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民初北京畫壇領袖——金城

金城(1878—1926),近現代畫家。字鞏北,一字拱北,原名紹城,號北樓、又號藕湖,祖籍浙江省吳興縣。生於北京,1926年9月6日卒於上海。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天性喜愛繪畫,山水花鳥皆能,兼工篆隸鐫刻,旁及古文辭。因沒有老師傳教,就在家裡臨摹家藏古代名人畫跡,所臨字畫幾可亂真。

近代畫壇的畫學研究會的第一任會長便是金城,他不但組織其它老師來評議學生們的畫作,自己還親自授課,畫學研究會門下培養出的名家眾多,耳熟能詳的有胡佩衡、陳少梅、劉子久等,因此,金城曾被喻為「北平廣大教主」,在近現代畫壇可謂舉足輕重。有人認為金城算一個優秀美術活動家,並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畫家,其實非也,他是一位美術教育家,更是一位有成就的畫家,而且是一位「詩書畫印論」全才型畫家。只是其並不以鬻畫為生,沒有專門去經營,且其畫名為其他功績所掩蓋。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內憂外患,在西方強勢文化的衝擊下,20世紀前期美術領域各種觀點和藝術風格應運而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主張全盤西化者有之,主張以西畫改良畫者有之,主張中西融合者有之,更有一種觀點則力主從傳統繪畫中尋找畫改良之法,希冀在對深入研習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博採新a知,以此應對時代變革的要求。民初北京畫壇領袖金城就是這種主張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金城,生於開明的富商之家,祖父金桐早年在上海做蠶絲生意,是會說「洋涇浜」英語的「絲事通」。父親金燾承父業,也十分愛好西洋文化。而湖州地區歷來經濟富庶,人文昌盛,自元代趙孟、錢選以來,以書畫名世的藝術家代不乏人。金城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接受的傳統教育,他「幼即嗜丹青,課餘握管,輒迥異常人。其鄉里士紳富收藏,偶假古人卷冊臨摹,頗有亂真之概。其作畫雖無師承,而動筆即深得古人旨趣。山水花鳥,無一不能,兼工篆隸鐫刻,旁及古文辭」。金城對藝術的執著愛好也影響了二弟紹堂、三妹陶陶(名章)、四弟紹坊,或畫或刻,後來也都成為了藝術家。

1902年,曾參加過童子試的金城在父親的安排下,攜弟、妹赴英留學,到倫敦國王大學學習英語、政法、哲學、歷史和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留英期間,金城雖為歐洲藝術所感染,但並沒有忘懷傳統國畫。回國途中,他還考察了歐美各國美術及博物館制度,這為他日後籌辦古物陳列所提供了知識上的儲備。

1905年10月回國之初,金城在上海任英文翻譯候選知縣,隨後在公共租界任美英公廨襄讞(解決租界內華洋民事和刑事糾紛的法制機構,主要為外國陪審官把持)委員職,由於他的堅持正義及對法律條文很好的把握,人送美稱「金大力」。他1906年2月辭職,不久任浙江鐵路公司股東大會委員。1907年3月赴北京農工商部接辦商務官報,后被聘為編訂法制館、協修奏補大理院刑科推事,監造法庭工程處會辦等。這期間,他沒有間斷繪事和藝術活動,把大量的業餘時間用在書畫研習上,還參與了以發揚傳統藝術為宗旨的上海豫園書畫善會的發起工作。

1910年3月,金城由法部派充美洲任萬國監獄改良會代表,並赴歐洲考察監獄,遊歷歐美18國,包括美、英、法、荷蘭、比利時、瑞典、挪威、丹麥、德、奧、匈、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土耳其、瑞士、義大利、希臘以及亞洲的新加坡。他留心考察歐洲美術館、博物館、文化古迹和教堂、皇宮等有西方藝術文化特色的場館,並將這段遊歷以日記形式記錄下來,寫成《十八國遊歷日記》。翌年5月回國。

民國建立后,金城曾任眾議院議員、國務院秘書等職。1913年,他倡議成立古物陳列所及中華博物院。1916年應聘為英國麥加利銀行在京總經理。1920年5月創辦畫學研究會,作為主要負責人籌劃舉辦四次中日繪畫聯展。

從此,這位一度曾醉心於官場的海歸學子,「由一位政府官員變成了課徒教畫的畫學導師,變成了一位兢兢業業的畫會組織者和藝術活動家」。不幸的是,1926年9月6日,赴日參加第四次中日繪畫聯合展覽歸來后,金城積勞成疾,病逝於上海,年僅49歲。有《藕廬詩草》《北樓論畫》《畫學講義》等著作存世。

金城的畫學思想主要體現在1920年畫學研究會成立之初他提出的16字短語:「提倡風雅,保存國粹;精研古法,博採(取)新知。」其要義就是弘揚繪畫的傳統,保存傳統文化尤其是畫的精髓。由此可見金城對傳統國畫的基本態度和堅定立場。他提出的具體方法和步驟是「精研古法,博採新知」,意即首先要對國畫的具體技法進行深入研究,取其精華,同時廣泛地借鑒、學習異域美術之長。很顯然,他是針對當時否定國畫的思潮而言的。如1917年,康有為提出「畫學至國朝衰弊極矣」的言論,主張「合中西為繪畫新紀元」;而陳獨秀提出「若想把畫改良,首先要革王(指清「四王」)畫的命」;蔡元培則成立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提倡「以科學方法入美術」。其後,徐悲鴻發表《畫改良之方法》,提出對畫的改良看法。他們的主張雖各有差異,但共同點都是通過否定文人畫的價值進而否定國畫,希望國畫向寫實和中西融合的方向發展。

金城的這一思想的提出與1914年2月古物陳列所的成立有著重要的關係。古物陳列所可謂近代國家博物館之濫觴,此雖非金城一人所創,但他是最早生此設想,並直接負責操辦的主要人物,功不可沒。這期間臨摹古物陳列所藏畫,成了他的「日課」。金城臨摹的不少屬於宋元名作,這在當時還頗為迷信「四王」末流畫家的北京畫壇,不啻是一聲響雷。在金城眼裡,「畫學」已不再是明清正統文人畫所能代表的了。他提出以工筆為畫學「常軌」、強調摹學宋元的主張,與這段一直持續到1922年前後的臨摹古物陳列所名作的經歷有直接的關係。這一「閉門自精」過程促使他更堅定地選擇從臨摹入手把握傳統繪畫精髓的途徑。此期大量精緻的臨仿之作確立了他在畫界的地位,使他成為當時國粹派在美術界的主要代表之一。

這段時間,在金城的繪畫生涯中具有轉折性意義,不僅是他在繪畫上的大進期,也是他畫學思想的成熟期。對古代畫史的重新清理,使他形成了自己獨到的畫學思想,這較為集中地體現在1919年北京大學講演錄及其後的《畫學講義》中。前者以《北樓論畫》為題發表於《湖社月刊》第一冊,後者分100期連載於該刊。金城站在守護國畫的立場,論述了畫的優越性,否認中西繪畫有高下之分,既肯定西方繪畫的風格與成就,對傳統繪畫也充滿信心。他認為國內盛行的西畫潮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傳統元素的特點,汲取了東方美學的優良因素,國人應該對國畫傳統充滿信心,尤其要重視其精粹。主張從國畫內部尋找更新的資源與方法,反對將「復古」和「更新」對立;對於西畫元素的借鑒,他並不反對,而是主張在師法傳統的基礎上靈活運用。這場關於畫命運與發展方向的論爭,是20世紀美術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理論之爭。

金城的摹古之作和寫生創作

由於金城自幼習畫,再加之在古物陳列所的研習,使他成為一位傳統功力極為深厚的畫家。他初學戴熙的精細筆法,後接近陸廉夫畫風,擅長山水、花鳥,師法宋元,筆墨謹嚴,以工帶寫。其山水、花鳥、人物都有古意;晚年的寫生之作更富生氣。其繪畫作品由兩類構成,第一類為摹古之作,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涉獵,涵蓋歷代名家,如唐王維,五代荊浩,宋徽宗,元黃公望、錢選、陳汝言,明仇英、文徵明,清石濤、金農等等,從不拘泥於一家成法。其摹古精心之作有二三百件之多。這種學習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精研古法」「溫故知新」的畫學主張。在他看來,古法並不意味著保守與僵化,與之相反,學習古人成法「是一種『求新』的手段:通過對古人視覺表現經驗的學習來理解畫面的再現程式,並從中吸取養分來成就自己『新』的再現方式」。第二類,是寫生創作作品。依據繪畫題材,金城的寫生作品可劃分為三小類:花鳥畫、山水畫和動物畫。花鳥畫包括花鳥、花卉、蔬果、魚藻等,其中《金北樓先生百鳥譜》較為著名,描繪了數百幅不同姿態的鳥類,神態靈活逼真。所繪鳥類結構精確,造型寫實,體現出「一種非傳統的科學分析性 ……具有了較強的客觀體量感」「空間感、實體感」以及「自然之美」,這在傳統花鳥畫平面化的表現手法中從未有過。

金城的山水畫設色多樣,金碧、青綠、淺絳等兼而有之,在用筆、賦色方面都十分精緻細膩,不僅運用傳統技法體現出師法古人的深厚功力,而且將自己對自然景物的深刻觀察與寫生精研包含其中。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將西方透視構圖及光影表現融匯於其中。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樣,金城是一位詩書畫兼擅,山水、花鳥、工筆、寫意兼能的藝術家。他不以畫謀生,而是把振興傳統繪畫看作是一種文化責任。

金城發起成立畫學研究會

金城有感於「近代畫家爭尚西法,苟便簡易,形見古人精意日就漸滅」,於是聯絡當時北京地區代表性的傳統畫家周肇祥、陳師曾等同道於1920年5月發起成立畫學研究會,一直活動到1926年。其初衷是希望凝聚當時北京地區傳統派畫家的群體力量,以回應激進的新派畫家,保存和發揚國畫傳統。初入會者達200餘人,會長金城,副會長周肇祥,名譽會長為愛好書畫的代總統徐世昌。此外還有評議員、會員(助教)和研究員(學員)。在金城等人的影響下,畫學研究會將研究傳統的美術領域從「四王」、婁東以及較為單純的文人水墨畫,擴展到整個傳統繪畫範圍,並著重推崇宋元繪畫。這在應對片面強調以西方藝術改造國畫的潮流時顯得十分寶貴。

畫學研究會的日常活動包括輔導研究員習畫和成員定期開會觀摩、切磋交流畫藝以及舉辦畫展等。在活動中,金城時刻將「精研古法,博採新知」貫穿其中。他所要復興的畫之「國粹」,是以「北宗」為主,因此,他提倡以工筆為常軌,寫意為別派。該會採取師徒授課的教學方式,精研古法,以臨摹為主。這種摹古不是一味復古,而僅是將臨摹作為手段,達到「以本國之畫為體,舍我之短,采人之長」的目的。該會培養了大批繪畫人才,如胡佩衡、秦仲文、管平、馬晉等人,他們後來是湖社畫會的主要創辦人和骨幹,成為北方畫壇傳統國畫的中堅。

為了弘揚畫藝術,金城帶領畫學研究會與日本繪畫界分別於1920年在北京,1922在東京,1924年在北京及上海,1926年在東京及大阪舉辦了四屆中日聯合繪畫展覽。在歷次展覽中,中方主要以金城和畫學研究會成員的作品為主,日方參加者有橫山大觀、川合玉堂、竹內棲鳳、小室翠雲等,都是日本近代繪畫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畫家。這四次聯合展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受到廣泛好評。在第四次交流活動中,中方以金城為代表,與日本畫家渡邊晨畝商談於1926年成立了一個固定性的機構「東方繪畫協會」,其具體活動包括:舉辦繪畫展覽,兩國藝術交流及考察,以及其他有關東方繪畫的研究、發表等事宜。後由於1928年日本製造了「濟南慘案」,中日關係嚴重惡化,協會無法開展正常活動,東方繪畫協會於1930年正式解散。

由於金城的重要影響,1927年在他逝世幾個月後,畫學研究會的部分會員由其子金潛庵發起,組織了湖社畫會以紀念金城(「取北樓舊號藕湖漁隱以示不忘之意」),並編輯出版了半月刊《湖社》,后改為月刊,刊登社員及名人作品,介紹古代名畫,宣傳維護傳統畫法,弘揚金城的畫學思想。湖社成立后,一直奉金城為精神導師,無論在教學、舉辦畫展,還是發表的理論文章和繪畫作品方面,都以金城的16字短語為指針。一時間,湖社在京津地區「形成了自清以來繪畫史上最具傳統、最得宋元真傳的藝術流派」。成員幾乎遍及全國,盛極一時。而金城的畫學思想則由於湖社的大力推崇,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金城這位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儘管只活了49歲,逝去幾近百年,但他弘揚傳統畫學理論及其積極投身實踐的精神,將永載現代美術史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