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扶貧社」打通「最後一公里」

原標題:「扶貧社」打通「最後一公里」

遊客在陝西省留壩縣紫柏山國際滑雪場滑雪 陶明攝

一個時期以來,村級組織經濟實力不強、管理手段單一、服務平台缺失等痼疾不但長期消解基層村「兩委」權威性,導致「空殼村」頻現,成為脫貧攻堅過程中難解的「梗阻」。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陝南基層調研發現,去年以來,陝西省留壩縣積極探索村級組織管理運營新模式,通過創建「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簡稱扶貧社),為村級組織賦權活能,使村級組織發展有了本錢、管理有了手段、幹事有了平台,打通了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

接受採訪中,陝西省政府參事、從事農村問題研究30餘年的鄭夢熊在實地調研后認為,留壩縣創新的扶貧社模式是伴隨著農村產業、就業、收入結構變化的一種有益嘗試。它不但有利於破解農村有集體無經濟的發展困局,而且有助於重構和調整新農耕時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在他看來,以往的農村基層組織形式和經濟發展模式,只能解決群眾溫飽,但無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現在農村的發展到了分久必合的階段。這種重構與調整,叫響了農村集體經濟,為穩定脫貧打下了基礎,短期看有助於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長期看有助於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順利建成。」

脫貧攻堅遭遇「空殼村」「梗阻」

陝西省留壩縣地處秦嶺南麓,這裡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產業薄弱,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深入開展,留壩縣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36.5%降至2016年底的4.7%,但脫貧工作中出現的「兩熱兩冷」現象使脫貧難度陡增。

「一邊是上層熱、政策熱,另一邊卻是村幹部冷、群眾冷。」留壩縣委書記許秋雯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說,國家接連出台各種扶貧政策,但到了村組織這一層常遭遇「斷頭路」,一些村幹部成了「甩手掌柜」,群眾參與度低,脫貧成效打折扣。

本刊記者調研發現,一方面,村級組織經濟實力欠缺,75個行政村中「空殼村」就佔到38個,遭遇「無米之炊」的村「兩委」管理主體缺位、管理方式單一、村集體凝聚力不強;另一方面,由於缺乏服務平台,農村基礎設施「有人建、有人用、無人管」的現象普遍。

留壩縣武關驛鎮松樹壩村支部書記習幫清從事基層工作十餘年,他說,村裡缺乏資金來源,通村水泥路、人畜飲水工程等公共設施一旦出現問題,往往要逐級上報,只能寄希望於縣上出錢修建,但逐級審批下來往往耗時較長,影響村民正常生活。

本刊記者了解到,有些村子還常出現「會荒」,政策下達不到位,凝聚力越來越弱。為了湊夠參會人數,有時不得不承諾給群眾參會報酬,但又因無法兌付造成干群矛盾,村級組織只好盡量少開會、少舉辦活動,村民與村組織距離逐漸拉大。

「基礎建設靠要,公益事業靠等」,村級組織服務管理功能不健全等因素,逐漸使村「兩委」在村民中的威信和組織能力日益下滑。留壩縣扶貧辦主任崔應茂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出現這樣的情況,說明村級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參與度不是很高,「第五級書記」的工作責任沒有很好落實,村級組織在擔當「前沿指揮部」重任時,能力遇挑戰、工作受局限。

留壩縣武關驛鎮黨委書記劉東輝告訴本刊記者,缺乏村組織主動配合,不少幫扶單位和包聯幹部只能將扶貧當做階段性中心任務抓,送錢給物以期儘快完成任務,群眾參與度不高,甚至助長了「等靠要」思想,「輸血式」扶貧長效性不佳。

「這些問題是長期以來農村基層工作中的老大難,也是脫貧攻堅工作想不走過場就必須解決的癥結性問題。」許秋雯說。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留壩縣仍有貧困村19個,建檔立卡貧困戶913戶1702人,脫貧任務艱巨。

扶貧互助「一個都不能少」

為破解村級組織幹事沒實力、組織缺手段、服務少平台的困局,加速脫貧步伐,2016年,留壩縣開始試點探索組建由村支部領導的集「經濟、管理、生產、服務、公益」等功能於一體的扶貧互助合作社,並致力於將其打造成一支永不離開的「扶貧工作隊」。

根據制度設計,扶貧社由村支部書記擔任理事長,主要職責是組織協調、整合資源、管理服務。在扶貧社之下,設立一個生產服務作業隊,這支隊伍分為生產經營和公益服務兩大類,兩個類目下又成立包括產業發展、電商服務、文藝宣傳、衛生保潔等各個支隊,共同構成一個新型農村綜合體。

為解決扶貧社啟動資金難題,留壩縣通過政府貼息貸款為每個扶貧社提供30萬元,主要用於各專業組(隊、站、點)開展生產、購買生產資料等。同時,為每個扶貧社內的扶貧互助基金協會提供資本金30萬元,主要用於向貧困戶提供小額信貸服務,解決產業發展難題。同時鼓勵入社貧困戶、能人大戶入股參加扶貧互助資金協會,並根據股金份額參與分紅。

針對各專業隊缺乏經驗和能力承接經營項目等問題,留壩縣專門出台了項目代建制度,將總投資30萬元以下、工程技術簡單、能夠吸收當地村民投工投勞的項目,交由扶貧社組織實施,並明確規定貧困戶參與比例。

劉東輝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扶貧社內,每個技術工每天收入150元,青壯年勞力每天收入120元,普通工人每天收入80元,「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工資,更重要的是,不少參與勞動的貧困戶,還能在其中學到手藝,就算出去打工,也有一技之長」。

今年37歲的高禮秀家住武關驛鎮松樹壩村,家裡共有6口人,去年剛剛脫貧。「我家以前主要靠愛人在外打工賺錢,我在家裡給兩個孩子做飯,一年下來也落不下幾個錢。」她說,「自從村裡成立了扶貧合作社,我就申請去工地打工,現在一天100元,管吃不講,還能照看老人和孩子。」

目前,留壩縣首批11個試點扶貧社都建起了扶貧互助資金協會,共發展會員1017戶3346人,佔到試點村總人口的45.7%,其中貧困戶243戶711人,占試點村貧困人口的76.2%,累計吸納股金184.4萬餘元。

扶貧社漸成脫貧「主心骨」

走進留壩縣火燒店鎮中西溝村,這個主打旅遊產業的村落山邊桃花灼灼,村中巷陌整潔。今年64歲的李昌壽是村裡的貧困戶,加入扶貧社后專門負責集鎮和村中道路清潔工作,年收入上萬元,「沒想到我這麼大年紀還能在家門口掙工資,以後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啦。」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中,留壩縣火燒店鎮黨委書記郭綿說,扶貧社在設立公共服務類崗位時通常優先考慮入社貧困戶,並結合個人特點、技術能力、家庭情況等合理安排,保障其有活干、能賺錢、早脫貧。在發包生產項目和工程時也明確規定,個體股東中貧困戶股份不得低於51%,凡是承包、領辦項目的能人、大戶,僱用勞動力中貧困戶所佔比例不能低於30%,實現大戶帶動貧困戶,共同抱團發展。

在武關驛鎮松樹壩村村委會旁,十餘名戴著黃、紅兩色施工帽的當地群眾正在修築河道。武關驛鎮副鎮長王倩告訴本刊記者,這是村裡扶貧社下設的工程建設服務隊承接的又一工程,其中戴黃色帽子的是施工人員,戴紅色帽子的是管理人員,「這些工程管理都非常嚴格,不但為工人買有保險,而且要求大家必須按時上工,同時我們還聘請縣級主管單位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和監督,確保工程質量。」

據了解,松樹壩村扶貧社成立於2016年8月,僅半年時間就承接了8個小型基建項目,盈利近20萬元,其中14萬元作為發展基金留在合作社,6萬元作為村集體積累進入集體賬戶,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就近務工,人均增收2000餘元,實現了貧困群眾增收和村級積累增長的「雙贏」。目前,松樹壩村33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習幫清說,以前我們村委會本身就是「貧困戶」,說話沒底氣、不硬氣,更談不上凝聚力,沒辦法只能「掛空擋」,「現在有了積累,逢節過事,群眾參與性明顯提高,前些天過婦女節,村裡舉辦文藝匯演,熱鬧極了,在以前都找不來人。」

在位於留壩縣紫柏山腳下的留侯鎮營盤村,四周青山環繞,溪水潺潺。「我們扶貧合作社承接了紫柏山景區、村中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和村中滑雪場的日常保潔工作,交由環境保潔隊實施,隊里貧困戶佔了一半,他們每人每月平均出勤6天,就可以獲得600元的固定收入,其他時間還可以在工程服務隊上班。」營盤村村支書謝清春說。

在許秋雯看來,「我們組建扶貧社的初衷,就是希望通過改革基層政權運行模式,激活基層組織效能,留下一支『永不離開的扶貧工作隊』,把村級組織扶貧攻堅的『最後一公里』變成群眾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我們還『挺紀』在前,實施村財鎮管,扶貧社不見資金,並且要求村組幹部不得領辦經營性服務隊,不但能夠確保幹部隊伍廉潔,而且可以防控資金風險。」許秋雯最後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