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不喜歡聽『古典音樂』就別聽

編輯/日京川

音樂LISTENING

有時覺得,欣賞古典音樂的樂趣,或許是來自擁有幾首符合個人喜好的名曲,和擁有幾個符合個人喜好的版本。有時自己的個人喜好或許和世間評價並不一致,但這種以個人專屬的品味作為收藏的行為,則會讓每個人的音樂品味發展得更寬廣、更深入。這種個人體驗會悉數化為珍貴溫暖的記憶,留在我的心中。想必在你的心中,也有不少類似的記憶吧。到頭來這種有血有肉的個人記憶,全都會化為我們活在世上賴以維生的養分。如果記憶沒有溫暖,生活在太陽系第三顆行星的我們,大概全都得在難熬酷寒中度過人生。

——村上春樹

古典音樂其實也很實用

其實<為什麼我們還在聽「古典音樂」?>這個話題有意義也沒有意義。就像其他經典一樣,人們還是在看《唐吉坷德》和《紅樓夢》,也還是有人聽古典音樂。

至於為什麼還在聽,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又是以何種方式,在何種情況下聽到古典音樂呢?在普遍人們的認知中,在告別式,婚禮,音樂演奏大廳,劇院等等,我們都覺得會有古典音樂存在,至於為什麼在這些場合會演奏古典樂,而不是搖滾樂,嘻哈,流行樂,其實人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印象當中覺得就該在這些場合演奏古典音樂。

薩蒂是法國著名的作曲家,他就曾經專門寫過一系列的傢具音樂,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裸體舞》(Gymnopedies)也包含其中。所以其實如果你留意,在現在很多的酒店,餐廳大廳都能聽到這個曲子。

薩蒂,20世紀「傢具音樂」、「環境音樂」、「極簡音樂」的先驅,畢生都在追求與眾不同,反對傳統古典音樂沿襲下來的那套「宏大敘事」,不追求樂曲的深度表達。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太年輕的來到了一個太老的世界。」

跟薩蒂有相同想法的還有一位,他創作過很有名的一系列《餐桌音樂》,就是供人在進餐的時候演奏的。他所在的年代甚至比巴赫還早,就是泰雷曼。所以這些我們現在所謂的「環境音樂」其實300年前就有人創作了,但現在我們也把它看作是古典音樂。

由德國作曲家泰雷曼在1733年所創作的《餐桌音樂》,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套《餐桌音樂》,同時也是被後世公認與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齊名的巨作。

再來說巴赫,有點熟悉的人都知道,巴赫的最後27年是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度過的。當年他在這裡也有自己的唱詩班,而當年他們也是會為很多婚喪儀式來演唱。巴赫的日常生活不僅是作曲,還要教學,訓練學生,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也很繁瑣和辛苦。所以對比現在的很多婚禮樂隊,有很多相似之處。

如今位於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外的巴赫雕像

再有一位也是巴洛克時期的著名作曲家亨德爾,他曾經受英王喬治二世委託,創作了他最負盛名的作品《皇家煙火》。

亨德爾

所以這些為各種場合服務的功能性音樂也是古典音樂的一部分,只是由於時間長遠的原因,我們把這些音樂只當作了經典,並放到了音樂大廳演奏,而忽視了它實用性的一部分。

其實我們現在一般討論的作曲家大多數都活在錄音發明之前,也就是差不多1900年以前。所以在錄音技術還沒有普及的時候,想聽到音樂就必須有人演奏,所以相比較現在,以前的音樂家的社會活動肯定更為密切。

比如之前說到的亨德爾,他不僅僅只是一個作曲家,他也曾經出錢資助了西方第一個孤兒教育院,這個遺址目前在英國,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博物館,在博物館頂層就展有韓德爾的一份遺囑,上面就寫到:每演出一次他的名作《彌賽亞》,就要有一部分的版稅歸孤兒院所有。

彌賽亞》 最廣為人知的《哈利路亞大合唱》:1743年,《彌賽亞》在倫敦上演的時候,英王喬治二世當聽到第二部分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站立起來聽完了全曲,將它稱為「天國的國歌」,其他人也一同站立。現今音樂會演奏此曲時全體觀眾均會起立聆聽,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慣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音樂家與社會的關係是一直存在的,音樂的功能性,儀式性也貫穿了音樂發展的始終。

最「無產階級」的藝術就是音樂了

有些人會說聽古典音樂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但是還是會有很多人把聽古典音樂當成是身份地位的裝點,所以我們也才會在台灣看到那麼多變態,高價的音樂會。其實這些音樂會的成本不會那麼高,但有些人就會希望看到5000塊、8000塊的票價,然後他們才會覺得值得去聽。但事實是,用這種方式去聽古典音樂實在愚蠢至極。

但其實我的立場一直認為,任何人都可以聽古典音樂,它不是為任何人或者任何階級服務的東西。也有很多人會說很多古典音樂都是為了貴族或者過國王創作的,但其實也有很多大量的宗教性的,在教堂演奏的音樂是平民來聽的。還拿亨德爾來說的話,他雖然為國王創作一些很恢弘的作品,但其實他大量的作品也是非常生活化,平民化的東西。他的《彌賽亞》是不分階級的,是直到今天都可以感動所有人的作品。他甚至會把自己的版稅饋贈給孤兒院。所以真正的音樂家是不為自己的音樂劃分聽眾的。

日本兵庫縣文化藝術中心內景

很多人會一直認為古典音樂高高在上,甚至與身份地位掛鉤,可能源頭還是因為人們大多認為聽古典音樂是一件可以提升自己內涵,值得做的事情。這種認知可能在台灣不太普及,但國外就很明顯。去年十二月,我就去到日本兵庫縣的文化音樂廳聽演出,它是一個完全由木頭造的音樂廳,2000人的座位,聲音效果非常好。但是讓我很吃驚的是他們演出的安排,我當時去聽得演出是連開三場,時間還是周五,周六,周日的下午3點。在台灣如果是這個時間安排想必真的很少會有人去,但是票卻全部賣完了,很多還是日本的退休老人。所以對於他們來說聽古典音樂可能就是一個休閑娛樂的好的選擇。

別以為去聽歌劇的人就都要「高雅」

古典音樂和娛樂是緊密相連的。以前的歌劇院有的比現在的還大,你可以看以前的巴黎歌劇院留下來的照片,演出時要熱鬧的多,人人簇擁著。當然照片上的歌劇院被火燒了,現在的歌劇院已經不是這個樣子了。所以現在我們所謂的「高雅」放到以前就是很大眾的娛樂方式。當然歌劇可以有非常高深的內容,精深的意涵·,但同時也具備娛樂性,所以才會吸引這麼多人。所以不要認為當時去聽歌劇的人都有多麼高的素養,只能說明歌劇本身除了藝術性也有能吸引大眾的東西,以前的歌劇院其實就像我們現在的電影院,商業性和思考性是共存的。

重建前的巴黎歌劇院

《風流寡婦》這個歌劇上個月在北京國家歌劇院上演,他們就請我去寫節目單的介紹,如果是其他的歌劇我並不感興趣,但《風流寡婦》我就一口答應了。因為很少有人知道這部劇傳奇在什麼地方。《風流寡婦》這部歌劇從它寫出來到作曲家過時,四五十年的時間,在全世界上演了超過50萬場。當時《風流寡婦》火到什麼程度,從維也納蔓延到阿根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同時有五個劇院上演《風流寡婦》,並且用不同的語言,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等等,滿足了各種各樣移民的關注。後來比如《貓》、《歌劇魅影》其實都沒有如此盛況,尤其是在當時傳播力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可見它的受歡迎程度。

而國家大劇院為什麼要找我來幫他們寫介紹,是因為雖然《風流寡婦》紅到這個程度,但是正真評價和記錄這部歌劇的歷史文獻卻少之又少。我當時查了兩本歌劇史的書,但是對《風流寡婦》的記載卻是零,其中一本還是牛津大學出版的。如果一本歌劇史可以把一部上演50萬場的作品置之不理,那我覺得是編者的價值觀有問題。所以請大家不要認為那些流行的,不夠嚴肅的作品就不是古典的,它反而也是古典音樂很重要的部分

對古典音樂不感冒,就別聽

還有一些人有這樣的觀點,音樂里充滿了文化、歷史,就像一件偉大的藝術品,要以欣賞藝術品的角度來欣賞音樂作品。的確,我也很贊同,我們需要更多的藝術教育,需要親近藝術。但是做過這麼多的有關古典音樂的講座,大學演講,演講完總會有一個同學問我一個問題:「我知道古典音樂很好,可就是沒什麼興趣該怎麼辦?」我的答案就是,不要聽。我的看法就是,我們的時間很寶貴,一天就是24小時,讀相同長度的一本書可能不同人用的時間有長有短,但是一首10分鐘長的曲子就是要花十分鐘的時間來聽。所以如果你花了這麼長時間來聽音樂,但還是不喜歡,就說明這種形式的藝術沒辦法吸引你,或者說你和藝術的緣分不在音樂上。而你用大把的時間糾結在「為什麼我還是不喜歡古典音樂」上,那就少了很多時間去發掘你真正喜歡的東西。所以「不喜歡」沒有關係,音樂就在那裡,不用著急,你不用現在就下結論。

但是我也相信,人最終是會被一種藝術所吸引,如果是古典音樂,我很開心,但如果不是,也無所謂,可能吸引你的是爵士,搖滾,繪畫,電影,喜劇,小說等等。所以希望你能更早的找到自己的藝術,之後你會變得不一樣。

經典每一次都讓人猶如初見

音樂家所創作的作品離不開他所在的大時代。沒有法國大革命就不會有貝多芬,歌德這些巨匠。沒有法國大革命如此龐大的力量,也不會激發出貝多個人的痛苦和抗爭。就像貝多芬所寫的50分鐘長的《英雄交響曲》,在此之前,音樂史上是沒有人這樣寫交響樂的,莫扎特,海頓都只是創作20多分鐘的交響曲,就算以現在的音樂會體量來說也很龐大。所以這部作品不僅是從體量還是藝術造詣上都可以看作是音樂史上的分水嶺。音樂沒有文字,如何通過旋律聲音來去詮釋一個克服自己內在缺失和外在環境的「英雄」,去描繪出一個抽象「英雄」,貝多芬用50分鐘的音樂篇幅做到了。你聽得到「英雄」的性格的缺陷,外部的掙扎,但到結尾「英雄」是否勝利了,他又不像小說文字一樣給你答案,你可以有不同的解釋,這就是音樂最美的地方——沒有文字,沒有圖像,一切盡在你的想象中。

貝多芬《英雄交響曲》

卡爾維諾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經典」,他談了二十幾項來回答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我想選取其中兩項來分享一下,他說:經典是每一次重複都像初次閱讀那樣,讓人有初時感覺的作品。相信很多時候面對藝術作品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第二點他說:經典是我們越自以為透過道聽途說可以了解,當我們實際閱讀,越會發現它具有原創性,出其不意且革新的作品。

卡爾維諾

很多時候那些經典的名字,作品可能在我們眼前出現過無數遍,以至於我們覺得很熟悉它了,但是當我們真的去閱讀,去觀看的時候又恍然大悟,如獲至寶。甚至和別人介紹的,你自己認為的完全不一樣。比如《紅樓夢》,談論它的人太多了,但是真正讀完的人少。就算你可以說的出《紅樓夢》裡面的人物,場景,甚至一些經典情節,語句,但是當你真正讀的時候,這些片段就變得不一樣了,有了新的感受。

聽音樂,只是喜歡而已

最後我想為大家播放一曲勃拉姆斯寫的《星期天》,歌詞的大意就是:工作了整個禮拜之後,終於到禮拜天,可以休息了,我又可以見到我的女友。表達了多麼期待這個禮拜天。非常的瑣碎,平淡的情緒。讓我們感受一下勃拉姆斯是如何表達的。即便是你聽不懂唱的是什麼,你也能感受到一種愉悅的情緒。

勃拉姆斯《星期天》

所以我們不是因為這個俗不可耐的歌詞感動了,我們是被音樂感動了。可能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在聆聽音樂的當下,你不再想到其他事情,你可以忘卻生活的煩惱,只為音樂而感動。所以我一直認為音樂就是最物美價廉,最沒有門檻的藝術,甚至不需要翻譯。這麼多偉大的作品,演奏,一張CD都囊括了。

說了這麼多聽古典音樂的原因,其實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喜歡而已。

本文內容整理自台北書展焦元溥《我們為什麼還在聽「古典音樂」》演講內容,有刪減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微信合作及轉載聯繫後台。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可識別關注paper-city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