等先賢,當年居涪陵北岩並不是為了躲避塵世、遠離紛繁的社會,而是為了精心研習、探索深奧事理,達到鉤深致遠的境界。

近年來,點易洞與周邊數百米範圍內的題刻及古迹遺址,被開闢為以理學文化為主題的周易園。有關部門對點易洞修繕維護,修建了濃彩粉飾的重檐攢尖式洞門。

烏江畫廊令文人墨客流連忘返

「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安得王右丞,再試輞川筆。」這是清代詩人翁若梅旅泊涪陵后,留下的讚美烏江風光的《涪江舟行抵武隆》。

千里烏江,自古以來以奇險聞名於世,故有「烏江天險」之稱。由於烏江在涪陵中心城區匯入長江,在涪陵也形成了兩江交匯的美景。記者一行驅車行駛在烏江沿途,烏江的水,碧若琉璃,清幽秀麗;烏江的山,遠看神秘,近看雄奇,難怪自古成為詩人流連忘返之地。

翁若梅在《涪江舟行抵武隆》一詩中,描寫其乘船從涪陵到武隆途中的見聞和感受。

「閱讀這首詩,讓人彷彿親臨千里烏江畫廊中。」王小波說,詩人在最後兩句感嘆道,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畫家王維,如果來到烏江,定會寫出一首優美的烏江山水詩,畫出一幅精美的烏江山水畫。

清代涪陵詩人、書法家石彥恬,也寫過《三門歸舟》《山居遺興》兩首關於烏江的詩歌,寄託自己的思緒。從詩歌中,可以看出詩人描繪出的是不同時節烏江之畔的景觀風物。

《三門歸舟》詩題中的「三門」指石彥恬老家附近的烏江三門子,今仍然有「三門子村」這一地名。詩句「一去渾流春水生,歸來雙槳擊澄清」,展現出春日乘舟歸來時詩人所見的烏江勝景。

在《山居遺興》一詩中,詩人不僅用「江出黔中碧浪環」的詩句,展現源自貴州的烏江流經老家時碧浪連環,還以「牂牁百里峰千疊」之句,表現烏江兩岸的山石高聳險峻,同時,「刀耕火種秋農事,落木時看野燒殷」讓我們對江岸上秋日的人文風光有所了解。

如今,烏江畫廊是涪陵正著力打造的城市名片。記者採訪時了解到,烏江沿途分佈有峽谷、喀斯特間歇泉、暗河等多種自然資源。涪陵區旅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現在烏江畫廊不僅打造了1000餘平方米的景觀平台,還將巴文化融入其中,走文旅融合之路,「明年,我們在進一步完善零散設施后,還將開啟兩艘以巴文化為主題的遊船,讓來往旅客可在江上飽覽風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