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劉氏宗祠:四川傳統祠堂建築的典型代表

7月15日,成都市政府公布了第6批「成都市歷史建築保護名錄」,位於斑竹園鎮三河村的劉氏宗祠位列其中。作為「湖廣填四川」的見證,劉氏宗祠其價值不可低估,為研究客家移民文化、宗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樣本。成都以前還有很多祠堂,但保持著完整結構的,就只剩邱家祠堂和劉氏宗祠這僅有的兩座了,邱家祠堂在成都市區,而劉氏宗祠就是成都區縣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了,歷經200多年風雨,非常珍貴,是四川傳統祠堂建築的典型代表之一。

劉氏上川始祖中和公第九世孫劉興才介紹劉氏宗祠


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劉氏宗祠,距今已有226年歷史,明末清初,因「湖廣填四川」時從廣東興寧至新都的劉氏家族所建而得名。時過境遷,雖然這裡早已不見當年劉氏家族的興盛,但整座院落強烈的川西民居風格得以保存,這也成為劉氏宗祠這座市級歷史建築的一大文化特徵。
特色濃郁的川西民居風格
像所有的「方言」一樣,劉氏宗祠用獨特的建築語言為我們展現出川西民居建築濃郁的特色。
在斑竹園三河村村幹部的帶領下,記者一路驅車,穿過成片稻香撲鼻的碧綠稻田,沿著不算寬敞但整潔平坦的鄉間小路來到一片翠竹掩映的建築物前,一抬頭,「劉氏宗祠」四個蒼勁有力的鎏金書法牌匾映便入眼帘。在劉氏宗祠,可以看到這樣鮮明的建築語言:祠堂因地制宜,以中軸線布局,採用穿斗式木結構,牆體用篾笆夾雜著泥土築就,屋頂採用青瓦坡式屋頂處理,以解決四川多雨季節的屋面排水問題。建築外牆採用白色為基礎色調,利於反光,彌補川西地區採光不足的缺陷;門窗以淺褐色,廊柱以棗紅色為著色基調,與白牆相配,顯得清新而淡雅。雕樑畫棟,飛檐斗角是川西民居不可或缺的元素,表達了巴蜀之地的婉約美和內斂氣質。最具精華之處是民居的院落,它在給人以領域感的同時又密切著鄰里關係。
劉氏祠堂建築特徵是以庭院式為主要形式,基本組合單位是「院」,即由一正兩廂一下房組成的「四合頭」房,立面和平面布局靈活多變,對稱要求十分嚴格。院內和屋後有通風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風」,並用檐廊或柱廊來聯繫各個房間,靈巧地組成街坊。

廣東興寧縣劉氏總祠


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川西民居講究「天人合一」自然觀與環境觀,劉氏宗祠也遵照此理融環境為一體。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設計,建材以木、石灰、青磚、青瓦為主。牆有磚牆、土牆、木牆(木板或原木)、編夾壁牆等;屋頂用小青瓦。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經濟節約,又與環境十分協調,相映成趣,鄉土氣息格外濃郁。呈現出一種相互的質感美、自然美。劉氏宗祠「天人合一」的環境觀把周圍的大環境引入封閉的小環境中,形成了人與住宅、環境的和諧統一。
親情味兒厚重的建築設計川西人講究禮節,喜好聚集娛樂,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國內外首屈一指的茶館文化也因此而繁榮。這一特點也突出地表現在居住方式和鄰里關係上,有一種田園詩歌式的詩意。
在劉氏宗祠,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這種親情味兒在建築上的體現。在正堂與廂房之間的大天井和兩側廂房建築群之間的院落小天井,正堂和廂房的寬屋檐,以及祠堂大門兩側的檐廊,便為居住者及周圍鄰居創造了一個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間」,供族人納涼、婦女手工、小孩嬉戲、鄰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來客之用,使鄰裡間得以充分交流來往。
「人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認為匯水即匯財,講究四水歸一,因此雨水從天井中落入院內,也符合了這一寓意。」新都著名譜牒研究學者劉豐庭告訴記者,除了匯水以外,在氣候潮濕、難見晴天的四川盆地,天井還具有更多的功能,居於建築之中,可以調節屋內的空氣和濕度,又便於屋內通風、採光。勤勞智慧的四川人民,善於利用天井改善居住環境,常在天井內養花、種草、養魚,將室外的自然環境引入室內。兩個多世紀過去,如今居住在附近的劉氏族人,依然在劉氏宗祠的天井內種花養草,怡然自得。
長出檐下雨不濕鞋劉氏宗祠內隨處可見,從大門的房檐到過廳、到中堂、再到祭祖大廳都是如此。劉氏上川始祖中和公第九世孫劉興才說:「這樣的設計主要還是利於排水。四川是多雨地區,屋檐伸出去越長,雨水就灑落得更遠,以免落在牆上,浸濕牆體。」劉氏祠堂為廣東客家人所建,但在建造這座祠堂時,客家人也因地制宜,採用了川西民居「長出檐」這一建築特點。
「相比祠堂,在成都的客家建築中,會館更多保留了客家移民原住地的風貌。例如廣東地區海風大,因此屋檐一般建造得很短,這樣可以避免遭遇颱風時,屋檐被掀開。比較一下廣東會館和劉氏宗祠,你就會發現其中的不同。」劉興才說。劉氏祠堂內每間房屋的屋檐相連,又在屋檐下形成了一條條內廊道。
劉興才說:「長屋檐使院內形成一條四通八達的內廊道,將每一間屋子連在一起,下雨時可以由此通過,不用從天井穿過淋雨,從而有了下雨天走遍全院不濕鞋的說法。」劉氏祠堂的屋頂也採用了川西民居常用的折線設計,「你仔細看整個屋頂瓦面,傾瀉下來並非一條直線,而是折線,這樣就形成了優美的曲面,這樣的屋頂設計不同於北方的屋頂的厚重,便於採光、排水,同時又更加飄逸美觀。」
崇祖意識強烈代代能背誦祖訓據劉興才介紹,劉氏先祖出自帝堯陶唐氏。帝堯的第九子源明,受封劉姓,是為劉氏,傳至七十五世漢高祖劉邦。公元154年,漢景帝封其第八子劉勝為中山靖王,今天斑竹園鎮三河村蕭家碾客家劉氏便屬於劉勝後裔。其開基始祖是廣東客家劉開七一宗。這支劉氏是構成世界劉氏主體的一大支派,是世界劉氏最重要、最龐大的宗族。因為劉開七的兒子劉廣傳和他的兩個夫人先後生了14個兒子。今天三河村蕭家碾客家劉氏是劉廣傳的第8子劉巨漣的後裔。
據《劉氏族譜》記載,明末清初,這一支的第十八代後裔劉中和時年28歲,帶著他的妻子和長子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廣東興寧梓皋(今水口鎮)井下遷新繁縣東區蕭家碾(今斑竹園鎮的三河村),男耕女織,勤儉持家,勤奮發家。
我們現在能看到劉氏宗祠,就是由劉中和興建。《劉氏族譜》中記載,劉中和發家后,不忘祖宗,先後兩次返回廣東興寧將兩世祖先骨骸背回到三河村安葬祭掃,同時,耗巨資前後用了5年多時間修建了劉氏祠堂。在劉氏宗祠完工之日,也是劉中和百歲誕辰之時,親友前來慶祝,因大雨都留在祠堂內,劉中和在中堂整裝正座,說幾句話后,便無疾而終。族譜記載:「族親齊集送老,非福德兼隆,能若是乎!俾後世咸知不忘。」
「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
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
這首記錄在《劉氏族譜》內的祖訓詩歌已經傳承數百年,代代都能背誦,現在還被譜上曲傳唱,尤其在每年清明節劉氏祭祖時,上千人齊聲唱誦祖訓歌時,場面宏大。據悉,這首祖訓已被定為劉氏宗親會會歌。此外,「敦孝弟:睦宗族;和鄉鄰:明禮讓:務本業;端士品;隆師道」的《劉氏家訓》也成為每個劉氏子孫刻在心裡的行為準則。
四川客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蘇東來說:「崇祖意識被客學研究者視為客家人文世界的最高境界,客家人盛行祭拜祖先,首先是源於對祖先的敬重和對血緣、族源的認同。在他們眼中,過去一切都是祖先創造和奠定的,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也要靠祖先的在天之靈賜予和保佑。這決定了他們對祖先的無限忠誠和虔誠。因此,四川客家的各個姓氏和家族,除了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建立若干大小不等的宗祠,每年定期舉行祭拜外,各個家庭也以此為準,設置祖堂,四時常祭,並進而確立了以祖堂為中心的民居建築模式。」

劉氏宗祠是成都現存歷史最久、保存最完善的四川傳統祠堂建築的典型代表


鼓勵讀書成立書香會耕讀傳家是劉氏宗族的顯著特點。比如成立鼓勵資助劉氏子孫發奮求學的書香會,現留存的民國十三年(1924)甲子仲夏石印本《劉氏族譜》卷首第23頁《美公興設書香會原序並法戒對聯各一首》是這樣記載的:
「劉氏自粵遷蜀,肇起基業百年余茲矣。而先祖諄諄以耕讀為訓。耕以立其基,讀以要其成。古者,春詔誦,夏詔絃,秋詔禮,冬詔樂。所以裕成人之德業者,由此其選也。我後人荷祖宗之德澤,衣食頗有所資。其間之讀書者,固不乏人。然皆有志未逮,大抵激勵,不事鼓舞無由。是以鮮大前人之光。今囑我四子:長子廉,次子榮,三子瑛,四子璋,酌定條規,將先年所置新都縣新三甲王姓田二起,共二十四畝零;外有瓦龍門壹座,瓦房三向連磨角,共十一間;圓倉一座,墳垻基址、旱地河邊、圍牆竹樹。自道光十四年五月初七日起,積成一會,名曰書香會。所積余資,以作每年祭祀、考課之用。上進頒賞之資得者,愈加奮勉。未得者,亦必振興。庶幾誘掖獎勸之道。良有合焉。此不過遂前人之志,豈敢謂賢智先人乎?誠使後世子孫,有志上進,無自甘暴棄。朝絃誦而夕課讀,出負來,而入橫經。上不負祖宗培植之遺意,下不沒我一人作育之苦心,斯為善矣。」
因為耕讀傳家,重視教育,這一支劉氏宗族在古代先後走出了縣令、道府、大夫、提學、都運、按察、九門大都督、將軍等文武官員,在當代走出了大學校長、美國矽谷谷歌高級工程師、副市長、副區長等教育、科技、黨政人才。在距離劉氏宗祠不遠,還有清代光緒皇帝下聖諭修建的劉中和和其長子的雙碑墓。
後記在新都這一座文脈流長的城市裡,歷史建築和名人故居,在其空間的每一尺寸每一細節中,都能丈量出歷史的滄桑與塵封的歲月。這些固化時光的建築,從氣場到細節,其內涵的玄機,直到今天仍在發酵。
新都這些幸運留存下來的,跳動著文脈,凝固著詩韻的掛牌保護建築,正是他們的存在,讓後人對前人的理想、奮鬥、追求和生活有了親切的感覺,讓往昔的影子帶來現實的思考。
這些建築及其內蘊的風采曾經燦爛過新都這座三千年古都,它們是這座城市的氣質和永遠美麗的風景。(記者陳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