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微信之父張小龍:希望每個用戶都能儘快離開微信

微信誕生五年,覆蓋了90%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約6億。微信症候群正在襲來,有些人心甘情願地「醉」在其中,有些人無可抗拒地「裹」在其內,大有一種「不在微信中進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趨勢。(1月18日《工人日報》)

微信,帶著互聯網的氣質與技術變革的優勢,大步侵佔現代人的生活。不久前,朋友圈刷屏的是「我和微信的故事」——踏上微信的排位、第一個朋友、第一條消息……驀然回首,微信已經攻佔了大多數人的大部分時間。數據亦可為證,55.2%的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10次,25%的用戶每天打開超過30次。不少人甚至一小時不看微信就焦慮了。

籠統地說,首當其衝的是社交方式的變革。以往,打電話、發簡訊、聚會等是基本社交模式,而現在,許多重要的溝通都轉移到微信上。工作會議、家庭交流、同學交往……微信不僅網羅個人當前的工作圈、生活圈,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幫我們打撈到久未謀面的同學、朋友,甚至找到你需要的幫助。比如,很多人喜歡在朋友圈求助,在一環又一環轉發下,尋人、尋物、尋建議……信息由熟悉的圈子轉到陌生的圈子,帶有病毒營銷特點的傳播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這在傳統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其次,微信提速信息流,信息傳播更加精準、有效。微信滋養了一大波公眾號。時尚的、情感的、商業的……分門別類的信息通過垂直傳播培養了一堆忠實冬粉,形成了一個個活躍的圈子,也重塑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過去,大水漫灌的信息傳播投入大、效率低,公眾號的投入小,傳播快,一批有料、有見地、有深度的草根作者走紅,也讓有價值的內容口碑、效益雙豐收。

最後,微信變革生活。打車、買車票、交通違章、看電影、付款、投資……有了這個平台,耗費我們許多時間精力的事情一下子便捷了,光是省去排隊時間就令我們解放了許多。隨著越來越多政務觸網,開公眾號,提供網上辦公,人們的生活將繼續提速。

微信如此勢如破竹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或許也出乎設計者預料。近日,微信之父張小龍就表示,希望每一個微信用戶都能夠儘快地離開微信。如果你每天在微信里花太多時間,「我們很擔心」。一方面,信息的「不知情權」顯得彌足珍貴。信息閉塞時代,知道越多人們感覺越好,現在則相反。過度的信息供給是一種負擔,無形中增加人的精神壓力。舉個例子,有些公眾號為了提高點擊率,標題做得特別奪目:「母女家中遇害,這些情況不要開門」「這種手機殼,你還在用嗎?小姑娘被她灼傷后,大腿留下終身傷疤!」「一定注意,這些危險品你家一大堆」……不得不佩服這些網編,這種吆喝讓人不得不點進去,對照自身檢討檢討,這樣一來,信息一豐富,人反而更加惶恐,雖然危險也許是萬分之一,但不得不時刻如履薄冰,心理可能變得脆弱不堪。

另一方面,網路社交消解了面對面的溫情,人的現實社交能力有退化的風險。現在,越來越多人有這種感覺:微信里聊得火熱,見了面反而不知聊些啥,甚至連寒暄都陌生了。其實,微信培養了一種「懶人社交」方式。我們不必費心思想如何表達自己的微妙情緒,一個表情、一句流行語,甚至一串省略號,都可以應付過去。一旦面對面,這些輔助手段全沒了,一下把自己的社交能力打回原形。必須承認,現實中的交往具有網路社交不具備的功能,在提升情感、釋放壓力、形成開放人格等方面更具優勢。如何避免社交能力退化,值得每個人思考。

時至今日,微信攻城略地已成定局,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形成。客觀地說,與其緬懷沒有微信的從前,不如以更積極、理性的姿態投入新生活。利用好技術帶來的新變革,也要警惕技術帶來的副作用,朝著更優質、更具人情味的生活邁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