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日本企業海外併購交過慘痛學費,這下知道正確的買買買的姿勢了!

海外併購(M&A)在日本正成為一個熱門話題。2016年,日本企業用於海外併購的總資金為11萬億日元約1000億美元,這是過去所沒有過的。

日本企業的海外併購,主要原因用日本官方的話說是「因為國內市場的成熟」。換句話說,是因為國家將大量貨幣釋放出來希望提升物價,讓通脹率達到2%,從通貨緊縮的狀態中走出來。但技術革新的停滯、人口老齡化以後帶來的國內市場的萎縮,讓日本國內大量資金閑置。能夠消化大量釋放出來的資金,也只能走海外併購的路子。

日本企業曾經的「買買買」,現在如何?

好在日本企業主要是用自家保有的資金投資海外,真正從銀行借錢、從股市上籌集資本向海外投資的不多。但也並不會因為用的是自家錢,所以就特別珍惜。日本企業去海外併購,從媒體報道看,失敗比成功的多。但看看日本國家的統計,今天的日本海外投資賺取的利益要大大超過產品出口獲得的效益,應該從整體上說還是比較有效的(2016年,日本產品出口減去進口后,貿易收支為盈利4萬億日元;日本直接投資獲取的利益為7.4萬億日元)。從併購等的結果看,凡是個人為了給自己增添榮譽而從事的海外併購,大都以失敗告終。如果是在企業最熟悉的領域併購一些國外企業,其效果很好,日本國家這些年能有大量投資盈利的迴流,說明的正是這些。

日本企業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進入泡沫經濟后,有過併購海外資產的諸多事例,其中三菱地所公司在1989年併購美國洛克希勒中心索尼同樣在1989年併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影及音樂部門,松下電器在1995年併購環球唱片公司等等,所用美元均為十多億,這些都比不上2005年東芝併購美國核電企業「西屋公司」,當時一下子使用的美元為54億,創日本併購的歷史記錄。

日本企業海外併購美國的資產,這些「買買買」,哪些是理性的,哪些是不理性的?日本在1990年前後對美國大舉投資就交了慘痛的學費,那還是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

今天在三菱地所的人面前談他們對洛克希勒中心的併購,在松下電器的人面前說環球唱片公司,對方會覺得這麼說話的人是有意讓人尷尬。即便是索尼對哥倫比亞公司的併購,也實在談不上有多麼好。2017年算是勉強有了一些盈利,但過去已有很多年虧損,今後也難以保證不再虧。而東芝這個金額創下歷史記錄的,也是最失敗的併購案例。

東芝:創日本最失敗的併購案例

「這下子,東芝在今後三十到五十年時間內,保證有業務可做。」最後拍板決定併購的西田厚聰總裁說。

但是,沒有幾年時間,2011年3月,天災(東日本大地震)人禍(核電站本身的巨大技術欠缺及在經常發生地震、有可能發生海嘯的地方建設核電站的國家政策),讓核電站在日本失去了存在意義。當然,日本出於在未來擁有核武器這一戰略考量,今後不會放棄核電站,但具體企業則因為核電業務、核廢料的處理、人口的減少及節電導致對電力需求的不斷減少等,背上巨大的經濟包袱。

東芝為何在2005年最終決定用54億美元併購原本估值只有不到10億美元的不良資產,而且要把西屋這樣的資產當成香餑餑,以為今後有了幾十年可以延續的業務呢?這和日本的國家核電(其實也是保有核武器)計劃分不開。沒有政府明確支持,時任東芝總裁的西田不會貿然決定買下如此巨大資產的。

在2005年,人們聽到東芝決定併購西屋時,一位企業經營方面的專家形容這次併購:「只有2000億日元的企業,買下了6000億日元的資產,標準的小魚吃大魚。」所以,結局是:就算吃下了,也消化不了。

東芝很快就因為併購西屋而不得不做假賬,靠假賬來維持其在股市上的股票價格。給企業領導貼金的醜聞敗露后,東芝公司的人反思西田總裁的這個決定:「他那是為了自己能當上經團聯會長而作的決定。」東芝公司的一些人認為,併購只是西田總裁想顯示自己的經營能力、企業家魄力其實,西田在東芝是以能賣手提電腦而著名的,對核電並無太多的知識。有政府在後邊慫恿,加上自己的野心,併購的事就這麼定了。當然這次的併購,給東芝留下了無窮的後患。

進入2016年,還有一件和東芝人有關的併購案大白於天下。

東芝西田總裁的前任西室泰三,從總裁位置退休后,成為日本郵政公司總裁。日本郵政在西室時代,於2015年拿出6200億日元(約60億美元)併購了一家澳大利亞的物流企業「Toll Holdings Limited」。到2016年,這家澳大利亞子公司已經給日本郵政帶來了4000億日元(約36億美元)的虧損。日本郵政原是一家國營企業,現在剛剛民營化,又讓東芝的前任總裁出任一把手,本該不虧損的,但實際上現在虧得相當厲害。

是東芝的企業家不善經營,野心太大嗎?恐怕是日本的國家核電(核武)計劃、民營化推進過程太過急躁的原因更大一些。

至於最近日本企業併購德國GROHE(高儀)公司虧損600億日元(約5.4億美元)、東芝的半導體業務面臨海外公司併購等事(東芝方面希望能賣出3萬億日元,但政府希望賣給日本及美國企業,這些企業只能出價1萬億日元多一點,郭台銘的鴻海公司出價3萬億日元,但日本政府恐怕不會同意把半導體業務賣給鴻海),相關議論很多,這裡暫不深入探討。

化工製藥等引導下的日本海外併購

成功可能性大

日本企業在服務業、房地產業的海外併購也算不上成功。不過,看看日本化工製藥企業的併購,應該說加強了企業的經營,讓企業今後能有不錯的業務及盈利點。

2016年日本醫藥企業對海外的重大併購事例共95件,其中2016年10月大日本住友製藥公司,用659億日元(約6億美元)併購了加拿大的醫藥風險企業,將治療帕金森病的開發技術收入囊中。日本·安思泰來(Astellas)製藥也是在去年10月,併購了德國的生物醫藥企業Ganymed公司,將治療胃癌、食道癌的新葯開發技術併入自己麾下。

製藥業的特點是,新葯的專利期一過,仿製葯就會大量進入市場,如果沒有新葯的話,製藥企業想維持現有的研發,保有較高的利潤率就會很困難。而新葯開發往往需要上十年的時間,純粹靠自己研發,不如將已經基本開發出來的新葯研發企業併購過來,通過自己的品牌及營銷能力,迅速佔領市場。日本企業海外併購的一個很大的特點是,這兩年在製藥領域十分活躍。

另外筆者比較重視的是日本電氣硝子公司對美國塗料大企業PPG工業公司的併購。這次併購該公司拿出了600億日元(約5.4億美元),看好美國企業的玻璃纖維技術。該技術能夠在汽車零部件、電子零部件及新液晶面板上使用,而這個領域的產品今後可開拓的空間相當的大。日本電氣硝子公司早在1998年就開始研究玻璃纖維,具有相當的技術積累,通過併購美國企業,能夠與美國另一家企業「歐文斯科寧 (Owens Corning)」及的「巨石集團」並列成為世界三強企業之一。

希望通過併購來做強做大的企業還有日立製作所。2017年4月,日立用20億日元(約1800萬美元)併購了歐洲電梯企業Temple。日立是世界最大的電梯企業,併購一家歐洲小電梯公司,主要是為了能夠較快地拿下歐洲的現有電梯替代市場。

迅速拿到新盈利點,獲取新市場,該是日企這些年海外併購的一個重要特點。日本企業手頭保有的資金總量在2016年底為377萬億日元(約3.4萬億美元),今後能夠用來投資、併購的資金並不少,進入2017年以後,日企併購同樣活躍。只是東芝那樣的前車之鑒,讓企業已經不敢輕易聽從日本政府的旨意,大規模的海外併購不多,小打小鬧的不少。問題是靠這個辦法來消化日本國內的資金流動性,困難相當的多,解決的辦法則十分有限。

  • 日本企業()研究院 執行院長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