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十三五」食品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節選)

四、重點任務

針對食品科技創新發展所面臨的新挑戰和新需求,全面統籌規劃,整體部署實施。重點發展食品高新技術產業,提升食品產業競爭力;優化食品科技創新平檯布局,培養食品科技人才,提升食品科技創新能力;推進食品產業科技發展,構築食品科技創新先發優勢;加強全鏈條過程式控制制,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國際合作交流水平,增強自主研發能力與國際競爭力;強化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

(一)發展食品高新技術產業。

發展食品高新技術產業是增強食品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戰略,也是加快食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

1. 加快食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進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

著力推進以食品加工製造為特色的科技園區建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食品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形成特色鮮明、帶動性強的食品領域高新技術產業,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在食品產業中的應用,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重點培育若干食品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效益,進入全球食品產業價值鏈中高端。

2. 推進食品綠色製造,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

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布局跨區域、跨領域的全鏈條協同創新基地,推動優勢和特色食品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創新前沿陣地。推進東部地區食品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鞏固中西部地區食品產業支柱地位,加速東北地區食品產業發展,依託科技優勢區域良好的科技基礎,打造食品產業科技創新高地。

3. 增強食品科技創新,培育食品新業態和新興產業。

結合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全面促進養老、旅遊、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五大融合,催生更多健康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提供科技支撐。推動食品產業與教育、文化、健康等民生產業的融合發展,鼓勵發展食品工業旅遊、製造工藝體驗等新業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線上線下一體化集成等「互聯網+」新模式,為食品新業態、新模式和新興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4. 強化食品品牌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依靠食品科技進步,創新驅動品牌建設,大力開發適應市場新需求變化的新工藝和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加強與大型電商品牌對接,拓寬銷售渠道,夯實食品品牌發展基礎,提升產品附加值和軟實力;挖掘中華傳統飲食文化,推動中華老字號食品傳承升級,打造百年食品品牌。通過產業鏈延伸,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和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專欄1 食品高新技術產業

1. 食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在營養健康食品加工、中華傳統食品工業化、大宗糧食轉化、食品生物工程、食品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制定扶持政策,推進不同領域學科交叉和產學研緊密結合,著力培育食品高新技術企業,力爭2020年數量達到5000家。

2. 食品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設以食品產業為主體,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的「全鏈條一體化」的食品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在孵化和培育食品高新技術企業的基礎上,打造食品產業高新技術創新高地、成果轉化陣地和產業推進引擎,促進科技與經濟以及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力爭到2020年在全國形成3-5個食品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二)提升食品科技創新能力。

以提升創新能力為核心,優化食品科技創新平檯布局,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區域科技發展實驗室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食品企業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加強食品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建設。

以食品科技創新人才戰略為核心,不斷培育壯大食品科技隊伍,強化優秀青年科學家的培養。在前沿新興領域培養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培養企業創新領軍人才,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三)推進食品產業科技發展。

圍繞食品產業發展新趨勢和新需求,從基礎前沿、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示範進行全鏈條創新設計,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項等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進行統籌規劃和整體部署,重點在食品加工製造、機械裝備、質量安全、冷鏈物流、營養健康等主要領域,凝練具體項目和任務,一體化組織實施。

1. 加工製造。

圍繞快節奏、營養化、多樣性的國民健康飲食消費需求新變化與新興產業發展新需求,針對食品產業整體上仍處於能耗和水耗高、資源利用率低、食品加工製造技術相對落後、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相對不足、加工前沿性基礎研究相對薄弱等緊迫問題,在食品加工過程組分結構變化、風味品質修飾、加工適應性與品質調控等方面開展前沿性基礎研究,實現食品加工製造理論的新突破;重點開展中華傳統與民族特色食品的工業化加工、傳統釀造發酵和方便調理食品製造、食品添加劑與配料綠色製造、營養型健康食品創新開發與低碳製造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開發研究,實現加工製造過程的智能高效利用與清潔生產;系統開展大宗糧油製品適度加工、薯類和雜糧綜合開發、果蔬製品低碳製造、肉蛋奶等畜禽製品和水產製品綠色加工、茶與食用菌等特產資源精深加工和高值利用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開發研究及產業化應用,全面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力爭到2020年在標準化加工、智能化控制、低碳化製造、全程化保障等技術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

專欄2 加工製造

1. 食品加工製造過程中的物性學基礎研究。開展食品加工製造過程中組分結構變化及品質調控機制研究,確定食品生物大分子與功能性小分子的結構特性,揭示加工過程中物性修飾機制與保質減損機理。探索風味特徵與品質評價理論及加工過程中風味形成與變化規律,闡明風味與感官品質穩定性控制方法。

2. 食品加工製造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突破高效分離、靶向萃取、分子修飾、質構重組、超微粉碎、組合乾燥、新型殺菌、快速鈍酶、低溫濃縮、節能速凍、生物工程、綠色製造和綜合利用等現代食品製造共性關鍵技術,提升中華傳統食品和民族特色食品等新興食品產業的標準化、連續化和工程化技術水平,創製方便美味、營養安全的新型健康食品。

3. 食品新產品創製與產業化開發。重點開展食品生物工程技術開發研究,系統進行中華傳統發酵和釀造食品的智能化低碳製造技術開發研究及新產品創製;突破標準化調理、連續化烹調、數字化殺菌、便捷化復熱等核心關鍵技術,開展傳統主食和中式菜肴等中華傳統與民族特色食品的標準化和工業化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創製工業化中華餐桌新食品。開展特色風味食品、旅遊休閑食品、即食調理食品等便捷化、營養化、個性化與工程化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品質風味標準體系,創製預製調理和方便美味新食品。

2. 機械裝備。

圍繞食品製造關鍵裝備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成套裝備製造以及中華傳統食品工業化專用裝備創新開發等產業發展重大瓶頸問題,開展食品裝備的機械材料特性與安全性、數字化設計、信息感知、模擬優化等新技術、新方法、新原理和新材料等基礎研究;重點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化、數字化、規模化、自動化、連續化、工程化和成套化核心裝備與集成技術開發研究;著力提升中華傳統食品專用型關鍵裝備集成與成套裝備開發能力,系統開展新型殺菌、節能幹燥和高速包裝等核心裝備創製。力爭到2020年全面提升現代食品裝備製造業的技術開發與裝備創製能力,顯著提高食品裝備自給率、自動化率、工程化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支撐現代食品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專欄3 機械裝備

1. 食品裝備優化設計與自動控制系統理論研究。開展食品裝備關鍵材料的適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食品加工機械特性、數字化設計與模擬優化、加工過程自動控制系統理論等基礎性研究,開展在線原位信息感知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及新方法應用基礎理論研究,為智能互聯食品製造機械裝備創製提供理論支撐。

2. 食品製造重大裝備研究與開發。開展智能控制、節能加工、成形改性、快速檢測、非熱加工、新型殺菌、高效分離、生物製造和自動包裝等先進位造共性關鍵技術裝備研發。開發食品生產網路化自動管理系統,創製節能擠壓改性、低溫快速壓榨、高效節能幹燥、連續蒸煮烤制、無損檢測分選、無菌高速灌裝及中央廚房等系列核心設備。

3. 食品加工製造成套裝備研發及示範。開展高效處理、品質檢測、在線監控、遠程診斷和網路管理等裝備製造研究,開發智能綠色食品製造系統設備、成套工程裝備、環保型綠色包裝材料與智能化包裝機械。創製糧油、果蔬、薯類、畜(禽)產品、水產品綜合加工及傳統食品工業化專用成套裝備。

3. 質量安全。

圍繞「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這一國家重大需求,推進源頭創新,加強食品質量安全基礎理論研究,重點開展食品原料危害因子的形成與變化規律、食品加工儲藏物流過程中危害因子的形成規律與機制等方面的理論研究,為系統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保障技術提供科學基礎;強化技術創新能力,突破全產業鏈質量安全控制及預警等共性關鍵技術,重點突破生產源頭控制、加工過程式控制制、產品流通控制和市場監管支撐等關鍵技術,提升國家食品檢驗檢測與危害控制能力,構建食品質量保障技術與標準體系;通過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與集成示範,推進技術成果轉化。力爭到2020年,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基本實現食品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形成較為完善的全產業鏈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食品質量安全監控技術水平。

專欄4 質量安全

1.食品質量安全基礎性研究。開展食品製造過程中糖類、蛋白質、脂肪及其他主要組分在不同加工條件下的互作機理、品質形成、保持與劣變機理研究。研究危害因子形成機理及阻斷與定向調控分子機制,以及食品外源危害物在加工過程中消長規律和脫除機制。研究食品加工環境等風險變化因素與變化規律。

2.食品質量安全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展食品加工儲運過程中危害因子控制、品質保持與劣變控制技術,開展食品真偽高判別度系統化識別、品質新型評價和鑒別、質量安全快速無損檢測、綠色高效精準檢測與篩查技術及進出口食品通關相關技術研究。研發智能化溯源與預警技術、快速無損檢測設備、全產業鏈質量安全信息集成與數據挖掘及多重風險分析與暴露評估技術。

3.食品質量安全乾預與綜合技術保障科技工程。開展基礎科學保障、生產源頭控制、加工過程式控制制、產品配送控制、質量標準控制、市場監管保障六個關鍵環節的共性技術開發研究。構建國家食品質量安全溯源雲平台,構建食源性生物因素全基因組溯源國家資料庫和溯源網路,構建食品全產業鏈檢測信息與質量標準集成及大數據分析溯源預警系統。開展加工過程風險控制技術集成示範和進出口食品快速通關與輸入性風險防範技術應用示範。

4. 冷鏈物流。

圍繞綠色低碳、安全高效、標準化、智能化和可溯化食品物流產業發展需求,針對食品冷鏈物流產業環節多、技術單一、標準化程度低、品質劣變嚴重及物流損耗、能耗和成本過高等問題,開展以食品冷鏈物流品質劣變及蓄冷傳熱機制等方面的源頭創新研究,系統分析環境條件對產品品質劣變、質構變化和腐敗損耗的生物學機制,開展熱管技術與蓄冷傳熱機理等基礎研究;圍繞食品冷鏈物流核心工藝技術、物流包裝與技術裝備、全供應鏈智能化物流管理與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和標準系統、「互聯網+電商」等現代食品物流產業技術需求,開展物流保質減損新工藝與新技術、包裝新材料和新裝備研發,構建基於信息技術的智能化物流管理平台、微環境智能化監控和品質質量及安全溯源技術體系;開展「互聯網+電商」物流及其配套保質減損與包裝新技術開發研究,集成相關技術裝備,構建技術標準體系,開展規模化示範應用。力爭到2020年,全面提升食品冷鏈物流科技水平,促進食品物流產業轉型升級。

專欄5 冷鏈物流

1.食品冷鏈物流過程中品質劣變控制理論研究。開展基於溫度、濕度、氣體等微環境下品質劣變控制綜合技術研究,開發物理、化學和生物等輔助新技術,建立不同種類和產品的適宜技術參數。構建基於物流微環境條件、時間和忍耐性等貨架期品質變化預測模型,確立冷鏈物流過程品質劣變控制的有效途徑。

2.食品冷鏈物流工藝與核心技術裝備開發研究。研究產後商品化處理、新型預冷與冷鏈物流工藝技術,開展針對不同產品的適宜溫度、濕度等物流微環境參數篩選,研發新型包裝技術與材料,創新設計多環節冷鏈物流減損降耗新包裝,開展物流微環境及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實時監控、預測預警及產品溯源等技術研究。研發與食品冷鏈物流技術與工藝相配套的新型裝備。

3.互聯網+電商新型食品物流技術集成示範。推進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與食品冷鏈物流產業的緊密結合,重點建立電子商務、物流車聯網、互聯網物流園區和全供應鏈互聯網物流支撐系統,助推食品直銷、預售等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構建基於「互聯網+」的社會化、協同化食品物流2.0體系。

5.營養健康。

圍繞肥胖症、糖尿病等代謝綜合症類,以及嬰幼兒與其他特定(特需)人群,著力開展源頭創新,系統研究膳食功能因子作用機制以及腸道微生態膳食調控與健康關係,為營養強化食品和專用型健康膳食食品創製提供理論依據;著力開展營養強化等健康食品創製關鍵技術研究,突破功能因子高通量篩選與綠色製備、功能因子穩態化控制與靶向遞送、有效釋放與高效吸收及功能評價等關鍵技術;研發和創製適用於肥胖症、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征類、嬰幼兒和其他特定(特需)人群,以及特殊環境工作人員的營養強化食品和專用型膳食健康食品。力爭到2020年,在食品營養均衡設計、膳食健康干預、專用特殊健康食品、特殊工作環境人群專用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功能性益生菌製劑、食品新資源開發和傳統食品功能化製造等關鍵技術及新產品創製上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提升公眾營養健康食品的保障能力。

專欄6 營養健康

1. 基於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學與人類營養代謝組學研究。系統開展人類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學與人類分子營養代謝組學的理論研究;探索食物營養成分、功能因子對健康靶向影響,闡明食品成分、功能因子的協同作用及營養代謝與健康效應。從分子水平揭示功能因子和營養素的協同作用,為實現營養靶向設計奠定理論基礎。

2. 營養強化食品創製關鍵技術與健康食品創製。基於不同人群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學與營養代謝組學研究新發現,開展新食品原料功能因子高通量篩選與綠色製備、食品功能因子穩態化及靶向遞送技術研究。開展膳食營養與健康大數據分析及營養功能評價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適用不同人群營養保健性健康食品,支撐健康產業發展。

3. 特殊膳食與特殊工作環境人群專用營養健康食品製造。開展嬰幼兒主副食品、中老年及糖尿病、肥胖症等特定人群的營養膳食食品,以及炎症性腸病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製造關鍵技術研究。突破營養成分穩定化及高效利用、靶標預測與精準識別及高通量篩選等關鍵技術。開發艦船遠航、航空航天、野外科考、應急救災、高原戍邊及坑道作業等特殊環境人群專用型營養膳食與健康食品。

6. 顛覆性技術。

瞄準國際前沿和未來發展,系統分析和準確把握全球食品科技的發展新態勢,積極探索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未來性的食品科技,搶佔食品科技制高點,形成創新人才高地。

高度重視營養健康食品產業已從傳統「表觀營養綜合平衡與健康干預」向「食品營養靶向設計與健康個性訂製的食品精準製造」轉變。重點推進基於人類基因組學、腸道菌群微生態組學與健康、食材分子營養組學特性與人類營養代謝組學等新認識下的生物信息與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系統研究。積極探索基於人群膳食營養健康及個性化需求大數據分析基礎下的食品營養靶向設計和健康食品精準製造技術,研究開發新型健康食品的營養靶向設計、功能生物修飾、健康個性訂製、產品精準製造技術。

高度關注未來食品製造已從「傳統機械化加工和規模化生產」向「工業4.0」與「大數據時代」下的「智能互聯製造」、從「傳統熱加工」向「冷加工」、從「傳統多次過度加工」向「適度最少加工」、從「依賴自然資源開發」向「人工合成生物轉化」等方向發展。重點開展「雲技術、大數據和互聯網+」、「非熱加工、冷殺菌和生物膜分離」、「生物轉化、高效製取和分子修飾」等食品新型加工理論與技術的開發研究;積極開展「合成生物、分子食品、3D製造」等概念食品製造理論與技術的探索研究。

專欄7 顛覆性技術

1. 精準營養食品製造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突破人類基因組學、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學、營養代謝組學和食材營養功能組學等生物組學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生物活性因子定向分離萃取與穩態化靶向遞送技術、品質風味分子修飾與營養健康食品精準製造等共性關鍵技術,創製營養靶向設計、健康個性訂製的新型營養健康食品。

2. 食品智能製造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針對「國際食品工業4.0」與世界性「大數據時代」下的食品智能互聯製造技術快速發展的新趨勢,重點探索數字化智能互聯製造、合成生物工程、分子食品製造、生物高效轉化、適度最少加工與非熱製造、雲技術與「互聯網+」及3D製造等食品智慧製造理論與新技術,探索開發未來食品。

(四)增強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突出解決食品源頭污染嚴重、過程式控制制能力薄弱、監管支撐能力不足的問題,聚焦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生物、化學致癌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開展食品危害物形成機制、遷移轉化規律和生物暴露的基礎研究,強化監測檢測、風險評估、追溯預警、過程式控制制、流通儲運、應急處置的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研發快速檢測和非定向篩查技術及產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試劑和裝備國產化率,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全國統一的追溯預警體系和全鏈條的過程式控制制體系及國家食品安全大數據云平台,引領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為實現從「被動應付」向「主動保障」轉變,「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1. 深化基礎研究,強化源頭治理。

重點開展食品原料和加工過程污染物的形成機制和調控原理研究,揭示食源性致病菌耐葯機制及傳播規律,明確典型化學危害物的危害效應並解析人群暴露特徵,為科學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基礎支撐。

專欄8食品安全基礎研究

1. 食品原料中危害物形成機制和調控原理研究。針對農業源頭污染問題,系統開展食品原料中新興環境化學污染物、農業投入品、生物危害物、重金屬等危害物在農業生產中的遷移、轉化、互作、歸趨的基礎研究,闡明典型危害物遷移轉化機制,揭示典型危害物蓄積規律與賦存形態,探索安全控制的原理。

2. 食品加工過程污染物形成與調控基礎研究。圍繞傳統發酵食品、乳製品、油炸和烘焙食品等典型食品,開展食品製造過程中微生物、酶、糖類、蛋白質、脂肪等在不同加工條件下的互作機理、品質形成、保持與劣變機理研究;解析內源性危害因子形成、阻斷與定向調控原理,研究外源危害物在加工過程中控制機制。

3. 食源性致病菌抗生素耐葯機制與傳播規律研究。系統開展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藥性的「養殖動物-養殖環境-食品-人群」全鏈條研究,構建食源性致病菌耐藥性多源基礎資料庫,解析耐藥性產生與傳遞機制,探明耐葯菌/耐葯基因的人群暴露與危害特徵並評估其人群健康和環境生態風險。

4.食品污染物暴露組解析。以食品中的化學性致癌物和內分泌干擾物等為重點,系統建立人群膳食暴露和生物監測體系,開展人群暴露和健康效應研究,解析生命周期關鍵節點膳食暴露組與總膳食中風險因子內外暴露關聯機制,明確不同人群、不同區域的污染譜和暴露譜,為建立適合人群膳食特徵的污染物控制標準提供科學支撐。

2. 加強風險評估,完善技術標準。

圍繞當前食品安全基礎標準再評估,以及食品新原料、新食品添加劑和新接觸材料的安全性評價需要,重點加強毒理學安全性評價技術創新,構建風險評估基礎資料庫和指標體系,為重點食品安全標準指標的再評估提供科學手段。

專欄9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標準

1.食品危害物毒理學新技術研究。以食品致癌物、內分泌干擾物等為重點,重點發展基於人源細胞、組織晶元或者器官晶元的毒性評價新技術,建立基於「毒性通路」和靶向測試以及劑量-反應與外推模型為核心的毒性測試技術和計算毒理學模型,構建食品危害物的高通量毒性篩選和應急評估技術平台。

2.食品新原料、新食品添加劑和新接觸材料安全性評價技術研究。研究食品用納米材料、特有食品添加劑、稀土元素、新接觸材料的安全性評價技術研究,制定或修訂產品標準;開展保健食品安全和功能科學評價模型研究,完善安全和功能評價方法,提升保健食品功能評價科學性和規範化水平。

3.人群食物過敏標示標準研究。參照國際認可的食物過敏標識中致敏食物清單,系統開展人群食物過敏流行病學研究,開發過敏原表位、特徵肽測量技術並建立計量標準,提出人群食物過敏食物清單及其配套臨床診斷技術,解決食品過敏標示標準缺失的問題。

4. 食品安全風險表徵新技術研究。開展基於循證醫學方法的危害物疾病負擔研究,開發化學和微生物健康風險分級和定量風險評估模型,重點研究稀土、真菌毒素、持久性有機物低劑量暴露長期累積效應,構建污染物累積暴露風險評估模型和技術體系。

5.食品安全標準再評估研究。構建居民膳食消費資料庫和污染資料庫,開展國際標準比對研究,比較分析食品安全標準實施的成本和健康效益,對農獸葯、食品添加劑、重金屬、污染物、真菌毒素和致病微生物限量等食品安全基礎標準進行再評估,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3. 創新檢測手段,推動智能監管。

針對食品污染、食品摻假、非法添加、監管以及國際貿易食品安全防範的迫切需求,定向檢測技術和非定向篩查技術研發並重,創新抗體製備、生物感測的技術,重點開發快速檢測試劑與裝備;集成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構建基於大數據的食品安全國家追溯預警和智慧監管體系。

專欄10 食品安全監管技術

1.食品安全檢測試劑研發。突出解決快速檢測試劑進口依賴問題,利用新型抗體分子和篩選技術,發展新型的化學仿生和生物仿生試劑和材料,研發生物毒素、致病生物因子、違禁添加物等的高通量快速檢測試劑,重點開發致病微生物、環境污染物、食物中毒的危害物的快速檢測試劑。

2.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裝備製造。針對食品安全在線監管、現場執法、反恐和進口快速通關的需要,融合感測、電化學等智能模擬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重點突破非破壞性的在線檢測技術及穩定性、重現性和使用壽命的技術瓶頸,研製一批穩定、靈敏、便攜、智慧的食品安全離線和在線快速檢測裝備。

3.食品危害物非定向篩查和確證關鍵技術研究。突破非定向篩查技術瓶頸,研究樣品全回收前處理材料和技術,建立食品生物性、化學性和放射性危害物質全譜高靈敏度、高通量雙向識別技術;開展主要貿易國和地區法規限量相銜接的確證技術研究,實現指標全覆蓋。

4.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構建。突出解決食物中毒的溯源問題,以重要食源性致病生物和有毒動植物為研究對象,構建具有特徵的食源性致病生物國家全基因組序列資料庫和有毒動植物DNA數字化資料庫,形成追溯國家網路;積極應對食品流通新模式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重點研發食品冷鏈追溯和網路銷售食品的追溯監控技術與裝備,推動食品安全監管數據、公共衛生監測數據的融合,開展預警追溯並構建無縫銜接的技術體系。

5.構建食品安全監管大數據云平台。整合食品安全源頭監測、過程監管、流通監控、疾病溯源等數據,突破大數據應用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採集、多源異構數據融合、數據清洗、數據挖掘等關鍵技術並實現可視化展示,構建食品安全監管大數據云平台,研發風險預警模型,建立食品安全智慧化預警信息平台,實現食品安全風險分級管理。

6.食品安全標準物質研製和新型生物識別材料庫構建。重點研製複雜食品基體中超痕量成分和不穩定目標物的標準物質、痕量污染物檢測所需的穩定同位素標記標準品、涉及生物恐怖和國際禁運的生物毒素標準品,形成國家實體標準物質庫;基於抗體、適配體、受體分子識別作用機制,開展新型篩選和製備關鍵技術研究,構建高穩定、高特異和高廣譜性生物識別材料資源庫,實現穩定高效的規模化製備。

4. 突出過程式控制制,支撐產業發展。

重點針對食品供應鏈中環境引入、投入品殘留、內源產生和人為添加的危害物,加強初級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儲運過程脆弱性評估技術研究,突破食品加工過程危害物和環境危害物的識別、調控、阻斷和消減關鍵技術,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過程式控制制技術體系。

專欄11食品安全過程式控制制技術

1.農產品污染控制技術。重點圍繞大宗果蔬茶產品農殘和重金屬、畜禽和水產藥物殘留、糧油食品原料真菌毒素污染等問題,研究污染物的識別、阻斷、控制和消減的關鍵技術、工藝和裝備;開展儲運過程基質對病原微生物互作影響和內源性生物危害物代謝表徵研究,建立儲運防腐防霉遠程智能化監控與預警技術。

2.食品加工危害物控制技術。聚焦優勢傳統發酵食品、乳製品和油脂加工食品,重點解決加工產生生物胺、反式脂肪酸、雜環胺、丙烯醯胺、致敏原等易發生高風險化學危害物等問題,研發食品加工危害干預、阻斷、控制的關鍵技術。

3.食品反摻假控制技術。發展食品真實性判別技術和食品鏈脆弱性評估技術,開展食品脆弱性表徵研究,構建針對大宗食品、保健食品與食品新原料真實性溯源的同位素、特徵成份和DNA分子指紋庫,建立食品反欺詐數據及技術體系。

5.強化科技示範,推進社會共治

突出解決食品生產重點區域和傳統優勢產業的實際問題,系統加強國內外食品安全先進技術和標準的引進轉化和集成,從產業發展和監管支撐兩個維度提出食品安全應用解決方案,開展全鏈條科技綜合示範,引領推動社會共治,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科技保障水平。

專欄12食品安全科技示範

1.食品安全生產加工控制科技示範。重點圍繞糧油與果蔬茶等大宗農產品、優勢傳統發酵食品與乳製品和油脂加工食品中高風險問題,集成檢測監測、追溯、預警、控制技術在重點生產區域和行業開展共性技術綜合示範,提出相關產業的完善的安全控制標準化規程並推廣。

2.食品安全監管應急科技示範。綜合集成快速檢測技術和裝備、追溯預警技術和食品安全標準,構建適用於不同層級監管部門使用的智慧監管系統,提出不同口岸綜合應對技術方案,示範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演練和計算機多維模擬模擬演練場景系統與可視化決策平台,滿足國內市場通關、國際貿易、應急處置和重大活動食品安全監管等需要。

3.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科技示範。應用「互聯網+」檢驗檢測技術,推進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新業態發展,加強食品安全第三方檢驗機構建設,打造「食品安全雲服務平台」,構建以大數據為支撐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新模式。

(五)提高國際合作交流水平。

以全球視野謀划和推動食品科技創新,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布局和融入全球創新網路,開展多種形式的食品科技交流合作,打造國際食品科技交流與合作基地,加大食品先進位造技術和高端智力引進力度,統籌推進食品產業科技走出去,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創新體系,搶佔若干領域制高點。

緊密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和「食品安全」戰略,推進「健康」建設,增強「走出去」能力,提高「引進來」水平,建設食品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共同體,拓展與相關國際組織的技術合作途徑,支持食品企業在國外設立聯合研發中心、產業技術發展基地和國際食品產業創業基地。

選擇與有良好合作基礎和潛力的食品科技優勢國家和地區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發展家和地區,全面加強食品科技交流與合作,與國際一流的人才、團隊、企業開展緊密合作,形成食品科技國際合作新格局,提升在全球食品科技創新領域的地位,力爭實現從「三跑並存」、「跟跑」為主向「並跑」、「領跑」為主的轉變。

專欄13食品科技國際化基地建設

1. 打造「一帶一路」特色食品高新技術創新聯盟。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構建特色食品高新技術創新聯盟,實現共同研發、共享市場,建立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發機構,促進食品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2. 建設海外食品科技創新平台。落實國家「走出去」戰略,鼓勵國內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境外研究機構建立聯合創新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與孵化平台等科技合作機構,充分利用國際資源,拓展食品產業高新技術與國際化創新人才的合作研究與引進渠道。

(六)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

積極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成果轉化法》,構建產品開發與中試孵化、技術轉移轉化、技術發布與交易平台,推動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強化科技成果轉化隊伍建設,加速食品科技成果產出與轉化。建立食品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和科技成果託管中心,完善企業創新能力和技術轉移轉化能力評價體系,發布技術成熟度高、推廣價值大、市場需求迫切的技術成果,促進科技與產業、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

鼓勵中小食品企業建立產業創新技術推廣應用聯盟、技術推廣應用協會,加速適用、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技術協作,提高成果的擴散速度,充分發揮科研單位的服務優勢,深入挖掘科研創新潛力,推動成果的產業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