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報告精讀 | 江西藍皮書: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7)

近日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江西藍皮書: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7)》。

《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7)》以「創新引領、綠色崛起、擔當實幹、興贛富民」工作方針為指引,根據當年及下一年江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為導向,集省內知名省情研究專家的力量編撰而成。

預計2017年江西省生產總值增長9.0%,繼續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展望2017年,國內外經濟環境既存在有利因素,又存在不利因素,更有很多不確定、不穩定性因素,會對江西省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產生綜合影響。

從世界經濟形勢看,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經濟走勢整體回暖,俄羅斯、印度等主要新興經濟體經濟走勢總體向好;從國內經濟形勢看,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但經濟增長仍有巨大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這都將為江西省加快發展提供外需動力。

從江西省的經濟形勢看,發展不足仍然是江西的主要矛盾,欠發達仍然是江西的基本省情,相對落後仍然是江西的最大現實,但2017年有利於全省經濟平穩增長與社會和諧穩定的機遇較大、利好較多、條件較足,隨著新經濟新動能的加速培育,以及系列穩增長政策效能的逐步釋放,特別是贛江新區、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眾多戰略的深入實施,江西經濟社會將出現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產業結構提檔升級、消費需求日趨活躍、對外貿易回穩向好、社會平安穩定態勢鞏固提升等態勢。總體來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江西將延續2016年「數據飄紅、成色更綠」的交相輝映發展態勢,主要經濟社會指標增速將繼續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從以上基本分析出發,藍皮書對江西省2017年主要經濟指標預測如下:①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0%左右,高於全國經濟增長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左右;②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左右;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5%左右;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5%左右;⑤財政總收入增長5%左右;⑥預計接待旅遊總人數5.5億人次,旅遊總收入6426億元左右,力爭接待總人數達到6億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6500億元。

江西全面參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引導企業是關鍵

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主動作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引導企業沿「一帶一路」走出去。經過三年多的發展,江西企業走出去規模不斷擴大,內涵更加豐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外貿、外資、外經」融合發展趨勢更加明顯。

一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增長迅速。近年來,江西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增速明顯,2016年全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貿易出口額達到100.9億美元,增長33%,是2012年的1.3倍。2016年江西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佔全省出口總額的33.8%,較2012年高出近4個百分點。

二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江西對外投資的「主戰場」。2016年江西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實現3.14億美元,是2013年5937萬美元的5.23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江西對外投資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已經成為江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主陣地。近年來,江西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點打造了一批境外經貿合作區,晶科能源在馬來西亞建設光伏工業園、華美食品在馬來西亞投資農業綜合項目、華堅集團在衣索比亞建設輕工業園等,這些合作園區成為江西融入「一帶一路」的「展示樣板」。

三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增長迅速。2016年江西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程承包額為8.71億美元,占同期對外承包工程總額的22.1%,是2013年4.7億美元的1.85倍。通過對外工程承包,有效地帶動了江西的裝備、產品、技術、服務走出去,推動「外資、外貿、外經」聯動發展。

四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援助獲得突破。江西是全國唯一承擔兩個政府援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的省份,江西華昌公司援多哥農業示範中心項目和江西贛糧公司援赤幾示範農場項目正在加快實施,成功開展了大面積水稻和農作物等種植技術示範推廣,深受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這些項目還帶動江西農業機械、農業技術、農業種子的出口,推動江西農業「走出去」。

江西產業綠色化發展是助推長江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

藍皮書指出,產業的綠色化程度往往決定著區域的綠色發展水平。長江經濟帶是工業化程度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徵顯著,聚集了一批煤炭、化工、醫藥、冶金、機械、電力等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以及資源依賴較強的產業。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走廊建設,迫切要求沿江省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切實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江西作為長江經濟帶的11個省市的重要成員之一,豐富的森林、濕地、水資源、生物多樣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觀在長江經濟帶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示範帶建設,江西應依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戰略平台,多措並舉打造優質高效產業綠色帶、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構建產業綠色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等,推進生態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生態化,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以切實助推長江綠色發展。

多策共舉,江西將美麗「江西樣板」願景變為實景

2016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視察期間,對江西省的生態環境作出高度肯定:「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麗『江西樣板』。」江西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的加速發展階段,隨著土地、能源、水等資源需求大幅增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壓力將更加突出,主要表現為經濟發展不足、高能耗產業主導、對傳統能源依賴度高、多重污染源增加及政策強制力不足、生態制度缺乏長效的運轉機制問題等。

為打造美麗「江西樣板」,將願景變為實景,江西多策並舉,取得顯著成效:

(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森林綠化的質和量不斷提升。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居全國第2位;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4.61%,位居全國前列。空氣質量優良綜合指數居中部之首。2016年,全省城市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天數比達到86.7%,同比去年下降3.4個百分點,居中部省份之首。水生態指標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全省地表水監測斷面Ⅰ~Ⅲ類水質達標率為81.4%,同比去年高出0.4個百分點,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環境污染防治有序推進

抓住重點行業實施「凈空」行動。截至2016年底,出台江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推進大氣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建成省級和南昌、九江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體系,全面完成158個重點行業大氣污染限期治理項目,江西省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較2010年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圍繞「五河一湖」實施「凈水」行動。完成農村日供水1000噸(含)以上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設區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監測水量達標率為99.8%;新建改建城鎮和工業園區各類污水管網1535公里,全省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8%。以城鄉污染治理為重點實施「凈土」行動。截至2016年底,推進7個重點防控區重金屬污染監測、治理與修復工程建設,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連續三年下降;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減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9.7萬噸;全面劃分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關停(搬遷)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13879家;基本建成農村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處理體系,全省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7%。

(三)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步伐加快

產業節能降耗成效明顯。「十二五」期間,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累計下降37%、17%和17%。綠色產業體系著力構建。截至2016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0%左右,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突破40%,共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11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43個、省級綠色有機農產品示範縣15個,全省「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總數達3657個。循環經濟平台加快打造。截至2015年底,江西省新增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市(縣)試點3個,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1個,國家「城市礦產」示範基地1個,國家級循環經濟類試點示範11個,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達65%。

(四)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建設創新先行

率先探索全境流域生態補償。首批流域生態補償資金20.91億元全部下達到位;啟動江西-廣東東江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國家和江西、廣東兩省每年安排補償資金5億元。完善「河長制」。建立健全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5級河長組織體系和區域、流域、部門協作聯動機制,打造河長制「升級版」。

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並在南昌、贛州等地開展試點;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並形成初步成果,出台江西省黨政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施意見,完成萍鄉等地試點審計;出台江西省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建立精準追責機制。

體制機制創新是贛江新區打造創新高地的關鍵

藍皮書指出,贛江新區目前實行的是「管委會+組團」模式。從設立贛江新區管理體制的角度看,贛江新區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跨南昌和九江兩個設區市,兩市利益訴求不完全一致;二是空間範圍以南昌市為主並臨近南昌市主城區,兩市划入新區的區域在兩市中的現狀地位和未來定位差距很大;三是經濟實力重心在南昌區域,涉及南昌市的兩個組團中,包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以及省政府批准設立的臨空經濟區。

這種格局造成了現實的問題。昌九一體化本來的目的是把兩個行政主體變成一個主體,現在變成了三個主體。造成一是協調難度大。由於贛江新區涉及的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協調的難度較大。二是磨合需要一個過程。新區與組團之間,新區與南昌、九江兩市之間,組團與組團之間協同發展還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磨合時間過長也會對新區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贛江新區行政管理體制下一步創新的重點,建議贛江新區要在借鑒全國其他新區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尤其是西咸新區運作的教訓和下一步調整的趨勢,待各方面基本理順以後,新區調整為由南昌市代管,與南昌市合為一體。

江西精準脫貧五大路徑成效顯著

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貧困人口脫貧問題,是江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是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的首要任務。打造「全國脫貧攻堅的樣板區」,實現精準脫貧斷「窮根」、挪「窮窩」、脫「窮貌」、挖「窮兜」、兜「窮底」,江西有路徑。

(一)推進產業發展,精準脫貧斷「窮根」

發展群眾基礎好、帶動能力強的綠色扶貧產業,推動產業升級與精準脫貧協同發展。大力推進「豬—沼—果」「豬—沼—菜」「豬—沼—茶」等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光伏+扶貧」,在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過程中壯大扶貧產業。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和產業基地的帶動作用,創新「公司+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基地+貧困戶」等模式,以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2016年下達產業扶貧資金9.3億元,將產業脫貧攻堅工作擴展到全省有扶貧任務的104個縣(市、區)。

(二)推進易地搬遷,精準脫貧挪「窮窩」

對「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我省以「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全程評估」為搬遷基本原則,按照「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思路和要求,因地制宜採取「縣城(或工業園區)安置、鄉鎮安置、中心村安置、集中供養安置、兜底搬遷安置」,切實保障搬遷農民「原有權益不改變、現有權益可擴增、未來權益可預期」。2016年全省易地扶貧搬遷9.6萬人,其中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2萬人。

(三)推進生態補償,精準脫貧脫「窮貌」

加大貧困地區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項目和資金安排,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積極開發生態公益性崗位,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生態護林員,對全省24個貧困縣的700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地轉為生態護林員。著力推進貧困村村莊整治工程,到2020年,90%以上貧困村普遍建立完善的保潔制度,保潔員崗位優先用於安置本村貧困人口,保證生活垃圾得到規範處理,村莊公共衛生廁所改造基本完成,人畜混居現象基本消除,村內道路基本亮化,公共場所綠化覆蓋率提高。

(四)推進教育發展,精準脫貧挖「窮兜」

在教育扶貧方面,凡經縣(市、區)扶貧機構確認的建檔立卡困難戶子女就讀各級各類學校,可不經評審直接享受對應的學生資助政策,且資助分類等級以就高為原則。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按每人每年1500元標準發放學前教育資助金。對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殘疾學生免除普通高中學雜費。與此同時,因地制宜落實貧困學校建設改善計劃,重點扶持農村貧困鄉村學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快發展農村貧困地區職業教育。

(五)推進社會保障,精準脫貧兜「窮底」

為扶貧對象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立體式的就業創業免費服務,提升扶貧對象就業創業能力。加大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力度,逐年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五保人員供養標準。2016年,在全國率先出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做到應保盡保,應扶盡扶,當年全省農村低保標準為月均270元(3240元/年),農村五保分散供養標準達到月均290元(3480元/年),均超國家貧困標準。構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保險、農村貧困人口重大疾病商業補充保險、城鄉醫療救助等四道防線,按照每人每年不低於90元的標準,籌集資金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重大疾病商業補充保險。

智慧經濟、共享經濟、創新創業,將成為江西經濟升級突破口

突破口之一:智慧經濟。加快發展知識經濟、前瞻經濟、智能經濟、網路經濟,壯大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數字視聽等智慧產業。促進以機器人製造為重點的尖端製造業,著力推動產業智慧化與智慧產業化,變「江西製造」為「江西智造」。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發展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旅遊、智慧養生、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休閑等新興產業。

突破口之二:分享經濟。培育和構建分享經濟平台,加快在南昌、九江、贛州、上饒等中心城市和經濟發達的縣市開展分享經濟試點。在省級和設區市層級設立分享經濟發展基金,對共享腳踏車、wifi共享、房屋出租等新模式和新領域予以支持。推進產能分享、科研分享、數據分享等生產性分享經濟發展,圍繞住宿餐飲、家政服務、交通出行等發展生活性分享經濟。

突破口之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制定實施有效的鼓勵支持政策,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創新工場、創業咖啡廳等新型孵化器,促進眾創、眾籌、眾扶、眾包等新模式加快發展。探索在大中城市打造「互聯網+」大型商業綜合體,在縣市及特色小鎮建設一批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學習江蘇、浙江等沿海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探索通過創業券、創新券等方式對創業空間、小微創新企業提供就業培訓、中介諮詢、檢驗檢測等服務,降低小微創業成本。

江西農業供給體系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斷增強

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農業發展中問題倒逼轉型的必然結果,也是新形勢下提升農業競爭力的主動選擇。江西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圍繞「穩糧、優供、增效」目標要求,努力做好「調結構、提品質、抓改革、促融合、降成本、補短板」文章,不斷促進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農業供給側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日益增強。

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作為全國首個「全國綠色有機農產品示範基地試點省」,江西著力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不斷提升農產品品質。2016年江西建設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43個,面積791.6萬畝,全國排第4位;創建了15個省級綠色有機農產品示範縣;「三品一標」數3657個,其中綠色有機農產品總數達到1024個,位居全國前列,「三品一標」產品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穩定在99%以上,處於全國領先水平。農業部發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結果顯示,2016年江西主要農產品合格率達到98.8%,全年未發生一起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為探索出一條具有江西特色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子,江西將以優化布局穩產能、調整結構優供給、產業帶動促融合、創新機制降成本、科技創新補短板為重點任務,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農業經營服務主體,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創新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創新農村金融支持機制。

發展全域旅遊應在「+旅遊」及「旅遊+」融合發展上尋求突破

江西發展全域旅遊,應充分發揮旅遊業的拉動力、融合力以及催化、集成作用,推動旅遊業封閉式自循環向開放式「旅遊+」「+旅遊」融合發展轉變,為相關產業插上「旅遊」翅膀,提供發展平台,形成新業態,提升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

——「資源+旅遊」「旅遊+資源」融合創新。樹立全新的資源觀,旅遊資源不僅包括旅遊吸引物本身,還包括旅遊吸引物所處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沿途景觀、旅遊設施、工業文明、生態農業等,凡是能對遊客構成吸引的因素都應納入旅遊資源範疇,加強資源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實現社會資源的旅遊化、旅遊項目的功能化,突破產業邊界,延伸產業功能,發展大旅遊產業。

——「旅遊+產業」「產業+旅遊」融合創新。推進大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重點打造景觀型、休閑型、民宿型、體驗型、種養型旅遊,促進鄉村旅遊、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新形態發展。推進大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以景德鎮御窯遺址和海昏侯遺址公園為引爆點,全力打造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全面提升江西文化旅遊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推進大健康與旅遊融合發展,探索旅遊與醫療、保健、養老的融合,積極發展生態養生度假、溫泉康體保健、中醫藥康復醫療、養老旅遊等新業態。推進大生態與旅遊融合發展,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走出一條生態美與經濟富最佳結合、相得益彰的路子。

——「城鎮+旅遊」融合創新。依託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鎮,加強旅遊與商貿、體育、生態、會展的融合,加強城市景觀建設和旅遊產業要素完善提升,拓展城市休閑空間,大力發展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旅遊綜合體、文化主題創意園、城市綠道慢行系統等新型業態;加快構建「一核心四門戶九節點」旅遊城市體系(南昌生態園林旅遊核心城市;九江、上饒、萍鄉、贛州旅遊門戶城市;景德鎮國際性旅遊城市,吉安、宜春、新余、撫州旅遊區域性中心城市,鷹潭示範旅遊城市,井岡山、瑞金、共青城特色旅遊城市),帶動全省旅遊城市建設發展,實現功能型城市向旅遊文化型城市轉變。

「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需模式創新和機制保障

環境美、生活美、產業美、人文美是美麗宜居鄉村的四大典型特徵,江西通過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大大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美化,已初步探索形成了產業發展型、生態保護型、城郊集約型、文化傳承型、休閑旅遊型等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模式。

在推進過程中,江西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不同程度存在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協同推進度不高、部門管理「條塊分割」資源分散、基層幹部創新意識不強導致落地生效不足、農民群眾參與不足「長效管護」機制缺失、村集體經濟薄弱「造血功能」障礙明顯等問題,為建設「整潔美麗,和諧宜居」的美好生活家園,江西應圍繞產業提升、環境提升、服務提升、文化提升工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機制,提升服務能力;改善農村環境治理機制,提升環境質量;建立農村文化提升機制,促進文化繁榮;完善產業發展提升機制,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完善城鄉統籌協調機制,推進城鄉協同發展。

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呵護「美麗江西」

江西作為大湖流域生態大省,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建立和完善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是促進全流域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

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實施全流域生態補償,考慮生態服務產品供給水平和生態區位的重要程度,增加政府生態環保財政資金向流域中上游地區和生態資源富集地區的分配比重,實現生態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生態資源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的經濟補償,平衡地區間保護和發展權益關係,促進流域和區域間協調發展,是實現富裕美麗幸福江西的必然要求。

江西省始終把建立和完善以生態補償制度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為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關鍵環節,在全國率先建立和實施森林生態補償、湖泊濕地生態補償、「五河一湖」水資源保護以及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在鞏固和提升全省生態優勢,促進全流域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

特色小鎮建設:特色是關鍵、產業是支撐、文化是基礎、創新是根本

特色小鎮與過去建制鎮既有傳承又有區別。對江西來說,特色小鎮是一種新生事物。回顧江西省小城鎮建設和參照浙江省的經驗,特色小鎮的建設和發展需注重以下方面:

(一)特色是關鍵

顧名思義,「特色小鎮」沒有特色就無所謂「小鎮」。首先是找准特色。產業要有特色,在產業上要與鄰鎮有區別,避免同質競爭;文化要有特色,研究和發掘歷史淵源,立足鄉土,關注鄉愁;規劃上要有特色,規劃決定小鎮一段時間的發展方向;建築上要有特色,不要貪大求洋,保住了鄉土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次,放大特色。就是要將特色運作成勢,取得效益。第三,發現特色之間的聯繫,使小特色變為大特色,用整體思維將分散的特色串起來,形成合力。最後,堅持特色。形成特色需要一個過程,久久為功,在堅持中使「特色」可持續發展。

(二)產業是支撐

產業是特色小鎮的支撐,沒有產業就沒有特色小鎮。江西四個國家級特色小鎮,文港鎮的毛筆、上清鎮的宗教與旅遊、溫湯鎮的溫泉與富硒產業、江灣鎮的生態與旅遊,正是這些產業支撐起了這四個鎮的特色。特色小鎮要形成支撐產業,產業鏈非常重要,特色小鎮之所以會在浙江興起,這與浙江的塊狀經濟是分不開的。圍繞某一產業,形成產業鏈,在較快發展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產業支撐,要將高端產業、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相融合。特別是新興產業,要抓准,用「互聯網+」的思維,可以產生許多新興產業。比如江西省已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養老產業就有很大的市場,完全可以成為具有生態優勢的特色小鎮的支撐產業。

(三)文化是基礎

鄉土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寶貴資源。鄉土文化在長期發展中形成,深深紮根於鄉鎮的血脈中,鄉土風俗、鄉土禮儀、鄉土精神、鄉土戲曲等等,是生於斯長於斯的鄉民的精神烙印。鄉土文化具有傳統性、地域性、倫理性和包容性。鄉土文化,首先是整理、發掘,整理的過程就是開發利用的過程。其次是歸納、開發,鄉土文化歸納、開發得好,本身就能形成特色。江西四個國家級特色小鎮,既有立足本土的文化基因,又增加了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時代特色。最後,鄉土文化要在傳承中開發,在開發中傳承。鄉土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演進,鄉土文化必然賦予時代新意。

(四)創新是根本

特色小鎮從名稱到內涵都是創新的過程和創新的結果。首先,特色小鎮不是傳統建制鎮,或者說不是完全的傳統建制鎮,也不是產業園區、風景區的簡單複製,而是「以產為先、以城為基、以人為本、以文為核」,「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功能平台;其次,在管理上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主導」的運行機制,只有「企業是主體」才能打破政府大包大攬的慣性思維,才能形成「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才能在市場主導下使特色小鎮走向市場、贏得市場;第三,特色小鎮是產業、城鎮、文化、社區各種功能的綜合,換句時髦的話就是「產業+」「城鎮+」「文化+」「社區+」,這不僅僅是時髦而是一種創新的思維方式,有了這種思維方式,特色小鎮就具有了持續的發展後勁和動能。

浙江特色小鎮的經驗對江西來說,因為歷史淵源、經濟基礎和發展階段,可能是不可複製的,但是,浙江在特色小鎮建設發展中的時代節奏、國際眼光和本土立場對江西是有借鑒意義的。

即可訂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