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看中醫,您需要先了解這些

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瞬息萬變,生活壓力的與日俱增,疾病也變得越來越錯綜複雜,越來越多的病被西醫定義為「絕症」,而中醫療效的確切也讓中醫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很多患者開始轉求中醫,寄希望於中醫能力挽狂瀾。

然而,中醫跟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系統的醫學,在西醫觀念的影響下,很多人帶著西醫對疾病的理解去看中醫。對中醫,很多人知其療效卻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看病的過程中帶著很多疑慮。有疑慮自然會影響到精神情志,而中醫治病非常重視情志對疾病的影響。

因此,了解中醫,信任中醫,選擇中醫,配合中醫才能在治療中發揮出中醫形神同治的最大優勢去治癒疾病。

1

病人對中醫的信任程度

看中醫,病人心中先要有「信」。何謂信?信者,誠也。心誠,則病人的康復之心與醫生的治病之心相呼應;且心誠則五臟六腑自能和調,有利於中醫取效。

例如針灸,醫生要治神,病人也要治神,不僅在針灸時完全放鬆,更要生信,則信心與針灸相合,經氣易於激發。恰如撞鐘,叩之大則大鳴,叩之小則小鳴。

中醫治病,若欲取得滿意的療效,其關鍵不僅在藥方或治療手段,更在病者與醫者在中醫上達到「信」的統一,這樣才能在治病的過程中排除不良的憂慮對療效的影響。

2

中醫看病重在辨證

部分病人求醫總會問,某某病(西醫病)如何治?能否治某某病?中醫治病的核心是辨證論治,辨的是人的體質與證候,而不是西醫的病名。中醫看病更關注的是病人此刻的癥狀和了解個人的體質,再根據四診合參,抓主證,按證施方,而不是按西醫的病名來用藥。

中醫的辨證幾千年來一直是中醫療效的核心保障,中醫本來是沒有所謂的辨病的(此病指的是西醫的病名,而不是六經病)。

正如,在古代的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等名醫並沒有現代醫學病名的概念,他們是根據辨證來處方用藥的。

用西醫的病名來指導中醫的處方用藥不符合中醫治病的思維,僅提供一個病名並不能準確地指導處方用藥。

3

中醫如何看待西醫的檢查報告

今人生病,總是擔心萬一是大病怎麼辦。於是做各種檢查,要排除各種可能。若機器真的查出了問題,則心中慶幸,為能查出疾病而認為檢查值得。若機器查不出問題來,則憂心忡忡,然後反覆檢查,越查越憂慮。

其實,生命是動態的,各種指標都處於變化之中,暫時的指標異常並不意味著一定生病。相反,機器檢查不出來(現代醫學認為這不是病),但如果已經在經絡穴位或體表診察出異常了,說明初病只在無形的氣化層次,此時當及時治療,使疾病消失於無形之中。因此重視感覺比檢查更重要。

例如,董師就診於奧地利,一女病人來診時心情悲痛,問之才知其老公剛去世。她老公生前去找當地醫生服藥做連續兩周的肝臟排毒,再檢查肝功一切正常。結果某天晚飯後突然心下痛,嘔吐,頭暈,未及送去醫院而死亡。指標雖然正常了,但卻把正氣折騰虛了。

再如董師一弟子診治某不孕患者,針灸配合湯藥治療后,檢查其抗精子抗體已經恢復正常。病人很奇怪地問:「中醫怎麼知道這個抗體,並且能把抗體恢復呢?」董師弟子強調,中醫亦有自己的診斷,您屬於胞宮虛寒,氣血不暢,沖任失養,因而不孕。中醫把沖任氣血調和平衡了,其不正常的指標自然能就恢復正常。

中醫不依賴現代醫學的指標,中醫只是使陰陽平衡、臟腑和諧、百脈通暢,諸病自能痊癒。

4

心態對康復的重要性

中醫治病最重治神。樂觀的情緒有利於機體陰陽平衡、氣血調和,從而有助於康復。邪不壓正,正旺足可勝邪。

然身病易治,心病難治。怨恨惱怒煩憂愁悲恐,這些負面情緒都有「心」在其中,心不能得正,則五臟六腑都不會得正。因此說,治病,不管是身病還是心病,先要治心,根本也在治心。若不能消除這些負面情緒,心神不明,百病難消。

悲觀失意、沉淪絕望是自絕生機。如果病人繼續反覆沉浸在負面情緒之中而不能自拔,則疾病早晚會反覆,甚至陷入不治。負面的情緒是大病之源,極大地影響身體健康。

例如,董師的臨床實踐發現,對於腫瘤病患,只要信心不滅,多可救治。而病人一旦失去信心,則百無一治。

治病是依賴外在的藥物還是依賴自己的信心,這是一個每位大病重病慢性病患都要面對的問題。與其把所有的希望寄託於藥物不如痛下決心,努力試著把不良情緒排解出去。

生活調適對康復的重要性

中醫養生講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之理,故在病家更是需要注意合於自然的生活方式。生活、飲食、起居等行為順應自然,可以借天地之力以助康復。

中醫極為重視飲食的忌口。因食物皆有偏性,其偏性能影響臟腑氣血,因此,病人對於飲食要有所忌口。

人生於天地,當順應天地間晝夜的消長、更替來作息。病家更是要注意夜則入眠,晨則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規律方能利於康復。

中醫既是通過調理機體陰陽的平衡來治病,而陰陽的平衡與人的生活、飲食、作息是否順應自然規律,這對康復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6

醫患配合對療效的影響

漢代名醫郭玉提出了為醫難以取效的「四難」,其曰:「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葯,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各種慢性病的治療,需要患者與醫生一起努力。在治療過程中若見癥狀變化,需常與醫生溝通,不建議濫試偏方。若頻繁更醫,有可能會耽誤治療。

求醫治病,目的在於療效。療效的取得需要醫患雙方努力,而不能完全依賴於醫生盡心。否則,患者縱能求得名醫,但不能配合醫治,終是難以取得滿意療效。

7

中醫能不能根治疾病

常有人問,某某病中醫能根治嗎?所謂根治就是徹底治好,不再複發。然而決定疾病會不會複發的根源在於病者,任何急慢性病症,中醫可以治癒或者暫時控制癥狀,但能不能保證不再複發跟病人重視養生,避風寒、調飲食、暢精神,慎起居有密切的關係。

例如,中醫可以迅速把感冒治癒,但若病人再觸冒風寒,還是會複發,這不算是根治。因此疾病會不會複發,自身的調護才是關鍵。

中醫是治「病的人」,而不重在治「人的病」。生病是由於人體的陰陽失衡,正氣不足,外邪入侵導致,因此強調病者是疾病過程中的主體。醫生通過醫術去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讓病人機體主動抗邪外出而治癒疾病,病人也需重視自身的養生,身心配合,生活中積極主動去調護才能利於陰陽平衡以驅邪外出,早日康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