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理論】顧均正科學小品創作及特點研究(下)

顧均正,浙江嘉興人,是著名的現代科普作家、文學翻譯家、編輯家和出版工作者。

1919年至1923年在農村國小教學四年,並自學英文。1923年進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擔任編輯一職,先後在《少年雜誌》、《學生雜誌》等青少年刊物任編輯。1928年到開明書店工作,歷任編校部主任、編輯部主任。

顧均正在他的科普小品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豐富多彩的形式,詮釋了貼近日常生活的科學原理。他的作品,不僅在當時的為青年學生以及普通民眾提供了一個認識科學的平台,為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做出了貢獻,也為當代的科普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2.1關注時事動態 從生活中取材

顧均正的科普小品,多與生活實際和生產實際息息相關,只有聯繫實際,與人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不斷滿足受眾的需求,科普作品才能在群眾中產生共鳴。從生活中取材要求科普創作者具有對科學的敏感,能夠把握當今社會發展的特點,觀察到群眾所需,找到合理並且吸引受眾的切入視角,才能在科普作品中反映時事發展的動態。近期的H7N9禽流感、蘆山地震、南方豪雨等議題均關乎群眾的生產與生活,科普作品要從時事熱點中選取人們最關心、最貼近生活且鮮為人知、容易被忽略的切入點,將科普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

科普作品知識點的選擇,反映了作者的創作思路和價值取向。從生活中取材不僅要求科普作品的切入點聯繫實際,也要求知識點為大眾所需、為大眾所理解。因此,科普創作的切入點需要從讀者對象出發,精心挑選,做到恰到好處。

2.2加強探索創新

科普作品的創新,也就是它區別於其他同類作品的帶有原創性質的特色,是那些「見人之未見,發人之未發」的東西。過於同質化的內容,雷同的語言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因此,當代科普需不斷探索新的科學知識、表現形式以及傳播途徑,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

由於科普作品中的科學知識大多是人類已經掌握的知識,因此它的創新主要不表現在科學內容的發現和首創上。但是,以什麼樣的觀念、什麼樣的角度、什麼樣的切入點以及什麼樣的形式來表述這些科學內容,科普作品卻存在很大的創新空間。科普作品體裁與形式的創新,包括科學小品、科幻小說、科幻動畫、影視科普作品等的興起。這種形式的創新,應遵循民意,探索最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呈現科學的內容。

英國皇家學會撰寫的《公眾理解科學》一書中寫道,「傳記和戲劇方法有助於在歷史語境中把科學作為一種人類生活來展示」,其中「科學連續劇是一種描繪科學及其發展歷程的引人入勝、充滿樂趣的方式」[6]。可見,傳記與戲劇能作為表現科學的新形式,這種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科普方式,就是一種創新的探索。

除了科普形式的創新,科學知識的傳播途徑也需有相應的新穎模式。隨著21世紀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手機媒體等迅速成為覆蓋面更廣泛、傳播更迅速、交流更方便快捷的新媒體平台。因此,在探索紙質媒體創新形式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手機等高科技手段進行科普創作,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科普網站、科普博客、科普電視欄目、手機報科普,利用新興的傳播手段,將舊與新結合,從而傳承顧均正「引人入勝」的創作觀念,推動科普創作的發展。

2.3注重趣味性

孔子曾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意為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廣泛流傳。科普作品雖然不同於一般文學作品,但講究辭藻,注重其趣味性,是提高科普作品可讀性的重要一環。顧均正的科學小品,時刻注意著調動受眾的興趣,將趣味性自然地融於所有科普小品之中,其手法值得當代科普創作借鑒。

要實現科普創作的趣味性,在於對內容、體裁、形式以及語言表達方面的恰當選擇。科普作品讀者的閱讀需要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為了獲取專業知識,可以是為了愉悅身心,甚至可以為了消磨時間。這就需要科普創作者以讀者為取向,選取相應科學內容,選擇適合的體裁,用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語言將所要表達的科學知識闡述清楚。

參考文獻

[5]顧均正,等.從電子到宇宙[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2:2.

[6]英國皇家學會.公眾理解科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11.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