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點,廣州的天空掛上明晃晃的陽光,一掃前幾日沉悶的灰白。一些人正在為即將到來的端午假期,安排豐富的行程。還有一些人步履匆匆,趕往一個活動現場,好像這是生命里一件重要的事情。
正在舉行的是黃埔書院聯合禪文書院舉辦的「自在的智慧」主題講座。來自耶魯大學宗教學的博士依法法師在演講。
各種不同的選擇構成了多樣的人生,選擇聽這場講座或許於你有益。但是,總有一些選擇決定的是生命的軌跡——正如依法法師的人生選擇。
依法法師,台灣大學法律學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碩士、耶魯大學宗教學博士。20歲,剛上大一的依法法師,就隨星雲法師出家,至今已有38年。她曾擔任台北女子佛學院、佛光山叢林佛學院生活訓導長,美國波士頓三佛中心住持,聖地亞哥西方寺住持。
時間回到38年前,那時的依法法師正值青春韶華,人生有無限種選擇和可能,一切才剛剛開始......
人生要有多次歸零幼年時的依法法師有著強烈的正義感,對公正、中道有自己的思考。她小時候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律師。
順利考上台灣大學后,她堅持理想,選擇了法律專業。除了當一名優秀的女學霸,她還踏踏實實地做公益,輔導育幼院的孩子讀書,為三地同胞服務,與身邊同齡的大學生別無二致。
上大一時,依法法師參加了一次星雲大師組織舉辦的大學生佛學夏令營。當時對佛教完全沒有認識的依法法師,結束了兩周的夏令營課程后,就剃髮出家了。這一剃就是38年。
她覺得,佛教是一種能夠真正引導人們達到追求人生意義究竟的途徑。於是,當她在思考生命的路上,遇到了佛法的光芒,出家也就成了必然。
她的同學、師長、父母不理解,父親甚至問她:你如果出家了,怎麼報父母恩,報師長恩,報國家恩?
她的回應是:我出家的是人間佛教,未來我會全身心為社會服務。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圓融地協調出世和入世。
彷彿一瞬間,人生的旅途中有了全新的風景。依法法師說:人生要有多次歸零。歸零是什麼?昨非今是,人生就是在不斷的思考和選擇中前行。
依法法師的人生選擇是出家,她說:我活到60歲,沒有車子,沒有房子,沒有什麼東西是屬於我的,但是我是最富有的。
追求成功不如培養成功的因緣
出家后的依法法師繼續在台灣大學的學習。這個身著僧衣,走在椰林大道上的女孩,接受了各種異樣的眼光,堅定自己的路。那時,她是台大法學院唯一的出家人。
她爭取到以比丘尼的身份學習,並完成了在台灣大學的學業。但是,依法法師的學習之路並未停止。
因為佛光山的因緣,依法法師接觸到很多學習佛法的國際友人。其中就有一位夏威夷大學的教授,他看到了依法法師身上的靈性和韌勁,建議她繼續深造。
於是,依法法師積極準備托福和專業考試,順利來到夏威夷大學。學習越深入,越能體會佛法的奧妙。後來,依法法師獲得導師推薦,去了耶魯大學攻讀博士。
取得博士學位后,依法法師來到美國西來大學,協助創校,擔任宗教系主任。在西來大學,她創建了MBA學系,教授非盈利事業管理和東方傳統文化哲學。
依法法師自述,這一生的很多收穫一定程度上是來自於好的因緣。
她說:現代社會,很多年輕人都在追求成功。其實,人生不必追求成功,而應培養成功的因緣。人生路上,一些條件和因緣具足了,很多事情就會水到渠成。
國際弘法——木魚計劃回歸到星雲大師最初的寄託:為佛教培養更多年輕的、高素質的僧人,依法法師發起了「木魚計劃」。
「木魚計劃」旨在培養年輕的佛教學者。他們通過青年禪學營,匯聚來自歐洲、美洲、亞洲等地的青年學生、學者,體驗禪門生活。
他們翻譯佛經典籍,《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地藏經》等,譯成英文的佛經會放在網路上,供人們學習。
同時,依法法師組織學者做佛教的專門研究。他們曾於2012年,在南華寺做英語《六祖壇經》研究;2013年,在普陀山做「觀音學」研究。
「木魚計劃」推進至今,已有十多年。依法法師始終不忘初心,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培養僧尼、青年居士,讓他們成為國際弘法人才。
在這些年的實踐里,她看到了佛教與西方文化碰撞出來的燦爛火花,也看到了佛教與西方國家、與其他宗教、與現代科學的交融。
於是,依法法師更加投入地在國際弘法之路上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她說:我的人生志向,就是開悟解脫。但是,我身上擁有這麼多資源,就像充滿電力的電池,必須要像放電一樣,反饋到社會與佛教。
在依法法師的身上,選擇似乎從來都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緣到了,選擇也就自然而然。擁抱現實,樂在其中的依法法師,真正活出了人生最美好的樣子。
文章由禪風網整理 轉載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