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炫耀旅遊,顯擺裝備,開學季,你攀比了嗎?丨熱點

開學,你攀比了嗎?

「我這個書包是日本代購的,你的呢?」「你暑期去哪玩了?我出國了呢。」「你暑假有沒有上英語培訓班?」……又是一年開學季,學生開學的寒暄幾乎都在關注暑期生活,許多學校還會讓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暑期見聞。無意間,暑期旅遊、上培訓班等,都成了孩子們「炫耀」的項目,再比比日常用的書包、文具等,更是不在話下。

開學,孩子們、家長們攀比了嗎?為孩子們置辦開學行頭,家長花了多少錢?暑期帶孩子旅行,是不是成為了一種「規定動作」?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進行了一場「開學經濟」調查。

今天是新學年的第一天,武侯區「法治故事進校園」系列活動在龍江路國小啟動。該校一年級新生迎來人生的第一堂法治課。(龍江路國小供圖)

「開學經濟」驟然升溫

學生「裝備」都要國外代購?

「只要有需要,能幫助孩子學習,我都願意為孩子買。」開學前夕,家長和學生們忙著購置開學「裝備」,學生消費市場火爆。記者發現,在多家商場的學生用品櫃檯都打出了各種促銷廣告。此外,各大電商平台也推出「開學大禮包」、「開學必備神器」等活動,將「開學經濟」越炒越火。

「鋼筆要買德國某品牌的,書包要託人去日本或韓國代購,連學生水壺都要是牌子貨。」成都一位國小家長吳女士說,開學裝備儼然成了大家互相攀比的工具。對比過去的開學「老三樣」:鉛筆、橡皮、文具盒,如今許多中國小生在開學前,則傾向於購買電子詞典、學習機、智能手錶、ipad等電子產品。而對於鋼筆、書包這類必需品,不少家長更傾向於買洋品牌。「開學經濟」的背後,逐漸顯露出的是家長之間、學生之間消費奢侈浪費、盲目攀比的隱憂。

為了避免攀比之風,不少學校也在對家長進行引導。葉宗秀的孩子今年上初一,她告訴記者,除了必要的書包、文具之外,她應學校要求給孩子買了IPAD,也是唯一的電子產品。「學校在新生家長會中就會告訴家長,學慣用具一切從簡,避免花哨,以免讓孩子學習分心。家長們也非常尊重學校的意願。」她說。

「國小生或國中生如果出現攀比心理,可能源於大人。」葉宗秀告訴記者,在新生家長會上,校長分享的一個小插曲讓她記憶頗深。就在開會前,某位家長等得有些不耐煩,突然大聲抱怨,「你們人做事就是這個樣子嗎?」一句話讓周圍家長一頭霧水,一個面孔,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人,怎麼一副外國人的口氣?後來細想,興許是近期拿了綠卡,或本身就是華僑。

「校長也怕家長的一些社會風氣,或攀比心理影響孩子,所以在當天會上就對家長進行了不點名批評。無論孩子在哪裡上學,家庭條件如何,教育者肯定都希望孩子擁有博大的胸懷。」葉宗秀對新學校校長的教育理念非常認可。

這之後,葉宗秀與其他家長開始籌辦起了家委會,發現問題也不少。由於學校大多數孩子都選擇住校,住宿的標準、牛奶的品牌,都成了家長關心的「重大事情」。有的家長直接在群里表示,「我家孩子一定要喝某品牌的牛奶。」還有家長抱怨,寢室沒有蚊帳,孩子容易被蚊子咬,「我要給我家孩子弄個蚊帳!」

在一些幼稚園,學校直接給孩子統一了學慣用具和生活用品。對於「開學經濟」「學生攀比」,成都二十幼保教主任刁平認為,在幼稚園階段並不存在。「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給他買1000塊和10塊錢的東西是一樣的,關鍵是他喜不喜歡。」刁平說,孩子之間的「攀比」特別單純,比誰的裙子轉起來更大、比誰的衣服顏色好看、比誰的書包上有亮片。「物質上的準備,更重要的是家長不要有攀比之心。」

9月1日一大早,成都市武侯實驗國小的操場上兩個圓形的「夢想門」和「希望門」已立在操場上,1年級新入學的孩子在5年級學生帶領下,通過這兩道大門、走過紅毯,在家長、同學、老師的見證下,開啟了學校生活。(夏應霞 攝)

「暑假游」變「攀比游」

「沒出國就不能聊到一塊兒?」

「我去了美國玩」、「我去了歐洲十日游」、「我參加了一個英國遊學夏令營」……開學第一天,學生都開始分享自己的旅行心得,暑假國外游已經成為時下流行的趨勢。

暑假剛開始,楊女士的朋友圈便充滿著大量晒圖,有國外游、也有港澳游,都是孩子同學家長發的,曬美景曬美食曬購物,「不想關注都不行。」楊女士告訴記者,「去年暑假,孩子班上就有很多同學出國玩,回家就常常跟我講,誰又去了哪,那有什麼好玩兒,言語中充滿了羨慕。」

為了不讓孩子有落差感,楊女士根據自家的情況,暑假帶著兒子去了泰國玩,「玩了一個出國入門級的國家,除了讓他開開眼界,也希望能和同學聊到一塊兒去。」楊女士無奈地說,孩子朋友圈都是這樣的氛圍,如果你不加入很容易被排擠,「我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處在鄙視鏈的低端。」

旅遊和遊學本以實踐為目的,而如今的暑假出遊和遊學,往往帶有不少的功利性和攀比性,不多家長只重結果和展示,攀比盛行。除了家長之間的攀比,一些學校也加入其中。

李躍蘭(化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朋友圈加了很多學校校長和老師。暑假期間,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組織學生去海外研學旅行,特別是在一些私立學校,這已經成為暑假的必備項目,目的地也多是美國、英國、澳洲等地。「在這些學校,如果有孩子不參加這些項目,是不是更容易被邊緣化?這樣的研學旅行的意義究竟有多大?又或者說是學校為了迎合愛攀比的家長呢?」李躍蘭說。

暑假去哪兒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自己,而不是家長、學校說了算。家住攀枝花的小興今年高三畢業,父母看到周圍家庭都帶著孩子外出旅行,也請了兩周假準備帶小興出國旅行,可小興卻拒絕了父母的提議。

「他爸爸計劃好了路線,可是孩子偏不去,說景區沒啥意思,想吃苦鍛煉鍛煉自己,去徒步。」母親李女士說,最後他們和小興一起去了周邊沒開發的山裡,爬山、徒步,見識了偏遠山村的落後和寂寞,也認識了不少農作物。

小興確實缺失吃苦教育,平常因為學業緊張,家裡盡量滿足他的各種要求。這次孩子自己提出不出國旅遊而是想去艱苦的地方,讓李女士覺得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兒子,「我覺得很開心。」

然而對於武侯實驗中學附屬國小的學生唐宇涵來講,媽媽售賣傢具,爸爸則是裝修工人,沒富裕的時間,也沒富裕的錢帶著她到處去旅遊。她說,班上經常有同學分享自己的旅遊心得,和沿途美景,聽著一件件新奇的故事,描述的美麗景色,唐宇涵只有羨慕的份兒。但她並不會因此產生失落,「我認為,今天我努力學習,就是為了以後我可以靠自己掙錢出去旅遊,過自己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說。

9月1日,迎著微涼的秋風,武侯實驗中學附屬國小一年級新生牽著家長穿過「入學門」,並列隊站在主席台前,右手握拳,跟著老師誦讀「入學主題語」。(吳宇婷 攝)

瘋狂培訓班變成「第三學期」

學業和興趣培養也要攀比?

「開學有禮」、「開學報名送課時」……9月1日,不少校外培訓機構在學校門口向家長發送廣告宣傳單,並詳細講解該機構的特色和報名優惠。開學季,也迎來各大校外培訓機構的促銷大戰,同行之間爭奪生源,競爭激烈。

這些中國小輔導班、培訓班的收費不菲,根據師資配備情況,每個班收費從千元到數萬元不等。面對五花八門的機構和天花亂墜的宣傳口號,家長也難選擇。然而,通過記者的了解,口碑和學費的高低成為家長衡量培訓機構質量的標準。

「一般我們都是打聽其他同學報的什麼培訓機構,我們也跟著報。」家住高新區的國小家長丁世傑說,他家孩子報的奧數班就是其他家長推薦的,目前正在糾結報哪個英語培訓班。暑假期間,丁世傑就考察了成都多家少兒英語培訓機構,並逐一報了試聽課體驗,目前仍在母語教學和應試教學中糾結萬元學費應該交在誰的手中。

「其他同學都報了補習班,我們不報不就落後了嗎?」丁世傑表示,如果現在不把英語抓好,以後上國中就拉開差距,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況且,現在校外補課已經成為一種風氣,如果哪家孩子沒有報培訓班,其他家人都會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這之間也存在攀比。」

暑假期間,不少孩子奔波在培訓班、興趣班之間,苦澀地度過「第三學期」。家長也在接與送之間,疲憊不堪。除了學業,孩子的興趣和特長也逐漸成為家長攀比的資本。「你家孩子不會一兩個特長的話,你都不好意思開口。」家長鬍佳說,以前家長是比分數,現在是比特長,看誰的綜合素質強,這就催生了課外興趣班的「崛起」。

在家長的「明爭暗鬥」中,舞蹈、鋼琴、繪畫、游泳已經成為眾多孩子課外特長班的「標配」,之後又比的就是誰學得更專業,級別更高,拿的獎更多。為此,胡佳除了給女兒報了舞蹈和古箏,還特地上了舞蹈老師的私教課,」一節課200元,就是希望她比其他舞蹈學生學得更精。」

除了這些「標配」項目,像國際象棋、機器人編程、馬術、擊劍、冰球等看起來「高端大氣」的校外培訓項目也備受到家長們的青睞。一些過去沒有的項目名稱也延伸出來,比如3歲幼童CEO氣質培訓班、兒童全腦開發俱樂部等等,除了高昂的學費,其中也不乏一些機構製造的噱頭。然而,這背後不乏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和的攀比式心態在作祟。

家長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些培訓機構更是盯准了有需求的早教市場和幼兒興趣培訓班。記者發現,出成都二十幼大門,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就有一個大型商場,同一層樓十多家教育機構「扎堆」,鋼琴、陶藝、英語、早教等各種類型培訓班一應俱全。

「家長都希望孩子好,很難抵禦優質教育資源的誘惑。」家住錦江區的家長張女士坦言。她的女兒媛媛今年入園,實際上,給孩子的入園準備從一年前就開始了。2歲開始孩子就上了早教班,約半年前開始改為周一至周五上託管,周末上早教班。

「早教和託管,並不會過早地給孩子帶來負擔。」張女士認為,因為沒有特定的學習任務,孩子是否參與,怎樣參與有很大的自主性,早教和託管就是「換個地方玩」,玩中有想象、表達、合作等等,不知不覺就發展了綜合素質。對於家長群體中的攀比現象,張女士認為確實存在。在媛媛的早教班,有孩子剛幾個月就被送進來,一歲的孩子也並不少見。

張女士認為,凡事要量力而行,根據孩子的情況來和家中的經濟能力來。曾經她也考慮過買市中心學區房,讓孩子讀名校,這就意味著要傾盡所有,降低現有的生活水平,一家人開了家庭大會,最終決定放棄。

「要明白家庭的承受能力在哪裡。」張女士認為,這是她的原則,父母過度犧牲自己去滿足孩子,壓力必然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一旦學習效果不佳,「我花那麼多錢,我每天工作那麼辛苦」等說詞就會脫口而出,「最終會把自己和孩子都逼入瘋狂的狀態。」

專家觀點

財商教育,應該從小開始

記者 杜蕾

「開學經濟」折射攀比心理

「所謂的『開學經濟』折射了現在家庭在教育消費上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警惕。」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胡光偉認為,「開學行頭」之所以越來越「燒錢」,首要原因還是在於攀比,其中不僅有學生攀比,更有家長「絕不能輸在起跑線」的攀比心理。

「現在生活好了,家長給孩子準備好的學慣用品無可厚非,但辨別的點在於,是因為需要而購買,還是因為攀比而消費。」胡光偉說,家長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要盲目跟風,依自己的家庭情況而定進行消費,同時更要幫助孩子去樹立節約意識。

省教育學會秘書長紀大海同樣認為,「開學經濟」並不是個好現象。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他認為,學校、社會志願組織、或者專家學者有必要從國小開始,就對學生展開財商教育,比如如何珍惜地用錢,如何在節儉當中養德,真正認識手中十塊錢或是一百塊錢中所蘊含的勞動價值。

「要讓孩子知道用的每一份錢很重要,他想得到的東西需要通過勞動來實現。」在紀大海看來,現在很多孩子缺失了這一環的教育,問父母要了錢直接就拿來用了,不懂得錢是怎麼來的,以為掙錢很容易,所以財商教育十分必要。

現在有一些學校、社區會搞愛心義賣,讓孩子賣自己製作的工藝品、閑置玩具書籍,他認為,這樣的活動就很好,可以讓孩子從中體會到父母賺錢的不易,也是很好的財商教育。

另外,家庭對孩子的需求要有底線、有原則。在家庭教育中,底線就是對孩子的要求、慾望,不能無限制無原則地滿足。紀大海認為,家長必須轉變觀念,不能事事滿足孩子,這必然會助長孩子奢侈浪費,並造成攀比。同時,學校要把儉以養德、勤儉節約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一環。「當然這一環不僅是家長、學校的責任,全社會都應該動員起來,風氣才會越來越好。」紀大海說。

暑期遊學,不應淪為攀比「規定動作」

暑期旅行、遊學近年來越來越熱門,胡光偉勸誡家長一定要依自己的家庭情況而定,不要只重結果和展示,容易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他認為,當前家長對孩子對教育始終很焦慮,害怕孩子落後他人,而出遊和遊學又在大眾心理中與「孩子的視野」密切掛鉤,更容易讓家長受到「蠱惑」。

同時,學校在布置暑期作業時會布置出遊、寫遊記等實踐內容,也讓家長產生了出國游、出省游是「規定動作」的心理。對此,家長一定要擺正心態,理性對待;學校也應該正確引導,有很多方式可以擴展孩子視野、增加社會認知,而並非只有出遊一種。

紀大海認為,出遊和遊學本身是一個好事,是課堂的延伸,但並非是目的地的比拼。「家長必須清楚,遊學的核心在於『學』,『游』只是一種方式,目的是幫助孩子在讀書之外見識社會,交際人群,提升自己獨立思考、行動的能力。」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認知水平不同,家長要了解孩子的狀況來安排出行,結合他們的年齡、認知、興趣、知識結構等來進行設計,否則再「高大上」的行程也不一定有用。在紀大海眼裡,孩子離開課堂,就在本鄉本土旅遊學習,甚至就在家門口參與一些社區活動,同樣能達到培養的目的。

而學校在組織孩子分享假期見聞時,關注點應該落腳於孩子收穫了什麼,而非關注目的地,強調無論在哪兒,只要用心去發現、感受了,有跟課堂上不一樣的體會,都是很棒值得鼓勵的。這樣才會真正對孩子起到幫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