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讓人目瞪口呆的德國教育

伍隅

為讀者提供最有價值的觀點

德國的教育理念包括怎樣最大限度地做到人盡其才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說:「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她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她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她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在德國期間,我一直思考著這樣的問題:德國社會何以文明,德國人在全球何以受到普遍的尊重?品味金牧師的話,了解和體驗德國的教育,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

政府「教育立國」

記得20年前,我的一位學生靠「艾伯特基金會」的資助前往創立於1388年的科隆大學深造。說起該基金會,在德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動人故事:魏瑪共和國(1919-1933年)首任總統弗里德利希·艾伯特1871年出生於工人家庭。曾當過工人的他,十分好學,但因家貧沒有上過大學,艾伯特以此為終身憾事。1919年出任總統后決心要讓更多的工農子女圓大學之夢。為了實現這一夙願,艾伯特在彌留之際立下遺囑:他死後任何人不得送花圈,把節省下的錢設立一基金會,資助家庭困難的工農子女上大學。1925年2月28日,艾伯特病逝於總統任上,3月,以他姓氏命名的基金會成立,當即籌集到4.5萬金馬克,到1933年基金會共資助了295名大學生。目前它已成為德國最大的基金會,經費主要來自國家撥款,資助範圍擴大到了整個世界,每年向國內外近2000名學子發放獎學金,其中可得到數十個名額。

德國的教育經費十分可觀。寧芬堡學校的查豪斯校長對我們說,早在1989年,教育經費就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我想這個比例即使放在今天的世界上,也是相當高的。何況在1990年的教育經費比1989年增加20%之後,聯邦教育與科學部長保證以後教育經費每年增長7.7%。10多年來,教育經費的增長超出經濟增長速度的3-4倍。1993 年,德國的教育經費已超出國防經費的3倍多,10多年來,兩者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據查豪斯校長介紹,德國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中等教育的國家。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艾伯特總統就頒布了義務教育法。目前德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巴伐利亞州為13年,因為德國是聯邦制國家,除了外交和國防歸聯邦政府統轄,每個州在社會事務領域享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德國的義務教育制內容龐雜,其中有三項重要規定最引人注目:

1、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必須上學,殘障兒童則上為他們開設的特殊學校,並進行職業培訓。否則家長要承擔法律責任,輕則罰款,重則入獄。

2、從1960年起德國的公立中國小不僅不收學費(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大學也是免費的),而且還免費提供部分課本、文具等。在偏僻的鄉村,學校必須免費提供接送車輛,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若要住校,則享受學校的困難補助。私立中國小,在允許學校收費的同時,國家也給予一定的資金援助。

3、德國的國小一律實行四年制,國小畢業時,根據孩子多年的學習狀況來決定孩子進入什麼樣的中學。

中等教育並無國中高中之分

第一類學校(有點像的普通高中,我們的聯繫學校寧芬堡中學屬於這一類),接納國小四年成績最好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在完成8-9年(除巴伐利亞外其他各州均為8年)的學業、高中會考合格並拿到畢業證書後,無需參加「聯考 」,根據自己的意願可以直接上大學,至於上什麼樣的大學,主要依據是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成績。需要說明的是,德國中學生的「成績」與我們的「成績」有很大差別,除了每學期1-2次知識考試,主要科目結業時有會考外,還要計入學生課堂討論、社會實踐、完成作業情況等因素,可以說是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在較長時段中綜合素質的發展狀況。

你若要就讀如慕尼黑大學、慕尼黑理工學院、柏林自由大學、科隆大學、洪堡大學、波恩大學、漢堡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那好,除了意願外,你得拿出整個中學階段的「成績」來。光有「意願」而「成績」不夠,那就只能申請其他大學。假如你申請的大學當年沒有位置,可以等到第二年、第三年。總之,只要想讀書,總有大學上。

第二類學校(有點像的職業高中)接納的是國小四年成績中等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在完成學業后,則進入高等技術學校(相當於的職業技術學院)讀書。

第三類學校(有點像前些年的國中中專)接納國小四年成績靠後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中學畢業后,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當然,聘用單位的老闆必須出資送你參加相關的職業培訓。德國的相關法律規定,無論幹什麼工作都必須經過職業培訓。當售貨員,須到商業學校培訓;當個建築工人吧,要經過建築學校培訓;連子承父業的年輕農民在家種地也得有農校畢業證書,否則,銀行不予貸款,也不能享受歐盟的農業補貼,而缺了這兩者,農民就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產。

眾所周知,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學生要到國中畢業(16歲左右)才實行分流,要麼進入普通高中,要麼進入職業高中,要麼就讀國中中專。相比之下,德國國小畢業的學生只有10歲左右,這麼小的孩子因為其國小4年的學業表現,就必須在少不更事的年齡選擇讀什麼樣的中學,粗一看,這樣的規定近乎違反人道原則。說真的,起初我也覺得難以置信:這就是德國的義務教育?我帶著疑惑特意向謝女士(德籍華裔,來自上海,1988年留學慕尼黑大學,丈夫是德國人,兒子在寧芬堡中學讀八年級)求教,經謝女士的解釋才知道,實際情況並沒有這樣死板。事實上,這三類中學的學生是可以轉學的,依據學業成績,第三類學校的學生可轉到第二甚至第一類學校,第二類學校的學生可轉到第一類學校,當然,只要自己願意,也可以反向轉學。

謝女士說,據她所知,在慕尼黑地區,每年都有一些學生轉學,她女兒國小畢業時就選擇了第二類學校,如今正在6年級讀書的她轉到了第一類學校。如此看來,德國的規定不乏合理之處,因為每個孩子的智力和興趣的發展程度和方向是有差異的,人人讀大學不僅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關鍵是怎樣最大限度地做到人盡其才,拿我們現在的流行語說就是:應該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讓孩子來適應我們既定的教育。再說在德國,產業工人和農民的收入水平與其他階層相差不大,在社會權利方面是完全平等的,很少有人為自己的工人或農民身份而感到抬不起頭。事實上,正是大批經過職業培訓的熟練技術工人和技術農民使德國產品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德國家長也不會對自己的孩子說類似「讀不好書,你就去做工人、做農民」這樣的話。

教師收入高,入門難而要求高

在德國,我了解到,中國小教師的職業有非常不錯的收入。據政府的相關統計,德國政府支付給中國小教師的工資為人均國民收入的2倍多。德國中學教師人均年稅前收入超過45,000歐元,與德國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職員的人均年稅前收入相當,與其他一些行業相比,中國小教師屬於名副其實的「中高收入階層」。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教師的收入也有一定差異,但不會很大,至多為30%左右,因為德國社會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這種價值取向已滲入他們的血脈,積澱成為一種民族文化。放眼整個世界,德國中國小教師的收入高於除瑞士以外的其他工業化國家而高居全球第二。

在德國,中國小校教師不像那樣存在職稱差別。如果你工作已有年月,且深孚眾望,那麼,你和一般教師的差別在於你有一個「資深教師」的頭銜。對於一所有100來名教師的中學來說,每學科「資深教師」至多那麼一、兩個而已—有些學科甚至沒有。由於沒有職稱和其他名目繁多的榮譽稱號,更沒有荒唐的「主科」和「副科」的門戶偏見,因此,決定德國中學教師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師的年齡及婚姻家庭狀況。結婚、生孩子會使老師的收入增加,年齡越大,工資也越高,如果是「資深教師」,收入也會比其他教師高一點。

譬如庫茨先生(一位令人尊敬的虔誠的天主教徒,當初,寧芬堡中學代表團來我校訪問,庫茨先生是德方的主要發言人。這次作為我們此行的全程陪同),符合上面所列的三項條件,他的月收入是7000歐元,每年拿14個月,年收入是98000歐元,納稅和交完各種保險后,年實際收入是56000歐元。在職業屬性上,德國的中國小教師屬於國家的公務人員,受不解僱的保護,無失業之虞,而且每年還有兩個很長的假期。

這麼好的收入待遇,使得德國中國小教師任職資格的門檻也隨之提高。在,大學大學部生或碩士生、博士生都可直接到中國小應聘任教。在德國,情況要複雜得多。你若想成為一名中國小教師,至少要過三道「關口」。首先,你得拿到大學大學部或者更高的學歷。其次,你得一本正經地接受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訓練,參加權威機構組織的相關考試並取得合格成績。最後,你必須參加國家組織的教師資格考試並取得合格成績。

據庫茨先生說,這三關都不是輕而易舉能闖過去的。與我們國家正相反,「上大學容易畢業難」,這是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的常規。在德國,大學學制一般為理工科4年,人文科5年,醫科8年。大學前兩年學基礎課,考試不及格不能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習。

第二階段是專業課學習,考試及格才能拿到學分,只有積累了足夠的學分,才能拿到大學畢業文憑。由於大學學習要求很高,加上許多學生要一邊打工補貼生活,一邊又要隨「不懂變通」的教授們認真讀書,因此,無論是基礎課考試,還是專業課學分,都難以一帆風順。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據了解,目前德國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平均需要7年, 4-5年能畢業的人是少數。如果想當教師,好不容易拿到畢業文憑后,還要應付心理學、教育學考試,尤其是難度最大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這大約要花3年左右時間,而且,即便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培訓應考,也不一定能夠通過教師資格考試。

再加上自20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出生率呈下降趨勢,中國小校學生人數減少,教師職位空缺主要靠自然減員,而德國的制度設置又基本杜絕了「走後門」的陋習,單純的德國人要想成為中國小教師,競爭和篩選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熱愛教育而又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成為教師。而一旦實現當教師的夢想時,年齡已在30歲上下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小教師職業備受尊重,基礎教育界人才薈萃。

正是在上述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加上德國中等教育的寬鬆環境,德國的中學就有條件實行一種在我們看來有點匪夷所思的教師任課制度。聯邦教育法規明確規定,凡中學教師必須同時勝任兩門以上學科教學任務。我熟悉的庫茨先生,既是英語學科資深教師,又教拉丁語,同時還擔任高年級學生的就業輔導課。

在寧芬堡中學,多數教師要上三門課。庫茨先生告訴我,他的一位同事Ulrich Kretzinger(尤里查-克里辛格爾)老師同時兼任德語、德國文學、宗教、經濟、心理五科的教學任務。除了多科任教,德國中學教師的課時數初看也讓人嚇一跳。在巴伐利亞,每位教師每周任課不得低於2 4課時(據說在德國其他州乃至許多西方國家大抵如此),寧芬堡中學的老師通常為26課時上下,平均每天授課5節左右。當然,如果將他們日常的教學過程這一決定因素考慮進去,這樣的課時數,就其對教師的生理和心理壓力而言,恐怕還不如高三年段每周10課時的工作量。

發達的社會教育設施

說德國人重視教育,還應該提及他們十分發達的社會教育設施。前面曾提到,慕尼黑有眾多的圖書館、博物館、畫廊和歌劇院。這些設施中的多數全年都對大中國小生免費開放,有的周日免費,平時則半價優惠。這些公共設施對促進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十分有益。

在德意志博物館里,幾乎沒有找不到的科學信息,沒有滿足不了的科學愛好

我們前往享譽世界的自然科學和技術博物館—德意志博物館參觀。博物館是一座古樸宏偉的巴洛克建築,位於市區伊薩爾河中心島上。成人門票7歐元,學生票3歐元。博物館上下7層,分成航海、陸空交通、宇航、農業、機械、數學、生物、物理、化學、信息技術、軍事技術等55個展廳。不計其數的展品多為「德國貨」,且都保存得非常之好。若按參觀指南不重複地行走,相當於做了一次17千米的遠足。

博物館可說是近代德國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的歷史見證。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許多世界之最:第一架基於光學計算原理製造的照相機(1841年)、第一部電傳電話(1863年)、第一台直流發電機(1866年)、第一輛汽車(1886 年)、第一台柴油發動機(1892年)、第一張X光照片(1895年)、第一套實現原子核裂變的實驗設備(1938年)、第一枚用於軍事攻擊的彈道導彈(1944年)……

最讓人難忘的是,博物館的各個展廳里沒有那些或表情呆板、或厲聲警告、或死盯著你、或無聊得只顧自己聊天的工作人員,相反博物館非常理解「人的好奇」,十分歡迎「人的參與」,這裡所有的東西都允許你親手模擬試驗,只要願意,任何一個參觀者都可以加入其中,親身體嘗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樂趣。想新奇一點,你可以模擬電影拍攝過程、你可以盡情把玩新奇的電子遊戲、你還可以當一回潛艇艇長或航空器飛行員;想傳統一些,你可以吹制玻璃藝術品,你可以親自測試鐵、鋁、銅的導熱性、導電性,你可以根據圖紙「建造」房屋,你還可以按動幾十個按紐,觀察不同的化學反應……這樣的博物館不再沉悶,而是充滿了勃勃生機,真正擔負著「傳承文明、啟蒙當代、開創未來 」的神聖使命。

在博物館入口,你可以看到一群群自發到來的中國小生,背著書包,臉上掛著的興奮表情,分明書寫著孩子們對科學技術和工藝流程濃郁的興趣與嚮往。在博物館的各個展廳內,你可以看到許多孩子專註於自己的愛好:失重體驗、鐘擺原理、魔方排列、基因組合、熱氣球充氣、電腦遊戲……不一而足。可以這麼說,在德意志博物館里,幾乎沒有找不到的科學信息,沒有滿足不了的科學愛好。德意志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就在這一幕幕無言的場景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難怪這座如迷宮般的博物館被當地人稱做慕尼黑「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