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峰瑞資本朱禕舟:人工智慧不是互聯網的替代品

記者:伍小仙

3月20日,Xtecher杭州第一場私享會在杭州市西溪藝術集合村Rokid研發中心如期進行。

人工智慧時代何時會來,人工智慧的未來之路到底如何?私享會從這兩點切入,圍繞「探索人工智慧的未來之路」主題展開。峰瑞資本投資總監朱禕舟從投資人角度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朱禕舟指出,在AI剛剛起步時,整個市場處於AI的第一階段,大家的焦點基本在於演算法和人才,這兩者的乘積就是一個AI公司在市場當中的價值,而現在,很多公司都已經開始進入第二階段,也即提供解決方案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公司的市場價值判斷方式演變成「估值=演算法+數據x商業價值」。朱禕舟表示,在大家都還沒有數據和商業價值的時候,比的是演算法。但是當大家都有了數據和商業價值后,之後的商業價值會迅速地超過演算法,所以演算法所佔比重會越來越少。

最後,朱禕舟指出,AI體驗更多的是系統化的體驗,它不像互聯網通過單點做小APP就能撬一個很大的空間,且AI並不是互聯網的下一代,也不是互聯網的替代者,這兩者是并行的。

我們認為人工智慧領域,目前看起來在toB領域的應用會更加實際一些。因此,這次分享的內容會比較偏向創業,也和大多數創業者的相關性會高一點。

在加入峰瑞資本做投資之前,我在AI領域創業。下面,我會從交叉的角度和大家聊聊自己最近的一些觀察,也大家歡迎隨時交流。

先簡單介紹一下,峰瑞資本這一支新基金,成立於 2015年8月,我們希望做成一支研究型導向的全鏈條基金,不看風投,長期持有。我們算是比較早就看到了AI這個領域,目前已經投資了數十家初創公司。目前,我們管理資產規模超過40 億。擁有一支規模15億人民幣的早期基金,一支 10億人民幣的成長基金。還有幾支專項基金和美元基金。

下面切入正題。

AI創業投資階段論

這是我昨天手畫的兩張圖,反映過去一段時間內的一些觀察。

大家可能也知道,過去,在AI領域創業的時候,大家基本會問這麼些問題:

l 你的演算法到底是什麼呀,你是不是深度學習的演算法?

l 你是不是用了神經網路,神經網路有多少層?

這個是投資者,或大眾關注的第一點——「演算法如何」;

然後大家還會問:

l 你的團隊里有PHD嗎?有BAT研究院里出來的人嗎?有高校教授嗎?

AI剛剛起步時,大家的焦點基本在兩個方面:演算法和人才。

上面兩個曲線圖很有意思。

第一張,我稱之為「技術的紅利」。

這張圖是ImageNet歷年圖像分類任務中獲得第一名的演算法的錯誤率,2015年的時候,第一名的錯誤率在3.6%,到2016年的時候,變成3.0%,在2014年的時候是7%,做2013年的時候是13%,大家其實可以看到,從2013年到2014年降了差不多一半,2014年到2015降了差不多一半,2015年到2016年的時候,其實下降的幅度就很慢了。

做技術的人應該都知道,在深度學習的框架下,現有技術處理圖像方面問題的能力能下降的空間已經不多了。這挺讓我吃驚的,這個結論告訴我們技術放緩的速度遠比我們自己想象的要快。或許2017年沒有特別大的突破,那這個節點就意味著瓶頸期, 技術紅利的放緩速度非常明顯。

第二張圖是「人才的紅利」。橫坐標是工資。大家都聽說過,過去的時候,人工智慧公司招人都很貴。我隨機選取了選了一家非常知名的人工智慧公司的招聘列表。

在2017Ian公司在招圖像識別處理工程師的時候,薪水是15—30K/m,這個薪水跟普通的IOS工程師是差不多的。目前,大家對人才最新普遍的認知是,人工智慧領域業界,所做的事情的框架已經日趨清晰明了了,但人才缺口比較大,學校的供給不夠。現在任何一家人工智慧的公司招人,需要的是很熟練的軟體工程師,是能很快實踐落地的人。所以大家現在比較傾向於招有一定專業院校和學術背景的人才,但不一定是念過PHD的。

通過上面兩張圖,我想說的是:人工智慧技術跟其它技術一樣,到了一個階段性平台期,技術紅利本身放緩速度都是非常快的,然後人才供給發展的速度也非常快。

AI創業的第一階段大家最關注的是演算法和人才。對於投資人來說,基本上公司的估值,就是演算法乘以人才。這兩個東西的乘積大概就是你的公司在市場當中的價值。

而目前這個乘法的兩端都在快速地下降,所以這是我們對第一階段 AI創業的的判斷。

我把AI賽道上的公司分成5個階段

1. 提供狹義技術的階段

2. 提供解決方案的階段

3. 提供模塊化產品的階段

4. 提供整體產品的階段

5. 業務閉環數據循環階段

1. 鑽研狹義技術的階段

我們看到過去的第一階段,創業公司都處在基本是「狹義細分技術」的階段,判斷公司的標準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估值 = 演算法x人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公式下的公司,價值在被快速地拉平。在我看來這一波的機會紅利已經基本結束。

在第一階段人工智慧創業浪潮中,獲利最大的科學家創業團體,現在在創業上的優勢不會那麼大了。接下 AI領域的機會,我相信仍然會是留給產品經理、工程師、商業人才來發揮的。

過去的估值方式,過去的價值判斷方式,和過去的技術人才紅利都已經基本結束。

2. 提供解決方案的階段

現在,很多公司都已經開始進入第二階段了,不論是圖像公司還是語音公司,大家都開始進入提供解決方案的階段。

但是這個階段也有很明顯的瓶頸:規模性或是擴張性。AI 領域,和以前任何一種互聯網創業都非常不一樣。在傳統互聯網領域或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可能可以在四年之內做出一個上市公司;但是在人工智慧領域,基本是完全不可能的。

而第二階段的,公司的市場價值的判斷方式也會發生變化。我自己列了一個公式,就是從演算法x人才,演變成「估值=演算法+數據x商業價值」。演算法,之所以是一個加號的原因,主要在於,大家都還沒有數據和商業價值的時候,比的是演算法。但是當大家都有了數據和商業價值后,之後的商業價值會迅速地超過演算法,所以演算法在裡頭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少。

人工智慧不是互聯網的替代者

互聯網在過去做的最主要的事情是解放渠道,釋放渠道的效率。所以我們看到,過去的創新型模式都是為了讓產品能夠直接抵達消費者。不論是電商打掉中間的零售商和經銷商的渠道,還是滴滴打掉計程車的渠道,其實都是在渠道上做文章。

人工智慧,我覺得它並不是互聯網的下一代,也不是說互聯網的替代者,這兩者是并行的。因此,我覺得移動互聯網、互聯網機會依然有,並且依然非常大。互聯網本身這條線會繼續往前發展,人工智慧做的事情更偏向底層,在生產端,去提高生產效率。

這也是我們現在為什麼覺得toC的機會比較難的原因所在。因為,生產端還沒有被改造,於是就不太會有新的產品出來,沒有新的產品出來,用戶端體驗也就不會有特別大的提升。

這波AI的浪潮,是凸顯在數據乘以商業價值。我們從 toB 和toC 兩個角度來分析。

我的判斷是,在toB方向會向行業的縱深端去發展。從看生產端來看,不論是服務業、農業還是工業,大家對效率提升的需求是非常明顯的。在醫療里,提升診斷的效率;在金融里,提高金融數據服務的效率……需求和商業空間是巨大的。於是我們的挑戰不再是因為技術被拉平了,而是在於行業的理解,對行業的需求的理解、產品的設計。

另外提到一點:大數據。這個詞其實是老生常談了。還是從企業服務端來看。

在美國,人工智慧的產生路徑是:傳統軟體 IT服務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最後才有了人工智慧。所以,對比美國的人工智慧發展路徑,我們的結論是在企業服務端,基本上都還是要在大公司的軟體里去找 AI 的生存空間。

在,企業端基礎設施還是非常落後的,是一片空白。在有一個特有的現象,:一種跨越式的發展。這種事在企業端會發生,在電商和物流是同時跨越式發生的;二手車的發展是跨越的;金融支付也是如此。

人工智慧在 toC端,我們觀點是:消費者的體驗,通過一個單點去突破比較困難,更多是一個系統化的體驗。比如,車載語音的交互體驗,智能家居體驗等。它需要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做得多好,而更多的是說需要一整居家的環境、車載的環境。這些基礎的感測器和基礎的服務、數據足夠完整之後,我們才會有一個體驗足夠好的東西出來。反之,現在做這個事情,就會感覺很累或者說撬不動,因為基礎設施和服務沒起來。

AI體驗更多的是系統化的體驗,它不像是互聯網可以單點做個小APP就能撬一個很大的空間,幾乎不可能。這個結論,我自己心裡也有個問號,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AI里能夠單點突破的產品到底是什麼。但就我們觀察來講,在人工智慧領域 toC市場不一定比toB大,但是顯而易見toC的市場量要更sexy一點。這是我對於AI創業第一個階段和第二個階段的一些投資思考和筆記。

如果照套互聯網的思維方式,進行 AI 創業是很危險的

最後,回答四個疑問:

l 過去大家很大的一個誤區是:AI理解為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創新,或者是替代它。我認為這是不對的。AI和互聯網是并行的,相對獨立的。如果照套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是很危險的。

就比如,AI是沒有網路效應的,也幾乎沒有馬太效應,然後AI的發展也沒這麼快。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AI是基於生產效率的提升,它本身是沒有網路效應的。馬太效應是基於網路效應,因為網路效應能快速地集聚資源和拉開競爭者的差距,所以會出現行業通吃的情況。這些現象,AI幾乎不太會有。至少現在看起,來通吃事情可能就不存在。同一個AI領域,不見得誰比誰快,誰能把誰滅了,而是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塊地盤。

l 還有一個誤區是:AI創業有沒有勢能?什麼是勢能,是我們可以看到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窗口期之內,創業公司要打仗,要迅速融資。

但是看起來,在AI領域似乎沒有「勢能」這麼一個事情。它沒有網路效應和馬太效應,它不太能夠進行快速的融資,技術有它固定的規律和速度,不太可能用融資的方式拔苗助長。在同一個AI領域,誰先做誰后做差異並不會特別大,能夠扎紮實實把事情做好倒是更加重要。

l 最後兩個疑問,其實是連在一塊的。投資人們都有個毛病,喜歡問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公司會變成什麼?這個公司到底能做多大?這個行業到底能做多大?大家以前,對AI公司的期望是什麼,很多人都期望是一個技術平台公司。技術平台公司的意義更多的是說,怎麼把演算法和數據整合成一個產品,或者整合成一個更加服務。雲計算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

現在看起「技術平台」只是其中一種選擇,還有其它更多種方式。

我認為從整個AI的壁壘來看,要從演算法開始,讓你的公司從一個技術平台公司做到一個數據產品服務公司,然後再抽象到一個更高層次的,更高層面的技術平台公司。

最後還有一點是:AI很難像互聯網一樣從單點突破,做橫向整合。AI做大做深做的最大可能性是縱向的整合,整合整條產業鏈里不同的生產者、生產資料,再往上整合到產品層面。這比較抽象。舉個例子比如你做人臉識別,是只做人臉識別?還是做人臉識別加上人臉識別攝像?,還是又做人臉識別、人臉識別攝像頭還要再加上人臉識別系統做成一整個東西?它不是只做一個人臉識別就把所有人臉識別都做全了,而是做人臉識別,可以選擇從下往上,也可以從上往下。而這兩種方式在整個產業鏈裡頭都有。

這是AI整體創業、AI公司的狀態和規律,它和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完全不一樣,我的這一點思考供大家借鑒。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