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不少孩子得了大人病?拿到體檢報告,家長崩潰了……

開學前,不少寶爸寶媽會主動帶娃去醫院體檢,意向大致可分為兩類:

  • 第一種是「檢查身體,無病預防」;

  • 第二種則是「怕爹媽基因影響到娃」,最常見的是怕孩子長不高。

這兩天,小編的同事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以下簡稱「浙大兒院」)了解到,在剛剛過去的寒假裡,該院共為600多個孩子體檢。孩子們的檢查結果著實讓爹媽們「瞠目結舌」,因為有的毛病反而在成年人身上較為常見——

痛風

兒童保健科邵潔主任講了一個病例:年後有個剛上國小一年級的小男生來體檢。整個人看上去沒什麼異常,一查尿酸卻有300多微摩/升(兒童正常值約在180~300微摩/升)。

拿著體檢報告,媽媽嚇了一跳,聽說過成年人得痛風和尿酸高有關,但自己的兒子才7歲,體型、體重、身高均正常,身體也不錯,尿酸超標意味著什麼?

在邵主任的追問下,這位媽媽想到了「吃」方面。「雖然兒子胃口不錯,但仔細想來是有點問題,特別喜歡吃海鮮,沒有海鮮就吃肉,蔬菜、水果幾乎不碰,口渴了就喝飲料,不愛喝水。」

這個孩子只是其中一個,在600份體檢報告中,有19個都顯示尿酸超標,其中一個小女孩的尿酸值最高,達到458微摩/升。一般來說,女性尿酸正常值應控制在360微摩/升。

孩子的尿酸指標異常,其實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現在的家長總是認為孩子的飲食越豐盛越好,加上家長對孩子的飲食也很少控制,所以孩子常會食用一些高嘌呤飲食,而這些食品導致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可能會得痛風。

痛風是由血液中的尿酸堆積造成的。無論是從果糖代謝、增加體重、降低胰島素抗性等可能機理,還是飲食習慣與血液尿酸的流行病學調查,含糖飲料和高尿酸血症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有研究還證明,高果糖漿的攝入量與血液中的尿酸含量正相關。如果經常喝甜飲料,勢必會增加體內的尿酸含量。尿酸排泄通路一旦被堵或是不順暢,很容易積蓄過量尿酸,長久以往,過多的尿酸就會沉積在關節,腎臟等處,引起痛風。

據統計,每天喝兩杯飲料會使患痛風的風險增加85%。對於兒童來說,一定要少喝飲料。此外還要限制肉類,控制酒精,少吃糖。

總的來說,預防孩子得痛風,應注意飲食控制,最好遵循「三低一高」原則

  • 1、低嘌呤或無嘌呤飲食,如蔬菜,麵條,各種牛奶,水果等,可使血尿酸生成減少。實驗表明採用無嘌呤飲食一周后尿液中的尿酸排除量減少1/4。

  • 2、低熱量攝入以消除超重或肥胖。

  • 3、低鹽飲食。

  • 4、多飲水,有利於尿酸排泄,防止尿酸在腎臟沉積。

缺乏維生素D

按理說,骨密度不夠是中老年才會出現的問題,因為人的骨量在30歲之前處於上升階段,30歲之後才開始緩慢流失,以至於骨密度下降,形成骨質疏鬆症。

不過,很多孩子的骨密度也讓人憂心,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補鈣不到位,更有可能是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

為什麼缺乏維生素D?兩方面原因——直接補充少,太陽又曬得少。嬰幼兒時期要補充維生素D,家長們都知道,但到了學齡期就沒堅持下去,而食物中能獲取的維生素D含量非常少。偏偏家長們愛把孩子「藏著掖著」,夏天太熱,怕出門,冬天太冷,也怕出門。

維生素D是關係到兒童骨骼健康以及各系統發育的一個重要營養元素。正確補充維生素D對兒童是大有益處的。尤其是2歲以內和青春期兒童,由於處於生長高峰,因此更應該補充維生素D。而對於一些患有胃腸慢性疾病,長期服用藥物,如抗癲癇葯、抗真菌藥物等特殊兒童,應該聽從醫生的建議調整維生素D的劑量。

孩子吃了維生素D就一定夠了嗎?

人體的維生素D僅有一小部分是經過飲食攝入的,而90%以上是通過日光照射經皮膚轉化而來的。因此,補充維生素D的同時應該輔以適量的戶外活動,尤其是冬季。另外,日光照射的時候,玻璃、衣服、防晒霜的使用等等,都會明顯減少維生素D的產生,在保證孩子不晒傷的情況下,應當盡量避免。

另外,越是肥胖的孩子,由於日常不健康的膳食習慣和維生素D在脂肪組織中的蓄積,維生素D缺乏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肥胖的孩子更要注意維生素D的補充以及戶外活動。

對於問題比較嚴重的孩子,邵主任在配合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為他們特別制定了飲食及生活習慣調整方案。對於體檢合格的孩子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原則:

  • 1.在膳食均衡、葷素搭配的基礎上,多攝入蔬菜、水果及高纖維食物,減少高脂、高蛋白攝入;

  • 2.增加運動量,鍛煉身體以增強抵抗力,有助於生長發育。

營養不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馬鳴醫師提到,門診中營養不良的孩子特別多。

「我們臨床營養門診的調查報告顯示,就診的無基礎疾病的小朋友中,營養不良的發生率有18.8%。」馬鳴醫生回憶,在2016年7~8月份,臨床營養門診就診的患兒(多為5歲以上的學齡期小朋友)中,急性營養不良的佔了33.3%。也就是說,平均3個孩子裡面就有1個營養不良!

「如果不是小胖墩或者皮包骨頭,很少有父母會注意孩子的體重。恰恰營養不良的孩子,一個很重要的特徵是體重好幾年沒增長。

馬鳴醫生說,3歲以下的小朋友,一般兒童保健機構會定期測量身高、體重,畫生長曲線圖,但3歲以後沒有了醫療機構的定期介入,營養不良的問題在忽略中慢慢突出了。

2~18歲男童身高、體重標準差單位曲線圖

2~18歲女童身高、體重標準差單位曲線圖

如圖所示,每條曲線的末端都標有數字,包括+3、+2、+1、0、-1、-2、-3曲線。營養不良的定義是,體重低於同身高、同性別兒童體重的3%或在-2曲線以下,或身高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兒童身高的3%或在-2曲線以下,或者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

「不同年齡階段的生長曲線走勢是不同的,所以作為家長要學會定期關注孩子身高、體重,自己也可以畫曲線。」馬鳴醫生建議。

營養不良很多時候看不出來,家長難免會忽略。但是,家長千萬別小看它,營養不良能影響全身各大臟器,慢慢地造成器官功能衰退。患營養不良的孩子可能會有這些表現:

  • 1.不喜歡吃飯了、胃口不好了、挑食了、稍微吃一點就飽了——可能是消化功能減退;

  • 2.三天兩頭感冒——可能是抵抗力變差;

  • 3.耐力變差,跑步稍微跑一會兒就氣很急——可能是心臟功能衰退;

  • 4.吃油膩的東西不容易消化,經常拉肚子——可能是肝功能異常;

  • 5.上課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精力不旺盛,看上去比較倦怠——可能是缺乏多種微量元素。

為什麼營養不良的孩子那麼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愛吃零食。「飯不要吃,菜不要吃,餅乾、朱古力、糖果都要吃」,不少有娃的家庭為此傷透腦筋。

到底哪些零食可以經常吃?哪些不健康,盡量不要吃?可以參考下面這份零食「紅綠燈」:

相對來說,多選擇綠燈級別的零食,少吃油炸、過甜、過鹹的零食,少喝含糖飲料,少吃街頭食品,學會閱讀營養標籤。」馬鳴醫生建議,吃零食盡量在距離正餐至少1.5~2小時,每天吃零食次數不超過3次,而且不要讓孩子在睡前、玩耍時、看電視或上網時吃零食。

「零食,顧名思義是正餐以外用於補充孩子熱量的食物,肯定無法取代正餐,因為它們不能滿足小朋友對營養素的需求。」此外,零食因為含有添加劑,往往顏色比較好看討小朋友喜歡,但往往口感比較好的,都是高糖、高脂、低蛋白的,味道重的同時鈉含量也高。

最後,邵主任還想提醒各位爸媽,成年人需要定期體檢,對於孩子也是必不可少。「通過體檢,及早發現隱匿性疾病,早期治療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浙大兒院兒保科也將設立健康管理中心,開展體格檢查和生長監測,為的是讓家長們意識到兒童時期生長發育,包括體格生長、感覺、運動、語言、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等多方面出現的問題,可能會波及一生的健康狀況。

總之,少吃零食多運動,才是娃健康成長的法則!同意請點ZAN!

任我學致力於把親子類、興趣類、才藝類等育兒教育內容分享給大家。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任我學教育平台」(ren5xue-com)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