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山區黨員如何練好扶貧「繡花功夫」?

本網訊 在大別山腹地的革命老區霍山縣,由於經濟、交通等各方面複雜的原因,如期實現脫貧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短時間內讓扶貧工程精準發力?事實證明,脫貧攻堅需下「繡花功夫」,而我們的黨員幹部就是拿著「繡花針」的「繡花匠」,以黨建促扶貧,讓黨員幹部成為扶貧路上的主心骨、助推劑、領頭雁、強心針,是使老區走上致富路的好辦法……

扶貧主心骨:黨小組築牢攻堅「橋頭堡」

「貧困村茶農戶均增收1200元,養魚最低可得1500元產業補助……」這是霍山縣單龍寺鎮脫貧攻堅交出「答卷」。

單龍寺鎮貧困戶大多以傳統的種植業為生,種植規模小且分散。自去年起,該鎮突發奇想,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讓合作社與黨支部相嫁接,建設起「黨支部+合作社+黨員+貧困戶」的組織體系,實現黨小組領導下的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指導、統一銷售,乃至整鎮共同脫貧。

「過去是單打獨鬥,現在是組團致富」談起合作社上建組織的好處,該鎮東風橋村貧困戶金先安有一肚子的話要說。原來,金先安家附近有一座小二型水庫,養魚這樣「得天獨厚」的產業一直被村裡人搶破頭。「誰包下魚塘,大家都有意見,一次性投放魚苗也要花大價錢,我們都是想包而不敢包。」正在全村人僵持不下時,該村決定,成立全鎮第一個「貧困戶產業發展互助合作社黨小組」:由10名黨員與24名貧困戶對口幫扶,籌集5000元啟動資金,經過一個月的實地勘探、協調水庫使用權、聯繫魚苗等系列準備,魚塘扶貧產業順利落地。

「這下真的不用愁了,大家再也不會爭魚塘,還相互幫襯著,若有資金技術等難題,找黨小組就能解決。待到年底,除了產業驗收固定的1500元,估摸還有幾千元的收益!」看著塘里的魚兒,金先安唯一的願望就是讓它們快快長大。

扶貧助推劑:黨組織幹部」穿針引線」

黨小組裡究竟有什麼魔力?能讓」一盤散沙」的貧困戶瞬間走上致富路。想要解開其中的神秘面紗,先要看看黨組織幹部們每天究竟在忙些什麼。

作為單龍寺鎮掃帚河村的黨組織書記,桂志明每天為了合作社忙得不亦樂乎,可說起村裡最初的發展,桂志明曾急的整夜整夜睡不著覺。」我們村的情況比較特殊,沒有魚塘、沒有茶園、也沒有田地,可謂是一窮二白」。

「村裡沒辦法,只能從外面拉人」為了能讓貧困戶的產業有著落,桂志明決定硬著頭皮到村外把產業大戶拉回來。「事情看起來好辦,但人家在外面一年都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收入,哪個願意回來啊」。「說破嘴、跑斷腿、做朋友、給政策」這是桂志明聯絡大戶的小竅門。有的大戶只在逢年過節才回村,桂志明常常是起早貪黑打著手電筒挨家挨戶做工作。從去年起,除去自掏的手機費、路程費,桂志明從未在家過過一個好節。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桂志明的說服下,年收近百萬的劉光炬和劉和忠看到了鄉村發展的前景,答應回鄉創業,屋脊山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此成立了。「目前,我主要是負責說服貧困戶用小額信貸入股,將廢棄的敬老院申請出來用作產業發展,給大戶的企業辦好證照,為有疑慮的貧困戶墊付流轉土地租金……」對於桂志明工作,他總是輕描談寫的介紹著。現如今,大戶劉光炬已在村中建立了10個鋼架大棚用於培育香菇,劉和忠也成功流轉了貧困戶的112畝土地用於種植無花果和生薑。在桂志明等幹部的努力下,貧困村每年可獲得5萬元集體收益,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

扶貧領頭雁:黨員大戶先」摘帽」

黨小組裡的扶貧力量,不僅來源於組織幹部的「穿針引線」,普通黨員更是鉚足了勁,衝鋒在前。

61歲的老黨員汪令祥是該鎮貧困戶心中的楷模,就在前些年的一次檢查中,汪老發現了身體內的淋巴癌細胞。住院、用藥、陪護……一時間,突如其來的病魔讓家中變得一貧如洗,他也成為貧困戶。2016年,複查保守治療中的汪令祥決定不再被命運擺弄,開啟了帶病脫貧的「涅槃」之路。

2016年初,病痛中的汪令祥想起了重操舊業——發展茶產業,但自己手中的幾畝茶園對於脫貧簡直是「杯水車薪」。幾經慎重考慮,他拿出所有積蓄和貸款的錢,與兒子汪明亮共同開闢生態茶園。「一開始真的是很艱難,租地、茶苗都需要錢,還有大面積種茶,我們都沒有經驗。」汪明亮回憶說。

為了讓茶樹長得更好、產量更高,汪令祥肯吃苦、好鑽研,多次參加縣上組織的茶學培訓班,有機會就與村中專家探討種茶技術,回到自家茶園再進行實驗。他還自學了套種技術,種植了奇異果黃桃等果木。不久,家中的經濟就有了質的轉變。

現在,父子二人在迎水庵和單龍寺兩村已流轉200多畝茶園,其中還涉及10戶貧困戶的土地。「按照父親的要求,我會付給每戶貧困戶1200元租金,還雇傭貧困戶在基地幫工,每人可獲3000元收入。」

扶貧強心針:扶貧從」投智」開始

18個黨小組,在扶貧的路上戮力前行,不畏艱難,甚至連病痛都絲毫不能影響他們的熱情,到底是一股什麼力量指引他們前行?汪明亮的一席話讓謎底慢慢揭開。

談及老爸的「逆襲」,汪明亮解釋說是大概因為一個個發生在該村的革命故事,更準確的說是一種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革命信仰。原來,汪老所在的單龍寺鎮,是一片擁有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土地。解放戰爭時期,以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後衛部隊為主的人民武裝同以國民黨反動軍隊為首的敵對武裝在單龍寺境內葛家嶺、張家嶺、余家嶺等地發生多次激戰,這裡因此留下了許多革命故事和烈士墓碑。而汪令祥就是聽著革命故事長大的。自參加工作起,汪令祥就申請入了黨、參了軍,晚年雖疾病纏身,他也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在脫貧路上不忘扶貧,直至臨終前,他唯一的心愿就是把這樣一份紅色精神傳承下去。

8月12日,星期六,年久失修、荒草叢生的單龍寺烈士陵墓迎來了久違的「關注」,當地的黨員幹部和專業人士帶著剛剛規劃好圖紙來到這裡,再一次確認修砌事宜。「為了提振貧困人群乃至整個幹部群眾的精氣神,促使貧困戶從』要我脫貧』轉為』我要脫貧』,我們 廣泛挖掘鎮內紅色故事並彙編成冊,還計劃對境內一處荒廢的烈士陵墓進行修繕改造,建成紅色紀念園,讓』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紅色精神在黨小組內流傳開來,再感染每一戶貧困戶……」該鎮黨委書記汪明勇介紹說。

扶貧先扶智,讓老區的紅色精神融入扶貧之中,既而形成組織傳幫帶、黨員用心扶、貧困戶自力更生的脫貧隊伍,以「繡花功夫」共同綉出全面小康的絢麗花朵。(通訊員 羅妍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